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理查德·伯顿日记》经典影评1000字

  《理查德·伯顿日记》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英国主演的一部2012-11-12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查德·伯顿日记》影评(一):决不自怜

  发现一张理查德伯顿在80年打垒球的照片。没说具体月份,但看着从脸到身上都这么瘦,应该是身体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了,那段时间身高180的他从160斤掉到了140斤。

  《理查德·伯顿日记》影评(二):“钻石大战刚刚结束,红宝石大战又要开始了”

  钻石大战刚刚结束,红宝石大战又要开始了”,68年时理查伯顿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起因是希腊船王奥纳西斯送了杰奎琳一套总价235万美元的红宝石首饰作为求婚礼物,这让泰勒很艳慕,于是要求伯顿也送她红宝石。不需要数量最多,不需要块头最大,但一定要品质最完美,超过杰奎琳的红宝石。

  伯顿在日记里感慨完毕之后,果然成功地从梵克雅宝那里买到了一枚品质完美的红宝石戒指,然后在这一年的圣诞节前夜把它塞进了泰勒挂在床头的圣诞袜里。她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还是女儿丽莎把它翻出来的。

  其实泰勒的珠宝多如繁星,一大半是伯顿送的。不但生日要送,结婚纪念日要送,圣诞节要送,首映礼要送,甚至连俩人打乒乓球伯顿输了也要送。而且更多的泰勒只要生伯顿的气,为了安抚泰勒,就必须送。

  《理查德·伯顿日记》影评(三):纠缠了伯顿大半生的抑郁症

  伯顿偶尔会根据自己的想法修改剧本,他的文学素养很高,经他修改或者参与修改过的剧本后来都成了经典之作,比如60年的《卡米洛特》,比如65年的《柏林谍影》,比如66年的《灵欲春宵》。

  其中《灵欲春宵》的改动篇幅最大。剧本买到手之后,经过他和泰勒的修改,几乎百分之百都被推翻重来了,最后只保留了原剧本的两句话。

  可以说,我们所看到的电影版《灵欲春宵》,里面的剧情和台词绝大多数是他的手笔,因此也可以成为一个窥探他内心的渠道。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他所饰演的窝囊废丈夫亨利教授在家门口的草坪上喝的醉醺醺的,和男配所讲述的一个精神病少年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这个少年小时候玩父亲的猎枪时走火了,不小心打死了母亲,精神开始有些异常。

  起初他只是孤僻不合群,为了能够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他努力装出很开朗的样子,讲各种笑话逗大家开心。他的英语里带着严重的口音,在说“冰琴酒”的时候因为古怪的发音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作为被嘲笑的对象,他的笑声反而是最大的。

  后来,他驾车带着父亲出门,出了车祸,他没事,父亲却被撞死了。在听说这个结果之后,他突然开始大笑,笑得越来越大声,根本没办法停下来,直到医生给他注射了一针镇定剂——最后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说到这里时,伯顿的眼睛变得乌沉幽深,显得格外大,却是恍惚的,疲惫的,面容好像在讲这个故事的过程中经历了十年的光阴,足足苍老了十岁,仿佛故事里的这个少年就是他自己。

  《理查德·伯顿日记》影评(四):一度失窃的伯顿日记

  唉,伯顿的狂热粉丝真是啥事儿都做的出啊。

  01年的时候BBC要给伯顿拍摄一部传记纪录片,问萨莉借了伯顿在65年的日记。放在一个上锁的文件柜里,使用了两周之后,派人送回了她在伦敦切尔西的家里。

  她当时不在家,在国外度假,三个月后她回到家里打开盒子一看,里面空空如也。

  这件事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但BBC开始内部调查,连苏格兰场都出动了,弄得好大阵仗,因为怀疑出了内贼,把如此重要的东西偷走了。

  《卫报》报道说,这本日记的失踪,给萨莉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悲伤。

  它的财务价值虽然难以预估,但BBC的发言人承认,这是艺术届的重大损失。这本日记对于伯顿这位戏剧大师的思想的洞察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所以是无价的。

  萨莉还请律师帮她追查这三个月来的互联网销售记录,想知道它是不是被窃贼卖掉了,可是一无所获。

  C女发言人说,“我们可以证实,我们有理查德伯顿的一份日记,是我们在名誉节目研究期间借来的,现在不见了。我们的内部调查部门正在对此进行调查,我们正在尽一切可能找到它。我们并没有放弃希望,希望它可以回来。我们对萨莉伯顿失去了一些对她来说显然具有重大情感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东西表示最深切的遗憾。” 日记是3月份在BBC的,萨莉在7月发现丢失,在大动干戈地追查了5个月仍然无果之后,在12月的一天,它被装在一个没有署名的白色信封里,放在了BBC的一张办公桌上。

  不用说,这就是内贼干的,可能是偷走这八个多月的时间里欣赏摩挲了无数遍,心满意足了,才还回来的。

  而这个时候律师们正在和BBC磋商赔偿一事,据说BBC将不得不赔偿一笔相当可观数目的钱出来。

  我在想,是不是这个窃贼担心公司要赔一大笔钱这件事,才主动归还的?可是,公司赔钱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已经认为是找不回来了,风头已经过去了,安全了。

  真是一个谜团哪。 不得不说这些调查人员和警方也够无能的,这么重要的东西居然找了五个月都找不回来,这还是那个产出了《福尔摩斯探案集》,《神探夏洛克》,《大侦探波罗》的国家吗?

  萨莉也是的,有什么好伤心难过的,这本65年的日记里一大半都是他和泰勒秀恩爱的内容,她自己看都够扎心的了,更别说公布出来给全世界观众看,丢了不是刚好解决一块心病,还能获赔一大笔钱吗?

  这个傻女,他根本不爱你的呀,何必如此。

  好在她后来想通了,觉得再把这些日记放在家里很不安全,伯顿的狂热粉丝可能又会下手,于是把它们全部捐给了威尔士首府加的夫的一所大学,把它们全部出版了,这样就杜绝了狂热粉丝为了一窥日记全貌,而伸出贼手了。

  当然,大学也是害怕日记原件会被粉丝偷走珍藏,把它们锁在了金库里,严密保护起来了。

  有趣的是,BBC发言人在答记者问的时候称伯顿是“戏剧大师”(theatre"s greats),而不是“超级巨星”(super star),可见英国人还是很为他在舞台上的成就而感到骄傲的,而不是把他定义成一位好莱坞巨星。

  图二是伯顿的日记原件。也不知道他在66年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居然用活页夹写日记,结果都散掉了。

  早在54年在西班牙拍摄《亚历山大》的时候,他说导演每天在片场的山头上坐着现写剧本,用活页夹写的。某一天它忽然散架了,在山顶的狂风中被吹得四处飞散,好不容易找回来一部分,却因为没有页码编号,而不得不从头整理。

  伯顿说,从那一刻开始,他就意识到这是一场灾难了。

  《理查德·伯顿日记》影评(五):“我有一种无法治愈的病,那就是容易感到厌倦”

  原来伯顿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并不是因为他睡这点时间就够了,他也知道困,每天在剧院或片场里呵欠连天的,但他就是坚持不睡,理由是睡觉超过五个小时就是粗俗,就是自我放纵。

  “上午11点钟,我猛然一惊,醒了,看看时间已经多晚了。我想一辈子都做到早上6点或者7点钟起床,直到我死……有一种嗜睡,只是由粗俗引起的,它促使人们晚起。一直以来,我把每天睡5个小时以上当做是自我放纵。我现在放纵自己,一定是酒精和年龄在作祟。”

  他很害怕去片场会迟到。67年的一天,他喝得实在太多了,睡到上午10点钟才醒来,他不敢再去片场了。于是泰勒只能打电话去片场给他请假,说他今天不舒服,病了。

  他坐在床头,一面听着泰勒替他说谎,一面羞愧得不行,把这件让他感到很有负罪感的事情记录在了日记里。

  我感觉在刻意少睡这件事上,他对自己是很残忍的。他在日记里经常抱怨自己年纪很大了,身体不舒服,经常睡不着觉。对于早上被难听的闹钟声吵醒,或者凌晨三点钟有人打电话给他,他非常地愤怒。

  在长期患有严重失眠症的情况下,能多睡一点是一点,都是对自己的宽容,为什么不,为什么无论自己多晚才勉强入眠的情况下,一定要逼迫自己一大早起床,哪怕根本没有工作的情况下呢? 可能,他是很恐惧自己会贪恋舒适,被懒惰所打败吧。

  他说,“我有一种无法治愈的病,那就是很容易感到厌倦。”感到厌倦就容易产生惰性,这会让他担心自己会自暴自弃。减少睡眠时间,用意志力强迫自己清醒,是他自救的一种方式。

  这让他没办法安心享受那些没有工作的清闲日子。每当他拍了票房惨淡的烂片,导致他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没有工作,没有人送来剧本给他挑的时候,他就开始慌张了。

  “我找不到工作,我很快就会破产,这可能是因为人们不想再看到一个混蛋在银幕上说话。”

  他总是容易感到恐慌,这样写道,“我希望我能够信奉某位神,但我做不到。我的智力太强了,这让我的想象力也停留在地平线上,不能去相信那些天外的神。我有一个想法,在这个可爱的星球上,我所能发出的最后的声音,很可能是一声长长的尖叫,那是因为恐惧,恐怖。”

  他全部都料错了,他没有想到,他的最后一天早上,他“睡过头”了,超过了他给自己规定的起床时间。 萨莉和他在一起两年,一直看到他早上6点钟起床,即使起床后无所事事,他也绝不贪睡。

  这是一个盛夏的清晨,窗外的大雨让天气凉爽起来,这是他的两周假期里的第十天,很适合贪睡赖床。

  萨莉在7点钟醒来了一下,意外地看到他居然还在睡,心想他难得多睡一会儿,就不要打扰他了,于是她又睡了一个小时。

  等到8点钟第二次醒来时,她更加意外了,他居然还没有醒,甚至根本没有改变睡觉的姿势。

  伸手推了推他,已经不会动,更不会醒了。

  所以,这不是全都料错了吗?

  他既没有最后拼尽全力发出他的尖叫,也没有做到在死亡当天也在六七点钟醒来。

  甚至没有像他在72年写给泰勒的信里说的那样,“当我死去的时候,即将抵达那个永恒的彼岸之时,我的嘴里一定不停地念着你的名字,‘伊丽莎白·泰勒·伯顿·伯顿·伯顿·伯顿·伯顿……’”

  他可能在夜里十点钟决定睡觉的时候,心里对于他曾经的这些对于死前表现的想法感到可笑,无论是恐惧地尖叫,还是念着爱人的名字,都像电影和舞台上的虚构戏码一样。

  他以为这样可以感动自己,但这一天真的来临时,他那容易厌倦的痼疾还是占据了上风。

  他不想尖叫,不想念叨,甚至连呻吟都不想发出,他静悄悄地写完他想写的文字,静悄悄地躺平,静悄悄地闭上了眼睛。

  萨莉在夜里十点的床头灯下看到他似乎入睡了的时候,他是很宁静的,没有半点破绽。 配图是伯顿的日记原件。

  有意思的是,他的字迹,和他的性格倒是不太像呢。意外地保守,工整,一点也不像泰勒的字那样狂放潇洒。

  有人说这对夫妻很有反差萌,泰勒像alpha,伯顿像omega,现在想来还真是挺独到的见解。我的粉丝滤镜让我丧失了正确的观察力,每次看他都没有别人准确,有种当局者谜的感觉。

  《理查德·伯顿日记》影评(六):“世界,就是伊丽莎白”

  以前总是不明白,伯顿为什么在那么爱泰勒的情况下还是要在外面玩女人。也不明白泰勒这个女人除了外表之外,还有什么地方能吸引伯顿爱她那么深那么久。然而把伯顿在66到68年的日记摘录节选出13条,放在一起读,似乎就有答案了。

  一 66年3月,在罗马,拍摄《驯悍记》期间,“我非常担心我们没钱的事实,我担心我死后不能照顾我的妻子和孩子——没有人会。” 二 4月,“我一直在等电话铃响。我对我们的生活想了很多,死亡的阴影像雾一样笼罩着我。然后电话铃响了,欢乐的喜悦就在另一端。” 三 “我那可怕的,莫名其妙的野蛮脾气充斥着一整天。我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想法都大发雷霆。伊丽莎白是个快乐而甜蜜的人,但没有什么能把我从我的坏脾气中拉出来。” 四 10月,“午餐被影迷们打断了。有一个疯女人在我们身边跑来跑去,尖叫着说,‘要是她摘下眼镜让我看到她美丽的眼睛就好了!’我讨厌粉丝,他们使我极度紧张和焦虑,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尴尬真的让我难以适应。” 五 11月,“不知什么原因,今天早上我很担心伊丽莎白,我担心她是否爱我,担心我失去她的生活会有多糟糕。当她从电影制片厂打电话给我时,我感到极度痛苦,感到莫名其妙的宽慰。我这是怎么了?” 六 68年10月,“在一场严重的酗酒之后,我没吃饭就上床睡觉了。凌晨4点半,我醒来了,等待着世界起床,世界,就是伊丽莎白。终于,我决定在7点叫醒我的全世界,在叫醒她之前,我喝了一杯血腥玛丽,这是我今天的维生素C。” 七 “昨天是独一无二的。我一整天都没见到伊丽莎白,也没跟她通过电话,一整天我都在绝望。大约5点钟,我开始猛喝马提尼酒。当我回到家时,我晕了过去。我想,虽然这(指夫妻俩分开拍戏)对她有好处,但我不喜欢伊丽莎白在没有我陪伴的情况下工作。” 八 11月,“我一天喝了三瓶伏特加。当然,这不包括晚上,我想我已经放慢了速度。” 九 “我想和伊丽莎白单独呆上200年,但我们连两天的时间都没有。” 十 12月,在伦敦,“当我到达的时候,我喝醉了,不停地辱骂别人,还在电话里侮辱了很多人。我非常地想念她。我希望我不要爱上别人,我希望我不要对别人大喊大叫。” 十一 “我讨厌英国人。他们非常势利,自负,所有人都是如此。街上的普通人看起来是那么的吝啬、弱小和卑鄙。只有偶尔出现的年轻女孩,穿着迷你裙,摆动着屁股和乳房,给人以快乐。但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伊丽莎白来分享我的糟糕情绪和不满。” 十二 在瑞士格茨塔德,“我的心情非常糟糕。伊丽莎白一直在对我尖叫。我指责她是个疑心病患者,只有当她疑神疑鬼时她才会生病。9点半左右,我就上床生闷气了。现在是漫长的圣诞节。” 十三 “我的饮酒量增加了一倍。我想,最终的结果会是我死于酗酒,而她会继续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在她自己的那个世界里。”

  就像约翰勒卡雷所说的那样,65年拍摄《柏林谍影》期间的伯顿就已经失去了感知快乐和激情的能力,哪怕他的事业再如何风光。

  “我感觉他不再有乐趣了——曾经是很有乐趣的,他以前是走一路打一路的,但现在不会了,再也不会这样了。”

  所以,早在60年代中后期,伯顿的事业最巅峰时期,伯顿的世界里就只剩下了泰勒一个人了。

  他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写在了日记里。泰勒就是他的全世界,因为过于依赖她,让他一旦看不到她就会陷入痛苦绝望和酗酒自毁的漩涡之中,他一天都没办法好好过下去。

  固然,看到那些衣着清凉的性感女孩,会让他觉得养眼,这也是一个男人的正常生理需要。但没有一个人能像泰勒一样走到他的心里。

  之后无论是争吵打架,婚姻破裂,几度离合,他始终都把她当成了他的精神支柱,把生活的所有残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爱情上面。

  所以说,他对泰勒的爱早已超脱了对皮相的迷恋,而是真正把她当成了他的灵魂所依,当成了他的整个世界。

  也许对伯顿来说,喝酒,读书,邋里邋遢地从飞机上滚下来才是他最适应的威尔士式生活。和泰勒在一起当公众人物实在太让他恐惧和痛苦了。他不想扮帅,不想假笑,不想维持一个好莱坞式的人设。但选择了泰勒,就不得不选择这样的生活。 “午夜时分,伊丽莎白和我互相辱骂,我说她不是女人而是男人,她叫我小女孩。我们是可爱、迷人、颓废、无望的一对。”

  配图为63年,参加《阿拉伯的劳伦斯》首映礼之前,伯顿端着酒杯,站在正在梳妆的泰勒身后的不远处,微笑着,凝视着她的背影。

  《理查德·伯顿日记》影评(七):伯顿那个夭折了的作家梦

  伯顿一直以来都很想当个作家。只不过他太懒惰太没有耐性,根本没办法让自己写出任何的长篇作品来。很简单,因为看别人的作品是享受,自己写东西给别人看就没有那么享受了。

  他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所以阅读能力超强。他每天可以用16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三本书,有时候甚至是五本书。所以他也没有时间自己写书了。

  他在生活中其实对泰勒往往是很不耐烦的。73年7月4日,从长岛离开,回到纽约的泰勒发表了一份分居声明。

  记者们奔向长岛,涌入了伯顿的律师佛罗什的家里,伯顿正暂住在这里。他喝得醉醺醺的,接待记者的时候手里还拿着一瓶威士忌。

  他这样解释他和泰勒的矛盾根源。

  “这种事情是迟早都会发生的。你们知道的,两个暴脾气的人在一起,整天互相争吵谩骂,还时不时地动手……还是我的那句老话,迟早都有这一天。你老是用两根棍子对打,总有一天矛盾会爆发的。”

  “也许这种局面是因为我对伊丽莎白的冷漠态度造成的。可我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我要看书,写东西,还要拍电影。 伊丽莎白老是不断地想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既烦恼她自己,也拿来烦恼我。她担心自己的体形,惦记家里的人,还为自己牙齿的颜色发愁。

  她想要我扔掉自己的事情,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她的身上,这是我做不到的……也许还有别的原因,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女人都是奇怪的东西。她是个可爱的大宝贝,我非常喜欢她。可谁又能知道女人的内心想法呢?”

  可见,他的这种麻烦不断的生活,让他没办法真正有灵感有精力来搞创作。

  他的文笔其实很好,经常给报纸刊物写文章的,他给丘吉尔,泰勒,贝克,狄兰,罗兰等人都写过文章。只不过现在能找到的都是破碎的片段罢了。

  他的日记倒是相对完整的,只不过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他喝多了之后胡扯出来的酒鬼梦话,以及吐槽,流水账。

  他连标点符号都懒得规范使用,这和他给报刊写的那些精美文章是不同的,我阅读起来很吃力。

  不过偶尔有灵感,或者有诗兴的时候,他还是会写出一点闪光的段落的。有的段落属于散文性质,很有狄兰的特色,有时候也会说一些哲理性很强的人生感悟,很有他的个人思想特色。

  曾经看过几次文笔非常优美的,只不过我的英语水平很差,没办法准确地翻译过来。就算勉强翻译了,也完全失去了他的原文里的那种意境。所以我基本不会翻译他的日记里的散文部分。 随便摘一段翻译一下吧。 “我认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旅行,莫过于踏上遥远的未知之地。它可以让人一口气摆脱生活的沉重负担,家庭的奴役和羁绊,会让人感受到巨大的快乐。血液就像在孩子的身体里快速循环流动,兴奋为肌肉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活力,突然到来的自由感让精神为之一振,重新开启了生命的黎明。再一次,这光明的世界在眼睛里无比美丽,而大自然的光辉面孔让灵魂都跟着愉悦起来。一次旅行,实际上就是一次想象,一次回忆,一次希望,这是给我们凡人的恩典。” "Of the gladdest moments in human life, methinks, is thedepartureupon a distant journey into unknown lands. Shaking off with one mighty effort the fetters of Habit, the leaden weight of Routine, the cloak of many Cares, and the slavery of Home, man feels oncemorehappy. The blood flows with the fast circulation of childhood. Excitement lends unwonted vigour to the muscle, and the sudden sense of freedom adds a cubit to the mental stature. Afresh dawns the morn of life. Again thebrightworld is beautiful to the eye, and the glorious face of nature gladdens the soul. A journey, in fact, appeals to Imagination, to Memory, to Hope-the sister graces of our mortal being."

  《理查德·伯顿日记》影评(八):一位厌憎表演的伟大演员

  昨晚有人问我,伯顿的病痛那么多,为什么还要坚持工作,为什么不休养,他是不是工作狂?

  这个问题可以回答,他从来都不是工作狂,而且他非常懒于工作,非常讨厌工作。

  “我讨厌,讨厌,讨厌演戏,尤其是在英国的制片厂拍戏。想到要以银行职员一样的恐惧去工作,我就不寒而栗,因为银行职员肯定讨厌每天早上乘坐满是汗臭的地铁去上班,以及经历晚上下班高峰时间的疯狂。 我讨厌它,讨厌它,鄙视它,看在上帝的份上,快把我的怨气从我的身体里驱走吧。”

  没有什么比被记者问到“你会不会回到你的初恋,舞台”更让他恼火的了。

  他在日记里宣泄道,“他们不懂得,一个人不得不学习另一个人的作品的屈辱和无聊”,“我的初恋不是舞台,而是一本书,里面有可爱的文字。”

  最后他叹息着,“你43岁了,还要因为拍戏,而不得不日复一日,拖拖拉拉,断断续续地看你感兴趣的书。”

  “伊丽莎和我都郑重地同意,我们再也不想工作了,只是在一个永恒的星期天里虚度光阴。也很对,因为我们都很懒。”

  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讨厌上班,讨厌工作。原因就是在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早已失去了激情。

  “岁月飘摇,在我这样的年纪,却还要利用晚餐前的一点点时间背完那些白痴剧本里的白痴台词,只因为这样可以让我赚到一百万。”

  但是相对于工作,他更讨厌空虚无聊。“我做了最难言的垃圾,只为了每天一大早有点事做。”

  但是为了避免空虚无聊而去拍戏,反而加重了他的空虚无聊。 英国演员西蒙卡洛这样点评出现在那些混钱的烂片里的,那个懒惰的,提不起精神的伯顿

  “他既没有扮演角色,也没有扮演动作。他只是简单地吟诵着英语单词,通过他高超的声乐技巧自恋地使它们之间产生共鸣。这不是演戏,而是说话。这就是为什么伯顿发现自己的行为如此令人不满意的原因了。他的才华无处可用,他对此感到厌倦。”

  这个评论虽然很刻薄,在否定一个伟大演员的职业素养。

  但是,真的冤枉伯顿了吗?

  我觉得倒也说出了伯顿的心路历程。我认为,对于那些他认为很白痴的剧本,很垃圾的台词,那就根本不是艺术,而仅仅是一堆文字罢了。既然不是在创造艺术,他又何必动情,何必入戏,权且当作朗读一堆文字好了。

  这就和他可以用莎翁喜剧的腔调把电话黄页念得妙趣横生,把一张炖野兔的菜单食谱读得美味多汁一样。 有人认为,“也许伯顿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只是在忠实地表达作者的想法,而没有夹带私货,这令我们这些观众听众激动不已,尤其是当他朗诵狄兰托马斯的作品时,他让狄兰笔下的文字活了起来。可作为朗诵者的他难以满足,因为他既不是作者,也不是听众。”

  是啊,伯顿一直以来都想当作家,当诗人都是这个原因。他讨厌被别人指挥,学习别人写的文字,演绎别人创作的作品,甚至不喜欢登台演出莎剧。

  他只喜欢作为一个读者,躲在他阁楼里的书房里,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闲适地躺在沙滩椅上,尽情地享受阅读文字的乐趣。

  或者是作为一个作者,在墨西哥午后的灿烂阳光洒满别墅的阳台时,戴上草帽,提着他的打字机,在阳台上坐下来开始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比如他在64年出版的那本《圣诞节的故事》。

  顺便把自己晒黑,晒成代表着健康,和因为富有,而经常过着悠闲的度假生活的古铜色肤色。 演戏就是一样讨厌的,机械化流水线工作罢了,而不是在创造艺术,或者起码于他来说就是如此的。

  但演戏来钱快,比当作家容易多了。至于当诗人,那是要饿死人的,他才不会傻到为了爱好而牺牲自己那份很赚钱的工作的。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他的病痛那么多那么重,还要坚持工作呢?

  那是因为他特别害怕空虚无聊啊。空虚无聊,是对精神上的一种折磨,这比肉体上的病痛更可怕。

  一旦感到空虚无聊,他就会陷入他一贯的焦虑、恐慌、自责、内省之中。然后那个该死的“威尔士时间”就到了,他又想自杀了。 他害怕住在罗马的酒店套房里,或者住在塞利尼的乡村别墅里,守着泰勒,守着希比尔,守着萨莉,天天夫妻俩四目相对,完全没有共同话题。

  和泰勒在一起起码还可以冲她发脾气,利用和她吵架对骂来宣泄他胸中窒闷太久的苦闷抑郁。他也可以在病床上骂跑了一直在悉心照顾他的苏珊。只是最后轮到萨莉,他连冲她发火,骂她的力气都没有了。

  他特别害怕自己变成一个纯粹的废物,纯粹的累赘。

  所以到了84年6月,他给自己一口气接了《一九八四》、《埃利斯岛》、《野鹅敢死队2》、《沉默的美国人》这四部戏,计划半年内拍完。85年1月再去美国排练《理查三世》。

  他不是工作狂,他只是想最后试一试,他的残余价值还有没有了。正如他一辈子要求自己做一个有趣的人,他也一辈子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

  至于具体什么才叫有用,那就是赚钱,不断地赚钱。买亲情,买友情,买爱情,让他感受到自己还是一个人,一个仍然活着的,有爱恨有知觉,被别人喜欢着的人。 “当我扮演酒鬼的时候,我必须要保持清醒,否则我不知道该怎么演。” 配图是65年泰勒夫妇在看别人的电影。很显然,伯顿只有在当一个纯观众时才能真正对电影感兴趣。

  《理查德·伯顿日记》影评(九):“我正在享受一个如此绝望的生活”

  读伯顿的日记,让我生出一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慨。

  也许酒精和泰勒并不是真正害死伯顿的凶手,真正的凶手应该是他的抑郁症,这是最可怕的,决定了他的命运。不论泰勒是否在他身边,对他好坏,他都一样会酗酒,会绝望,会作死。

  因为这种病让他失去了感知快乐和幸福的能力,失去了对自己的成功和魅力的正确认知,甚至连最基本的正常生活都做不到了。

  读他的日记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虽然他只在他的情绪相对较好,对生活还存有希望的年份写,但我依然能看到他日记中那些语无伦次的愤怒和呐喊,对自己的恶毒咒骂和全盘否定。

  最初令我吃惊的是,一个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当过牛津文学教授,能够写出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内容的人,他的日记却像一个酒鬼颠倒错乱的胡说梦话,支离破碎。

  他的很多想法是毫无逻辑的,他不注意标点符号,不注意文笔,乱写一气,完全不像他给报刊写的,那些发表出来给世人看的文字那样精致华美,这给英语水平低劣的我带来了巨大的阅读障碍。

  以前我以为拍摄《驯悍记》期间,伯顿的心情是很好的。因为演的是喜剧,而且他刚刚因为《灵欲春宵》的大获成功而名利双收,和泰勒的感情也出于融洽的阶段。

  在这部电影里的他,我完全看不出任何忧郁的痕迹来,我以为他已经从拍摄《灵欲春宵》期间严重发作的抑郁症之中暂时走出来了。

  可是,现在看来,这只不过是他假装很快乐罢了。

  《驯悍记》拍摄期间他在日记里很痛苦无助地写,“我非常担心我们没有钱的事实,我担心我死后不能再照顾我的妻子和孩子。”

  明明他这个时候很有钱,早已是个千万富翁,是世界上片酬最高的男演员了,又处于他最当红,最炙手可热的阶段。任何人处在他的这个位置上,都会快乐的,都不可能像他这样忧虑自己的死亡的。

  有时候他快要被自己的负面情绪逼疯了,于是忍不住骂人,但骂人发泄了之后清醒过来,又会陷入无尽的后悔自责之中,然后精神状态更加糟糕,这还不如不发泄。

  66年5月: “这是可怕的,无法解释的,不负责任的一天,充满了病态和野蛮的黑色幽默——我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想法都咆哮不已。”

  68年10月: “在过去的三天里,我经历了一场忧郁的,黑色的挽歌。这是一种周期性的绝望,只是有时候会比平常经历的还要糟糕。”

  68年12月: “在我到达的时候,我已经非常醉了。我疯狂地对别人施以言语暴力,在电话里侮辱了很多人。”

  70年3月: “阳光明媚,这个屋子里围绕在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迷人,但至少今天我不想见到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

  当抑郁症反复发作时,他试图用酒精控制绝望,直到酒精开始控制他。在醉得太长久也太厉害的那些时间里,他放弃了写日记,也许他严重颤抖的手让他根本无力握住他的钢笔。

  67年时哈里森的游艇停泊在他的游艇附近,每天用望远镜观察他的起居。哈里森发现伯顿每天一大早都会独自一人到船头坐着饮酒。

  他患有严重的失眠症,这也是抑郁症带来的身体器质上的病变之一。他几乎没有什么睡觉的时间。

  泰勒孩子们的家庭教师说,他每天都要陪他们夫妇喝酒到凌晨四点。然而伯顿不是在早上七点半就准时出现在片场,就是一大早起来喝酒。

  他说,“我做了最可怕的垃圾(指做电影演员),只为每天一大早有事可做(而不是闲在家里喝闷酒)。”

  64年拍摄《巫山风雨夜》期间合作的女演员苏莱恩也说,他整夜喝酒,白天时很热,酒精混着汗水从他身上的每一个毛孔渗出来,令她难以忍受。

  酗酒,生病,失眠,加上精神类疾病对心灵上的折磨,怎能不让一个人的身体不堪重负,以比正常人快几倍的速度,惊人地早衰下去呢?

  65年他曾经这样写:“我正在享受——如果一个如此绝望的生活让人能够享受的话。”

  无法想象一个如日中天的他尚且如此绝望,那么70年代开始,事业、健康都在走下坡路,婚姻告急的他,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80年接受采访时,容貌凋敝,苍老不堪的伯顿对着节目组的镜头说,“这非常的痛苦,我每一天都在战斗。”

  一位美国作家说,“如何确定一个一流的智力?那就是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对立思想的能力,并且两种思想可以同时发挥作用。”

  所以,伯顿是一个一流的聪明人,他同时做着伟大的演员,家喻户晓的名人,以及自寻死路的酒鬼。

  他不想被外界知道他的抑郁症,他害怕他的演员事业会因此被断送掉。在那个时代,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这个病患群体的真正苦衷,只会把他们当成疯子避之唯恐不及。

  所以他需要用喝个烂醉来掩饰,只要他永远是个酒鬼形象,那么他的神经质和偶尔的发疯就会被当成是酒鬼的恶劣行径,而不会往其他方面想。

  他把他的血友病和抑郁症都看作了懦夫的象征,他宁愿被全世界人骂成酒鬼混蛋,也不愿意被他们知道他是个懦夫。

  其实伯顿的每一个成功的悲剧角色,都是他的人格碎片。

  躁郁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自毁的神父香农,颓废绝望的间谍利马斯,神经质的教授亨利——这些碎片组成了他,世人所不知道的那个理查德伯顿。正是因为这些萦绕在他身边挥之不去的黑暗,才成就了他的伟大表演。

  同时,抑郁摧毁了他,也最终让他走上了绝路。

  图一为62年圣诞他接受采访 图二为70年代初他接受采访 可以看出在日常状态下他的眼神变化。62年时他已经有抑郁症,并且一度想要自杀过,但眼睛里还没有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忧伤情绪,到了后来已经遮掩不住了。

  《理查德·伯顿日记》影评(十):伯顿的社交心态和仇己症

  伯顿在好莱坞和戏剧圈里一向是个交际达人,没有架子,人缘不错。无论是前辈大咖,还是后起之秀,和他接触过,合作过的人基本都会喜欢他,很多和他成为了朋友。就算是反感他的虚荣功利的大导演托尼理查森和奥森威尔斯也不会否认他的才华,被他绿了的艾迪费舍尔起初也是他的崇拜者。 这样算下来,从头到尾一直憎恶他的似乎也只有蒙哥马利克利夫特了。 蒙蒂为什么那么厌憎伯顿真的是个谜。 他一开始根本不认识伯顿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埃及艳后》剧组爆出的伯顿泰勒的丑闻时,就很肯定地说,这是理查德伯顿为了名噪一时而刻意制造出来的风流韵事,指使媒体公布出来的丑闻,只为蹭泰勒的热度。 他说,“理查德为了出名,一切都在所不惜”。 他又对一名摄影师朋友说,伯顿是个自我放纵的演员。和他说话的时候总是在自我欣赏,陶醉在自己的声音里。伯顿好像忘记了自己是在生活,而不是在表演,是不应该这样的。 另外,他经常和他的密友罗迪麦克道尔(同时也是伯顿的朋友)私下吐槽伯顿,说伯顿是“一个冒牌演员”,认为伯顿的表演根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朗诵。每次提到伯顿,就将其称之为“可怜的理查德”。 然而蒙蒂并不知道,伯顿完全看不出他对他怀有的深深厌憎和恶意。反而在与他一起用餐之后回来,在日记里写蒙蒂现在的状况很可怜,他和泰勒应该帮助他。 伯顿还在他面前开玩笑说,“蒙蒂,伊丽莎白喜欢我,但她爱的是你。”

64年伯顿演出《哈姆雷特》期间,泰勒与菲利普(伯顿养父),蒙哥马利克利夫特的合影

  而且伯顿并不仅仅是嘴巴上说说的同情,他确实也做出了实际行动。 在66年泰勒决定帮助蒙蒂重新工作时,他不但是赞同的,还提议三个人一起演,并且准备亲自出演《金色眼睛的映像》里的那位同性恋军官(后来由马龙白兰度饰演)。为此他还千辛万苦地克服了他对于自己少年时期同性恋行为的避讳和心理障碍。 他选择这个他不喜欢的角色纯粹是为了讨好泰勒。而实际上在此前不久,他刚刚以柔肠寸断的情绪演完了《灵欲春宵》里的亨利教授,这对他精神上的伤害很大。再演这类容易刺激到他的角色,对他来说绝不是一件好事。 而蒙蒂拒绝三人一起演这部戏,他不想和伯顿夫妇同时出现在一个银幕里。伯顿于是选择退出,由蒙蒂扮演这个角色。 这个时候有人提议让伯顿执导这部戏,没想到这次蒙蒂更加强烈地反对,他坚决不要伯顿当他的导演,为此他甚至接受他多年来的仇家对头约翰休斯顿的执导。 厌憎伯顿到这个地步,也真是太莫名其妙了。因为我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伯顿有任何得罪他,对不起他,或者对他不厚道的地方。反而伯顿一直在同情他,试图帮助他,他为什么会回以这样的恶意? 难道说他嫉妒伯顿得到了泰勒的爱情?可如果他真的暗恋泰勒的话,那当初为什么不接受泰勒对他的追求,现在又来找什么后账呢?何况,他是个同性恋啊,像罗迪那样同时做伯顿夫妇两人的朋友才正常嘛。 起初我也在奇怪,伯顿并非是一个大大咧咧的直男,一个威尔士矿工家庭出身的糙汉子,他只是外表阳刚罢了,其实内心是极为细腻的。专访过他的记者都能感觉到他非常的脆弱,敏感得出奇。他这样的人,真的从头到尾都没有发现蒙蒂对他的深深恶意吗? 现在我仔细想了想,似乎可以解释了。伯顿确实没有发现蒙蒂对他的恶意,否则就不会以德报怨自作多情地试图帮助蒙蒂了。 之所以没有觉察,并非是他粗心,而是他这个人本来就对别人对他的恶意比较麻木,像奥森威尔斯拒绝他和泰勒想过来交谈的请求,当众不给他面子,他也就是沮丧那么一下子,并没有记在心上,也没有回去在日记里吐槽。 70年奥斯卡颁奖礼,他的竞争对手约翰韦恩拿到了小金人,还跑去在他面前说那些卖乖的话,把小金人在他鼻子底下乱晃,把刚刚错失影帝,内心非常沮丧压抑的他刺激得当场呕吐了。 然而他不但没有觉得韦恩是故意的,反而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韦恩是个和蔼可亲,喝醉了很幽默的好人。然后又悲哀地写,“我可以以提名次数最多却始终没有获奖的名义被刻在奥斯卡的耻辱柱上了”。 伯顿的麻木不是因为粗心,而是因为极度的自我否定和自卑。这种心态在他53年刚刚进入贝弗利山庄的好莱坞社交圈时就已经存在了,并且被他写在日记里。 在他的心里,自己不过是个贫穷的威尔士矿工的儿子,他始终为此感到自卑,并且在自己内心给自己留出一片空间,让他不至于陷入虚荣和热情之中而迷失自我,从而保持清醒。 而这种所谓的清醒就是,他能够和这些“迷人的人们”交谈已经是他高攀了。所以他总是在努力的,精心地讨好每一个人。 他非常地厌恶憎恨自己,骂自己是个丑男人。觉得他这种人不值得别人对他好,别人对他不好那也是正常的。长期把自己放在一个卑贱的位置上,自然也就对别人的恶意麻木了。 泰勒在片场和他一起拍戏时,因为他一次走位错误把她和另一个演员遮挡了,泰勒立即对他大喊大叫。 而片场人员所看到他的反应则是,“他像一头被驯服了的狮子那样低下了头,一言不发地闷头喝酒。” 在72年《蓝胡子》的片场,他问泰勒为什么要单独和希腊船王奥纳西斯进餐,闹得满城风雨。她直接一个碟子飞过去砸在他的头上,并且声称她已经不知道在他头上拍碎过多少只碟子了。 伯顿的反应仍然是没有反应,默默忍受。 这一点和拍摄《灵欲春宵》时的情况一模一样,他就像个逆来顺受的窝囊废丈夫,也难怪泰勒当时太入戏,总是真的把他当成那个亨利教授,在不拍戏的时候也总是对他肆意打骂,而他却只会默默内伤,完全不知道反抗了。

《灵欲春宵》里的亨利教授

  这也和他小时候每次被他那位脾气暴躁的姐夫厌恶,冲着他大吼大叫的时候从来都不知道反抗和辩解,只知道赶紧找个地方躲起来的反应是一样的。受虐久了,对于别人的恶意反而不敏感了。 伯顿大概从小就觉得,别人讨厌他一定是他的错,是他什么地方做的不对。他只会躲避,忍受,或者努力让自己更优秀,更风趣幽默,会更多的语言,讲更多的故事和笑话,来让别人接纳他。如果别人依旧讨厌他,那他默默内伤一阵子也就过去了,基本不会记恨很久的。 这大概也是他明明出身贫寒卑微,却能够流利地讲四国语言,用八个音节的长词侃侃而谈,以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把诗歌朗诵得让人迷醉不已的原因了。 然而可笑的是当时很多人根本不理解他,认为他情绪变幻莫测,时而狂躁时而忧郁,像个精神分裂症。并把他那些令人无法理解的神经质行为恶意揣测为药物失衡引起的内分泌失调甚至神经错乱。 至于他因为自憎的本性而对那些评论家和媒体人的谩骂讽刺不回应不辩解的行为,则被曲解为严重的自信自恋,使他能够有强大的勇气和态度去应对这些侮辱。 好在伯顿本人并不对此耿耿于怀,这大概也能让他稍稍好过一些吧。

  我觉得只有他爱的人伤害他他才会真正痛苦,所以泰勒随便一句谩骂他就能痛苦一整天。他最后连给她买珠宝的事都忘记了,却依然记得他爱她。

  对于其他人的恶意,他是浑然不觉的。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他在社交的时候自己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否则的话只会让他的抑郁情况雪上加霜,让他根本活不成了。

  伯顿这个人真正强大的一点是他从来不会被外界的压力摧垮,不会怨天尤人推卸责任来找平衡,一贯把错误和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他只是单纯的仇己罢了,和泰勒离婚前后也一直很有风度很慷慨。

  他一辈子都在体现着真正的男子汉气概,无论他心中多么的脆弱压抑。只要他不放弃自己,那么没有人能够打垮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伯顿  伯顿词条  理查德  理查德词条  影评  影评词条  日记  日记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美文

 我复活了

  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真是感慨万千。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幼稚加愚蠢!   人,真的好莫名其妙。总会再受伤之后才会懂得一些道理,往往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然后还要找...(展开)

美文

 女汉子炼成记

   不知何时,“女汉子”一词开始风靡网络并且运用于生活中,有褒有贬!然而有多少女子是天生的女汉子?又愿被别人称之为女汉子?   ...(展开)

美文

 这是生活啊

无聊。跟ZZ聊天,说想辞职换工作。她问我为什么,我说压抑,真的就觉得压抑,我自己都不知道哪来的压抑。我工作不累,不忙,甚至可以勉强说惬意。可我就是想换工作了,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