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雨衣》是一本由查尔斯·汉迪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雨衣》精选点评:
●成功的悖论:让我们过去获得成功的方法和路径,不但不能保证我们继续成功,甚至有可能导致失败;公司的悖论:把利润最大化当成根本目的,公司却很难基业长青;空雨衣悖论:我们按社会标准去拼命追求成功,到头来却被榨干了。作者提的面对悖论方法均不赞同
●参加工作必须面对的三大悖论:成功的悖论,公司的悖论,空雨衣悖论。难怪工作久了都那么空虚,还是当个废人算了
●好书,ok 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借来
●忠诚、责任、义务。 发现人生的意义
●在这次旅程的飞机上读的,除了“空雨衣”这个隐喻本身很有味道之外,其他部分并没有太多感受。而大量以东方文化(日本和中国)的举例也不是我所感知的中国文化。比心理预期差很多。
●的确 悖论很多 但是还是要搞清楚行动的中心要旨 才不会迷失
●人本主义管理之作
●这是一本放在床头、包里在任何有空的时候随便翻开一章都可以拿起来读得下去的书,当然也可以很专心地一遍遍来读。很特别的书名标示了作者对组织和个人未来深刻的忧虑——我们不愿意成为空雨衣!一个好的组织是不应该把人变成空雨衣的,但我们的大多数组织正在把人变成空雨衣。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作者的深层而真诚的思考,也是所有真诚生活的人内心的拷问。书中最后的回答是:延续感、联结感和方向感。为了不变成空雨衣,我们需要充实自己的甜甜圈的核心、需要在工作之外发展第二条曲线;组织要超越利润、创新企业;社会要成为学习型社会。世界不断变化,但人性不变。要想基业长青,必须寻找一种个人-组织-社会共赢的途径,平衡发展。
●空雨衣悖论,高速运转的无意义人生。
●这个世界充满悖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需要学会与悖论相处的智慧。
《空雨衣》读后感(一):企業究竟屬於誰?企業的經營目的是什麼?
第二條曲線原則:當第一條曲線仍然處於上升階段的時候,就必須開啓第二條曲線,在這之後的一段時期,企業必須在兩條線上作戰。這是因為,第二條曲線也是橫躺著的 S 形,在一開始會往下走,這是一個不斷試錯、大量燒錢的階段,如果這時候第一條曲線仍然在上升期,就可以為第二條曲線的生長提供足夠的資金和時間支持。
企業究竟屬於誰?企業的經營目的是什麼?
追求利潤只能是企業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就像我們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是活著不是為了吃飯。
公司的英文單詞 Company,它的本意是一群夥伴,這才是公司的本來面貌。在未來,公司應該是這樣一種組織:它是由公司全體員工組成的自治型社區,所有成員都是夥伴關係;公司的目的就是追求自身的永續存在,它本身不是財產,沒有股東,但是有章程,有成員,有管理委員會,有自己的資產,等等。
慈善機構越來越像公司,公司也越來越像慈善機構。未來的公司也可以發行股票,但類似於優先股,股份持有者只能分享紅利,不能參與經營。這樣的成員型公司代表了未來企業的方向。
同時,未來的公司組織會更加簡化,形成類似於「聯邦制」的二元結構。公司會有一個負責管理和協調的核心機構,還有好幾個具有獨立行動能力的業務單元。
員工在公司中具有「雙重公民身份」:他既是整個公司的一員,又屬於某個業務團隊,他需要同時對公司和團隊負責。為了將「聯邦制」和員工的「雙重公民身份」意識落到實處,應該在員工的收入中降低個人績效獎金的比重,加大團體績效和公司整體績效獎金的比重。
利益捆綁是建立身份認同的有效辦法。
这是2015年发布于多看的一篇书评,关于《空雨衣》,作者查尔斯•汉迪。 查尔斯•汉迪是管理学历史上的大牛人、大家。但他是英国人,不象德鲁克等美国管理学大师那么“红”。但他的另一本更为著名的书《大象与跳蚤》,就是他在国人眼中更典型的印象。 不过汉迪和德鲁克算是同一代人,他们之所以有后来的成就,跟非常丰富的经历非常有关系。 汉迪早年在牛津读古典语言,好像是拉丁文还是希腊文,然后本科毕业就去了马拉西亚一带做壳牌石油的地区管理者,才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就作为金娃娃空降到异国他乡从0开始,作为经理人一待就是十年。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职业经理人。 后来他做过很多职业,比如传教士、大学学监、学者、自由职业者等等,他经历的那个时代,是一个从混乱和萧条低谷不断走向繁荣的过程,也是工业时代真正学会如何高效发挥利用人力资源的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所以汉迪对于围绕人为中心的管理学的认识是非常系统和深入的。 汉迪的经历可以看他的另一本自传体的书《思想者》,其实这也是一本管理学著作,其意义堪比《旁观者》之于德鲁克。虽然是自传,但很好读,其实写的就是管理。多看也有《思想者》,有兴趣的读者一定要去看看。 说远了,前面那些话可以总结成四个字:汉迪很牛。那么接下来想说的是:为什么喜欢《空雨衣》。 空雨衣其实是汉迪某次考察过程中,在路过一个公园一样的地方,看到的一个雕塑,就是一个没有人的形状的空雨衣。因此他突然想到,在现代社会,我们身处职场市场,每个人就像空雨衣,只有雨衣没有人,因为“有没“人”甚至”有没有我”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这是比较大的震撼。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对职业发展的阐释。 梦龙说很像契科夫的小说套中人吧,用小说的讽喻来写经管书。 我说很多人应该都有类似的理解,模型和场景不同而已,契科夫可能是讽喻,但汉迪的意思是反思。 我们身处市场与职场,很多时候就像爬楼梯,以前大家像爬泰山一样,每个人都在努力往上爬台阶,后来有了电梯,每个人就站在电梯上,不断上升。工业社会早期,职场不那么拥挤,老一辈人退下来,后面的人自然就有机会站到电梯上,不用太费力。但反过来看,他们之所以能上升,不一定是个人才华出众,而是时代和机遇使然。 现在职场非常拥挤,前面的人还没有退休,后面的人却成长起来了,新人挤不上电梯。所以前挤后拥,闹得乱哄哄的。但因此个体的差异平庸化这个事实还是存在的,只会是更加出色的个体“力气”更大能挤上去,或者另辟蹊径找到其他隐蔽的直升电梯,或者努力爬楼梯。 汉迪的这种思考是很有意思的,他从空雨衣的启发开始,一路追索下去,最重要的不是看到他的结论,而是他的思想过程。 就像你认识个亿万富翁,拥有富翁的提携能发财固然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了解怎么成长为富翁的过程,把如何赚钱的本领学会,才是更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空雨衣》带给我们的,就是渔的妙处。
得到听书:《空雨衣》又名《觉醒的时代》《我们身在何方》
得到读书:《百岁人生》
得到读书:《百年孤独》
同时阅读了《百岁人生》,或许对这本书是个增强音,毕竟谁也不想让“忍耐”延续太久,而“享受”最好永远不要停。
但刨除掉财富物质之外的精神翅膀,就算再丰羽,也跑不出潘多拉的井底,就像《百年孤独》里被封在羊皮卷里的谜底,解开了也只是定数,无疑只是个迷,早有结果的迷。相互支撑于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和物质,才更加阳光明媚。
所以《空雨衣》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双重世界里想要取得的平衡。不再埋头于被社会生活剥夺的个人价值低潮中,也不再纠结在匮乏于物质的个人精神幻想世界中,平衡不见得是最好的,但它更完满。而基于甜甜圈原理,将这种试图掌握平衡的方法,放在了一个二维的而不是单线的世界里去解决。所谓单线,就是二选一,要么为物质生活放弃精神世界,要么为了精神过穷日子。所谓二维,就是不再以牺牲为前提做选择题,这种选择虽然不是绝对的非黑即白,却令我们为了掌握这种平衡十分痛苦,关于空雨衣的深思,给我画了两个圈,分开的区域里更分得清轻重缓急,从容中方可见仁见智地更上一层楼。
《空雨衣》是最爱的管理学书籍,爱汉迪甚至胜过德鲁克及《旁观者》。《空雨衣》的写法很像《旁观者》,有点自传体,但凝聚各种思想,就像一条伟大数学定理的整个论证过程,高手一下子就看到结果,但能展示过程,很多人几代人都未比能写出全部证明过程。
过程,很多时候比结果的意义还大。
有空把我的书评也搬过来。这次先放上当年做过的书摘和书批。
空雨衣 【英】查尔斯·汉迪 序言 2014-10-19 在追求效率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忘记了其实“人”才应该是衡量万事万物的尺度,而我们根本不应该拿其他尺度来衡量人。我们很容易因为追求效率而迷失自己,误把效率本身看做目标,其实它不过是达成其他目标的手段罢了。 2014-10-19 我永远都忘不了在明尼阿波利斯露天雕塑公园看到的一尊名为《无言》(Without Words)的雕塑,创作者是朱迪思·谢伊(Judith Shea)。这尊雕塑的主体是一件笔直挺立的青铜雨衣,里头空无一物。对我而言,“空雨衣”正象征着当前人类直面的悖论(paradox)。我们并非天生要当有名无实的“空雨衣”,薪水名册上的编号、某一特定角色、经济学或社会学研究中的“原始资料”,或者某份政府报告里的“统计数字”。如果这些是经济增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增长毫无意义。因为人生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充当某部大机器的齿轮,终日疾转,不知目标何在。 2014-10-19 新书名为《成功的悖论》(The Paradox of Success),副标题是“职场赢家,生活输家”(When Winning at Work Means Losing at Life) 2014-10-19 人生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没有简单的或标准的答案。 2014-10-19 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要走的道路。不过,尽管每个人所选择的道路各不相同,但所持的地图却大致一样。 2014-10-19 研究哲学就是研究人生,但别指望哲学会告诉你如何度过人生。在阅读本书时,希望你也抱持这样的心态。 第3章 S型曲线:持续成长的秘方 2015-02-05 S型曲线是一条自远古就深深吸引人类的曲线。S型曲线简要说明了生命的历程:最初缓慢尝试、蹒跚学步,其后迈向巅峰,最后盛极而衰。它诉说着产品的“生命周期”与无数公司起落的故事。它甚至可以被用来描写恋爱与人际关系的过程。 2015-02-06 原因之一是,原来的领导人仍需负责使第一条曲线尽量延长,以支持第二条曲线度过其最初阶段;原因之二是,要他们在第一条曲线仍运作良好之际将其割舍,即使理智上确知有此必要,情感上仍会剧烈挣扎,因此必须有另一批人重起炉灶。一段时间内,新观念、新人员必须与旧有者并存,一直到第二条曲线稳定发展,而第一条曲线开始下滑之时,才能结束这段共存期。 2015-02-06 坦白地说,即使具有远见,困难仍不容易解决。我曾目睹某大企业的董事长向董事会说:“今天要向各位报告两则信息。首先,我要提醒各位,本公司目前运营状况良好,或许可说是空前成功;其次,我必须告诉各位,假如公司要保持成功,就得根本改变目前的做法。”他接着继续解释,为何必须采取全然不同的做法,以回应他所预见到的全新未来,但会场上人人充耳不闻,第一则信息淹没了第二则。他们觉得,假如公司真的那么成功,任何改变皆属不智。但这位董事长是对的,他站在A点,观照远景,可惜无法实施变革。3年后,公司走到B点,了解到变革的必要,但首先要被撤换的竟是这位董事长。他因公司在他手上走下坡路而声誉受损,如今他虽确信自己当初是对的,但也无助于挽回自己在同仁心中的地位。 2015-02-06 适用于组织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个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过美好生活,可能必须在第一条曲线走下坡路之前,及时开始第二条曲线。随着年岁渐长,人在生活上与处事优先顺序上都会发生变化。然而,在每种人际关系中都有本需要进入第二条曲线时,却已走到了B点的情况发生,此刻要携手共创新局面为时已晚,只有各自另寻新伙伴。 2015-02-06 看清别人在曲线上的位置,要比看清自己的位置容易。 2015-02-05 奥尼尔在其探讨领导人个人更新的《成功的悖论》(The Paradox of Success)一书中,使用第二条曲线模型描述领导人在生活中向前推进或原地踏步的情形。他指出,前进的要素之一是“放掉自己的过去”。假如我们过于眷恋过去,就难以有任何新作为,而可能紧抱旧有做法不放,等到觉悟时,一切已经太迟。他引用希腊神话英雄奥德修斯的例子:年轻时英勇善战,好领军四处游荡征战,不愿治理自己的国家,因此花了20年时间才打完特洛伊之战,回到自己的王国伊萨卡,返乡时他已成败兵之将,衣衫褴褛,自己的国家也早已乱成一团,这是一个拒绝长大的人的故事。 注: 空杯心态。知耻而后勇。 2015-02-05 太早成功的人,一旦开始走下坡路,特别不容易抛下曾经叱咤一时的舞台。在失败中迈出前进的步伐,要比从成功中前进容易。我很钦佩法国的一家家族企业,它们在适当的时机,结束经营昔日赖以成名的纺织业,而投身于连锁超市的建立。我问:“你们哪里找来这份勇气,竟敢从事如此不同的行业?”该企业领导人答道:“维持现状所需要的勇气更大。我们有责任照顾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