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读后感锦集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是一本由斯拉沃热·齐泽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精选点评:

  ●有好有坏

  ●艺考系列~

  ●A箱 装逼读物

  ●问了更崩溃

  ●齐泽克的希胖电影分析,剑走偏锋,有点意思。

  ●许多分析,诸如视点,空间的第四边和为啥希区柯克少用闪回,如何去主体化,都是从导演视角出发的,对导演创作会很有启发

  ●p245

  ●几年前读过,补标一下。话说不敢问希区柯克的,难道你就敢问拉康

  ●哲学头脑一片空白的我居然看完整本。

  ●齐泽克的部分不是很看得懂...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读后感(一):一些 学说的诞生

  正想愤怒

  忽然得知作者是搞哲学和社会学的

  登时平静下来

  愤怒变成赞叹

  赞叹他有时间没处花的毅力

  好吧

  就算接受一次文辞绕口的训练

  从中即学不到镜头技巧学不到故事结构学不到任何以为有的知识

  但我学到了

  从木头研究思想动向

  从日本厕纸看出非洲GDP

  的

  幻想力

  很多学说

  就是如此应运而生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读后感(二):这个老头很可爱

  这位恐怖悬疑的大师,其实是将其小时候养成的多疑恐怖性格作以正面的使用,所有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恰好成了一个丰富的电影题材,《西北偏北》等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是我们分享其内心世界的途径。看过有人这么说:希区柯克的作品不是让我们去分享他的世界,而是去帮他承担。其实这位电影人有着极为可爱的一面,他经常会客串自己电影中的路人甲,有时是牵着条狗匆匆走过,有时是坐在角落看着报纸,他本人好像也十分愿意做这些,当遇到一部所有事件都是在客船上发生的电影,而担心出演漂在海面上的浮尸会淹着的希区柯克,就把自己减肥的对比照片印在船员手拿的报纸上,这些小动作也成了他电影中的彩蛋,人人都乐意去挖掘。

  写这个,为向西区柯克致敬!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读后感(三):翻译

  收入了詹姆逊的《〈西北偏北〉的空间体系》一文,另译《评〈西北偏北〉空间体系的安排设置》。未找到詹姆逊原文出处,可能就是齐泽克编的这本论文集(Verso,1992)。若对希区柯克的电影和詹姆逊的方法不熟,这篇文章就很不易理解。译文算不错,比收在中文版詹姆逊文集第三卷中的译文要通达许多。在那篇译文中,出现了“深位镜头”“下位镜头”的概念,这里译为“深焦镜头”“俯视镜头”,明显更好。其他各处不一一枚举。例如,注释第二条出现的“起源”一词在另一篇译文中被译成“先辈”,相差太多,“先辈”可能是错的;詹姆逊没有标明来源的黑格尔的一句话,两处翻译分别为“决定即否定”和“肯定即否定”。这些都要查原书才知哪个对。我个人对学术翻译的看法:1、要找专业译者,特别是相关领域专家,而不是一般外语系的人,若由后者来翻,不说质量上乘,不留硬伤都难保证。2、翻译远非单纯的语言活,它很考验知识结构和文化储备,外语系的人有时很难达到。3、不要把活摊派给学生做,如果再审校不力,译著译文可能就是一塌糊涂。4、在尽可能准确理解原文的前提下,以归化为主,用明白晓畅、句法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用词尽量通俗易懂,不要选择生僻词、古怪词。5、这篇文章是詹姆逊电影研究的诸多文章之一,译者必须对电影理论熟悉,对希区柯克的作品熟悉。如果都不了解,就不要硬生生去翻译。齐泽克在这本书中几次提到了詹姆逊的电影研究,特别是他的《可见的签名》(1992),但关于希区柯克,两人观点略有殊异。我认为,齐泽克是后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则肯定不是。詹姆逊是哪种马,这里不谈。不过,詹姆逊的分析方法有时的确显得机械和模式化,如果都用一个套路去解剖丰富复杂的文本,难免有令人生厌之感。此外,关于在文学批评中用拉康的理论,尤其是用拉康理论分析中国作家的作品,十分妥帖的很少,特别是他的数学方法与中国文学批评的思维模式很难契合。我曾尝试用拉康的一些理论分析郁达夫的小说,被不赞同的人评价为索然寡味,当然那些复杂艰涩的拓扑学符号我肯定是不懂的。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读后感(四):不敢问希区柯克的,还敢问拉康

  “拉康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齐泽克开篇就说,现代主义阐释的乐趣在于识别神秘——“啊哈,现在我找到这表面上一团糟的关键所在了!”而后现代主义阐释的目标则在于使最初平淡无奇的事物陌生化——“你以为你看到的不过是一出连老太太都喜闻乐见的简单情节剧?可是如果不考虑到A、B、C、D、E、F……那就完全没有抓住关键!”

  至于这些ABCDEF,呵呵,说出来吓死你:征兆(symptom)、征兆合成人(sinthom)、三环扭结(Borromean Knot)、小对形(object petit a)、大他者(the Other)、污点(stain)、实在界剩余(surplus of Real)、主体性空乏(destitution subjective)……晕了吧?

  希区柯克的电影并不需要多高的门槛,普罗大众看了也就看了。不过大才子齐泽克指出,后现代主义的最佳客体恰是这种广受大众欢迎的作品,而阐释者的工作就是从中搜寻出拉康、德里达、福柯那些理论密技的例证,“是的,你只看见了热闹,没看见门道,门道在此。”于是箭头、图表、框架、虚线、拓扑图形、大S、小a,云山雾罩的。

  作为拉康的传人,齐泽克把名词、术语、逻辑、数学和拓扑玩得团团转,像魔术师抖着他的大白手绢。这本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Lacan(but were afraid to ask Hitchcock),书名说的挺明白,借希区柯克的电影来介绍拉康的理论。我眼前的画面是:胖胖的希区柯克乖乖地躺在手术床上,“猛兽”齐泽克穿着污脏的白大褂,操纵着一台核磁共振设备,设备上的大商标是拉康的头像。

  如果换成拉康本人,估计不是这样子的。拉康以精神分析著称,有一把名声在外的躺椅,很多人都是在他的躺椅上变成了“拉康主义者”,弟子克洛德·孔泰是其中一位——这把躺椅花了他十年时光。需要指出的是,拉康很贵,每次“话疗”时间又短,常常5-10分钟就结束,这使他在短时间内靠“咨询”捞到了很多钱,以至于被巴黎精神分析学会开除。可是,让希区柯克躺到拉康的躺椅上(插一句,根据拉康的符号无意识论,转喻是无意识采用的修辞程序,所以“躺到躺椅上”就是“接受精神分析”的意思),那是个好主意吗?

  拉康“实在界/符号界/想象界”的三部曲始于一个假设:主体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总是多于他说意识到的东西;主体说出的能指,总是无法明示主体已经掌握了那些能指的意义。所以,假如希区柯克开口说话、或者是用电影作品替自己说话,拉康总有权力借题发挥、灵魂大挪移,很多学者说他是“现代萨满教巫师”,我看像!如果希区柯克被“话疗”得健康和阳光,影迷们该多么失望。而假如按照拉康的那理论:“欲望并不是去欲望他者,而是去欲望他者的欲望”,万一希区柯克欲望了拉康的欲望,我的脖子后面好像冷气直冒呢。

  齐泽克编的这本书,不乏过度阐释的东西,但是有一点好,把希区柯克的“麦格芬”与拉康的“小对形”缝合到一起,贴切。细想来,希区柯克电影与佛洛依德理论的关联路人皆知,拉康对佛洛依德的认同也是毫无疑议的,齐泽克这么编排,占了好大便宜。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读后感(五):你喜欢希区柯克吗?

  希区柯克是个令我十分着迷的家伙。看他的电影的时候,我总在想这个有着肥胖身躯的人为什么总有如此让人惊叹的想象力。以前的我不是很喜欢那些黑白胶片传递出的好像很遥远的影像风格,但是自从几年前看过希区柯克的电影之后,我开始疯狂的寻找那些已经发黄的黑白胶片。我甚至可以很放肆的说,如果不看希区柯克,你会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如果已经看过了希区柯克,我毫不怀疑你已经爱上了他诡谲而优雅自如的电影叙事。

  我看过的希区柯克的第一部电影是久负盛名的《惊魂记》。已经在好莱坞电影的氛围中看惯了气势恢弘的电影配乐和那些宏大的电影场面之后,我惊异的察觉到看黑白胶片拍出来的《精神病患者》那种单调的像磁片划过玻璃刺耳的声音也能营造出来强烈的恐怖感受。这部电影的配乐才让我真正的见识到了希区柯克的独一无二所在。而后看过的《火车怪客》中,透过一个掉在地上的眼镜的镜片看到的一场谋杀这种取景角度让我惊叹不已。在《西北偏北》中男女主人公在火车上相遇在车厢中含蓄而高雅的调情场面又让我对希区柯克有了新的认识。除了这些,很不经意间,你会在他的影片中经常发现一个胖胖的目不斜视的路人走过摄像机,几乎每部影片中都会出现那个熟悉的背影,不用说,那个路人就是希区柯克希区柯克总是喜欢出现在自己的影片中饰演一个微末不奇的角色,但是当他出现在我们视野的边角处的时候,我总还是禁不住惊喜的叫出来。对于具有这样反应的人,斯拉沃热•齐泽克亲切的称之为“真正的希区柯克狂”。齐泽克编了一本名为《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的书籍,其用意是“对拉康希区柯克电影的双重研究互证,从立意到编纂结构都颇有后现代风格”。书中收录了研究希区柯克电影的文字数篇。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这些文章的作既有有帕斯卡尔•博尼采、米歇尔•西昂这样的电影理论家,也有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这样的文化批评家,更有像米拉登•多拉这样的哲学家。这些学者都是希区柯克的影迷,他们无疑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向希区柯克致敬。

  据说,由于商业电影的繁荣,作者电影已经逐渐消失了。在投资愈发惊人,画面日益宏大的影像中,我们却找不到导演和作者,他们的个性和独特的影像风格悄悄的隐匿不见了。我们在看电影,但是我们看不到独一无二的影像品质,越来越雷同的模式让我逐渐对观看的影片缺乏耐心,我感到沮丧、失望和绝望,我愈发怀念那个胖胖的,秃头的男人的出现。希区柯克的电影,只是希区柯克的,烙上了希区柯克的独特标签,没有人可以替代。

  据说,希区柯克有一个很奇特的电影理论,越是二流的剧本越能翻拍出经典的电影,那些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事实证明大都是不入流的电影。这也许就是希区柯克聪明的地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自以为比巨人高了一大截儿了,这种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论调罢了。希区柯克比别人聪明的地方就是,他不会和巨人比聪明,他只会和瘦人比谁胖。“希区柯克到底有多胖?”据说这也是电影界的一个永远的谜。

  “你喜欢希区柯克吗?”这句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句,而是一部法国恐怖影片的名称。“你喜欢希区柯克吗?”这句话在这部恐怖片中成为了一个谋杀案的线索。一个痴迷于希区柯克的电影的杀手喜欢模仿希区柯克影片中的杀人桥段来进行自己的连环谋杀。这个杀手无疑也是一个真正的希区柯克狂,但是和《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里面的那些学者不同,他选择了一个更加极端的方式向这位电影大师致敬。学者们通过一篇篇文字来解析希区柯克的电影给人带来的乐趣,他们甚至想解剖了希区柯克本人看看他的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引人入胜的故事,但是——他们也仅是说说而已。可是那个影片中的杀手不同,他把希区柯克带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用一种让希区柯克尴尬的方式向他致敬。这样的尴尬也许不仅仅是发生在电影中,被誉为美国电影最伟大的社会工作者的马丁•斯科塞斯,在1981年就曾被传讯法庭,事情原因是一位男子声称看了15遍马丁的《出租车司机》,忽发灵感决定要刺杀里根总统。尽管事后这位男子被诊断患有严重的精神病因而成为了美国电影史上的一出闹剧,但是马丁还是陷入了这种尴尬无比的遭遇之中。这样看来,希区柯克好像比马丁要幸运些。我们喜欢他的电影,喜欢模仿他影片中的某些桥段,这些都无可非议。假如我们觉得希区柯克是一位伟大的值得尊敬的电影大师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向他致敬,这些也无可非议。我只是希望我们向他致敬的时候最好能选择一种温和的能被他接受的方式,比如像《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这本书中的作者那样。虽然在那些人的视野中,希区柯克已经被带上了后现代的面具,但是总比作为一个谋杀案的线索要好的多吧。

  最后再问一句,你喜欢希区柯克吗?

  思郁

  2007-3-10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拉康  拉康词条  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不敢  不敢词条  
美文

 幸福是一种握在掌心里的爱

 乍暖还寒时节,冰冷了热情,懒惰也随之而来。小有欣慰的是,今天有些暖了,迎着寒意犹存略带温馨的风,阳光的清香、甘甜洒满了心窗。我知道,春的使者已悄悄的来到了小城...(展开)

美文

 苹果树上的外婆读后感精选

 《苹果树上的外婆》是一本由[奥] 米拉·洛贝 著 / [奥] 祖西·魏格尔 绘著作,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34,特精心从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