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刘少奇,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是全国各族人民崇敬的领袖,他在治理和管理国家事务特别是在制定有关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路线时,注重倾听基层意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今天,回顾他老人家特邀农民“秘书”坚持深入调研的论述及实践,对我们每一位党政领导干部都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他的思想理论、工作深入以及人格风范将永远激励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勤奋进取、服务奉献。
前不久,我们在宁乡县档案馆和刘少奇纪念馆,查阅到刘少奇与王光美1961年5月回到阔别36年的故乡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公社炭子冲大队深入调查研究时留下的档案史料,这些深入调查研究的珍贵史料至今仍值得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学习借鉴。
倾听民众呼声,特邀农民“秘书”进京交谈
1953年7月,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刘正山回乡度暑假。刘正山是刘少奇大哥的孙子。离京前,他去中南海看望叔爷爷刘少奇。刘少奇交代刘正山一项任务,回乡后为他找几个农民“秘书”,经常向他反映农村里的情况。刘少奇希望他的农民“秘书”是真正的翻身农民,种田的行家里手,又敢于讲真话的老农。他对即将返乡的刘正山说:“你是大学生,暑假回乡也作点社会调查,顺便帮我办好这件事。我相信你能办得好!”
刘正山回乡后,没有自作主张,而是找到了农会主席王升平,请他拿主意。
刘少奇要在家乡约请几位农民“秘书”,乡亲们把这看作是一件大事、喜事。人们以空前的热情参加提名。刘少奇提出的条件由大家具体化了:牛皮哄哄的不要,游手好闲的不要,尤其是超天捏白(即漫天撒谎)的人更不能要……只有老实本分,发狠生产,大公无私又敢于讲真话的种田人,才有资格担当刘少奇“秘书”这一重任!
名单汇集到农会主席王升平那里,竟有十几位之多。其中也包括了王升平本人。但王升平觉得自己还只有20多岁,不是老农,再说他还是乡农会主席,可以直接向上级汇报工作,应该多让普通群众参与,这样更利于少奇同志了解下情。经过反复协商、比较、筛选,最后确定:成敬常、黄端生、齐海湘和另一位农民,作为特邀“秘书”,定期向刘少奇反映农村情况。
暑假结束,刘正山回到北京,向刘少奇报告了4位农民“秘书”遴选经过。乡亲们的热情和慎重,这使刘少奇十分感动,这时已是9月初,很快就是国庆节了,刘少奇便亲拟了一封电报,邀请4位农民“秘书”到北京相聚面谈。乡亲们见电报后更是奔走相告:少奇没有忘记家乡,共产党看得起种田人!
成敬常是这次遴选的4位农民“秘书”中的骨干,他高额骨,宽下巴,五大三粗,典型的湘中农民形象。他家与刘少奇家还有一点转弯抹角的亲戚关系。成敬常的父亲是当地一位挺有名气的中医,比刘少奇大十几岁。刘少奇小的时候,父母曾想让他学中医,他虽无志于此,却和那郎中先生成了忘年交。两家相距约一华里,常来常往,关系很密切。
解放后,刘少奇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消息传来,成敬常欣喜若狂。于是产生一种冲动,希望有机会与他见见面,问个好,表示一个晚辈的美好感情。细细一想,又觉得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刘少奇离家外出的时候,成敬常还是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子,刘少奇是否还能记得他?现在的地位又这么悬殊,一个在水田坡地里干活的种田人,怎么可能去那警卫森严的紫禁城作客呢?
然而,事情常常出人意外。刘少奇在家乡遴选几位农民“秘书”,乡农会研究名单的时候,头一个考虑的就是他!虽然还不知道是否有机会去北京与刘少奇见面,但互相通信是肯定能做到的。成敬常小时候在父亲的指导下,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粗通文墨,写信是不成问题的。想到可以与国家主席建立经常的通信联系,这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那些天,成敬常—直沉浸在激动之中。
1953年9月下旬,忽然接到刘少奇发来的邀请电报,欢迎成敬常等四位农民“秘书”去北京相聚面谈,这消息在乡间一下子引起了轰动。人们把这件事看作是一项殊荣。亲戚朋友纷纷向成敬常表示祝贺,进京前,成敬常不准备做新衣服,也没有筹划礼物。既然刘少奇把他们作为农民“秘书”,他就尽可能多把农民群众的意见带上去;他没有当过干部,但也懂得找人座谈,个别了解;他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
9月15日,成敬常一行抵达北京。没有约定,却是一样的打扮:光头,青布裤子,白土布对襟上衣,长条布纽扣,家制黑色布鞋。只是都把竹烟杆丢了,换上了一种价格便宜的香烟。
他们都是第一次出远门,但一点也不胆怯。宁乡曾有人去过北京,都是住在翠明庄的一个招待所。成敬常一行寻到那家招待所,这里却不对外营业。须持有关部门的介绍信,方可以在此住宿。成敬常觉得挺新鲜,有意开点玩笑,问:“我们请刘少奇来介绍,能不能住?”
刚解放的时候,老区常有人带着红枣核桃来北京,有前来拜会老战友的,也有老房东来看首长的。别看这些人其貌不扬,说不定他们也许与某位中央领导同志有着非同寻常的友谊。接待人员自然不敢随意怠慢。问:“你们几位,真的没有带介绍信?”
“没带介绍信,只有一封电报!”说着,成敬常从袋兜里抠出刘少奇发来的电报,接待人员即刻把他们迎进屋内,安排他们住下,两人合住一间。两间房紧挨着,彼此联系也很方便。
刚刚洗漱完毕,就有一个工作人员来通报说:少奇同志请他们现在就去中南海。成敬常心里嘣嘣跳,原以为见中央领导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现在却变成了现实,他能不激动么?
车子七拐八弯,来到中南海一幢房子跟前,房子年代己久,青瓦灰墙,一点也不气派。分明是一幢普通民居,与想象中的中央领导人的官邸相差甚远。
刚下车,他们就看见刘少奇和王光美站在门口迎接,跟他们一一握手。成敬常跟刘少奇握手的时候心里激动,老半天才生硬地喊道:“九伯,您好!”
刘少奇笑了起来,说:“你是成敬常嘛,我在家时,看你这么高……”刘少奇比划着,“那时,你叫我九叔嘛!不过在这里大家都叫我少奇或少奇同志,你们还按这里的称呼吧,那样不显生疏!”
大家不再拘谨,刘少奇把客人请进他的办公室。办公室里陈设也很简单。西墙有四个大窗户,北墙和东墙有几只书柜和文件柜。屋里一对沙发,一把藤椅。客人多了,工作人员临时搬来两把靠椅。宾主落座后,刘少奇敬烟,王光美泡茶,一如农家待客。
叙谈是从乡间的人和事开始的。刘少奇记得许多老朋友,问他们家境如何,身体好不好。也记得一位叫黄四木匠的手艺人,他打的家什做工精细,经久耐用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