——浙工大暑期社会实践关爱留守儿童
为积极响应团省委“共创和谐,从我做起”的口号,浙江工业大学“新农村。扬艺术。共和谐”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对“天成小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义务支教。并且以“暑期培训班”的形式把队员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教授于孩子们。“暑期培训班”共设书法、国画、素描四个班,每班35人次。
杭州天成小学——我国第一所专为民工子女创办的学校,杭州天成小学提出:让流动人口子女有书读,接受正规教育;让流动人口子女读好书,接受公平教育。
随着城市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建设是离不来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为城市化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在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他们的子女有的随父母,走到了城市边缘,有的孩子被留在了乡下,于是到21世纪初“留守儿童”这个词语格外火热。
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从社会学的角度,从教育的角度,都可以给出它的说法,而今天,我们想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曾经有一位乡村教师给中央电视台写信说,“我最发愁和担心的就是一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学生,由亲戚寄养的留守孩子。这些孩子成绩大多很差,最让人揪心的是他们孤僻、脆弱,无法与人正常交流。一旦辍学,他们更像是脱疆的野马,难以约束。”
“留守儿童”在“隔代型”、“上代型”和“自管型”的监护家庭里,祖代和上代的监护人通常只求物质、生活上对孩子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关注学业成绩;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过问。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成了当下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小小年纪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学习生态”失衡,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发生恶性事件。这是一个令全社会不能不关注的事实。
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变化,使这些孩子缺少起码的交流机会。他们往往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稍有什么地方不顺心、不满意,就感觉自己受到了冷遇。再加上监护人也确实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些孩子的道德意识逐渐淡化。他们先是感到自卑:别的孩子拥有的完整的家庭氛围,自己却不能享有;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如果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也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他们缺乏家庭的道德教养,对是非善恶缺乏明确判断;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不懂得关心和照顾别人,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体谅别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的性格。
离开了父母的直接管教,留守儿童大多把自己的心事和烦恼向同伴诉说。但他们很容易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诱骗,受到不良少年的影响,道德行为随波逐流;有的父母为了弥补自己不能给予孩子的爱,而对孩子的物质需要有求必应。有的孩子会用这些钱去网吧玩游戏,或用来交一些吃喝朋友。长期的无人管制,必将使这些留守儿童的行为更加散漫,甚至会逐步走向犯罪的道路。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在全国办得火热。这次浙工大“新农村。扬艺术。共和谐”暑期社会实践,也以“关注留守儿童,共创和谐社会”为主题举行了这次活动。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者,在学习文化的同时,更应该多培养自己的能力。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