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我走了》读后感精选

  《我走了》是一本由(法)让・艾什诺兹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页数:1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走了》精选点评:

  ●我走了。我要离开你了。我把一切留给你,但我要出发了。

  ●最喜欢的作家。

  ●午夜文丛第一本..

  ●不到两百页的书,耗时10年,昨儿终于tmd读完了,我骗你的

  ●弃

  ●读完后有点晕,怪翻译

  ●最好看的法国新小说

  ●我走了,我要离开你了

  ●很好很好

  ●生命中有多少人与我们错过,又有多少人将你背叛。很多时候,我们迷茫依然前进着,一回眸,却发现自己忘不了的,任然是最初的那个人。

  《我走了》读后感(一):激情,愉悦,以及新奇

  激情、愉悦是让·艾什诺兹对自己作品在读者心中造成的效果的期待;我想他做到了。新奇——看他的作品真正拓宽了我的视野,和看待事物的方式;与他相比,玛丽·雷东内似乎确实“小气”了些。

  《我走了》读后感(二):亮点在附录

  推荐看书后附录的对作者的采访。

  一部小说是如何构思的?作者给出了答案。从“工作室”和“北极”两个概念出发,搜集资料,实地探访,采访专家,总之尽其所能了解有关艺术品买卖行业和北极的林林总总。然后在这两个概念之间建立联系,搭配合适的叙事结构,一部小说的原型就有了。接着反复重写这个故事,直到感觉对了为止。

  创作小说的神秘面纱被撩开,竟然是一个技术活。类似烹饪比赛,给厨师几样原料,厨师的工作就是想办法将原料恰当地组合,合而为一,形成一个整体。

  没想明白为什么书名是“我走了”。在过年期间看这本小说,被家人责备不吉利。

  《我走了》读后感(三):重看。读了一多半了

  1

  对这种写作方式不是很喜欢,翻译得比较干吧,明显对作者的语气缺乏把握。使得小说的风格疙里疙瘩的。

  一直在想这种很不好看的小说是如何成为名著的?

  吖,我的评论太短了吗?

  那又如何?

  吖,我的评论太短了吗?

  那又如何?

  吖,我的评论太短了吗?

  那又如何?

  吖,我的评论太短了吗?

  那又如何?

  2

  重读完毕。这个作者比较有意思,写一本小说是一遍一遍地写,直到写到满意为止。而不是在草稿上不停地修改。不过就他讲的这本小说是由工作室一词引发的,然后因兴趣了解北极、了解画商,了解艺术品交易,然后完成了这部小说来看,就是发过版的渡边淳一。内容又不如渡边淳一彻底,形式比渡边淳一自由。

  《我走了》读后感(四):小时候的书评

  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让·艾什诺兹的《我走了》读完。躺在床上翻过最后的几十页,然后又倒回去随意的挑了过去的页码来看。在成都寒冷的冬天,更生出一分凉意。

  是的,这部书是冰冷的,从内容到叙事都不能让你感觉到火的温暖。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善于捕获女人的艺术品商人,不过请不要误解,这不是一本讲述感情纠结的书。故事围绕着北极浮冰中古爱斯基摩的艺术品,猎取、丢失、寻回。不过书的主题并不在此。“离开”,这部作品是抛弃、决裂、迷失的最高点。似乎其中的每个人物,甚至是那些不怎么起眼的人物,都没有能力停下自己的脚步。他们无一例外的奔跑着、寻觅着、失落着。各式各样的出发交织其中。这不是博尔赫斯那命运交织的小径,小说以“我走了”开始,以“然后,我就走”结束,昭然若揭。

  小说抛弃了多余的感情描写,极度放大了空间和物体的这种存在。机场的空旷和杂乱人流,破冰船上的舱房,还有一遍遍精确的对路线的描述。主人公,有时候是作者本人,只以一种冷漠疏离的态度望着进出他生活的形色人等。却可以对一个电源插座或者外壁滑落着水滴的啤酒杯长久的凝视。艾什诺兹用他的视角带领我们重新审视所有司空见惯的事物。就像给这个浮艳的时代留下的一张清晰明致的黑白照片,冰凉却精确。

  艾什诺兹也是法国新小说派的作家之一,不过与他的前辈相比,他的作品更具有通俗性和包容性。良好的叙事,谨慎的角度,不温暖却准确,不悲观却疲倦,就这样指点这我们观赏这个自以为熟悉的世界。

  “那些精疲力竭的女人们和那些极端敏感的男人们走向何方?”

  《我走了》读后感(五):我走了——十年

  10年之前的龚古尔落于让・艾什诺兹的《我走了》,10年之后,一个不眠夜我第三次翻完了它,脑子里抹不掉的,是“鲽鱼”在陋室中的生活场景。

  其实我一直在期待有人会将让・艾什诺兹的小说拍摄成电影,但是一直没有人去尝试。每次看到《高达的金发女郎》中的情节都会联想到1980年代的俊男美女悬疑片,每次在《我走了》中阅读有关画廊DEALER的篇章都在脑海中闪现一个个活生生的巴黎艺术情景。可以说,让・艾什诺兹的小说让我以电影的方式记住它,可是在法国,在全世界,没有人敢把他的作品翻拍成电影,这是为什么。

  巴黎友人TAL HADAD跟我聊到法国当代文学的时候,我提到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让・艾什诺兹。TAL HADAD说他和让・艾什诺兹的儿子是好友,工作关系相识。第二次谈到的名字是米歇尔・乌伦贝克,TAL又说他的舞蹈家女友正在为米歇尔・乌伦贝克自己亲自做导演的即将完成的电影《一个岛的可能性》做创作,作家亲自上阵的原因是之前别人拍摄的《量子物理》的电影版让他不甚满意。哈,原来巴黎的文艺青年都是如此地接近,当众人在马黑区街边的酒吧又点了一杯酒的时候,身边有人开始对JMC勒克拉齐奥发牢骚了。TAL的诗人朋友FRANK说,法国的文学在20年前就死了,你只能在电影院里寻找文字的另外一种保留方式,他原话说的是——THEY SAVED THEIR WORKS IN THE CINEMA。

  回到正题,《我走了》让人很想看到它的电影方式,尤其是让・艾什诺兹富有旁白性的故事结构骨架,更像是为你描绘一个你本应该看过多次的故事,但是这一会它的表达方式出人意料。让・艾什诺兹的文字是一种清淡而实惠的慢餐形式,与之前的几部凶杀情节的长篇大作相比,《我走了》充满了时髦与快捷的感觉,即使是坏人行凶的过程,也仅仅是从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侧面作为了结束——一个制造零下18度的冷冻车。这是让・艾什诺兹可爱的地方,也是他充满电影语言的一个体现。

  《我走了》让人感觉没有结束,当然它确实开始过么?合上薄本的那一刻,也许另外又有一个清淡的小故事要开始了。留住所有的描写,也是一种呼吸。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我走了》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摘抄

 温暖心灵的励志美文摘抄

 一、《境由心造》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已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展开)

美文

 滚铁环儿时的记忆

 滚铁环,是儿时盛行的游戏。滚铁环,对于生长在新疆兵团团场连队,60、70、80的人来说,那是再也熟悉不过的游戏了,也是这些人儿时美好的回忆。  铁环的制作,非...(展开)

美文

 官事闲聊

历经数年盛传,一个“老虎级”人物的结局,最终官方式的浮出了水面。相对于个人而言,大概是尘埃落定、盖棺定论了。大人物犯了大事,原本与草民无关。不过想到一个古稀之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