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回不去的故乡读后感精选

  《回不去的故乡》是一本由幽壹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不去的故乡》精选点评:

  ●目前在我眼里,我的家乡包括潮汕是保留中国的文化传统及民俗最好的地方。通过这本书,更加增加了我的乡土认同。

  ●写得非常好,写出了当代人的乡愁。

  ●关于家乡的风土人情的书,有很多关于童年的记忆

  ●在这里,我找到很多儿时的回忆,也找到很多关于客家文化的考究~

  《回不去的故乡》读后感(一):惟桑与梓,必恭敬止

  农业时代是所有现代人共同的出处。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70后和80后或许是最后的一代游子;对之后的新人来说,乡愁已经成为一种古老的传说。所谓现代,不仅是乡村与乡愁的逝去,也是故乡和家族的消失。归去来兮胡不归——感谢幽壹先生为我们留住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回不去的故乡》读后感(二):评幽壹《回不去的故乡

  那些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东西,正在日渐消逝,远我们而去。旧时的风土人情,正随着时光的流去,而渐行渐远。在这个狂飙的时代,许多东西,已永远被时光吞去,再也回不来了。

  幽壹这本《回不去的故乡》,是一本写满怀旧文字的书,配上精彩的手绘插图,使人一见倾心,爱不释手。迿着作者一篇篇文字,那些曾经熟悉却又早已远离日常视线的事物,又一一重现在眼前。

  这本书写出了当代人的乡愁,挑动了当代人的怀旧情绪,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

  《回不去的故乡》读后感(三):回不去的故乡

  不知道是谁第一个说的“当你开始回忆的时候,就证明你已经老了”。

  是的,我开始回忆过去,回快过往的种种片段,寻找记忆里破碎的场景并努力将它们完整地拼接起来。可能是我确实老了,将记忆拼接成了一部穿越剧:七岁的清晨,一个小学同学出现在我的家门口,手里捧着一个足球冲着我家大喊,我快速地跑了出去却发现那张面孔分明是某个高中同学的模样,我们一起骑着破旧的自行车飞奔向足球场,却来到了篮球场,看到的是初三那年班级里跑的最快的人在争抢篮板,我记得他戴着一个厚厚的眼镜,还追过我喜欢的女生,那个我最喜欢的女生在小学一年级就表现出了对我的冷漠。我甚至想起了那个死于非命的邻居家的孩子,他总是被打得血肉模糊的脸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如画,但却记不清那一年我是得了严重的肺结核还是开始了青春期的变声,只记得为了不让我妈找到我,他把我藏到了他家的地窖里,哦,好像不是这个邻居啊。

  我就这么回忆着过去,混乱不堪的。尽管这样的剧情狗血的连最蹩脚的编剧都会嗤之以鼻,但却足够真实,这就是我的回忆。后来我发现,这些毫无逻辑的记忆片断却都发生在故乡,在我离开那个小城市之前。离开之后的记忆则清晰地像年代史一样,我记得我离开家的第一年在哪里,认识了哪些人,做过什么事,第二年又去了哪里,又认识了哪年人,又做了哪些事,每一年,每一个件事,每一个人,我都清晰地记得,从没有搞混过。为什么差别会如此之大,为什么?

  我在远离故乡几千里的地方开始寻找着原因,在岁月长河里摸索答案。有一天,我走在路上,街边的小店里传来一首歌,旋律悠远清扬,“回不去的都是故乡,到不了的都是远方”,我小声嘀咕着:是不是因为回不去了?当这几个字出现在脑海中时,我突然木在那里,头顶有如一道响雷嗡地炸开,让我胆颤心惊。

  这么多年来,我很少回去,多是因为工作忙,也有自己行动上的疏懒的原因,每次回去,小城里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尤其是近几年,从家乡人传来的音讯中,变化在扩大,不像前些年了,每次见到老乡问家里变化大吗?多是回答还是那样子,然后听到一声微微的叹息。每次回去我只浮光掠影地观察表面的变化,从不主动去寻找自己记忆中那些影像是不是改变了模样或是彻底的消失了,那条胡同还在吗?那条一下雨就会变成烂泥汤的马路也修了吧,路边那棵大场树呢?平房拆了很多,楼房多了起来。城市边上的那条河应该没有变,今天的雨水大,应该很汹涌的吧。有一次,我走在那条最繁华的马路上,眼光投射进一家临街的金店,那个店员与我四目相对,那是我一个初中同学,没错,是她,看她的眼神,应该也对我有印象,能看出来,她有印象,于是我转过了头,像什么也没有感觉到一样,继续走着。

  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在这样猜测着,不愿去触碰记忆里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想象着那些事物都已变了模样,那些人永远不会相遇。在离开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这里的一切变化都跟我没有关系,我变成了故乡的过客,十几年的时间,心里留存的那些,别让自己破坏了,我应该做的是,把自己的记忆拼接正确。

  回到生活的城市,见到了同样漂泊的故乡人,我们偶尔会坐坐,却很少谈起家乡,但最后一句多是:有时间多回去看看吧。是啊,多回去看看吧,那是你割舍不下的家啊!

  心在外,乡还在。

  《回不去的故乡》读后感(四):最近最远是故乡

  在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扼杀所有仪式和信仰的今天,故乡生活、儿时记忆,成了停留在人们心头的一声叹息,但真正对故乡有透彻理解的人少之又少。对于现代人来讲,故乡似乎仅仅是一个精神符号。那么故乡究竟在哪里?

  在广东作家、区域民俗文化研究学者幽壹的笔下,故乡是温暖的、可追忆的,是值得让时间在书页间定格,让天南地北的朋友乃至后代去了解、遥望、想象的时间与空间,同时故乡也是生长在作者脑海中,滋养其不断地出走、回归、再出走的精神归所,是他的文化血脉之源。

  幽壹是生活在粤东海陆丰地区的客家人,他在书中所述及的大多是海陆丰客家文化,而客家文化又与古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它源自中原,是在历代客家移民与当地土著不断融合、交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兼具古中原温厚儒雅之风,又具海洋文化进取、开放、包容特征的汉民族文化。如果去追寻客家人的迁移史,那将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一条重要支脉。同时,客家人也是将中华文明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的文明信使。从某种程度上说,客家人是勇气、毅力、坚韧的代名词,客家文化中注重宗族血缘、同族相亲的传统也使客家人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迅速与同宗族的人相聚相扶,在异域他乡落地生根。

  在书中,作者所指的故乡,在地理位置上是他童年生活的海陆丰地区,而在精神坐标里则是由一脉宗族血缘关系撑起的温暖家园。那里有浓浓的故乡味儿,深深的故乡情,有曾经世代延续的生活传统、习俗,在慢生活的节奏中,有一种井然的秩序和对自然的敬畏。作者从海陆丰民俗、文化、饮食、手艺、农事、生活琐记等多方面,以白描的手法展示了正在滚滚历史车轮下,慢慢逝去的传统文化与习俗。那里作者笔下的那些人和事儿,有些是他亲身经历的,有些则已渐渐淡化,仅是当地老人的生活记忆,如再及至作者的下一代,作者儿时所经历的、知道的也将大部分消逝在年轻一代的新生活之中。可贵的是,作者的文字,并没有陷入通常对故乡的眷恋、哀伤之中,也没有停留在对时代发展的讨伐层面上,而是通过细腻入微地对故乡文化习俗的描写、复位,全方位再现了一幅几十年前海陆丰地区的民间生活场景。作者在生活细节里透见文化,在文化之中追溯渊源,在历史记忆中挖掘属于自己、属于海陆丰人、属于所有客家人,乃至所有中国人的文化渊源、精神特质。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专为该书手绘了70余幅民俗插图,更令该书有了生动的画卷感、历史感。相信大部分上了年纪的人都会为之动容。那画中的孩子不正是童年的自己吗?坐在书下讲故事的年轻妈妈,和自己的母亲总有几分神似。而那些做社、祈福、上墟的场景,不正是自己当年生活的侧影吗?

  笔者是从中国最寒冷的东北迁居至温暖深圳的“新客家”,在欣赏品读幽壹的这本著作时,我更希望找寻的是南北风俗的异同点,并在异同点之后打个大大的问号。这样一路品读,一路回味,我看到的是中国南方与北方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那些不同的生活习惯、习俗背后是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细节积淀,存在便有其合理及动人之处。比如北方的酸菜与客家人的咸菜,都是人们在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储存食物的一种方式,它的存在符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生活条件等特点,即使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它们不再是人们储备食物的必要手段,却成了地方的特色饮食,在饮食背后深藏的是当地的历史记忆。

  尽管一些传统的习俗终要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在它未消逝前,重温它的温暖,重拾儿时记忆,让那些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给人以温暖的仪式、生活细节、宗族情感,重新给快节奏的现代人以心灵的力量,让我们不再做都市中无根的飘萍。该书的读者群,绝不仅限于海陆丰人,也不仅限于客家人聚居生活的地区,它如同一本对照记,让人们可以透过书中描写的生活细节,对照寻找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信仰之间的异同点,或许在时光中,这本书会愈加显现其价值。最近最远是故乡,它勾起了我的乡愁,不论是南方北方,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故乡的土地里依然有我文化的根。

  本文发表于2013年8月23日深圳特区报(笔名文心),链接地址: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3-08/23/content_2597961.htm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回不去的故乡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故乡  故乡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

 我向往的男人

    我向往的男人    不一定很帅    但必须要有人缘    在社会关系中能有立足的独特方式    我向往的男人    不一...(展开)

美文

 中国的改革开放史

 在最近的党史学习中,我学习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史,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