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经济学》是一本由奥默罗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看
●本书用大量的列子(特别是蚂蚁模型)证明一个道理:价格未来的变动以及市场运转规律等不可预测。 Thats all.
●以为会是一本灰常生动有趣举例子讲道理的书……(天真了……)读了以后发现其实主要还是阐述各种模型,以表明传统经济学欠考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看的时候心不够静,加之翻译作品语句多少有些生涩,读得有点头脑不清爽= =
●从蚁群效应出发,简化蝴蝶效应的模型,简而言之就是你的决定是受别人影响的,同时你的决定也在影响其他人,书中用的混沌系统是一阶logistic混沌以及变种,以及二阶logistic混沌引入经济学领域,诚然推荐~
●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人身上,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事情本身没有对与错,将来回头看,你可能会后悔,也可能会庆幸,但是,在眼前的这一刻你不可能知道将来会怎么样。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你当下可以做的事,如果只是不停盘算将来会怎么样,在你惊慌和担心的时候,你已经浪费了当下。接着下一分钟,你又会觉得自己浪费了最好的时刻。这样下去,你只会越来越怕,越来越担心,最后的结果,你什么都没做过。
●蝴蝶的翅膀煽动一下,传统经济学的大厦瞬间坍塌
●骗钱之作
●我买的是繁体字版,贵了好几倍呀!!!
●有点意思,但还是有点隔
●内容和寓意都可以算得上是优秀有诚意了
《蝴蝶效应经济学》读后感(一):大家应该越来越重视我们周围的混沌现象
从蚁群效应出发,简化蝴蝶效应的模型,简而言之就是你的决定是受别人影响的,同时你的决定也在影响其他人,书中用的混沌系统是一阶logistic混沌以及变种,以及二阶logistic混沌引入经济学领域,其实大家应该越来越重视我们周围的混沌现象
《蝴蝶效应经济学》读后感(二):规律之所以有用是因为人们要把它拿来用的
作为一个泛畅销书籍,作者的态度更多是把当前热门的经济学议题通过自己的理解评论一遍。其实读完以后我才发现这一点,然后意识到自己的阅读能力何其的弱。
当然,很佩服作者对经济学知识的广泛的了解,但也应该提醒自己这不应该是把这本书作为一本典著来读原因。
在我看来整本书最重要就两点,第一点是一开始的蚂蚁效应。作者只是想通过此来说明经济学家的模型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现实永远要比模型复杂的多。因此相比控制宇宙飞船充满了不可预测性。在我看来,科学上的控制,与人类参与的对象是自然,它的稳定性和规律周期要大得多。而经济市场中的每一个参与的对象是具体的人,而这因为周期性上的微观而充满了随机性。就像书中提到的,如果市场是完全遵从规律的话,那它可能就不是市场了。
第二点可能就是最后一章,引用卡尔马克思的名言,或许这个才是作者最终想要表达的吧。
经济学家总是在尝试用简化的模型来解释大量的经济现象,而目前的趋势是涉足更为广阔的社会现象(包括离婚,家庭,犯罪等),但经常地,我会觉得很多结论和日常的直觉完全相反,也和一般的社会学结论相反。 究竟是我们这些常人的直觉都是粗糙的呢?还是经济学家的思维空间就是和常人不一样?
《蝴蝶效应经济学》一书部分地解答了我的疑惑,其中有两个观点特别引起我的兴趣:
1)社会中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起环境对每个人的影响更加重要。而传统经济学中,并没有太多关注这种相互影响,而只考虑供需曲线并认为每个人会根据环境客观参数做出最理智的选择。
2)短期内的经济预测是无效的,长期的才是有效的。 这点其实可以从1)中推导出来:如果社会在同样初始条件下可能收敛于不同的状态(受相互作用影响),则预测很困难。
我之所以对这两点感兴趣,是其对组织管理的启发。
在我们日常关心的组织管理中,很常见的思路是设计一套管理方法/价值观,企图用明晰的方式在全公司推广,从而达到改造和管理组织的目的。但是按照上面的两个结论,显然这种做法是低效的。因为按照1)的观点,对外部施加的影响,往往敌不过组织内在的相互影响。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内部的影响力,并加以利用,才能达到管理目标。
另外,管理者通常会很有计划地执行他们的改革,但时,如果按照2)的观点,这些结果根本是无法预测的,特别是短期。所以计划永远被改变。 雄心勃勃的大刀阔斧改革者,可能还不比只坚持几项基本改变的改良者,对改革有帮助。 当然,我们能否抓住关键的几点,倒是不容易。
题记: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混沌的边缘,对经济的预测与控制很可能只是幻觉。
面对两堆完全一样的食物,蚂群该如何选择?左边还是右边更吸引蚂蚁?
这就是经典的蚂蚁行为模型,这不是脑筋急转弯,凭空猜想是没有意义的,数据可以说明一切。在八十年代,昆虫学家曾反复进行这个试验,试图从中找出规律。理论上蚂蚁分布的概率在50:50,可是在进行无数次试验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任何分布都是有可能的,其中规律就是完全没有规律。原因何在?因为蚂蚁之间可以通过如唾沫之类的化学物质互相影响,所以在取食物过程中,某只蚂蚁的偶然决定,就影响了一群蚂蚁,效应就很可能如多米诺骨牌那样传递下去,影响其他蚂蚁的选择,随机性不断放大,数据呈现波动现象。
人群亦蚁群,把上面一个模型换成经济学模型的话,可以说明就是当事人的行为受到其他人行为的直接影响,在短期内,市场无法预测,甚至连趋势也难以确定。这就是英国经济学保罗 奥默罗德最新观点,他曾任<<经济学家>>经济咨询小组负责人,算是后正统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还写过一本轰动不小的《经济学的死亡》。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充满互动与反馈急骤,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经济生活更类似有机的生命体,其间各个独立部位的复杂作用以及各种偶然因素的累积让经济产生非线性效应,充满极端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我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混沌的边缘。
“蝴蝶效应”最初是来自气象学上的一个术语,表示一只美洲蝴蝶的颤动可能导致欧洲的巨大风暴,后来被经济学家广泛引用来解释全球市场的复杂相互作用,比如泰铢的一次贬值引发了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所以保罗 奥默罗德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形象地命名为蝴蝶效应经济学。
也许这个观点让很多人不以为然,毕竟大家都自以为比蚂蚁聪明的多,但是单以金融市场为例子就可以挫败我们可怜的自尊。八十年代中期的美国,长期稳定导致美元持续高涨,所有的财经报刊都充斥着经纪人宣称美元过高的言论。虽然这时理性的选择是抛出美元,但是美元还是继续被买进,最终导致了1985年美元大崩盘。类似的例子还有荷兰郁金香狂潮、英国南海泡沫等等。
金融市场在正统经济学眼中,是存在合理价格配置的有效市场,资产价格也会反映其基本价值,所以当美元过高时候市场会自动出清。然而,事实往往相反,资产价格影响人们的预期,但是人们的预期又反过来决定着金融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由于金融市场信息的瞬间万变,加速了价格的波动,导致预期与基本价值的脱节。耶鲁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希勒统计,美国一个多世纪的股价一直脱离红利,泡沫时期市盈率更是一飞冲天,比如1929年大崩盘时市盈率为33倍;1966年股市坍塌时市盈率达25倍;新经济最高时纳斯达克冲高到5078点时,市盈率达45倍。
社会也不过是放大的金融市场,是一个更为灵活负责一个反馈系统。传统经济学往往把经济视为可控制预测的机械,但是如果经济行为越接近蚂蚁模型,那么预测短期经济周期以及经济增长就是徒劳之举,政府的调控往往只是出于控制的幻觉。如同蚂蚁的行动导致了总体的波动,在市场间,个人与厂商采取的决策导致了经济的萧条,繁荣与周期。大量的个体行为导致了经济短期预测的失败,萨缪尔森也曾感叹微观市场有效,宏观市场无效。
蝴蝶扇动翅膀,传统经济的大厦真的摇摇欲坠了吗?我想对于大多人,他们更需要对市场控制的幻觉,这或许已经是另一种宗教。
封面挺吓人的“蝴蝶扇动翅膀,传统经济学的大厦随之轰然倒塌”,但作者在结论处写得明明白白:“正统经济学并不是空洞无物,我的论点不是要完全排斥正统经济学,而是对它进行延伸和一般化。”所以我是又被标题党欺骗了吗魂淡- -
书里首先提出了一个蚂蚁模型。这个蚂蚁模型说的是:昆虫学家搞过一个实验:两堆同样的食物,放在离蚁窝同样的距离上,并不断地补充食物,使两堆食物总是保持一样多。那么,蚁群要如何分组来搬运这两堆食物?
假设每只蚂蚁爬出来的时候,随意地选择了两堆食物中的一堆,又知道蚂蚁会受到自身化学分泌物的刺激,就像现在的大众点评网,美团或者淘宝的好评机制一样,属于一种积极反馈。因此,“一旦大多数蚂蚁都到其中的一堆去取食,这样的结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就会保持合理的稳定,小幅波动。”(似乎这个理论用在产品宣传和推广方面比较有用?比如找托啊,做伪顾客引导主流意见之类的勾当来带动民意,“得民心者得天下”,现在是能够控制舆论导向者就主导了社会潮流)
蚂蚁的行为有三种:到原先去过的那堆食物取食;受回来的蚂蚁的影响到另一堆食物去取食;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到另一堆食物去试一试。(这也是本书从头到尾运用的几个基本原理)提出这个模型的意义在于引入了“他人对自己影响”的因素,在传统经济学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常常被忽略的部分。而经济活动之所以无法预测,其根源也正是人们的行为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连蚂蚁行为都无法预测,更不用说要预测社会经济问题了。
之后作者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证明这种经济活动的不可预测性,并指出即使是短期的预测也是不靠谱的,因为要处理的资料太多,而且人们的个体活动还是受他人影响的,这里涉及到的因素太多,以当前的科学技术手段是无法准确分析出未来趋势的。最多只能是猜测,靠的也就是运气了。
因此,“特定场合的行为假设应看成是对合理的行为的经验之谈,而不是最佳行为的指导。”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没有办法依靠模型假设来指导实践方式,有诸多的条件限制和意外状况发生。我们更多的只能像蚂蚁一样,走一步看一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找出以不变应万变的规则是不可能的。
说回来,这也还是因为:个人的行为可以直接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使科学分析复杂得根本无法进行。
所以,悲观地结论是:预测没有多少价值!
那你们经济学家是干嘛的,政府投入那么多的经济和精力给你们搞研究最后得出来的结论居然是走一步算一步!不可能列出政策清单,只能做个模糊的发展框架——“五个现代化”这种?
比如说:“政府预测是很困难的,因此有时候财政部长不时地发布一下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而这个数据受到各式各样的分析。根据政治上的偏好,这个数据可以用来证明谨慎的掌控取得了成效,也可以证明政府及其政策就如同经济一样垮台。”
现在啊我只能部分相信目前已经统计出来的结果,而对所有的预测都将信将疑。你说我们的GDP什么的已经超过日本了好吧我姑且信你,你说咱过几年就世界第一了,我还是看看不说话吧……
非常遗憾,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权威的假面又一次被拆穿…所以得去翻翻《经济学家贡献了什么》这样的书来找找经济学的意义了是吧…
这观点和卡尔•波普尔在《历史贫困论》里面要表达的意思一样:历史规律是不存在的,历史是人写的,我们要想从中概括出自然和人文的历史,不靠谱。我们只能做出模糊的大概的猜测,而历史如何发展,走着瞧吧。因此,我们的所有理论其实都只能称之为预测,或者假说,我们只是在不断地检验中活着。
这样的思想与本书作者“经济体就像是一个社会有机体,实际上是一套生活在混沌世界中的复杂系统”“经济不是一部机器,它是活的有机体”不谋而合,一个是在哲学领域,一个是经济学领域。
他们想说的其实是:真理也是有保质期的,没有什么不会改变,至于能保存多久,就全看人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