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来透口气》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来透口气》精选点评:
●如果你是个45岁在保险公司领周薪的胖子,你不该怀念战前的生活,不该想回家乡的池塘边钓鱼,不该明知有无法挽回的战争却无法做什么。不该上来透口气。
●说实话从巴黎伦敦落魄记才开始感受到乔治奥威尔文字的魅力。1984和动物农场的政治讽刺盖过了我对他极其有表现力文字的感受。上来透口气紧接着给我很大震撼,不是内容,是写作手法。真的可以把中年发福男人的心思,希尔达的婚后生活(大减价,和三个朋友试过所有无聊的事,,一切青春,样貌,活力和生命的快乐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她们并不想逍遥快活,她们只想一下子进入中年。)还有反乡的落差,战争的无意义写得那么简洁生动又幽默。是的,处处充斥的黑色幽默太加分了。战争对人影响特别大,比起战争杀人的方式来。走时它放人一马的方式似乎更加匪夷所思。就像一道洪水席卷你奔向死亡,突然间却把你冲到一潭死水里。战争两年守着十一个牛肉罐头,池塘变成垃圾场,而附近的旅馆变成了疯人院,写不下了,其余想法都抄在笔记里。
●“想要逃离45岁的啤酒肚,剥开头脑发现还是一团囊肿”
●天地一罗网,你能逃到哪里去?生活真能把人磨得面目全非。
●通篇没有政治隐喻,没有黑色幽默,没有老大哥在看管着你,也没有独裁的猪。的确,这也太不乔治奥威尔了。然而,不论是反乌托邦的动物还是怀念战前生活的胖子保险经纪人,太阳底下并没有新鲜事啊。
●2019077 颇适口
●上来透口气!但哪里有空气呢?我们身处的垃圾桶已经够到平流层了。 冷峻而绝望,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该发生的始终都会发生,我们无路可逃。
●一本带有强烈时代感的失落之书,读罢怅然若失,难以填补内心中弹后的黑洞。
●“他想要在被绝望的现实憋死前‘上来透口气’。只是,在这个垃圾已经堆到平流层的世界上,哪里还有空气呢?”
●中年人的生活写照,现实磨平了理想,人生变得虚无,回忆中的故土变成了远方的寄托,回去后发现,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时间改变了一切。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甚至觉得可笑,以前我时常会因为鸡蛋而焦虑.如果家里没有鸡蛋,或者看着鸡蛋日益减少,我的心情会随之不宁,安全感缺失爆棚,会在厨房里挥着铲子,迟迟无法下手,因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主妇,离开鸡蛋,厨房就是无用武之地,西红柿得搭档鸡蛋吧?青椒得配鸡蛋吧?各种青菜缺了鸡蛋不行吧?没有鸡蛋如何下炊啊?人生怎么能没有鸡蛋呢?所以,那时候终日眼光会局限于冰箱里的保鲜格子:鸡蛋不能缺!每次买总会多到提不动为止,满身臭汗提上楼,码好格子后,都会长叹一口,会无比欣慰,日子总算能过下去了
《上来透口气》读后感(二):一种无力的危机
个人感觉这本与1984和动物农场有不一样的感觉,展示的是升斗小民在国家机器和战争下生为一颗螺丝的无力感,在处理自我身份认同上的迷茫和危机。
开头就是一个中年发胖的男人对着卫生间对影自怜般的独白,带着一口假牙,面庞红润大腹便便,自嘲般称胖子总是人缘不错。紧接着两个孩子闯入场景,叨叨絮絮市侩的妻子也进入眼帘,这是一个已婚已育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男人。
通过这样一个普通的男人的内心独白,向读者回顾了男人的一生,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家里不富足但也能维持生计;而后一战开打生活节奏乱套,家里经济困难唯有辍学打工;宣战后期盼能摆脱平凡,投身战场却发现个人主义在战争也不过如此;在战争时期饱读诗书,怀着一腔热血希望战后有所作为;停战后回到现实生活总是有种抽离感,一个小螺丝总归只能属于一个小小的螺丝位。回到现实,二战开战在即,被煽动性言论和消极式不变应万变的各种想法包裹,面临生活的捶打,主角拿着赢来的17英镑试图逃离按部就班的生活,回到曾经美好的乡下试图躲避.......
上来喘口气在文中出现的次数似乎也不多,大概就三四次。窒息在工作中仿佛流水线一样的无意义的重复,窒息在家庭中妻子抠搜精打细算维持小家庭的无意义;窒息在战争在即所有言论飞升却皆无用的无意义;窒息在面临国家机器和战争时个人的渺小的无意义,上来喘口气。
主角爱钓鱼,惦记着那条童年所见的大鱼,他终于下定决心买好钓具,摆脱社畜的名号和父亲的身份,以他自己的名义驱车回乡,想要找回童年的美好,想要回到厨房钓那条大鱼。但一切却总是不如所愿,家乡大变,那个鱼塘也变成垃圾填埋场。逃避现实想要喘口气,却只是闻到腐臭,可笑可悲。主角回家迎来的仍旧是他不愿面对的争吵,而二战也不因他的逃避就停止,炮弹狠狠砸碎他的故园他的梦。
时代如洪流,生活如流水,好像我们总是那条试图跳出水面喘口气的飞鱼,一跃而起试图看到阳光闻到清新的空气,但水面上浮沉的总是垃圾,飞在天空的是伺机猎食的海鸥。生活沉沉,逃避并非勇敢而只是挣扎。
最可悲的是主角曾经爱读书,在文学的庇护下逃离一战的枪林弹雨。当思想在阅读下不断提升后,面临现实的一切仍旧是措手不及之时,思想高度令你想得更站得高,看向天空多么近,现实却是在地面,无法触及现实时更是心生恐慌和无力。
仰望触手可及却遥不可至的苍穹,俯瞰无立足之地的麦田般的现实,思考个人身份时的错乱和挫败,大概总是难受。
手中的乔治.奥威尔的《上来透口气》(Coming Up for Air)是一本从多抓鱼入手的二手书(半价!但是几乎全新!),是奥威尔先生的《1984》开启了我这一轮持续阅读的旅程,而且愈演愈烈,从2011年至今,已经持续了7年多。虽然我已经记不清《1984》中的细节描述了,可是还是对其人其作品好感浓厚。 《上来透口气》中,第二部,第七章一开头,乔治被父亲召唤去宣布下面他可能要开始工作贴补家用的时候,一段描写令我兴味盎然:
乔伊已经没有读书有一段时间了,一直闲着没事做。父亲有时提起过把他“弄进”酿酒厂的会计部,之前甚至想过让他当一个拍卖员。这两份工作根本没有指望,因为十七岁的乔伊写起字来就像一个农娃子,连九九乘法表都背不全。
问题就出在这里,我记得九九乘法表,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世界性重大贡献,以下是我找到的维基百科上关于中国乘法的描述:
九九表,又称九九歌、九因歌,是中国古代筹算中进行十进位制乘法、除法、开方等运算中的基本计算规则,春秋战国沿用到今日,已有两千多年。现在小学初年级学生、一些学龄儿童都会背诵。西方文明古国的古希腊和古巴比伦也发明过乘法表,不过比起九九表要复杂得多。希腊乘法表有1,700多项,而且不够全面。由于在13世纪之前他们计算乘法、除法十分困难,所以能够除一个大数的人会被视为数学家。欧洲直到13世纪初都不知道这种简单的十进位乘法表。13世纪之初,东方的十进位计算方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欧洲人发现了他的方便之处,所以学习这个新方法。当时,用新法乘两个数这类题目,是当时大学的教材。
我们同时在两个方面走在了数学研究的前列,一是十进制,另外一个是积项最少的乘法表。就是说,只有我们的乘法表是可以被称作“九九”乘法表的。埃及人民最朴实,他们没有乘法,考古家发现,古埃及人是通累次迭加法来计算乘积的。例如计算 5×13,先将13+13得26,再迭加26+26=52,然后再加上13得65。算的跟背会乘法九九表之前的我儿子一样。
回到一战前夕,书中描述的这个时间段的英国,采用的是以1820年开始推行的 “The Philosophy of Arithmetic” 中发布的99 x 99乘法表格的简化版本,12 x 12的英国人民乘法表格,这本书的作者是苏格兰数学家 John Leslie 。英国人民之所以简化乘法表到12乘积,是因为直到1971年2月15日之前的英国旧制货币进制中,一先令兑换12便士,民众日常开销计算中最常使用,故此。
如果我国先人也按照这个全表排列法展开九九乘法表,全表乘积项目就是81个,可是智慧非凡的先人,马上就发现了7 x 8跟8 x 7是一回事的事实,所以整个表消除了一少半的重复项,简化成了45项乘积,本来就不多的项目又来了个数量锐减,加上编写成口诀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儿童背诵。
民间称81项乘积的为“大九九”,45项乘积的为“小九九”,在这里,我考出了我妈常说的:“别以为我不知道你那点小九九”的来源,而这么多年我从未对既然有“小”九九,那么“大”九九是什么表现出好奇心。 我打算借机教育一下儿子,你可知道作为中国人,在数学学习上占了多大的便宜。
为了找到实锤,我找到了“Coming Up for Air”的原著,以下为对应部分的节选:
Coming Up for Air 原文
可以看到此处原著写的只是:“multiplication table”,翻译成“乘法表”刚刚好,所以陈超老师此处应该是渐入佳境时代入了民族气节,是个不足为道的小谬误。
看完《上来透口气》特意再看《一九八四》,幸好看的是这种顺序。
《上》相对来说比较传统,有许多田园牧歌般的描写。全篇以一个中年胖保险员的口吻,述说自己的现实和童年。面对城镇发展和技术变革,他怀念混乱而落后的家乡、传统不知世事将变的家人、钓大鱼的少年时光。整本书嬉笑怒骂,妙趣横生,与《一》里冷峻的风格差异很大。
如果说《一》看完使人发冷,忍不住慢读,《上》则阅读起来非常流畅,仿佛听着身边朋友的碎碎念,说着自己少年时错过的池塘大鱼和永不回来的旧时光。 “乔治·保灵是个推销保险的中年人,身躯肥胖,性格温和,居住在伦敦郊区的一幢普通半独立式房屋中,有妻子和两个孩子,生活贫困而压抑。有一天,当拿到了一副新假牙时,他突然感到需要“上来透口气”。他回忆起童年时代在池塘边垂钓的美好时光,决心避开家人溜到他小时候生活过的下宾非尔德镇,使自己彻底放松一下。凭着从赛马中赢得的十七镑,他“像一只大海龟浮到水面上换气”一样,兴高采烈地来到了下宾非尔德镇。然而,他的美梦并没有成真。昔日心爱的池塘不见了,下宾非尔德也变得让他认不出来了,到处是污水、废弃的弹壳和旧轮胎,保灵淳朴的童年时光和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都不复再来。 ”——孙仲旭
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段落:
gt;> 这让我萌生一个念头,我把这个现代世界一口咬开了,发现它到底是用什么做的。这就是现在我们这个世界前进的方向。每样东西都是亮闪闪的流线型设计,每样东西都是用别的东西做的。到处都是赛璐珞、橡胶、镀铬钢,整晚都有弧光灯闪耀,头顶是玻璃天花板,收音机一直播放着同样的旋律。没有植被,每样东西都是水泥盖成的,假乌龟在中性水果树下漫步。但当你接触到事情的真相,当你的牙齿咬到某样真切的东西,比方说一根香肠时,你得出的真相就是,橡胶皮下包着腐烂的鱼肉,脏兮兮的东西在你的嘴里炸开。 >> 我外表是胖,但内在的我是瘦的。你有没有想到过每个胖人的内部都有个瘦人,就像有人所说,每块石头里都有座雕像?
gt;> 有时候,当你从思绪中醒来时,你感觉自己似乎从一潭深水中走了出来,但这一次恰好相反,当我回到1900年的时候,感觉似乎更为真实。即使到了现在,我的眼睛睁开着,那些该死的傻瓜匆匆忙忙地走来走去,街上的海报、汽油的味道和汽车引擎的噪音对我来说似乎都比不上三十八年前下宾菲尔德星期天早晨的情景来得真切。
gt;> 那是一个美妙的世界。我属于那个世界,你也是。
gt;> 这些东西一样一样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就像一幅拼图的碎片。
gt;> 回想起过去,那时似乎总是夏天。我可以感觉到周围和我几乎一样高的草丛和地里散发出来的热气。小路上布满了灰尘,阳光从榛子树的枝条间照射下来,绿油油的很是暖和。
gt;> 看一个人干自己拿手的活儿总是一件赏心乐事。看一个女人——我是说,一个懂得烹饪的女人——搓面团也一样。她带着庄严专注的神情,看上去似乎很满足,就像一位女祭司在主持神圣的祭祀。当然,在她的脑海中,她就是一位女祭司。
gt;> 我坐在草堤上,手里拿着鱼竿,身边嗡嗡嗡地飞舞着苍蝇,野薄荷的味道几乎会把你呛晕。看着绿色的水面上那个红色的鱼漂子,我的心里美滋滋的,虽然脸上仍密密麻麻地挂着夹杂着尘土的泪痕。
gt;> 当个少年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你到处乱跑,大人们逮不到你,你可以追逐耗子、残杀小鸟、扔石头、朝马车夫乱吼、骂脏话。那是一种强烈的优越感,一种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害怕的感觉。而这一切的实质就是破坏规则和残害生灵。布满尘土的白色马路、衣服汗淋淋的感觉、野茴香和野薄荷的味道、骂脏话、垃圾堆酸臭的味道、橘子汽水的味道、让我们不停打嗝的气体、踩死雏鸟和鱼儿拉紧钓线的感觉——都是这种体验的一部分。
gt;> 你会想象着在一口宁静的池塘边一棵柳树下坐上一天——如今能找到一口宁静的池塘坐在旁边可不容易——那是属于战争之前、收音机和飞机发明之前、希特勒上台之前的时代。即使是英国那些不入流的鱼的名字听起来也让人觉得内心很平静:鳊鱼、赤睛鱼、鲦鱼、鲌鱼、触须白鱼、鲷鱼、白杨鱼、梭子鱼、鲢鱼、鲤鱼、丁鲷。这些都是好听的名字。起这些名字的人从未听到过机关枪的响声,从未生活在恐惧之中,不会吃阿司匹林度日,不会去看电影,不会想着如何躲过集中营。
gt;> 我仿佛觉得一把利剑刺穿了我的身体。
gt;> 母亲似乎也缩小了一些。我小时候记得她体型很庞大。
gt;> 旧式的英国生活方式是不会变更的。体面的、敬畏上帝的女人应该一辈子在大炭炉上做约克郡布丁和苹果馅饼,穿羊毛内衣,睡在羽绒被上,七月份做梅子酱,十月份做腌菜,下午读读《希尔达家居伴侣》,身边嗡嗡嗡地飞舞着苍蝇,泡着茶、拖着坏腿,带着美好的结局来到舒服的阴间。我不是在说父亲和母亲直到死去时仍没有改变。他们都觉得内心有点动摇,有时觉得心灰意懒。但至少他们死去的时候还不知道他们所信仰的一切都将变成垃圾。
gt;> 但愿战争把我们忘了,只要一天就行!
gt;> 往前看,未来有点像是一场十几幕长的悲剧,最后一幕便是穷人的葬礼。
gt;> 有意思,我正是为了躲避关于战争的想法才来这儿的,但是说到底,你又怎么能躲避得了?他就在你呼吸的空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