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0定律》是一本由Richard Koch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80/20定律》精选点评:
●超赞!
●如果只是傻逼地沿着大部分人走过的路走,不动脑子不思考,肯定是没有机会变成聪明人的。但问题是,即使是思考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做聪明人的天分的。
●实在一般
●让节奏越来越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很玄乎的一本书,可能是被炒作的太厉害了,也就失去了对他原有的期望,总的来说,就是告诉人们,三思而后行,集中精力,攻克一座城池罢了。
●成功学?让我想起一款铅笔……
●的确自己过去一直在以多求多。记住爱因斯坦说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简化,但不是过度简化。许多问题老生常谈,但却也是无处不在未被意识。这次是用80/20法则读完这本书的哈哈~
●很赞成这条定律,但重要的是如何找到生命中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的20% ,之后简单积极集中精力地致力于这些事情上。
●看过几本80/20定律的书,再看这本的时候已经无感了。书的前半部分还正常,后面就感觉有点牵强,我根本没看和80/20定律有啥关系。唯一的好处是我知道了50/5定律。
●80与20,奇妙的定律~~
《80/20定律》读后感(一):精简、集中、思考、行动
书跟数字没什么关系,套用了一个醒目的外壳。
跟其他励志书的角度不同,强调少做无用功,匀出时间给真正需要主体关注的部分。
术业有专攻,
交往有重点。
是“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的更加正面直接的阐述。
这一点说来,挺有现实意义。
《80/20定律》读后感(二):阿卷抄书之: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要想收获更加丰硕的果实, 最佳的方法就是做的少一点, 而要实现这一点, 你就必须把精力集中在少数事情上, 那些对自己和爱人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不要试图管理你的时间
我们并不缺少时间, 我们所缺少的东西可能是想法, 自信或者常识, 但觉不是时间
时间管理, 是我们像驴子, 被愚弄, 操纵, 付出更多, 轻松更少
为了引暴时间革命, 把速度降下来, 停止焦虑, 做更少的事情
个性, 意味着区别, 要想有别于他人, 就要整理, 精简和集中精力
当我们集中精力做出自我的时候, 其他很多人在做的事情, 对于我们而言就不值一提了, 我们也不再在乎别人的想法
辛勤的工作的确从未致人于死, 但是我很奇怪, 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尝试呢?
工作比娱乐本身更有乐趣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什么? 是复利
我们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少数的重要关系上, 我们无须担心那些无关紧要的人际关系
最后, 积极行动!
《80/20定律》读后感(三):[A.C.]越是物欲的时代越要学会简单生活
在这个年代 对于那些注重于提升生活水平,或者工作学习效率的GTD们, 80/20定律估计已经成为陈词滥调般的存在了。但那不意味着这个发现不重要,相反,它愈加成为我们构建高质量的自我生活的一大原则。
苏格拉底经过雅典热闹的广场时所说的:“我向来有兴趣的是,看看市场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很多事物,不是因为必须,仅仅是因为习惯,我们习惯了把自己的生活搞得那么复杂,让自己被文明所造就的冗杂条框、商业主义横行之下的消费泛滥所包围,因为有莫名的愉悦。但却很少停下来,问自己一下,这个真的有必要吗?
同样,我们也缺少对于自己生活,对于时间运用中的审视。忙忙碌碌的工作学习,没完没了的会议、对话,有多少是真正必要的?
80/20定律,可以让我们学会专注和投入,寻找到更有效率也给我们更多快乐的工作方法,优化当下的生活方式,更能彰显自我,也创造一个更值得一过的美好生活。
中心法则:少即是多。
进步法则: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可以通过较少的努力 收获更好的结果。
这更多的不是提升效率的问题,而是改变心态的问题。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改变,而是自觉对当下生活调整——在自省状态下,耗费较少的精力,去过一种更加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更充实的生活。
一些重要原则:
乐观。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正确的决定,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和省力,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快乐。
权衡。学会放弃,去关注在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20%的事情,放弃那些无关紧要的、无意义的事情。另外,在数量与质量之间寻求平衡点。
聚焦。比消除劣势更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即自己最重要的那20%特质。要集中精力去挖掘那重要的20%,从而获取最佳、最简单的改善路径,那是对于改善我们生活和工作质量具有决定性的能量。
习惯。让自己的付出事半功倍:自觉,乃至逼迫自己去努力思考、创新和改变 找到适当方法 然后全心投入 直到养成习惯。
掌控。把握住当下;改进生活的习惯、做事方式,节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
个性。去开拓自己独特的一面,活出自我。只有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才能确定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开始努力改进。
价值观。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追寻自身意义上的成功,不要为人、为社会观念所左右。
行动。集中精力,长久实践,使一些优势成为自己自然拥有的也是优异的部分。
坚持。坚持自己乐于做的事,并在做的过程中表达自己。
当下。从现在开始,着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命不允许自己匆忙。当清楚了自己要什么,打算成为怎样的人,就从此刻开始,努力去促成。
《80/20定律》读后感(四):关于“度”的法则
80/20定律的中心原则是:1 少即是多 2 以少求多 3 积极行动
关于第一点,作者通过揭示一个普遍存在,却有悖于我们潜意识“常识”的结论:20%的原因(努力)导致了80%的结果,争对这一结论,作者提倡找到真正激励自己,最能给予自己幸福感和平和愉悦的少数几件事,忽视摒弃多余的欲望。这就相当于类比马哲里世界观的确立。自己在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欲望,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网络,都在推崇这样的人,生活极其丰富多彩,性格外向奔放,有着令人羡艳的经历,全身上下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光彩标签,换句话说,这类人有着统一的称呼大牛!作为一个”积极上进“的屌丝,固然说不出刘邦见秦始皇的那句”大丈夫当如是“,但吐口唾沫,心里碎碎念句:我也有逆袭的哪天,就怎么怎么着……所以就会有舔着脸,拼了命,忍着各种不适,试图融入那群白富美高富帅的圈子,学习从没接触过的各种技能,以期待能与”目标受众“——高端人士,能有共同语言,被圈子接纳。但一段灯红酒绿之后,无论是否达成目标,都深陷漩涡之中不能自拔,短暂的满足之后是无止境的空虚阵阵袭来。对我而言,性格不够open,试图改变。通过身边玩得开的朋友,去认识跟多的人,但这种关系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交往,没有深层交流,最后成为几个点头之交罢了。不仅结果差强人意,过程中,面对陌生人总有种无力感,感觉找不到顺畅的交流点,当然有我本人不善交流的因素在里面,而且其过程中,我也感受不到心情的愉悦。反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找到一种平静和愉悦,感到满足。所以,以终极的快乐和幸福为追求目标,抛弃不那么重要、不能给你带来最多快乐的欲望,专注于最能给你愉悦的事情上。这是世界观,是80/20所有行动的前提。这点有借鉴价值,最起码帮我指明通向幸福的道路。
第二点,可以看成是一种方法论。它是指我们可以通过以少量的努力到达”少即是多“的目标。以我想通过阅读来丰富学识,开拓视野,提升谈吐,同时获得幸福愉悦之感为例。根据第一点,”幸福愉悦“是大前提,所以所选择的书应该是自己感兴趣的,起码不讨厌。但怎样以”少“的阅读,到达预设的目的能?那就分析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范围,找到该范围内的大牛作者、期刊杂志、对该领域有很深了解的人,通过他们筛选出合适自己的书单,以求到达数量上的”少“;学习并尝试适合自己的读书笔记方法,已达到读书行为上的”少“。
第三点,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双胞胎姐妹都有社交恐惧症,她们同时受邀参加一位朋友的party。其中一位为克服自己的社交恐惧,买了本心理暗示书籍,聚会上一旦恐惧害羞占上风,就对自己暗示我要open,我要展现出自己开放的一面,但结果却是折戟沉沙。而另一位,却坦然承认自己恐惧的一面,所想的却是我要在10分钟内和一位喜欢的人聊点什么,是行动,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坦然地承认自己性格中有缺陷的一面,不要为此而懊恼,而是将精力放在能够采取的行动上。
这本书除了阐述80/20法则外,从工作与成功、金钱、人际关系、三个角度来谈及法则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人生最终追求的幸福快乐的奥义,来源于工作所带的成就感、金钱的自由、和谐人际关系中的爱与被爱。固然80/20法则在这三方面都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但将本书奉为达到人生终极幸福的圣经,期待同它解决所有问题,恐怕too young too simple。以工作为例,作者提倡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点相关,这点固然不错。但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并不清楚自己所爱到底是什么,到底有多么的热爱,或者自以为深沉的热爱只不过是他人描述中的空中楼阁,彼岸之花。对某一职业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凭借外在肤浅的认知,就急匆匆的断定是自己所爱,未免太莽撞了点。所以,本俗人一个,觉得在没有找到一生能为之至死不渝的职业点之前,还是埋头做好手中的事,发掘并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点,充实自己以待东风——自己能明确为之奉献一生的职业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