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岛群》是一本由宋宜昌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946图书,本书定价:6.80,页数:198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燃烧的岛群》精选点评:
●宋老师的书其实适合入门看的。
●80年代的典范作品——欲说还休的性、似是而非的人生哲学、又臭又长的道德说教、胆大包天的细节想象、粗砺磅礴的叙述方式······
●就是这版!经典!高中用了一周读完。连英文名都是从里面起的
●敲喜欢老宋的。
●比HBO那个《太平洋战争》强悍太多了,不要被介绍骗了,这不是小说,这是记录。
●不必要的景物、心理描写偏多,导致节奏拖沓,是在堆字吗?
●厉害
●读了2遍
●用psp读的电子版,大二时一口气读了七八本太平洋战争的书。
●很不错,以小见大,从细处反映战争,反映人在战争中的人性
《燃烧的岛群》读后感(一):太平洋战争的入门书
抛开中国人意识的自我投射外,这是一部有关太平洋战争的比较不错的小说,尤其是对太平洋战争不甚了解,作为入门书来阅读是不错的
有关于太平洋战争的小说,同类的我看过约翰托兰的战争之神和另外一部英文版的太阳与龙,相比西方人习惯的细片化的描述方式(基本写小人物,各个场景跳来跳去,对太平洋战争不熟悉基本看完后没感觉),这本书更适合中国读者,看完以后能对太平洋战争自瓜岛以后的战略战术及陆战过程(基本不写海战战役)有个初步的认识
缺点就在于毕竟是中国人写的,所以在阐述中日军人的话语中,嵌入了中国人的意识在内,比如对日军的刻骨仇恨及对美国人生活细节的一些不熟悉等等,对比一下美国人有关太平洋战争的小说,美国人对于日本人的仇恨相对要淡的多,而且描写相对中性。美中对日本在二战中认识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燃烧的岛群》读后感(二):选择性灵魂附体 VS 跳岛作战
作家绝对是个大手笔,从战略层面到战术层面,从宏大深远的历史纵深到具体丰满的细节,被他举重若轻的调度来去。在近千页的篇幅内,展示了美军太平洋战争反攻阶段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这不是一部罗列进攻路线和双方战损的枯燥战史,也不是那种把战争描述成仿佛双方领导人物单挑而全不见其余的英雄史,也不是那种过于关注班排级的小人物角斗而不见全局的个人亲历史,而是尽可能的通过美日双方的不同等级若干人物串起一条条既平行又交叉的线索,展现了上至天皇总统、下至列兵艺妓在宏大历史中的个人命运。
他的写作方法可归纳为选择性灵魂附体,这种写法与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采取的战略很相似,就是跨岛作战。随着美军攻势的展开,在南太平洋的岛屿不断跳跃推进,小说也选择性的从日美双方的不同人物视角来展示故事。这使小说迥异于以战争一方为中心而丑化和模糊对方的宣传文艺,我们耳熟能详的地道战、上甘岭等都是这样,在这种宣传文艺里,读者简直就不知道如此丑陋愚蠢的敌人也会打仗。小说是把日美双方的不同人物都当作活生生的人的,并不高赞或低贬哪一方,而是借着对双方不同人物的观感和思考的描述,让读者形成自己的思考,从而对战争起因,日本之所以初期占优后期又不得不败的原因,得出比较有历史感的结论,并通过对这形形色色人物的命运遭际的感受和触摸,丰富了读者的生存体验。
不知道这是不是借鉴了伟大的《战争与和平》,后者是属于那种大家都想读却又都读不进的经典,然而《燃烧的岛群》却是极具可读性的。这种可读性首先体现在作家组织情节和人物的节奏感上,战争局势本来是波澜起伏、错综复杂、惊心动魄而又瞬息万变的,小说的脉络也就很好地契合了战争的特点,这一章节描述下野前首相近卫文磨策划推翻东条英机内阁体面结束日本战争,到下一章节美国中校营长惠尼特在新西兰休整期间爱上了当地少女,太平洋战争期间双方从前线到后方,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瓜达尔卡纳尔的沙滩到上野的樱花到波音公司的巨大车间,人物、情节、场景的切换非常自然而有韵律。读者在翻动书页期间仿佛在沿一条精心设定好的路径在看GOOGLE EARTH的卫星地图的虚拟旅游,从华盛顿到东京,从塞班到马尼拉,从远古到未来,从环宇遥感到高空鸟瞰,从近距感受到掌心把玩,一路看得心旌摇荡,没有一刻感到枯燥。场景切换虽多虽快,作家并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相反,对每一人物和场景的叙事都有很强的力度和深度,同时由于双方都有若干主线人物多次出现,对主线人物的追踪叙事加强了小说结构上的整体感和有机感。
这种可读性也表现在作家对人物和事件描述和评论中所渗透的思想。日本人热衷于精致内向优雅的花道、茶道、柔道,为何在战争中又如此残暴和兽性?天皇在日本政治体制和战争决策中扮演何种角色,该负何种责任?神风特攻队这种非对称战略的理想类型是如何出台的?麦克阿瑟为何坚持要不惜伤亡数万美军去解放菲律宾而不是再次跳岛绕过?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决策对太平洋战争产生了何种影响?一部描述太平洋战争的小说不对这些问题作出靠谱的回答必然是失败的。作者再次通过选择性灵魂附体,借小说中一个个或伟大或平凡、或历史或虚构人物的所思所想,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较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些答案也就是体现在小说中的历史思想,其实也就是作者本人的史观的一种呈现。作者本人是国内著名的民间学者之一,对于战争史和日本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小说,读者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史观是开放的,较为客观的,对日本历史文化研究也采取了一种较为内在的深入的方法,迥异于国内当前流行的仇日左愤的虚无态度。小说成书于80年代,其史观即使在当前看来也不生硬隔膜,也算难能可贵了。
这种可读性还表现在作家描述海岛风光、异国情调的文学笔触。从太平洋珊瑚礁日出日落到马尼拉水田寺庙,从马里兰州落叶公路到日本北国之雪,作家的风光描述性的文字尤如一张张精美的明信片,读来美不胜收,而且与人物的感受、故事的进程契合无间,并非无关宏旨的文字卖弄,这也是读正襟危坐的史书所难以获得的乐趣。
当然不能不说战争,如前所述,其实单纯的战争小说已远不能满足作者的野心了,小说似乎应该更恰当地归类为战争史诗小说,当然小说对战争的记述还是很到位的。战争史本来就是作者的专业,在战略层面的运筹帷幄上,作者写出了日本军部那种大势已去时的绝望和疯狂;在战术层面的遣兵调将上,作者也线索分明地交待了师团级部队的调配、多军种的配合和掣肘;在战斗层面的攻防角逐上,作者要言不烦地描摩了关键的抢滩登陆、夜间奇袭、神风特攻、战机绞杀等战斗场面。作者对双方武器装备的性能、战役战斗的经过是熟稔的,这些描述是历史的写实的,比较靠谱。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在对具体战争的叙事中,加入了战争史的维度,探讨了后勤、制空权在现代海空战争中的作用这样一些战争史的抽象命题。相信读者中的战史爱好者对这些部分的得失自有见地。
当然了,这只是一本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通俗小说,读者也别指望从中看出《二十二条军规》式的荒诞、《万有引力之虹》式的后现代。不过,作为中国人写的二战小说,这本书绝对是上乘之作,值得一看。
《燃烧的岛群》读后感(三):沿着密克罗尼西亚的基地,前进!
门开了。斯普鲁恩斯中将满脸笑容地站在他面前。中将的衣服很整齐,皮鞋也锃亮,显然已经做好准备,同尼米兹上将一起去散步。在那些紧张的日子里,尼米兹最大的消遣就是同他的参谋长一块儿散步。珍珠港海军区的军官和水兵们,经常看到疲倦的切斯特和神采矍烁的雷蒙德在一起,迈着一致的海军步,热烈地交谈着。
老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设在珍珠港东南湾潜艇基地里。当年,金梅尔海军上将就在那栋旧楼里观看了老太平洋舶队的末日。尼米兹上任以后,除了利用旧司令部之外,还在马卡拉帕火山北坡一栋绿树环抱的别墅里,开设了自己的第二个司令部。他俩从司令部出来,沿公路北行。如果往南,将通往希凯姆军用机场,引擎的喧嚣令人头痛。
他俩照例先谈些轻松的话题,谈最近在珍珠港上演的轻歌剧和电影,谈斯普鲁恩斯的儿子爱德华,谈尼米兹的儿子小切斯特·威廉,他们都在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服役。切斯特·尼米兹只比雷蒙德·斯普鲁恩斯大一岁,虽然职务较高,可谈话完全平等,无拘无束。
斯普鲁恩斯出身巴尔的摩一个富贵家庭,受过充分的上流社会教育。他同尼米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雷蒙德从小被娇生惯养,性格内向而羞涩,既不担任班级的领导,也不参加激烈的运动和团体活动。倒是在周末和放假前的大扫除中,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他是一个细心的女性化的男孩子,小时候爱抱洋娃娃,上学爱同朋友们结伴。这些特质都来源于他妈妈和他的三个姨妈:塞琳、贝西和露伊。她们给了小雷蒙德大量的知识和金钱,慷慨得令人难以置信。也许因为她们终生未嫁,把希望潜意识地寄托在外甥身上。后来斯普鲁恩斯为她们一一养老送终。当斯普鲁恩斯少将在中途岛海战中一举成名之时,所有他青年时代的伙伴都大吃一掠,“上帝,他究竟什么时候怎样发生了如此变化?也许,他的最伟大的特质就隐藏在那副羞涩的面孔下面吧?”
历史是一个悲喜剧大师。雷蒙德祖辈与海洋无缘,要不是一桩悲剧发生,他是决不会投笔从戎的。雷蒙德的祖父希斯突然破产,使他的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他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竟无钱去上大学。锦绣前程顷刻间灰飞烟灭。他有半年时间犹豫不决,不知何去何从。他妈妈安妮是同尼米兹妈妈安娜一样贤惠而眼光远大的女人。安妮对儿子说:去安纳波利斯海校吧,它既有荣誉,又不花钱。”
年轻的雷蒙德本想当一名工程师或科学家,他的性格并不适于当军人。他投考斯蒂芬斯学院,专攻电机,但从未忘记母亲的意愿。当他从报上得知海校招生一事,欣然前往,并被录取。美国工程界少了一位工程师,太平洋舰队多了一位将军。沉默寡言的斯普鲁恩斯在中途岛击败了老奸巨滑的山本,雷蒙德性格中坚强的一面像礼花一样闪烁在全世界面前。
中途岛之战,斯普鲁恩斯只是一个客串的演员,他用的是哈尔西的舰队。仗一打完,他就把舰队还给哈尔西,继续于他的护航舰队司令。他生性沉默,不爱声张,不善宣传,但是尼米兹上将忘不了他。两周后。斯普鲁恩斯接到通知:担任海军上将的参谋长。尼米兹和斯普鲁恩斯性格上很接近,两人相见恨晚,经常通宵畅谈。有了雷蒙德,尼米兹如虎添翼。他同斯普鲁恩斯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尼米兹把他的想象力建筑在斯普鲁恩斯工程师般严谨细致的基础上。美国太平洋舰队从此虎虎有了生气。
“雷蒙德,我有了一个新想法。”海军上将热烈地说。他一直眯缝的眼睛闪出一丝狡黠的光。(尼米兹的面部很象后来的吉米,卡特总统。)
“切斯特,”中将回答。“我也有一个好主意。”
“那您先说说吧。”尼米兹一向信赖他的参谋长,他愿意听听斯普鲁恩斯的想法。
月亮在云中慢慢游动,大地沉寂。灯火管制下的珍珠港,一片黑暗。斯普鲁恩斯平静地说:“切斯特,我认为我们必须在中太平洋上主动进攻。越过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直抵日本。”
尼米兹眯缝的照睛瞪大了‘“不理睬拉包尔和特鲁克,另选一条路?”
“是的。”
“您怎么想出来的?”
“我在海军战争学院、情报部都呆过。”他微笑了。“我在陆地上的时间比海上长。海军的战略一直是同日本舰队打一场日德兰式的海战。这方面,各种资料、设想、战术和战略的文件堆积如山。可是,”他站住,等一辆呼呼作响的卡车迎面驶过。“如何打败日本,占领日本的方案一个也没有。”
“不可能吧?”尼米兹感到惊奇。
“是的,没有。美国是个孤立主义的国家,确实没有施利芬计划和黄色方案一类的东西。但是,如果有朝一日日本人真地动起手来,我们难道只同它进行海上的战争吗?”“我也感到惊奇。于是四处寻找,除了一些书生气十足的纸上谈兵的建议之外,并没有什么充满真知灼见的方案。
“我想,也许陆军会有。结果更糟糕。陆军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只有麦克阿瑟将军关于对日作战发表过一些讲演。仅此而己。
“我从来也没认为陆战队能搞出什么名堂来。他们人员太少,分布太散,只不过是给大使馆站岗的警察而已。我去过奎安提柯,它离华盛顿只有不到两小时的路程。结果呢?居然找到了。有一个叫彼得·埃里斯的陆战队中校,早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进攻日本的作战方案。它的档案代号是712。天!每个海岛的情况,每个礁湖的深浅,每个海区的气象资料和潮汐表,哪个岛上缺淡水,哪个环礁有多宽多深的礁盘,清清楚楚,仿佛是专门为今天作战准备的!”
尼米兹大感兴越:“雷蒙德,告诉我,这个埃里斯现在在哪里?”
“他已经不在人间了。他比你还大五岁。为了实地勘察马绍尔群岛的情况,他化装深入当时的日本托管地,一去不返,日本人送来了他的骨灰盒。那一年是一九二三年,我在海军工程局电气部当中校,整天陷在文件堆和火炮控制系统的电路图里,没注意到这件事。”
“我当时正在海军战争学院啃书本,筹建海军预备役训练署。远方国土上一位美国游客的死我是不会在意的。美国军方又不能宣布埃里斯是中校间谍。”尼米兹说道。
“真是有苦说不出,所以日本人敢加害于他。”
“埃里斯中校在712文件上讲了些什么?”
“他大概料到日本人对他不会客气,所以编完了计划才动身。他在文件的结尾上用红墨水加重划了一句话:沿着密克罗尼西亚的基地前进!”
两位将军都沉默了。他们哀悼埃里斯中校的亡灵。只有战争的河水,才淘掉了历史的泥沙,使人们看清了埃里斯的思想闪烁着钻石一样的熠熠光辉。现在,一切困扰都退居幕后,一个新的战略方案就要形成。时间象个顽皮的孩子,总爱开玩笑。有些重要的思想和著作,由于一时找不到用处,无人问津,作者生前潦倒。他死后人们才认识到他的思想有多大的价值。可是人已往矣,不会从坟里爬出来看到这一天了。
尼米兹说:“进攻马绍尔群岛。哪一个岛?”
斯普普恩斯:“夸贾林环礁。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环礁。环礁中的罗伊一拉穆尔岛上有机场。礁湖又大又深,堪称良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商船和海上袭击舰就用过。”
“光占夸贾林还不够吧?”
“还要攻占马朱罗、沃特杰、贾卢伊特、马洛埃拉普和米利环礁中的一个或几个,掩护夸贾林的侧翼。以夸贾林为基地,西向可以攻特鲁克,西北向可以攻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和关岛。利用塞班作为基地,B—29重型轰炸机已经能够直飞东京了。”
好一个雷蒙德!他深邃远大的战略目光,已经越过了五千公里的太平洋洋面和上千的岛礁,看到了战争的尽头。尼米兹上将不禁暗暗叫好。
“雷蒙德,您是说我们从珍珠港出发去袭击夸贾林环礁。这样,我们的军舰要航行两千二百海里。没有陆基航空兵掩护,您不认为太冒险了吗?所罗门战役表明,舰艇是怎样依赖陆基航空兵的。”
“切斯特,我没说直接攻击马绍尔。那是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决定。他们的地图比例尺太小,他们在上面指指划划指挥着全世界的战争。”
“那咱们的意见呢?”
“切斯特,咱们还是得先打下吉尔伯特群岛。”
“卡尔斯中校率领别动营进攻过吉尔伯特群岛的马金环礁,损失很大。马金环礁的主岛布塔里塔里上面没有跑道。”
斯普鲁恩斯坚决地说:“咱们打塔拉瓦。塔拉瓦环礁的贝蒂欧岛上有一个机场。轰炸机从埃利斯群岛的富纳富提环礁起飞,能够到达七百二十海里外的塔拉瓦,并不冒险。”
“一个塔拉瓦是不是少了点儿?塔拉瓦西面三百八十海里的瑙鲁岛是不是也打下来?瑙鲁有机场,从瑙鲁起飞的日本飞机威胁着塔拉瓦。”
斯普鲁恩斯的眉毛拧起来。他直率地告诉太平洋舰队司令:“瑙鲁是一个真正的岛,而不是一个环礁。日本很早就占了它,一直用它的磷矿石当本土农田的肥料。瑙鲁没有海湾,没有适宜的卸载滩头。我军的轰炸机从富纳富提岛起飞,一直在轰炸瑙鲁。瑙鲁中间有一个很陡的山,从航空照片判读来看,日本已经筑好了工事,岛上磷矿的矿洞也是良好的防御工事,进攻瑙鲁并不适宜。”
“用一支庞大的两栖军去进攻一个小小的环礁,参谋长联席会议和金都不会答应的。雷蒙德,请别忘了国民需要宣传中的胜利,仅仅一个塔拉瓦是无法提供的。不打瑙鲁打哪里?”
“马金岛。”
尼米兹没吭声。他们已经走到了一大片房屋跟前,幽静的公路已经走完了。这里是他俩每次散步的极限点。两位将军谁也没说话,默契地向后转,重回司令部。在他们的正前方,马卡拉帕火山的锥形山峰黑魃魃地耸立着,像一座硕大的金字塔。
两个人默默地走了很长时间的路,各自想着心事。每一级将领考虑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战场指挥官同参谋部军官想的也不一样,军人同政治家想的更是两码事。由于罗斯福在海军干过,所以在物资上对海军优先照顾,但内行的干涉也特别多。金也如此。斯普鲁恩斯只考虑可能性和可行性,他只对尼米兹一人负责。尼米兹上头还有太上皇似的金上将,还有罗斯福总统。他想问题同他的参谋长就不同了.
但他特别尊重雷蒙德。
路快走完了,司令部前卫兵的身影已经出现。尼米兹开了口:“亲爱的雷蒙德,我同意啦。我准备亲赴华盛顿,去劝说金上将赞同您的方案。”
“谢谢。”海军中将脸上露出由衷的感激之情。虽然天黑看不清,尼米兹却完全可以感觉到。
“让我们尽快地制定出计划吧。够我们忙的。金的要求可严极了,连我都怕他。”他拍拍斯普鲁恩斯的肩膀:“亲爱的艾姆斯,仗越打越大啦。咱们都将被写到历史中去。舰队的上层指挥官要做些更动。我知道您想亲自指挥伟大的战径,像中途岛一样。我当然也想让您去。可是艾姆斯,真抱歉,我实在需要您,我没有您可不行。”
斯普鲁思斯中将耸耸肩:“亲爱的切斯特,我同意。”他豁然大度地说。“战争是最要紧的事。就我本意,我当然想面对面地去揍日本人。但是您需要我留在这儿,那我就在这儿呆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