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欧洲思想史读后感锦集

  《欧洲思想史》是一本由(奥)弗里德里希·希尔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6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思想史》精选点评:

  ●有史以来读得最用力的一本书,两个月内连续看了两遍,为此还旁听了一个学期的欧洲思想史,才算真正读完。在此立flag要读第三遍。本书当是当今中国市场上能够见到的内容最为广博的一本欧洲思想史,希尔的眼光超出了妇孺皆知的几位哲学大师,通过阐述学术、传说、文学、艺术,包括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学者,将从君士坦丁大帝至希特勒的整个欧洲的思想长河展现了出来。书中也有反思德意志浪漫主义、试图解答20世纪德意志悲剧的成分在。缺点在于:体系过于庞大,虽然重点也很突出,然而还是觉得不适合初学者;希尔认为,皈依基督教之前的欧罗巴大陆不是欧洲,因此没有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家,不适合初学者*2。

  ●压箱底

  ●2020已读10。赵复三老先生作为国内的基督宗教研究大家,选书眼光自然是毒辣的。本书虽冠以“欧洲思想史”之名,实为一部基督教灵性运动史,对作为“阳春白雪”的教会正统神学点到即止,对“下里巴人”、即中世纪以来的各种民间异端教派却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事实上,基督教就是在正统与异端的相互博弈中发展至今。此书作于50年代初,为作者的第三稿,前两稿分别为纳粹政府与苏联当局所收缴,无怪乎作者笔下的罗马教廷也带上了极权政府的影子,而全书也洋溢出一股悲天悯人的厚重情怀。由于作者的语言比较风格化,加之宏大的时空背景,吃透全书并不容易,但赵老的古雅译文读来堪称享受。术语翻译略有瑕疵,但不影响理解。

  ●太tm长了

  ●从这位作者的观点出发,欧洲思想史,基本就是大半部基督教史,欧洲所有思想,都与基督教分不开关系。难怪不以是古希腊、甚至罗马帝国,而是以罗马帝国崩溃作为开端了。

  ●

  ●沉重,到真是默默无闻时方能静心阅读。

  ●希尔就是蜻蜓点水的风格

  ●浪费时间。

  ●“这个邪恶世界一切虚伪的美、魅力、色彩、芳香和情欲的诱惑终将被剥得一干二净……真正的本性……是把世人和万物都吞噬耗尽的审判法庭。”

  《欧洲思想史》读后感(一):读书笔记——欧洲思想史

  所有存在的事物中,最危险的是精神,尼采自认是“炸药”,实在不假。

  如果人的内心只有良心的压力就好了。

  ——良心从何而来?任何道德观和价值观必然是社会赋予的。

  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最有益心灵的莫过于学会对一个真诚的修道人表示敬意。这种敬意是承认人的心灵独立,永远不会被摧毁。

  《欧洲思想史》读后感(二):改这些有意思啊

  真的是服了编辑了,难道说马克思的就是政治错误?都他们的什么年代了啊。

  马克思的思想中则既有理想主义,又有浪漫主义;因此无法避免自身思想的矛盾。以资本论来说,其中讲到经济学时是以数学的逻辑形式来表述的,但又是放在人的无限贪欲这个人性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对劳动者受剥削,表现出无比愤怒,同时又认为,这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所必须的。如果两方面同样肯定,则资本金并非万恶的,工人应当感谢剥削才是。这些理论上的矛盾却被辩证法掩盖起来了(二十世纪中国则是以立场来代替理论或理性的论证,道理讲不通,有立场在,四九年以后与以前的说法变了,有专政在!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十九世纪的现代商品经济社会曾经宣告,历史演进就会带来人间乐园;这个空想并未实现。这种人间乐园破产后,革命派又曾经预示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将带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天堂。这些乐园、天堂的海市蜃楼,现在都已经越推远远,引不起人们的兴趣了。(中文大学版739-740)

  这一段话需要删改成现在的广西师范版的样子吗?

  请编辑出来说说看。为神马?

  《欧洲思想史》读后感(三):摘抄

  [奥地利] Friedrick Heer

  中译者 前言,赵复三

  “人只有在默默无闻的时候,才能静下心来做点学问。”

  ——徐怀启

  英译者前言,约拿丹·许泰固堡

  “思想是炸药,它的传播又不受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欧洲的思想会在其他大陆引起爆炸性后果。”

  ——希尔

  《欧洲思想史》读后感(四):闲来读书为一序

  #

  如今在浊世中漂浮,难得有闲情逸致细读如此艰深的著作。之所以买来这本600多页的巨著,完全是为了读读译者的文字和序跋,所谓闲来购书为一序吧。

  书是奇书。奥地利思想史教授希尔上世纪40年代完成此书,人被纳粹逮捕,书稿被没收,不知所终。打败了法西斯,46年又重写此书,没想到书成又被苏联红军逮捕,二稿又被没收。数年牢狱,贫病交加。出来后三著此书,终于在1953年出版。

  译者也是奇人。复三先生本是中国学术界和官场名人,曾是中国基督教史权威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89年去国游走欧美,稍微稳定后即翻译此书。91年开工,95年告成,02年完成6校,07年终得在国内出版。

  奇人奇著奇译,可算思想界一大奇闻。一本相当于宋明思想史这样的冷僻东西,复三先生为何如此下力,只有读了他的序和译后记才能明白,而且限于过来人圈内人(不超过100人?)。

  我与复三先生只有一面之缘。那是1987年初夏,我在美国纽约哥大读书。因出国前在社科院社会学所做研究,赵先生理论上算是我遥不可及的上上上级。他受命赴美向我宣讲国内大好形势和风云种种。先生在我家破沙发上正襟危坐,以他那圆润厚亮的男中音向我宣讲着别人告诉他的标准版本,让我不禁胡思乱想着当年他作为上海教堂的牧师,是不是也象这样,一丝不苟地对和我一样的化外之民传播着福音。美国的夕阳映照在他严肃而温和的脸上,眼神里似乎含着另外什么意思。当然,这只是我的妄测。

  回国10年,从来不读翻译过来的学术著作,因为那比读原文累多了。复三先生的译文可令众多专业不通,外文不好,中文也不灵的翻译者们当作范本来读。虽然书中涉及的时代,人物和思想都与我们喧嚣的现实相距甚远,但希尔教授不同凡响的视角和复三先生通畅文雅的中文都使得阅读此书成为一大享受。

  陈寅恪作柳如是,董乐山译第三帝国,复三先生译中古欧洲思想史,心中想的是一件事吗?

  《欧洲思想史》读后感(五):透明的愚蠢

  西闪/文

  真诚从何时起才成为一种至高的价值观?没有几个人对此深入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真诚起初并非人人称颂的美德——将东方的情形暂放一边,在欧洲人固有的观念里,真诚并不容易理解,更谈不上神圣,至少五百年前是如此。她没有真善美古老,也不像勇敢、忠诚这些原则那么便于被普通人遵循,人们很难把握住她的本意,在《现实感》一书中,伯林甚至认为她是如此新颖,直到18世纪中叶以前都无法被接受。

  伯林的观点有些夸张,其实早在13世纪真诚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中萌芽。弗里德里希•希尔在《欧洲思想史》中谈到基督教灵性主义各教派的情况时,真诚已是其中重要的成分。法国南部的清洁派、瓦尔登派以及意大利的方济各会,这些在当时的基督教运动中的重要力量无不将真诚作为他们信念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过这时候的真诚还是工具性的。一切真诚追求真理、至善、幸福和美的行为值得赞颂,并不意味着真诚本身也具备与真善美相等的价值。

  到了16世纪,马丁•路德已经可以将“真诚”单独运用了。他一再地谴责理性是“为恶魔效劳的妓女”,是“神的死敌”,是“一切邪恶的源头”,应当“扔进厕所里”。而只有像他宣称的那样真诚信任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与神直接交通。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罪不能把我们与神隔绝,即使我们每天犯一千次杀人罪、奸淫罪,也还是如此。”他还发表文章,主张把教皇和教廷要员的舌头割下来钉在绞刑架上。这一切都显示出真诚的独特力量。弗里德里希•希尔甚至认为,由于贪馋,身体肥肿而死恰好能证明马丁•路德自己的理论:只要真诚的信仰,就可以从心所欲地行事为人,哪怕不断犯罪仍然不至于被罪压倒,因为一切罪孽都由基督承担了。“犯罪时也要勇敢;信仰时则更要坚强。” ,这是马丁•路德的格言。

  有了马丁•路德,“真诚”最终在西方彻底扎根就不难理解了。伯林发现,到了18世纪中叶,圣哲、专家、有知识的人,像这类“通过理解的方法或通过基于理解之上的行动而获得幸福、美德或智慧的人,被为了实现自我而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任何险阻、不计任何后果的悲剧英雄所取代了”(《浪漫主义革命:现代思想史的一场危机》),不为别的,只因为后者更加真诚。无疑,对于旧有的注重结果的道德观来说,这种崇尚动机的道德观是颠覆性的。

  伊朗总统内贾德建议在联合国大会上与布什进行一场有关国际问题的辩论,而如此真诚的愿望却被美国拒绝了,可见在大洋彼岸新的道德观仍有些根基不稳。相反,在我们这里,“真诚到永远”是深入人心的。前不久,一个演员斥骂同性恋是犯罪引来不少批评,之后一个“文化基督徒”就同性恋问题发表的文章把演员的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晰。如果说前者的话因文化水平所限而显得愚蠢,那么我不得不说,后者的文字水平足以让他的思想闪耀着真诚的光辉。如果有人把这种真诚视为愚蠢的话,我必须为之辩护——哪怕是愚蠢,也是透明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欧洲思想史读后感锦集  思想史  思想史词条  欧洲  欧洲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美文

 小幸福,不奢望

  最奢侈的幸福就是有人愿意花时间来陪自己。无论自己在做什么,无论你是不是在身边。哪怕只是QQ和电话里的陪伴,那也是幸福。   ——题记     曾固执的认为,...(展开)

美文

 静

 生活一直很烦躁,思维不停地在徘徊,感觉在樊笼中不断的挣扎,试图去改变,却只会筋疲力尽,最后懒懒躺着,无力的望着天花板,空洞的眼睛,已容不下一丝的色彩,曾经挣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