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日记》是一本由(日)陈舜臣著作,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89,页数:1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安日记》精选点评:
●很清爽的推理小说,不追逐奇诡的手法,像是在借着些小故事来描绘开元年间的风情。
●最喜欢小凯姐 这个姑娘太可爱了 和贺望东的互动很有趣 叫遥大鲸的怎么可能是中国人 凶手和手段还算好猜 故事有点老套 但是价值不仅在推理 更在唐都长安的风情 论故事胡烟姑娘最好 论人物塑造买舞妓最好 没有续篇太遗憾了
●个人喜好:观灯之夜>贤人的诗句>买舞妓>怕见人的姿势=胡烟姑娘>东方来客
●清淡自然,既没有超出那个时代的复杂,又保留了大唐盛世有些异域风味的想像力,简单而能够逻辑自洽的小案子,很好看。
●1973的书,对于这种短篇,要求不会太高。一直喜欢盛唐风貌,这种寥寥数笔的勾画虽不过瘾,也可圈可点。
●广义密室六篇,《观灯之夜》最好
●朴实无华的时代小说 对我来说却比那么辞藻华丽但是没什么的内容的好看多了
●听电子书。案件都比较简单,不过文风挺清秀的。
●不喜欢啊……口味被弄刁了,手法太朴实了……也没有特别的唐代长安感……
●休憩202nd,这算毛的推理,四六不靠鸟兽皆非,多少有点儿古典风情,不过就这点东西也算不上亮点。但我为什么没有耗尽对陈舜臣的耐心呢?为什么还是在读他呢?因为这个人有一点比较识趣,从来不写大部头,书基本都薄薄的,极适合厕上读,轻薄小,单手操持挥舞如飞绝不脱手,读完一两篇也就卸货完成,一边骂着娘陈舜臣SB一边就擦完冲水,夺么合适啊大家
《长安日记》读后感(一):网店上么有
有谁知道这书再版吗?
几家网店上都没有,看封面就知道是一本蛮古老的书,文字不知道怎么样。
历史探案的小说以前看过《韩熙载夜宴》,古风的感觉还行,但后来几本孔雀胆之类的都比较拖沓,没再看。
很希望看,文史和推理功底一样都不可少,还要有新颖的写作构架。
《长安日记》读后感(二):陈舜臣
《长安日记—贺望东探案集》
(偶然得到的电子版)
【学术意义】
A 风俗推理小说(或者叫架空历史推理小说)(反正名字都是我起的)
历史背景在唐朝,长安。作者在后记里也表达出来了对古都浓郁的爱。行文风格有点像最近比较火的《清明上河图密码》。但是,写作风格很有意思,作者并没有进入故事,而是像一个讲故事的学者,隔三差五地跳出来给你讲讲唐朝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挺好玩的一个短篇集。
陈舜臣
此老才故去不久,说实话,读的他的书很少,推理只此一本,历史书倒是还有几本。但是对此老的印象很深刻,四个字形容——各种大神。在推理上,是三冠王,乱步奖,推协奖,直木奖。中国历史研究也是著作颇丰~好多大师,真的是一通百通啊。怀念大师。
【文学意义】
A 六篇广义的密室推理,换句话说,是一个本格的短篇集。下面分篇进行介绍(不泄底)(如果局部有泄底会另表明,请放心
《长安日记》读后感(三):举重若轻的潇洒——陈舜臣《长安日记》
《长安日记》是陈舜臣写的一部以贺望东为主人公的探案集,写的都是密室杀人案件。对作者我并不熟悉,所以就简单说说读完书的感受。
若就书中的案件推理来看,并无多大惊奇之处,因为之前在各种小说或是影视剧中多少有所了解。相对来说,第一个故事写的最不好,主人公一点不进行实地考察就闭门推理出来,未免牵强。往后的故事就有渐入佳境之感,尤其是人物的形象逐渐丰满可爱起来。考虑到本书写于1973年,后来的许多小说从中汲取灵感也说不定,这跟我们现在回头看老电影是一个感觉。书后附的桥本峰雄的一篇介绍,提到陈舜臣的推理小说的妙趣在于“清爽”,颇有道理。
真正吸引人的是书中描写盛唐风物。原本古老的中国仿佛成了一个青年,风华正茂而风流倜傥,有了种举重若轻的潇洒。日文翻译成中文后,是有种独特的节奏和气息的,像汉语却又不完全汉语。对于作者来说,他写的既是自己的祖国历史,却又是一种异域情调(如桥本峰雄所言,追寻身份的贺望东是旅日华裔陈舜臣自身的投影);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读着译自日语的中文写就的故事,未尝不是另一种异域情调,再加上盛唐时代本身具有的多元化(书中所写贺望东即是流落长安的日本人,还有国际驿馆、为数众多的胡姬等),三者倒是形成了有趣的互动。
贺望东是个很有魅力的人物,有超凡智慧却也不乏情趣,可惜这部未完成的探案集似乎再也没有出续集,遗憾。长安的人们似乎都很会享受生活,寻欢作乐却又不颓废堕落。经常被贺望东枕着大腿的妓女小凯也是个有趣的人物,风尘又纯真,会吃醋但从不撒泼,给人感觉像长安城一样,灵魂自由。当然这样的长安未必不是作者带着感情建构出来的,充满魅力的盛唐也未必不是后世人建构出来的,但有那样一个梦也挺好的,让我们还能说一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本书1985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此后似乎没有再版,当时的印数是10万册。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是很庞大的,但80年代的每本书的发行量似乎都不小,是否今天的人们都不再那么爱读书了?
另外,正文前的一页印了这样两行汉字:“本书未采用传统的铅字排版工艺,全部文字由国产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排版。”
《长安日记》读后感(四):永远的身世之谜——评陈舜臣《长安日记》
原作链接:http://www.tuili.com/blog/u/8/archives/2011/4240.html
《长安日记——贺望东探案集》(原作名《長安日記 賀望東事件録》)是日本华裔推理小说家陈舜臣1973年创作的作品,本格推理小说,由每日新闻社出版,收于中公文库中。简体中文版在1985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译者祖秉和、金慕箴。
这部短篇集共收录了六个短篇推理小说,这些小说都是以中国唐代古都长安为背景,主人公是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的神秘人物贺望东。这六篇小说分别是:《东方来客》、《观灯之夜》、《胡烟姑娘》、《贤人的诗句》、《买舞妓》以及《怕见人的姿势》。
贺望东虽然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但其实是日本人,六年前随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唐朝,成为长安城内只收皇族子弟的学校弘文馆(作品中的年代因避太子讳而改名为修文馆)的一名学生。他的身世一直是一个谜,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人,只知道自己可能和日本皇室有些许关系。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贺望东养成了探索各种事情奥秘的习惯,并以此自娱,于是在时常发生命案的环境中,有了发挥的空间。
贺望东皮肤白皙,五官端正,性格十分爽朗,总是满面笑容,其监护人是一位脾气古怪的老人——真人莫问。贺望东闲时总是与长安城内平康坊掬水楼的歌妓小凯厮混在一起。
作为名侦探,贺望东也不例外会有一名助手,此人便是在负责长安城治安的金吾卫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市公安局)的名门子弟——矮子遥大鲸。
贺望东所破解的案件,全部都是广义密室案件,其中不乏经典案件(如《观灯之夜》),同许多名侦探一样,案子破多了,偶尔也会有失败的例子(如《胡烟姑娘》)。
如果已当前的眼光来看待这六篇密室作品,也许你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因为虽然本书中的六篇作品都是本格的推理小说,但单从诡计角度来说,并无太大的成就,但本书作于1973年(群众版“译者的话”中,称该作是1979年发表的作品,是一个谬误,此年份的谬误则可能是跟译者所采用的原本——日本中央公论社1980年再版本有关系),距今也有近40年的历史,因此对于年代久远的作品,我在诡计方面一向要求不高。
从叙事的角度来看,第一篇《东方来客》因为有很多的人物、背景需要交代,因此阅读的感受最不流畅,之后的几篇便好了很多。
六篇作品按照我个人的喜好程度,排列如下:《观灯之夜》、《胡烟姑娘》、《买舞姬》、《贤人的诗句》、《怕见人的姿势》、《东方来客》。
阅读本书,我的着眼点并非广义密室,也非本格的推理过程,而是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贺望东的人物身世,密室只是一种工具,即非必要,也非必须。大唐盛世的长安城,在同为历史学家的陈舜臣笔下,显露出无尽的妖娆、独特的风情,读来引人入胜,读后回味依旧,实为不可多得的本格精品。
据作者陈舜臣自己描述,创作贺望东以及以中国唐朝为背景的推理小说,是受到了荷兰作家高罗佩《大唐狄公案》的影响,区别在于高罗佩笔下的狄仁杰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贺望东则纯属虚构。
另外,贺望东这个人物,陈舜臣也受到了梅原猛先生关于镰足的儿子定慧的推测的启发。据梅原猛先生说,到中国唐朝去留学的僧人定慧,实际上是日本孝德天皇的儿子。镰足为了避免中大兄皇子的猜忌,叫定慧出家做了和尚,然后把他送到中国去了。
当然,贺望东并非就是定慧。关于贺望东的真实身份,在日本也曾引起过不少的猜测,只不过可惜的是,陈舜臣先生没有继续创作贺望东探案集,于是贺望东的身世之谜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陈舜臣先生已是87岁高龄,停止创作多年,指望他再继续创作贺望东的故事,其概率几近于“密室杀人”之不被破解。然而,没有定论的身世之谜不是更有着吸引人的魔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