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餐》是一本由毕赣著作,前景娱乐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新台币,页数: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邊野餐》精选点评:
●很小很薄的册子,共24首小诗,其余为影片剧照,印刷质量比较差。用贵州话念才有味道,普通话的感觉不太对。
●願望,痴迷,貪戀,童真 捕獲失眠的漁夫 收割愛的農民 鋸碎希望的木工 上膛仇恨的獵人
●所有的怀念隐藏在相似的日子里
●不去凯里 怎么会懂kaili blues
●左弋買的書。跟詩的密碼比起來,還是更喜歡畢贛映像中的祕密。左弋跟我說到這部電影中人物的缺失,讓她想到「典型的中國鄉村式死亡」,我覺得很在理。
●梦里的大象很轻 过去的日子很沉
●会想起电影里潮湿的感觉,前面半本电影剧照多余了…
●路边野餐,凯里蓝调。出于对电影无比的热爱,特地买来台版的诗集收藏。薄薄的册子,前半本收录剧照,后半本收录诗歌(部分用在短片金刚经中)。不是最好的诗,却让我记挂了好些时候。想要成为戏里的陈升:写无人问津的诗,唱五音不全的歌,爱萍水相逢的人。想要成为戏外的毕赣:花很少的钱,拍很棒的电影,拿很多的大奖。他让我第一次了解到,电影性、文学性和生活性,三者是可以相互兼容的。家乡的人事景物,就可以拼出深刻的故事。去往远方的人,请记得郑重地告别。若是没有多余的爱,那么就留下诗和电影。
●感情泛滥了,要钻到生活的锈迹斑斑中了
●特别带感、虽然导演自己觉得是QQ空间体、、
节选:
“用刀尖入水
用显微镜看雪
就算反复如此
还是忍不住问你
你数过天上的星星么
它们像小鸟一样
总在我胸口跳伞”
满脸青春痘,胡子拉碴,内向害羞,邋遢不讲究,他是我在《十三邀》中对诗人毕赣的第一印象。而大众对毕赣更了解的身份是导演,年仅三十,一部电影《路边野餐》喜提戛纳新人奖,而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影后资本加持,虽却被骂的狗血淋头,确也票房过亿。他在当代,可以被戏称为是在大众中知名度较高的诗人,因为他将诗作电影,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一炮而红。他又极富争议,有人说他写的诗不应叫诗,又过分矫情油腻。但就是这样一个诗人的诗,却是深深打动我。优美也好,动人也罢,年龄相差些许,但却能跨过时间代沟触发我们这代人心中的隐秘之处。毕赣在《十三邀》里的状态像位老者,而读他写出的诗,又是位少年,接下来我会从节选自他的诗集《路边野餐》中的一首小诗,来分析毕赣诗的特色。
走进毕赣的诗,就好像走入了一个个残碎的梦境,梦境里充满了童真、回忆,就像另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诗句:手电的光透过掌背/仿佛看见跌入云端的海豚。无数孩童在幼时使用手电,定有过这样的玩耍,将手电照着手掌,原以为光线会像照向墙壁一样被阻隔,而光却穿到手背的另一面而透出粉红色的光,那就像是想象中海豚的质感,存在于奇妙的美梦中。就在这样奇特的一瞬间,手电的光仿佛与身体融合,一个工业化的产物与自我结合,这是一种超乎物理反应的剧烈化学反应。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便是如此,想要将雪花放到显微镜下看,玩水想要观察水滴从刀尖滑落的瞬间,就是这样反复,作者引我们入梦,进入到他的童年世界。
在此刻,作者的“我”又不禁想要问读者一个问题。“你数过天上的星星么?”此时,不仅诗在前面所营造的意境被打破,同时作者还将诗中的世界与读者拉远,读者成为了一个被提问者,而提问中的话语的意象与前面所呈现的意象又是毫不相关的。这个问题是一个突破之前属于自我个人世界,转向一个关乎宇宙与世界的广大的问题。这同时也是视野上的转换,从俯视一些微小的东西,继而转向仰望那浩瀚的宇宙星空。
紧随其后的意象又迅速将这瞬间的辽阔感拉回,作者将这漫天的繁星,比作成小鸟,转向了微小与个人。“小鸟”是毕赣常用的意象之一,在另一段诗中诗人这样写道:“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小鸟这一意象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简单而微小的存在,它们执着而坚守,坚持做一件事,就像诗中所说,它们总在诗人的胸口跳伞。这个画面诗人采用了拟人手法,无疑是灵动而活泼的。
这是我最喜欢的毕赣的诗的一首,它不是一首完整而宏大的诗,而像小诗体一样,捕捉了诗人一瞬间的想法,这种描绘缺乏逻辑,不含理性,却是迷人而感动的。它极具个人主义,充满了诗人独自的思索与遐想,从个人、生物到自然、宇宙,极具诗歌的张力。同时,又极具自由,思想没有涯际,来回漫步游走。这也是一首魔幻之歌,以刀尖开始,以跳伞结尾,意象梦幻奇特,意象跳动毫无思绪。毕赣的诗自由散漫,毫无严谨可言,语言具有散文化倾向,像是歌舞厅里的彩灯,流转瑰丽,又像是给一张朴素的照片加上一层淡绿色的滤镜,清新文艺。
他的诗,有的人追捧,说是动人美好,有的人谩骂,说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在我看来,他的诗正是一把枪,击准了这个时代,喜欢陷入沉思与幻想,留恋于美梦、文艺与自由的青年人,带给了他们一片没有功利、荣誉与沉重,只有宇宙、天真与烂漫的短暂栖息之所。
——XXX的结课作业
《路邊野餐》读后感(二):现在你的外婆比你更了解宇宙
在电影院里看了《路边野餐》,说实话不想不懂装懂,确实欣赏无能。对电影不再做评价了,免得显得自己很low。但是对电影里川味儿念出来的那些诗,一段时间内非常着迷,以至于请人专门从国内t宝买了带了一本过来。
没怎么读过诗,
《路边野餐》24首诗的感觉像是一个野人的思绪,带着城市和乡村的风,带你离万物近了一些。
下面的理解,都是自己浅薄的感受而已。勿喷。
对于那些乍一看莫名其妙,再一想有趣又有道理的内容,特别心爱。
一
[荡麦的公路被熄火延长/风经过汽车后备箱
...
我花了很长时间分辨出痛苦不同于汽油/它可以沉入河流底部/我希望痛苦能够挥发]
因为汽车熄火只得停下,原本规定的路程和时间都显得更长了。不如停下来稍作歇息,打开后备箱,风灌了进去。
...
油不溶于水,而痛苦不同于汽油,它就可以沉入河流。可是沉下去的痛苦,就像埋在内心深处的结节,真希望它能像油一样挥发掉啊。
二
[今天的太阳像瘫痪的卡车/沉重的运走整个下午]
好像一个闷热的天,干什么都无法提起劲儿。
五
[我所了解的孤独/是一只黑白孔雀/
我所了解的悲伤/被鲨鱼带上了岸/
戴一戴纸船叠的帽子/戴上你贵重的宝石/
梦里的大象很轻/过去的日子很沉]
身而为孔雀,却丢失了色彩。 身而为海洋之王,却被搁浅。
七
[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每天飞来飞去的鸟,一定见过不少的人和景,那很想找到你的我,干脆就去它的眼睛里住一段时间吧。可是人海茫茫,能做的也只有看着路过的风了。
十
[没有了音乐就退化耳朵/没有了戒律就灭掉烛火/
像回到误解照相术的年代/你摄取我的灵魂/
没有了剃刀就封锁语言/没有了心脏却活了九年]
美妙的声音不存在的话,用退化的耳朵去习惯;信仰没有了的话,就把寺庙里的香火也灭了。
在照相术刚发明的时候,人们以为那是偷取灵魂的怪物。
奥卡姆提出‘剃刀原理‘使得语言若不能表达事实或者情感,就毫无作用。
人若是没有了一点灵魂,倒是也可以赖活着。
十一
[白天放生哀鸣的动物/夜晚将星空收入囊中/温顺的心脏经常被琐事击中
...
有时生活在草丛里/听见魂魄之间的对话/巧妙的避开人们敞开的胸怀
...
生活在天上的一次停顿/世界依靠衰老维持平凡]
白昼,就像一个大的野生动物园,所有的乌鸦都跑出来了。
入夜,黑黢黢一片的天好像一个大的包裹,把星星抱在了怀里。
再平静如水的性格,恐怕也经常被生活的琐事弄的心烦吧。
...
人与人之间好像真的不会再敞开胸怀交谈了。
...
生老病死,就是因为这样,一生短暂很多人才安心的止于平凡。
十二
[踩碎影子/让夜晚变旧]
路灯下行走的影子,像是安静的夜晚唯一活泼的象征。没有了它,夜晚也会再失去一点活力了。
十七
[当我的光曝在你身上/重逢就是一间暗室]
二十四
[彗星打来电话/听着像蓝调/它醉醺醺地说/
现在/你的外婆/比你更了解宇宙]
想象过宇宙深处来的声音吗?《三体》里三体星人的嗓音,是不是也像是蓝调?
蓝调让人想到遥远的,深邃的,微醺的地方。
离世的人,不知道去了哪,也许就在宇宙深处,看清了世间的变化。
《路邊野餐》读后感(三):重逢是一间暗室
《路边野餐》有大量的象征,虽然割裂但很顺、气很足,没有什么镜头语言,很贴但力量非常扩张,可以说没有任何多余的一帧画面,有深度有诗意有真正的情怀,在凝固了的闷夏里,让我闻到了绿色的浓郁,如此凛冽,如此质朴、诗性。
在粘稠潮湿的贵州,现代与农耕的连绵缠绕,草木茂盛,隧道暗幽,铁质带着绒绒灰尘的电风扇,铝制饭盒,斑驳的褐锈嵌在暖瓶、收音机,磁带,霉迹的灰墙皮,酒装在白色塑料汽油桶,绿皮火车和窗外的植物真实地像一回头就触目可及......我没有乡村情结或是经历,但这画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踏实、朴素,于是,当诗句冲和地弥漫时,张力和泡影重合了。
无论影片还是书籍,内容来讲最大的特点是时间线性被打破,大量的倒叙、插叙。在时间里,我们卑微,找不到自己的存在,在影片里,时间不是那根标有刻度的轴,而是可以任意扭转的,不是顺序的,而是立体的,有维度的,甚至不是完整的,只是散落一地的碎片。
安德烈•纪德在《帕吕德》里问:“难道我们永远也不能将任何东西置于时间之外吗?”
电风扇、风车、表、挖掘机,都象征了时间,而且强调了方向的可逆。风扇出场多次,其中老陈睡在电风扇前时,风扇顺时针、逆时针各进行转动,然后停止,挖掘机从卡车到地面也是特意展示了可前后操作,表在卫卫身上更是体现了对时间可逆性的敏感,把时间画在墙上、把时间画在火车上,随着光影、随着火车飞速,指针影子般倒流,风车转动本身也没有开始的地方和固定的方向性。这些都为整个影片渲染了超现实的细节。
爱德华•勒维的小说《自杀》中有一处写道:“你却按照自己的阅读节奏控制虚构生活的进展:你可以让它停止、加速或减速。回到过去,或跳向未来。你是读者,拥有神一样的能力:时间臣服在你的脚下。”可是我们是时间的臣子,又怎能逃出时间的樊笼而存在?我们终究会在时间中变了自己的模样。在影片中老陈面对生命死亡时,旁白的诗句是:“重逢是一间暗室。”也许对于时间来说,死亡是最完美的捷径,是一场重逢。
而在《路边野餐》中,打乱了时间的概念,拉近了远处的事情,每个片刻都能接触到其他瞬间。在荡麦这个地方,过去、现在、未来有了重叠,老陈见到了去世的妻子、未来的卫卫,老医生与林爱人“手电筒透过指缝”的爱情、老陈与妻子“蓝色大海见到海豚心情”的爱情也在此有了重合,老陈给妻子唱了歌、找到了卫卫、也把老医生给林爱人的衣服送到了,可是破碎感依旧,就像那串香蕉,老陈永远买不到。在时间里,感情是动荡的,精神漂泊生命茫然,即使消解,即使经历,蝶梦庄周庄周梦蝶,到底这个世界是我们依托时间的记忆,还是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浮想。
荡麦
在荡麦,影片出现42分钟的长镜头,堪比电影《鸟人》里的精彩长镜。洋洋坐在船上,背着凯里的导游词,黄色长裙,白色衬衫,长发,古朴的木头,贵州的山水色就这样在桨里荡开,涟漪静悠。
关于这个长镜头,别忘了《路边野餐》的制作成本只有20万,启动资金是2万,时时处于资金告急停拍搁浅的悬崖处。机器是5D,长镜头拍了3次,先后有3个摄影交替完成,用了两个摩托车,一个载摄影,一个载录音。就这么倔强坚持地拍下来。运镜方式结合生动质朴的角度,真实和泡影的叠加感、气氛的沉淀,涟漪秋千般荡开,没有闪回。
无论书籍还是电影里,荡麦这个地方超现实魔幻,很博尔赫斯,同时让很多事件得以还原,处处充满奇迹,同时不给任何奇迹。一方面软化了表达的锐度和压抑,一方面加大了表达的深度和密度,极具艺术的象征性让制造者和观看者一起完成了电影。(不忍大剧透,只说几点。)两段新闻报道,一次是描述九年前,一次是现实报道,说的是酒驾司机开白色皮卡撞死了一个拿蜡染布的骑车青年,且看到野人。司机其实是酒鬼,也就是开头疯了的军装男,死者是老医生的儿子。而荡麦里,老陈坐上了白色皮卡,在理发店老陈讲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了汞矿染成蓝色的一片水,也就是他出狱后呆望的地方,因为他妻子想看大海。还有老陈讲到的瀑布边的小屋,其实现在是卫卫的住处,也是以前的舞厅。老陈唱了一首小茉莉,写实主义风格让人的感情得以过滤,非常质感。
野人
野人多次提到。这到底什么意思?我认为是日常性的边界,现实和梦境的边界,同时也让观看者祭奠的一种心理状态,看不到感不到却时常受此裹挟、威胁,这也和熄火呼应。剧中经常有熄火出现,卫卫骑摩托车多次艰难打火,老陈出狱后开车也如此。我想到的是焦虑。《帕吕德》提到过:“凡是经过我们手做的事,仿佛都得由我们维护延续,从而产生恐惧和焦虑,举动一旦完成,非但没有变成我们的启动器,反而变成凹陷的床,邀我们又倒下去。”
小时候卫卫就很害怕野人,延续到未来卫卫就是焦虑(熄火)。而老陈在镇远和荡麦的边界处,自己拆掉了驱赶野人的木棍,这也象征着他在现实和梦境的边界,卸掉了焦虑,他唱歌给她也送她磁带《告别》,他和过去消融和解了。于是他多次买不到的香蕉,这次出现了,是香蕉树。
在去往林爱人墓地的路上,大片香蕉树但没有结果实,还有笙曲。我的解读是,老陈多次梦到母亲,但没有人,只有和蜡染布一样蓝色的鞋,还有笙的曲乐,还有总是买不到香蕉,这都代表了他对母亲的怀念和无法割舍的心里的遗憾。可是老医生和林爱人之间又何尝不是遗憾,一个幻想思念一生,一个临终也想着见,可是就是没有结果,这就是为什么香蕉买不到,遗憾永远是遗憾。人生就是这样,也没有哪样是多生活了,总归是念念不忘后的平常。“这样对望的方式,接近星空。”
旁白的诗句,我很喜欢,“当我的光曝在你身上,重逢就是一间暗室。”
老陈在回去的火车上睡着了,这次他没梦到母亲。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放下。
《路边野餐》,有着真正诗性的。里面还有很多地方我期待再一次看的时候,可以豁然,比如蓝色的鞋子,是不需要双脚丈量生命吗,比如白狗黑狗淋湿的狗,那是轮回的人吗。
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