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用文艺佳作传承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大型歌剧《红船》讲述的正是100年前嘉兴红船上召开的中共一大会议。该剧秉持唯物史观,充分发挥歌剧特色,刻画建党百年、初心不改的“红船精神”,可谓一部气势磅礴、史中觅诗的作品。

《红船》由王勇编剧、孟卫东作曲、黄定山执导,浙江歌舞剧院、浙江交响乐团等联合制作。全剧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艺术化呈现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在叙事上,该剧将会议的过程和内容置于历史语境中,以宏阔革命视野在两幕歌剧中建构起1919年—1921年的多个时空,通过闪回、穿插、平行叙事等手段,再现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舞台设计上,由景片巧妙分隔、搭建出50个丰富场景,组织了近400人的表演团队,营造出宏大的历史场面。

《红船》充分发挥歌剧艺术抒情特质,将建党主题与宣叙调、咏叙调、咏叹调情感充沛的特质融合,既有五四运动“血可流,头可断,《巴黎和约》不能签”的愤怒悲怆,也有杨开慧对毛泽东“你的信仰也是我的信仰,你的向往也是我的向往”的诚挚的爱,体现出张弛有度的戏剧节奏和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如此以诗情述历史,不仅实现了对重要历史事件的生动再现,更赋予全剧史中觅诗的艺术品格。

“以人带史,以点带面”是该剧的重要艺术特色。3条叙事线分别围绕一大13位代表、毛泽东与杨开慧、李大钊与陈独秀3组人物展开。在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上,《红船》注重个性与共性的结合。观众既能从毛泽东与杨开慧成婚、李大钊送陈独秀出城这样生活化的场景中体会革命者温暖、鲜明的个性,也能从严酷、艰苦的斗争实践中领悟革命开拓者与领路人群像的共性。比如浓墨重彩地刻画了陈独秀、李大钊两人一南一北,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培养革命青年,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了充分的酝酿和准备。剧中的其他角色也寓意丰富,“细妹子”的形象是将千万劳苦大众典型化为戏剧角色,李达之妻王会悟既在关键时刻出谋划策、推动情节发展,又是一大会议的见证者和讲述人。

《红船》灵活运用西洋歌剧艺术形式,将其与中国的红色文化、民族特色、语言方式相结合,塑造出富含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主题意象“红船”。该剧既遵循歌剧创作规律,又在音乐语言上适当融入民间小调,使其既具有大歌剧的艺术风格,又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游行、宣传、表决等较为严肃的场景中,该剧运用进行曲风格音乐,体现出革命的神圣庄严与慷慨激昂;在嘉兴登船等生活化场景中,《叫船娘》《新人俏》等民歌唱段又恰如其分地展现出地域特色。

在主题精神表达上,《红船》的咏叹调以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演唱内容随剧情发展而逐渐丰富,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另一咏叹调《我有一个梦》唱出“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目标,唱出“这个梦并不遥远,这个梦必定实现”的坚定信念。两首咏叹调在主题上相互呼应,既有规律,又有变化,用声乐的审美化表达将“红船精神”层层铺展开来。这一表达具体可感,观众可以在剧情发展中体会建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在革命者身上感受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歌剧《红船》是一部书写伟大历史、伟大人物、伟大精神的作品。全剧以诗意的笔触、巧妙的构思、丰满的形象,生动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让观众重温党的初心使命,为新时代文艺作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提供新的经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用文艺佳作传承红色基因  佳作  佳作词条  传承  传承词条  基因  基因词条  文艺  文艺词条  红色  红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