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随想录选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随想录选集》是一本由巴金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31.80元,页数:4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想录选集》精选点评:

  ●揭开自己的伤疤,以痛警世。

  ●我相信爷爷是说真话的。

  ●这个老人的笔,可以代表一个时代中国人的良心

  ●巴金这部作品的思想性被低估了!

  ●今天是巴金先生的诞辰。这是本讲真话的书。

  ●这是一本说实话的书……

  ●值得尊敬的人

  ●因为初试考到一题《随想录》,复试又抽到《随想录》,所以买来看,但真心觉得一般般,犹如被唱赞歌的《寒夜》我也比较无感,是心境还不到吧可能。。。

  ●真话不易

  ●既然要说真话 何不爽快一点

  《随想录选集》读后感(一):希望还在,未来会更好!

  豆瓣上没有评论,读过的人可能不是太多.

  也不能算什么评论,大家有时间的话,静下心来好好读读.

  可以读出一个被逐渐遗忘的不太遥远的历史痕迹,读出一个知识分子"絮絮叨叨"的良心.

  希望还在,未来会更好!

  《随想录选集》读后感(二):一个老人的牢骚和预言

  巴金在《随想录》里一针见血指出,为什么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能从人变成鬼,变成兽,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出卖良知和良心。

  巴金想告诉每个人,文革不仅仅是四个人的错,它是每个人内心魔鬼的释放,是我们这个民族劣根性的展示,他想告诉每个人,假如我们不彻底清算文革中的人性卑劣之处,我们将永远不会消除诞生新文革的土壤。

  时间过了45年,巴金先生担心的问题恐怕快有了答案。

  现在我们似乎一直在担心社会是否会左转,会发动新的文革?

  在我看来,文革的本质是一部分权力精英发动群众运动去反对另一部分权力精英,而底层的民众因为拥有机会践踏过去所不能践踏权力的机会而兴奋不已,换句话说,他们是被利用了,无论动机多么高尚,无论理想多么伟大。

  我想只要我们还是一个威权社会,只要还是一个愚民时代,那么知识分子迟早还是要向权力屈服,而且借助群众的力量。

  巴金的反思很真诚,也很罗嗦,但是他的反思深度太浅,也许他不愿意深谈,也许他也有自己思维局限性,他始终没有意识到,我们要避免的是不能再产生这样让无数知识分子耻辱屈服的体制,而不是去鼓励每个人在这种体制恶化到为所欲为时,让每一个知识分子或者有良知的人死得有尊严。

  我们要让这个社会每个人能有尊严地活着,也学会有尊严地活着。

  我的一位朋友今天电话给我说:

  他对这个国家很失望,他说,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民始终是,只要我还能活得比你好,我就不说话。

  说真话,始终是我们最难的事情。

  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呢?

  将来的将来的将来,我们看不见未来么?

  《随想录选集》读后感(三):感悟巴金——随想录选集

  不知怎么了,突然想看看描写文革岁月的文学作品。以前读过杨绛的《干校六记》,不过杨绛的文笔向来温婉,再残酷的现实在她的笔下,也总是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就像她的《我们仨》,无怪乎文学评论都说,《干校六记》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于是想看季羡林的“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的《牛棚杂忆》,可惜一直没借到。那天在图书馆看到了巴金的这本三联出的《随想录选集》,这本书真的好厚,很难啃的样子,但还是下决心把它借回了家。经过近十日的奋战,终于读完了。我承认巴老在这本书里的确有些唠叨,好多话是反复地说。不过这些文章毕竟是八年才写成的,又是在《大公报》上刊登的专栏文章,想想也不可能像写书那样前后衔接的那么好,谁让我们读的是合集呢?

  巴金的文革回忆痛苦而辛酸,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想写完这本书,对他而言就是做到最大限度的死而无憾吧。以前看过一个电视短片,讲的是一个被诬陷的警察的故事,同事的误解,朋友的落井下石使他极度痛苦,最后当他终于把诬陷他的罪犯绳之于法的时候,他的表情很漠然,他说他再也不想提起发生过的一切了,当时我很震撼。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好多人不愿回忆文革往事的原因吧,除了那回忆是痛苦之外,它也让人看到了自己和他人的人性弱点,以及同样被愚弄的可悲吧,这也许就叫“不堪回首”吧。而巴金却自揭疮疤,并在文革刚过的1979年就开始写这样的文章,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也许文革不会再发生了,不过巴金告诫我们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这对当今这个浮华的社会,也许尤为重要!

  书摘:

  我写小说是为了安静自己的心。

  我只要做一个“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的人。

  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实在困难,结果不是给扔在垃圾箱里,就是完全走了样。

  在那个时期我不曾登台批判别人,只是因为我没有得到机会,倘使我能够上台亮相,我会看做莫大的幸运。我常常这样想,也常常这样说,万一在“早请示、晚汇报”搞得最起劲的时期,我得到了解放和重用,那么我也会做出不少的蠢事,甚至不少的坏事。当时大家都以“紧跟”为荣,我因为没有“效忠”的资格,参加运动不久就被勒令靠边站,才容易保持了个人的清白。使我感到可怕的是那个时候自己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况,没有掉进深渊,确实是万幸,清夜扪心自问,还有点毛骨悚然。

  了解了自己就容易了解别人。要求别人不应当比要求自己更严。

  《随想录选集》读后感(四):[读书报告]地下室,“转腿肚”

  巴金老人的著作在我的阅读接受史中占据着较早和较重要的地位。而这本三联版《随想录选集》是我在巴金老人去世后不久从“艺林书店”的书架上拿回来的,间月余,将三联版《巴金译文选集》与之并置。二十世纪末的太谷中学教学楼地下室男生寝室的某张床铺上,我在教科书之外最早接触了巴金先生的原著《家·春·秋》,那是封面残破甚至由于传阅的频率高的缘故已经显得有些肮脏的一堆纸。(若巴老泉下有知,请恕某之不敬。)阴晦潮冷的地下室走廊里弥漫着的尿臊气,宛在鼻前。模糊的记忆中,阅读巴金的那个礼拜,自己正在病中,只身躺在门口的上铺,门缝里灌进来的穿堂风曾让我在某个周二的晚上经受极其痛苦的小腿痉挛(家乡方言称之为“转腿肚”)。相比之下,阅读巴金让我经受了更痛苦的“转腿肚”。小说中的阴晦沉闷便是鲁迅笔下的“铁屋子”,“老中国的儿女们” 沉睡其间,间或从遥远的黑暗里发出的呐喊被死寂般的黑暗吞噬,于是“铁屋子”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寒暑交替、四季变化,除了黑暗只有黑暗,那是死亡的颜色和信号。高家的那帮“老中国的儿女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而死亡的方式是高家儿女们以及他们的妻小、丫鬟无法选择的,他们的命运被隐性的力量牵制着、纠结着,他们的归宿在无名的坟茔,那些土馒头上也不会出现《药》里的花圈,甚至连乌鸦的哀号与振翅也绝无可能,而土馒头的下边埋葬的冤魂野鬼,哪一个不是从“人肉的筵席”上打扫下来的残羹剩炙。在身体最虚弱、神情最恍惚的病重时分,我只觉得自己所处的地下室就是一间暗无天日的铁屋子,我所躺的上铺就是一堆土馒头,而小腿已经被转成麻花了。

  虽然陀翁的《地下室手记》我并未通读,但不管是何版本的世界文学史之俄国文学史章节会遗漏它呢?太谷中学地下室的宿舍窗户毗邻教师办公室所在的教学楼裙房,一条走廊横亘其间。透过走廊的一线光亮,来来往往的有匆忙上课或者下课的各科教师,有打形意拳的班主任,有为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演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高年纪学长,每天傍晚总能听到“就义吧就义吧”的呼号,遂生壮怀激烈之情,而我也曾端着一大盘实验器具跟随在带着黑框眼睛的年老的女化学老师身后穿越沉陷在裙房与地下室之间的悠长走廊。至今想来,我怀疑学校当局将高一新生安置于地下,乃是出于思想教育的目的,或者属于教育策略吧。(不过在太谷中学五十校庆之后,新建的学生宿舍楼早已能够满足扩容的生源了,因为原本被挪用为学生宿舍的、曾被孔祥熙送给蒋介石的一处五进院落也早已拆除殆尽,而居此院之中的带围廊的小花园及改建为多媒体礼堂的私家戏楼应该还在。)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可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或者“爱情三部曲”又何尝不是混杂着天堂和地狱呢?(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算是我在大学图书馆中独立找到并对我影响深远的“世界文学名著”吧。)

  话说回来,巴老的《家书》和沈从文的《家书》都是文学史和精神史上难得的珍品。《家书》的阅读早于《随想录》,由此出发,我更容易辨析出巴老那辈老文化人的精神史。他们都曾或生存或奋斗或苟活或死命于“血色不一定浪漫”的“非人间”。2006年9月赴京应聘《英语辅导报》下属的《语文学习报》的编辑岗位,从设在西苑饭店的面试考场出来,失望并轻松着,顺着地图的指示,搭公汽转地铁,抵达位于芍药居附近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事实上,“现代文学馆”的网络版因在自己的博客上设了链接而经常登陆,故一直有观瞻之愿未了。参观过程中,与被设计为门把手的巴老手模掌心相对,在文学大师们的“书房”内流连,在过道两旁的文学史壁画前徘徊,还试图攀登被设计为环形双层书架的“作家文库”的短梯……(忽然想到“向死而生”,似乎很不着调,就想巴老去世前始终未能如愿的“文革博物馆”的建设。)《译文选集》中的小狗“木木”,似乎是不久前家里走失的那只“虎虎”。有论者提出,“克鲁泡特金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巴金毕生的信条,或许是吧。三联版《叶雨书衣》选择《随想录》担纲开篇,且配以巴老致范用的亲笔信,意味深长。(打算为三联版《叶雨书衣》开辟专篇来谈谈这本我“喜欢”的书。)

  《随想录选集》读后感(五):关于反封建与讲真话的一些看法

  巴金这本书是我上高中时读过的。今天忽然想拿出来评,是因为上现代文学史课时老师讲了一些他对巴金的看法。

  今天上课我做课堂读书报告,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我说《激流》的主题是鞭挞封建制度以及鼓舞青年人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追求自由与个性的解放。我说巴金终其一生都是在为反封建而斗争。

  没想到讲完后老师问我,在《激流》中高家最好的是哪一房?我没犹豫说是长房。老师说长房是不是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啊?我说是啊。然后老师又问,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巴金批判的旧家庭中会有这样一个长房,有这样慈爱的母亲,这样温暖的兄弟情谊?难道这是新思想的结果么,是新文化教他们这么去做的么?不等我回答,老师便发表了他关于“封建”的长篇大论。   

  首先,巴金自己坚决地反封建,但其实他自己某种程度上也是“封建”的受益者。像巴金兄弟之间的那般友爱和睦在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这当然不是新思想的产物,它是旧制度下伦理礼义道德教化的结果。因此反封建并不能过于绝对。   

  第二,巴金自身也并没有根除自己的封建思想。他101岁去世,直至去世前还身任作协主席,他自己没有要求退位,而那些吹捧巴金,赞扬巴金的“反封建”的人们也没有要他退位,他不就是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么?而这种不退位的思想不也是封建余孽么?   

  接着老师讲到巴金的《随想录》,对巴金的反复强调“说真话”,“把心掏给读者”表示怀疑。巴金怀念萧珊的那篇文章夸张成分很多,巴金与萧珊的感情并非他自己在文章中写的那般相爱,而萧珊的死属于正常的疾病死亡,在1972年,文革前期的暴力活动基本已平息,而此时萧珊与友人的一些信件也表明她的心态很乐观,她并非自杀,也不是被迫害致死,但巴金的煽情叙述中却充满了对文革的控诉。这篇文章如果放在文革期间写,一定不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而在文革之中写的和在文革之后写的都是巴金的“真话”。巴金反复强调“说真话”,这本身就是在强制读者接受他的观点,这样的真话是带着目的性的。  如此等等。   

  下课后我一直在想老师讲的这些和传统文学史观迥异的话。然而思来想去,却还是并不能认同。   

  就说封建家族的长辈慈祥、兄弟和睦吧,这绝不是旧家庭的普遍现象。巴金笔下的高家,有周氏的慈爱、有觉新的善良,可是也有高老太爷的专制、克定夫妇对女儿的摧残以及觉群兄弟的不肖。觉新兄弟三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固然不是新思想的产物,但也绝不是旧礼教教化的益处。固然儒家思想中的“仁”是值得肯定赞颂的,但是传承几千年之后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家族尊卑秩序观念早已远离了当初的纯真质朴。而高家长房之孝悌情结更多的是缘于血浓于水的亲情。就像现在,我们孝顺父母,是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父母而父母也爱我们,哪怕没有人教我们这样我们也会这样去做。如果说这样的孝悌也是封建礼教所结出的果实的话,那么是否尊师重道也是“封建”,尊老爱幼也是“封建”,谦恭礼貌也是“封建”,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这些都是“封建”?那么,这样的“封建”,恐怕没有人会反对吧?至于老师所说的当下为了金钱而不顾亲情的比比皆是的现象,这怎能说是因为反了“封建”的结果呢?这种现象古来有之,旧家庭闹分家争房产的事儿肯定不比现在少吧?   

  至于巴金讲的真话是否真的是真话,就算不是,我认为也情有可原。曾经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出版后,受到的争议很大。因为这本书感情太强烈太偏激,并且大多数事件的经历者都已过世,死无对证,读者不知道这些是不是作者的有意歪曲。但是我想说,章诒和的偏激是可以理解的,她在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20岁到30岁)被无端抛入监狱,亲眼看着所有的美好一一破灭,受尽折辱出狱后,一切已然物是人非,一个有着这样惨痛经历的人,你指望她说什么好话么?你能指望她客观全面地去分析整个历史事件么?历史亏欠她的太多了,难道还不许她发一发牢骚么?同样的道理,巴金的话,哪怕存在夸张的成分,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也在文革中受过诽谤、侮辱和打骂,他有他的愤怒和不平,需要发泄,需要控诉。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他要挽回他失去的尊严和良心(这两件对于知识分子最为宝贵的东西),他就算说的过分了些,这能有什么错呢?   

  我们需要理解巴金,更需要懂得他的良苦用心。《随想录》的价值,并不在于对往事的抱怨,也不在于那些或真或假的说辞,而在于巴金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敢于直面过去剖白自己的勇气,在那个人人都想忘掉伤疤的年代,他却去揭开伤疤,让人们看见流血的伤口,希望人们永远记住疼痛,只有这样,才不会挨第二道、第三道伤疤。   

  不管巴金自己有没有做到真正的反封建,真正的直面自己的心灵和过去的错误,他都把这样的意识传达给了读者,是他让我们明白,我们需要反思。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随想录选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随想录  随想录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选集  选集词条  有感  有感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美文

 杂22

 天生就是个孤独的品尝者,不适合群居的动物。    人是不可能立刻被现实驯服的,只是在挣扎间一点点被吞噬。    文字太脆弱了,怎么可能被压上谋生的重担。   ...(展开)

美文

 幸福的滋味

 午后的太阳暖融融的照着,和煦的春风透过窗户吹进屋里,喝着清茶,听着音乐,茶香的味道和着优美的旋律溢满了整个小屋…真的没想到,在我的印象里一直冷风嗖嗖吹的东北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