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群魔读后感精选

  《群魔》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5,页数:9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群魔》精选点评:

  ●我印象,这是我初中,高中阶段读的最有一部小说,因为当时的水平,葬送了以后读小说的能力。看这说10多年后,仍然拣不起读小说的这个爱好了。或者是写马克思的盗火。应该是同时的事情。看小说的本事就这样丧失。

  ●下册很是迷人

  ●……

  ●我的脑回路真的变了吗,看得一点感觉也没有。。很群~魔~,很超~现实。斯塔夫罗金实在太神秘了。叙述者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记得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似乎只出现过一次叙述者自称“我”,并且完全是旁观者(当然也同样复述各种内心独白和对话);而这部小说中“我”也算一个参与者,但他与斯捷潘的友谊,他对事件的态度都让我觉得莫名其妙><急切地想看下一部小说《少年》

  ●陀仍然寫得很好, 然而這版刪掉了斯塔夫羅金的自白, 未免太影響閱讀理解了吧......

  ●终于有时间看书啦

  ●小说在下部的下半部分终于进入高潮,书有种放不下但又不想那么快看完的感受。启示录里那段,上帝希望我们要不冷要不热,而不是中间状态。书里最后自杀的那位,最后是如何结束此种状态的?其救赎之路即是如此吗?陀氏的心理刻画实在是太厉害,值得一看再看。最sb的是这个版本的译后记,还有中间的注释,剧透什么叫剧透知道吗?剧透的下场知道吗?哼哼

  ●其实每个人都神叨叨

  ●个人认为群魔这个书名译的比鬼要贴切

  ●充满了所谓革命者的卑鄙卑鄙还是卑鄙的嘴脸

  《群魔》读后感(一):其它就不说了

  精明强悍,君临一切的贵族瓦尔瓦拉*彼特罗夫娜,和她那软弱细腻的老朋友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在一起二十年。临到斯捷潘罹患重病,他拉着她的手说,“我爱过您!”她从未听到过他用这样的声音说出这样的话来。

  “嗯,”她哼了一声作为回答。

  “我爱了您一辈子……二十年!”

  她一直沉默不语——约有两三分钟。

  “可当你打算娶达莎的时候,你还洒香水哩……”她蓦地用可怕的低语声说道。

  此句堪称绝唱。

  《群魔》读后感(二):又臭又长

  群魔算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而他也是一个很高产的俄国作家。但这本小说看完之后的感受,总觉得他有一种强烈的倾述欲在里面,他拼命地表达着什么,这种感觉更接近一种吠叫,有点刺耳。陀氏在这本小说里有过多的介入,影响了小说里人物的塑造。虽然小说里仍然有陀氏典型的有着冲突性性格的人物,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人物,但群魔里没有在他最擅长的角色刻画上下工夫,政治的,个人性的东西太多,淹没了主题。虽然它的部头很大,上下册的厚书,有时候想想那时候他们都用手写的方式来完成这些小说,真觉得很难以想象这样工程的浩大。写的时候,应该非常辛苦。但这仍然不算是一本成功的小说

  《群魔》读后感(三):群魔

  以前没办法理解,为什么说小说是作者是反对的作品?这桩谋杀案与《卡拉佐佐夫兄弟》的案件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而书中流露出来的意义又与《罪与罚》《白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如今看来似乎有些感觉了。   作者可能确实对所谓的革命进步人士感到灰心丧气,所以本书中他用批判夸张式的笔记表现出所谓社会进步人士以及革命人士的种种样貌,显然这些人是真实存在的,不仅仅存在于作者的脑海中。   因此陀斯妥耶夫斯基用一桩真实的谋杀案演绎出了这些社会“群魔”们的“写实”面目,说实话看得确实让人气愤。显然这些人的所做所为按作者的想法都是受到西欧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使得传统的俄罗斯精神受到污染,可是反过来作者并没真正表现出解放方案,可以这样说,书中的斯拉派们也没有什么好榜样,甚至可以说他们只不过是另一伙“群魔”罢了。   但是反过来想,也许作者又是对的,毕竟陀斯妥耶夫斯基并不是布尔什维克,在列宁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与布尔什维克也与种种革命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换句话说,陀斯妥耶夫斯基选择是揭露问题但没办法解决,只能寄望于虚无的“俄罗斯古老的精神”,而列宁们则选择勇敢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群魔》读后感(四):群魔乱舞

  这标题取得真好,翻译得也上佳。整部作品可以说是群魔乱舞。虽然作者本意或者说批评家们都认为陀氏是想讽刺和揭示所谓革命者的真面目,但书中非革命者们也无一是处,不是昏庸无能,就是残酷,整个一个丑恶现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是进步者,但假装处死以及以后流放的岁月使得其渐渐保守,成为斯拉夫主义者,其影响甚至到索尔仁尼琴,那么其思想与西欧派谁优谁劣呢?也许还要争议下去,不过我还是认为西欧派较为优越,因为它是在发展的,而非固步自封,也就比较顺应人类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好坏就仁者见仁了。

  而陀氏的保守正好与俄国革命的兴盛与衰弱相吻合。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直接把两代革命或者说进步人士都讽刺到了。赫尔岑是直接点明,而卡尔巴津诺夫则是暗示屠格涅夫。而以韦尔霍文斯基父子的两代人分别是两代革命者,前者只知道思想,而后者已经开始行动了。从这点看事实上进步人士是在进步的。

  当然所谓泥沙俱下,革命者当中无疑有着相当多的投机者、动摇者甚至背叛者,当然也有着狂妄自大者、凶残者。这也是作者讽刺的主要对象,但要看出他们的行动本身对人类进步是有着推动作用的。虽然书中重点指出的“革命要处决一亿人”是绝对错误的理论,但不得不指出,任何的进步都会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从个人角度,人道主义是值得尊敬的,但从整个人类进步的角度,人道主义是有害的。所以陀氏确实是退步甚至反动了。

  《群魔》读后感(五):每个人心中都有魔鬼

  看完陀氏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再看他的《群魔》,同样是在深夜,明明困倦却异常清醒。这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触及人内心深处的描绘。

  再去把圣经启示录里的那段读了一下3:15-16:“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小说的主角斯塔夫罗金就是这样的温水,他在自杀前写给达莉的那封信里说,他做好事会有快乐,做坏事亦有快乐,只是这两种感情都不会强烈,他的愿望不够支撑他。这样的人不会自杀,也不会疯狂。

  可是最后他自杀了,看起来像是想了很久却终究付诸行动的事实。这就是陀氏给出的答案吗?如此冷漠之人的救赎?

  可是你对什么火热呢?你哪怕像基里洛夫那般,冷静执着地在自己强烈的逻辑里,通过自杀成为自己的上帝,他自杀不是为了获得自由,而是因为自由而自杀。又或者如彼得,疯狂地想扰乱整个社会,在人们都是去秩序,失去信仰的时候,从而掌控权力。我有时无法理解陀氏笔下这些人强烈的情感从何而来,他们好像没有中间色彩,他们要不癫狂,要不神经质,要不歇斯底里。我有时在想是不是俄国小说和其他小说的区别,后来确信,这就是陀氏的表现手法,每个人内心大段大段的独白,一个简单的会面,简单的事件,总是少不了内心的、哲学的、思考的对白。再年轻些看不懂,大些了发现,也只有对人性洞察入深,才能写出这样的对话。陀氏小说的情节往往很简单,可精髓就在那些对话里,那些独白里。

  每个人都会有这些困惑,只是我们不自知。

  而我却是如同斯塔夫罗金这般,不是没有大喜大悲,而是常常冷漠。小时候的世界是简单的,容易带着道德武器论断别人的,而当遇到一件一件挑战这些似是而非的道德论断时,我让步了。生命开始成为不同的尝试,也变得不那么轻易评判,他为何杀了人,他为何偷窃,这些犯罪都是为何?杀人是犯罪,那气愤得恨不得对方去死呢?奸淫是犯罪,那想入非非呢?偷盗是犯罪,那小偷小摸没人发觉呢?律法约束我们的行为,可我们的内里,或许早已沾满了污秽。

  这就是内心的恶,基督说没有一个义人确实如此。

  然而事实上,一面意识到这些恶的同时,一面又习惯了它们在自己身上,而享受着如斯塔夫罗金说的“做坏事的那种愉悦了”。可怕,可怕。仿佛这个世界不会结束。

  《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开头就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人只有通过“死亡”才能获得新生,这种死不是肉体的死,而是精神上旧我的死去。这句在教会里听了无数遍,自己也看了好多遍的经文,在这里的分量,却不是“死”一个字如此简单的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群魔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群魔读后感精选词条  
美文

 觉醒(两篇)

 契机    小时候,曾有过几次这样的情形,正同小伙伴们玩着一种游戏,忽然没来由的意识到这种游戏已经玩过很多次了,便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有一种很冰冷,很空,很失...(展开)

美文

 欣然起爱

 工作之心让我每天忙碌于办公室与现场之间,使我感觉无限的充实与饱满;学习之心让我的眼球跳动于电脑屏幕与技术资料之间,总让我能感受到自己技能水平的缺乏与不足;我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