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休谟哲学研究经典读后感有感

  《休谟哲学研究》是一本由周晓亮著作,人民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20元,页数:3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休谟哲学研究》精选点评:

  ●读懂休谟。

  ●周晓亮的休谟入门还不错

  ●近乎完美的人格,宽广而有趣;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的总结者,康德哲学的起点,即使抛开康德也一样有其深远影响。至于本书,有些地方硬要给休谟带上唯物的帽子,还要各种马克思列宁,不免有些扫兴。

  ●阿姨给了三颗星哈哈

  ●入门好书,相对更易懂

  ●休谟研究

  ●只有真正的平静和潜心研究,才会出一些学术成果。时代可以造就人,但也还要个人的勤奋和努力。

  ●一级棒。。。

  ●very good introduction to Hume"s work

  ●最初入门,就是靠着这些国人写就的哲学作品,因为它们简单,但是也偏颇。

  《休谟哲学研究》读后感(一):超越字数的书评,在此地占个坑

  书评:书中所用的材料极为丰富,经休谟思想前后发展线索以及历史背景、历史影响,读梳理的清清楚楚。在苏格兰运动中分析休谟哲学特点之形成及其进步意义;比较研究休谟的观念论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联系、休谟的心理原子主义与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的异同;解释英国关系论在休谟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认为休谟肯定了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必然性;论述了休谟的自然主义的信念论。适合在读休谟专注前阅读。

  《休谟哲学研究》读后感(二):随便翻了翻,感觉不错

  没读,随便翻了翻,感觉不错。特把作者简介抄录以下,据说,该书是国内研究休谟出色的著作。有空会细读它。

  周晓亮,1949年生,籍贯江西。1972年至1975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西方哲学史,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16-18世纪欧洲哲学、现象学、心智哲学的研究。任哲学所科研处长、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曾赴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进修或访问。主要著作有《休谟及其人性哲学》和译著《休谟》、《道德原理研究》等。

  《休谟哲学研究》读后感(三):摘录

  满分的书,用易懂的方式陈述了休谟深刻的思想。

  休谟:1711——1776,我最喜欢的哲学家,因为他的思想中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科学性,不像那些占绝大多数的哲学家的思想——充满了虚妄。

  爱因斯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时空观,而他在哲学上深受休谟和马赫哲学的影响。广义相对论提出引力场可以弯曲时空——而当人处于被引力场弯曲的时空中时,他无法验证他所处的时空是否是弯曲的。用一种哲学的说法来说,这个问题是无法用“经验”解决的,即在一定范围你,你再怎样实验也无法证明你所处时空是否弯曲,因为你本身就在这时空中(时空是弯曲的,但你却没有办法验证,这和黑洞附近的宇航员感觉不到时间变慢是一个道理)。

  ---------------------------------------------------------------------------------------------------------------------------------

  第二章 人性哲学——时代背景、思想来源、哲学要求

  思想来源:

  1.休谟就是主张在哲学中采用实验科学的方法

  2.牛顿的思想:

  (1)一切科学知识来源于对现实的观察和实验。物体的属性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了解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的结合,即在研究任何现象时,首先进行试验和观察,然后运用归纳得出的普遍结论(分析);再将这一结论用于说明其他个别现象(综合),直至得出最普遍的结论。

  (3)出了通过上述方法得出的结论,不承认任何物理的或形而上学的假设。实验科学不考虑假设。

  (4)根据观察和实验建立能推导事物原因和结果的法则

  3.休谟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念的关系,一类是实际的事情,前者是必然的,后者是或然的。

  4.休谟认为,同自然科学相比,人性科学是更根本的,因为一切知识都是由人来获得的,不论是数学还是物理学,脱离了对人的认识能力、范围和活动的研究,都难以取得大的进展。

  5.《人类理智研究》:纵情的爱好科学吧,但要让你的科学成为人的科学,要使它能与[人的]活动和社会有直接关系……,做一个哲学家吧,但是在你的全部哲学思维中,仍然要做一个人。

  第三章

  第三节 感觉是由“不知的原因”引起的

  当任何关于实在的性质的命题被提出来,我们都可以根据经验的不可超越,对它们表示怀疑。

  第四节

  休谟并不怀疑客观世界的存在,他怀疑的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状况(存在、性质、规律性等)是否能提供可靠地证据或证明。

  第四章 认识论:因果关系

  第三节 知识的分类——休谟之叉

  值得注意的是,休谟对于有些唯理论者推崇为精密科学样板的几何学的精确性,却大打了折扣。他认为几何学“虽然就普遍性和精确性而言远远超过感官和想象的粗略判断,可是也永远达不到完全确切和精确的程度”。休谟提出的理由完全是经验式的。他认为几何学的原始命题来自于经验对象。几何学研究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是它用于测量这些图形(直线、角等)的标准却只能从知觉现象中来,他的精确性不可能超过我们的视觉所能达到的程度,因此这个标准不是完全可靠的。

  休谟认为,属于第二类关系的同一、时间和空间、因果等三种关系不具有第一类关系那种精确性和确定性,因为它们是否精确和确定不取决于观念本身:即使观念确定了,这些关系仍可以发生变化。

  将理性和经验、演绎和归纳割裂开来,是休谟哲学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基本特征。

  第五节 因果推理的经验说明:原因和结果的恒常会合,习惯原理

  第六节

  休谟认为,信念是知识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果推理命题需要有信念的支持。

  第十节

  归纳推理不存在逻辑必然的证据,而只有心理习惯的证据

  第六章 情感主义的伦理学

  道德的准则、规范和判断与事实的描述和豁然的推断不同,它们不是关于“是”或“不是”的事实判断,二十关于“应该”或“不应该”的价值判断,从前这不能退出后者

  理性无论如何不能说明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

  理性和趣味的不同范围和职能:前者穿传达有关真理和谬误的知识,后者提供有关美和丑、善和恶的情感。前者发现在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着的对象,对之既不加赠也不减少;后者具有一种创造性的功能,因为它为一切自然物涂上了发自内心的感情色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作出了新的创造。理性是冷漠而超脱的,因此不是行动的动力,他告诉我们趋乐避苦的方法,一词仅仅对我们由欲望或爱好所引起的冲动进行指导;趣味是给人以苦和乐的,苦和乐构成了人的痛苦和幸福,因此趣味就成了行动的动因,而且是欲望和意志的第一推动力或源泉。

  仁慈着眼于个体,正义着眼于社会的整体。

  谈论“自由”时,至少包含两种不同的意志自由。一种指人可以按照意志的决定行动,比如一个人可按其意愿移动自己的肢体;另一种指不受利害权衡的影响。

  《休谟哲学研究》读后感(四):《休谟哲学研究》读后——从哲学史的角度说起

  这个题目我自己看着都觉得无聊,不过为了避免又天马行空式的到处写,还是定一个题目吧。

  有三点说明:1.书我没看完,只看完了第五章,后面的伦理学、美学和宗教没时间看了; 2.因为段数太低,没法很深刻地剖析,且基本承袭了前人的见解,没太多自己的独立见解,写此文目的只是读了一本书,整理一下笔记,提纲挈领,理出思路;3.最近在读的哲学史方面的书,对我的影响还挺大,本文也会主要从哲学史的观点去谈,主要有赵敦华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以及倪梁康的《自识与反思》,有些观点在不自觉之时已经内化,如有雷同,纯属无心加无奈。

  一、 为什么是休谟

  还有一百天要考研,但还是花功夫研读了一下这本《休谟哲学研究》,原因有三:休谟和莱布尼茨作为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的总结者,分别代表各自学说的巅峰,至少这三个月是没时间再去研究笛卡尔和洛克了;是休谟的《人类理智研究》如“第一颗火星”将康德从“教条主义的迷梦”中惊醒,要研究康德呢,还是先读休谟吧,其“怀疑主义”的确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既有时代特征也对后世影响深远;除了是康德哲学的起点,休谟也从很多方面影响了很多别的哲学家,如胡塞尔、尼采、罗素、功利主义还有实证主义等等。

  先说洛克。洛克认为人的认识基于两类原始经验:外界事物的感觉与内心活动的反省;感觉和反省是两个独立来源。然而正是由于此种二元论的不彻底性给莱布尼茨以回击洛克经验论的机会:如果承认可以对心中非来自感觉的东西进行反省,就不能否认心中原来就有天赋。休谟将人类知识完全建立在经验基础上,主张彻底的经验一元论,认为认识的原始材料只能是感觉经验,其他一切材料都可以还原到此,没有任何非感的终极来源存在。因此他既反对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又反对了洛克在知识起源问题上的二元论。

  休谟和洛克有两点重要分歧:1.休谟将有关实体和客观存在的命题排除于知识之外,这就使得在对知识的总看法上,休谟比洛克更彻底,更坚决地贯彻了“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的原则;2.休谟没有像洛克那样依照直观和推理的区别为知识分类,而是将知识分为直观、演证的知识和经验推理的或然知识两大类。这里他明显受到了莱布尼茨的而的影响,后者对休谟的影响在于:关于知识的划界问题;关于或然性推理的地位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推理的真理”与“事实的真理”之分别,前者的判定依据的是矛盾律;后者依据的是充足理由律,如“太阳照常升起”、“一切人皆有死”。休谟将因果推理作为或然知识的代表与数学和逻辑知识对立,认为对于因果关系的命题,理性的证明无效,它是由观察和经验得来的。

  休谟的怀疑论启发了康德:唯理论者宣称的普遍必然的形而上学不过是独断。在此基础上他开始将唯理论和经验论综合,形成了他的三大批判。(这一段简直被唱烂了,在此不再赘述)。而在他的调和自由意志问题的言论中,依然可以看到休谟的影子:行动与知识完全不同,面对这个世界,我们采取两种不同的立场,一种是理论的,一种是实践的。我们想了解某种东西时,采取科学和决定论的立场;但是,而当我们准备做一件事情时,我们就会转到实践的立场上来。同样的,我们看到休谟也将思辨的态度和实践的态度分开来,日常生活就是对怀疑论最有力的抵制。不知道这一点是不是休谟给了康德另一颗“火星”。

  除了对康德,休谟对胡塞尔也影响深刻,用倪梁康的话就是“他们两个都在追求一门内在哲学”。一方面,休谟为了避免落入洛克二元论和贝克莱的宗教神秘主义(人家本来就是大主教,护教也无可厚非),将经验论发展到了彻底的经验一元论。这种绝对也见于胡塞尔:追求理论的绝对彻底和确定,排除一切非意识的实在和存在概念(“悬搁”),回到纯粹的意识中去;本质只能与纯意识相关,于是他提出了“诉诸于事物本身”的口号。另一方面,胡塞尔看到了休谟用联想“虚构”物体对象这一哲学方法的启发意义,联想是先验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意向性概念的应有之义。

  关于休谟是否“反形而上学”还是个存疑的话题(不过据本书观点他的理论依然有本体论预设——“不知的原因”,近似康德),但休谟的理论中非理性主义的倾向后来造成更大的影响,如尼采对休谟因果理论的认同,以及维也纳学派对形而上学的排拒。

  二、 第四次哲学危机与休谟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发现,休谟的理论仿佛隐约预示了第四次哲学危机。即:科学主义和心理主义的兴起,使当下哲学面临的是失去自身研究对象的危机。休谟处于科学知识方兴未艾的18世纪,其作品中不时流露出对新兴自然科学的敬畏,在谈到“作为一切观念之源的感觉印象本身如何发生的”这个问题时,他说:“感觉印象是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最初在心中产生的。”;“我从来不曾想洞察事物的本性,或者说明它们的作用的奥秘的原因,因为恐怕那样的事是超出人类知性范围的”;“研究人类感觉应该是解剖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的事情,而不是精神哲学家的事情。”这种“划地盘”的事情不止休谟(还有他贬低知识为现实生活挣得地盘,如那句“做一个哲学家吧,但是在你的全部哲学思维中,仍然要做一个人”),还有康德也乐于此道。但是之后当康德论证了“要在个别科学之外或在个别科学之上对宇宙作哲学的理解是不可能的”,这次“弃权”后哲学的任务又一次被限定在更窄的范围内,只用来研究“理性对其自身的批判活动了”(见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本书作者周晓亮说,“休谟在限制人性哲学的范围的同时,为自然科学划出了地盘,这表明了休谟这位18世纪哲学家对自然科学的尊重。”如此欢欣的语调说明作者仿佛并未觉察到这种弃权暗藏的哲学危机。

  然而随着1860年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费希纳提出了心理物理法,到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研究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成为一门实证科学。心理学代替哲学认识论的心理主义,于是哲学连最后一块研究土壤——“精神”都被划分走了。而这个结果,在休谟身上也早有暗示。

  休谟主张对人性的经验研究主要依靠对人的内心活动的反省,依靠人们对日常生活不同情形下的心理体验的描述。这些材料是描述性的,我们对心灵活动的任何论断都建立在“描述材料”的基础上。除了描述,还有分析,“像解剖家那样”对人心的活动进行研究。这样人性科学就会是“规范的系统”,由一系列具有演绎融贯性的原则构成。既有唯理论者关于系统的演绎确定性思想,又排除了经验中的不确定因素。在深入讨论因果推理时他又提出了信念问题,然而却无法借助理性的推理和直接的观察与经验来说明信念,于是只好又诉诸于心理描述。一是休谟将因果推理诉诸于习惯,否定了应用一切推理证明的可能;二是休谟对于因果信念的形成和正当性的心理说明。整个的形成因果推理的基本心理过程都围绕着“信念”,而这一部分我基本没懂,倪梁康的《自识与反思》里休谟的这一篇都是在围绕“信念”,这本书是2000年出的。倪梁康在2007年又发了一篇《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与休谟的信仰概念》,也基本没看懂,只是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是有太多学者花了太多时间去研究,看着都觉恐怖。胡塞尔一直批评休谟的心理主义,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如果不排除有个别差异的“心理”,则意识就无法绝对纯粹;一方面也是他在为纯粹哲学保留地盘吧(对胡塞尔的不了解导致我也写不出多深刻的东西,以后补上)。

  在反思休谟与哲学危机的时候忽然在想,从这个角度有一点像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后犬儒、斯多葛、伊壁鸠鲁主义大行其道,然而所有这些分化出来的派系都可以看做苏格拉底的某一面,当这些面完整和谐地集于某个人一身的时候,他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且有完美的人格,而当这些小的侧面分化出来并推向极致时就对哲学构成了威胁。休谟哲学中的怀疑主义、反形而上学、非理性主义、心理主义本来是为了其体系的完整而作,但对后世影响却也有消极之处(且本来怀疑主义就不是用来建构理论的,消极成分居多)。也想到现在人们对施特劳斯的看法,有些人读出了解释学,有些人读出了精英主义,有些人读出了“黑话”,有些人读出了通识教育等等等等,但我也在想这些择而用之的方式会不会也将一个完整的施特劳斯瓦解了,并推向另一些极端?当然咯,对于一个门外汉这也许只是杞人忧天,或者根本不是个对的问题吧~

  唉,木有时间写了,还要审破稿子,好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休谟哲学研究经典读后感有感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有感  有感词条  哲学  哲学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研究  研究词条  
美文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友谊

 友谊正忙,美丽而无言,我们无暇以顾,来不及等候也不能言语,幸好友谊还给了我们一本美丽的“回忆录”,让我们避开了车马喧嚣、灯红酒绿、浓妆艳抹的的粉红时代,让我们...(展开)

美文

 《马大帅Ⅱ》的影评大全

 《马大帅Ⅱ》是一部由赵本山执导,赵本山 / 宁静 / 范伟主演的一部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展开)

美文

 《登月机具》的观后感大全

 《登月机具》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美国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登月机具》观后感(一):只有一人努力...(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