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漫漫自由路读后感精选

  《漫漫自由路》是一本由(南非)曼德拉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704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01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漫自由路》精选点评:

  ●这个人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对很完美的,是一个意志坚定的战士,虽然现在我也不得不赞同知乎上关于他确实有可能最终毁了他自己国家经济的观点,但他本心并不如此,所以,人无完人,即使是伟人

  ●终于看完了,是一本给我极大震撼的书。之前上课有听说“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呈金字塔阶梯式的,人必须要先满足金字塔底端的生理需求,物质需求等等,才可以到达金字塔的顶端,既个人的自我实现。但这本书却呈现了一个了不起的人。即使生理需求没有得到实现,甚至失去自由达27年之久,依旧可以自我实现,改变一个种族一个国家的命运。ps:但曼德拉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公。有大爱的男人,未必给的了家庭足够的爱。比如普京。

  ●罗本岛两章,莫名感动,深受鼓舞。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

  ●

  ●每一个特例,从一开始就是特例,唯一的相同点是,他们都曾是时代改变前,人们眼中的癫狂者。

  ●对以后的中国也许有启发意义……

  ●读来感觉不错,行文流畅,有时间可以看看英文版

  ●曼德拉是一个伟大的人

  ●...我只不过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因为,获得自由不仅仅是摆脱自己身上的枷锁,而是尊重和增加别人的自由的一种生活方式。

  《漫漫自由路》读后感(一):I am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quot;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是电影《成事在人》中,曼德拉自我自己和激励别人的一句诗词,而这句话贯穿了很多人的生命,特别是伟人。

  世上没有救世主,唯一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44岁到71岁的27年牢狱之旅中,曼德拉有无数种可能和选择,特别是在母亲和儿子接连去世后,选择低头回到自己家乡养老,不仅对得起家庭,也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简单。但他还是坚持为了所谓的人民自由,放弃这一切。

  作为凡人,这种境遇无疑是痛苦的,不断的失去至亲,甚至是主动放弃家庭(出狱后与结发妻子离婚),仅仅是为了所谓的使命。但作为凡人,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以此为标,人生不再迷茫,即使为此付出大多数人所无法认同的代价。

  《漫漫自由路》读后感(二):《漫漫自由路》里,似乎点滴存疑都会有启发式的收获

  多年前曾经在做一个有关自由行的行销方案中,提到因为所谓的团体游大多“讳莫如深”,所以普通消费者的权益很难受到保障。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则是,掌握旅途的主动权。而以此为切入点,为这个活动制定了一个极为不驯的主题,而引发了若干同事的惶恐。

  我惊讶于身为摇滚中年的他们的惶恐,尽管我深深的认为这不过是一句传播的噱头。

  而曼德拉的自传告诉我,这确实是一句可以很容易引发用户共鸣的传播主题,但是却不只是一个浮夸的噱头。诚如他《漫漫自由路》的题出典故说的那样,追求自由没有快捷方式(尼赫鲁)。

  我不认识尼赫鲁。我更不知道他是谁。当然,我其实也不认识曼德拉,他在以往的岁月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新闻符号。

  理所当然的,我也决想不到,他的这本自传,竟然可以在很多地方充分的调动起了我的思考,居然还停不下来。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使得我读这本书的进度大大变慢。尽管如此,这仍然算不上是一次精读,我依旧是怀有囫囵吞书的心情在阅览,而与其他书不同的是,我的思考时间确实比过去更多的穿插在阅读时间里,打乱了它们的节奏。

  《漫漫自由路》读后感(三):自由是个技术活

  从同事手里借来这本书,大致翻了下目录和简介图片,目录里曼德拉浓缩版斗争历程和那些黑白照片,看得我热泪盈眶。一个人人都自小被灌输黑人低人一等的社会,其自我觉醒的历程都会相比美国黑人社会更艰难。种族歧视的坏教育让白人黑人都产生骨子里的无知与偏见。这可能比现实各种实在、明显的压迫更让人隐隐后怕。

  然而,恶劣的环境往往诞生伟大的灵魂。曼德拉这位自由斗士便是诞生于这样一个落后开放的南非。

  伟人的童年

  一本自传,最吸引我的便是传记主人公的童年。当我读到他在田间嬉戏玩耍,我便想到这个对大自然充满爱的孩子生性爱自由,生性对自己的同胞充满深沉的爱;当我读到他受到生父养父的爱与器重时,我便想到这是一个虽然生于偏见社会,但并未长成偏见一分子的正常孩子;当我读到他对自己的种族现状屡屡产生困惑时,我便想到这个少年正在一步一步自我觉醒。

  当然,这都是后话,也许,伟人的童年都是相似的,相似的是困惑,是冲突,是生活中任何一件不那么让人觉得理应如此的事情,是任何一处不让人适应的难受,是任何一次粗暴的对待,是任何一次挫折,是任何一次失败。这其中的伟人们,因这样的事情产生疑问,得不到天地的回应,于是他们便开始独自一人寻找答案。找着找着,便走向了漫长的艰辛的伟大路。

  对于曼德拉,这是一条自由路。

  过了童年的无忧无虑,便是学业与工作。我还记得不知谁说过,生活里,大部分人最终会走向平庸。为何会呢?我想,现实的无奈,可能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自身甘于平庸。缘何?思维决定了行动,然而,思维并不是全然天生天养,思维的塑造也是个技术活。学业、工作,这些塑造思维的必经之路,走好了吗?细究一下,其实并没走好。学习时,不为了知识的渴求,只为考试,工作了,考虑的更多:工资、人情,舒适度,但却很少考虑工作是否满足内心的深处的追求。最应该磨练这份技术活的时候,放弃了机会,考虑了其他事情,那还能怎样?

  在曼德拉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充满过后看来的各种琐事,小到退出学生会可能得罪校方乃至影响自己的学业、记下违规的普通学生名字,但是是否该下违规班委的名字,种种事情可能在另外一部分人眼中便是小事,但是在曼德拉眼里,这样的事情却不算小事,因此他并没有忽视这些学业中的小事,而是把自己的困惑、做法写在传记中,让读者来评判,是是非非,人来人往,我想,可能这便是政治。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权力之间的周旋,利与弊的权衡,更重要的是,在这之间是否有一颗有原则、向往平等的心。当心里的意念越来越坚定,剩下的自由之路,便是纯技术活了。

  看完第五章,由于不懂政治,对其中事件、人物都一窍不通,我便放弃了这个自由技术活的自述。

  印象深刻的,便只剩下“如果某种或战略战术能够让我们打败我们的敌人,那么就该采取这种斗争方法或战术。当前情况下,政府远比我们强大,我们任何使用暴力的企图都会遭到毁灭性的镇压,这种情况使暴力成为时间的必然,而不是一种选择(P130)”.非暴力不合作,源自甘地,在曼德拉的自由之路中被广泛使用,他提出的战略战术与甘地相契和,但却与甘地的后人相悖。甘地的后人将甘地的原则美化为美德,我认为,这是没必要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其它自由战士。而曼德拉的唯战略战术论则更能在和政府的博弈过程中取得实质性成果。这便是一门技术活了,并不是飘在高空的所谓伟大能解决问题的。

  我很自然想到了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其实,是选择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继续困在当下的工作,是放弃现有的,追随心里所想,还是忍耐着厚积薄发,便是一门技术活了。喊一个口号,干了这碗鸡汤,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行之有效的计划与步步为营的执行,才能真正让自己活得更踏实。而一直以来未实现的梦想,先让他的技术支撑更加强大了,才有可能实现吧。等到真的到了那天,这碗鸡汤也算没白喝。

  《漫漫自由路》读后感(四):曼德拉的朋友和敌人

  吴强/文

  为什么要写传记?为什么要读传记?虽说传记一直是图书市场的常销书,但是它的社会功用却并不是那么为人广知。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在《制度如何思考》这本书里,将制度的维系定于制度决定记忆什么、遗忘什么,也就是法国社会学家毛利·哈布瓦赫(Maurie Halbwachs)所提的集体记忆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制度的传承和方向。而个人传记,则担负着集体记忆载体的功能,读者与传主共同分享着历史、体验和思考,这种共同的记忆纽带伴随写作、出版和阅读的长期过程而不断加深,对制度存续、社会建构都极为重要。我认为,可能很少有一部传记像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这般,对中国社会的建构起到巨大作用,能够与之媲美的也许只有《甘地自传》,或者多伊彻写托洛茨基的《先知三部曲》。就像曾经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虽然有巴金亲译美文,却难脱被人淡忘的命运。今天的读者很难从克鲁泡特金这位19世纪的无政府主义者或者饱受偏见的托洛茨基身上重建对中国或者俄罗斯的集体记忆,然后思考未来的可能。

  甘地固然伟大,开创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抗争范式,成功领导了印度人民的反殖民斗争。但在我眼中,曼德拉毕生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斗争,却出于蓝而胜于蓝。关键在于,曼德拉反种族隔离的斗争,其成功之处不是赶走了白人种族主义者,或者从反对派转为执政党,而是化敌为友,共同推动了历史性的民主转型。

  只是,化敌为友并不是字面上这么简单。在曼德拉的毕生斗争中,他先后亲身经历了四个阶段、同时也是四种形态的斗争方式:公开的非暴力不合作、从非暴力转向暴力、狱中的不合作抗争、以及与白人政府合作、谈判。每一个阶段的经验,分别涉及反对派策略的不同理论,对中国当下社会弥足珍贵。其中以促成非国大从与白人政权合作的精英团体向走群众路线的反对派的转变最为关键。

  非国大于1912年创立。严格地说,直到1940年代,非国大都不能算作一个反对党。作为一个温和的南非黑人精英团体,一直扮演着有限的黑人族群的精英代表角色,吸收当时为数不多的黑人医生、教师、商人等专业群体和小资产阶级,能够与南非白人当局进行有限的协商。直到1949年布隆方丹的大会上,非国大才转变为一个真正的群众组织,开始走向政治反对,也成为推动废除种族隔离的主要力量。

  这是非国大的第一次转型,也是曼德拉介入反对政治的开始。这次转型,不仅因为1948年国民党赢得大选胜利后着手推动种族隔离制度,更重要的,还应当追溯到曼德拉1944年参与创建青年团。种族主义者马伦领导的布尔人的国民党上台后,立即出台了一系列种族隔离法律,包括剥夺有色人种议会代表权的《选民分离代表法》、阻断跨种族通婚的《禁止通婚法》和《不道德行为法》、按肤色进行社会分类的《人口登记法》、和最为恶劣的《社团区域法》。《社团区域法》是种族隔离制度的核心,规定按种族社群划分居住区域,与其他相关法律一道,改变了战前英国人的合众党执政下较为温和、带着殖民主义色彩的种族歧视政策,而建立起一套以纳粹种族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种族隔离制度。

  虽然通常情况下,正是这类强制性、不平等的社会分隔引发抗争运动,但是,抗争不会自动发生,更不能指望一个素来温和的合作主义精英社团在面临进一步压迫时能够轻易转变路线、展开斗争,何况南非白人政权随即通过《反共条例》,以警察国家体制对付任何可能的挑战。此种关键情形下非国大走群众抗争路线,并扩大与南非共产党、印度人组织、有色人的“非洲人民组织”的合作,却应该溯及1944年曼德拉参与创建的青年团。正是青年团的主要创建者,如西苏陆、塔博等在1949年当选为非国大领袖,得到了非国大成员的支持,青年团的群众路线也成为非国大之后的斗争路线。

  不过,1944年青年团创立之初仅仅100余人,如何能够挑战并且改变非国大的老旧精英?卡尔·曼海姆1928年发表在《科隆社会学季刊》上“代际的问题”( Das Problem der Generationen)论文,从代际的角度指出了集体记忆和团体化对形成代际政治的认同贡献。这些多数是福特黑尔大学的年轻毕业生,与殖民地精英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一代候补公务员,他们与缺乏高等教育的上代黑人精英形成差别。更重要的,由于时代的影响,他们更关注非洲民族主义和如何推翻白人霸权。而且,从1946年南非共产党领导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罢工以及印度人社团的斗争经历中,特别是受当时印度非暴力运动的影响,他们学习到了反抗和激进主义精神,开始尝试建立常设性的组织,进行群众动员,并且最终在1949年的布隆方丹会议上通过了不合作、不服从、争取政治权利的行动纲领,标志着非国大向反对派和反对运动的转型。

  因此,非国大从合作到反对的转变,实质上体现为两代黑人精英之间的竞争,青年一代精英的加入成为反对派形成的驱动力。不过,由年轻代际所推动的创新,在威权体制下未必直接表现为新旧的世代更替,尤其如中国当下不涉成形组织的领导权争夺,只关乎话语权和路线的竞争。那么,这种代际竞争就更显其隐蔽性,往往体现为激进和温和路线、坚持体制内改革还是公开形成反对派的争论。

  当然,反对派的形成并非一次大会能够解决的,新生代的胜出及其力量巩固也需要在集体认同和集体记忆的纽带上得到加强。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代际之间的竞争,更需要协商和共识,需要创制革命性的宪法,将代际政治发展为更清晰的政治共同体。非国大1955年里程碑的《自由宪章》,仍然通过大会方式,以面对面的激烈交流、逐条讨论而形成,然后确立了其后半个世纪的斗争方向,也就是曼德拉的“彩虹国”理想。然后,反对派的根本路线才得以确立,敌我或者政治联盟才可能进行根本的划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漫漫自由路读后感精选  自由路  自由路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漫漫  漫漫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

 旅居非客

       人自出生后,天地之间就是他活动的地方。正所谓漂泊才是真正的人生,可能,这种生...(展开)

美文

 为衣狂

    有时候看自己很腻,忍不住就想去逛逛街,不买什么,可是经不起美丽店员的甜言蜜语,往往提回大包小包的花红柳绿,只得听老公一声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