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冬夜的血色情書》是一本由梁明皓著作,白象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32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冬夜的血色情書》读后感(一):我特么被惊到了!
这书看简介就是地摊文学的感觉,完全是猎奇心态买回来看,结果完全没想到这种简介这种书故事还能这样写! 乍一看以为是俗套爱情小清新。读到第二第三章隐隐觉得没那么简单,读到中间部分剧情转折很大,就惊到了。然后就是窒息感,讽刺感,荒诞感,孤独感。尽管剧情上确实有点瑕疵,有些地方跳转太快了,但一点不阻止它成为一部人性与社会的鸿篇巨著!文笔风格也非常明显,一股浓浓的电影叙事+说书人的味道,只可惜作者生错了时代。
《巴黎冬夜的血色情書》读后感(二):最让人心疼的,是一位没有名字的悲情女人。
作者有多残忍才会把一个“黑天鹅”式的重要配角写得连个名字都没有,埃文更是两次说到“我甚至不曾记得那女人的名字”,就连一旁的“我”也只是把她称作“某个女主持人”,有种作者没把她当人的感觉。
可也正是这个全书唯一没有名字的重要人物,正是这样特别的女人,和所有无法逃离痛苦的女人一样,不得不选择去爱……用爱来逃避痛苦,用爱来奴役自己,这是一种多么残忍的现实!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愿意忍受家暴的人、那么多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因为(引用自本书第10章)“爱永远比憎恨更来得更安全,更能说服自己扑向某个抽象的信念,掩盖自己的毫无尊严。”
而且因为读的试读本,纸页看起来比较残破,竟有种衬着那个女人的沧桑命运的感觉,虽然书中很多角色的遭遇都值得同情,但她绝对是最令我同情的那个。
《巴黎冬夜的血色情書》读后感(三):听闻作者新书出版,想以老友的视角谈谈作者这个人。
身为作者的十年老友,跨大洋收到一份试读本,很为他高兴。
谢谢他愿意把试读本寄给我,我想特别以老友的视角谈谈作者这个人。
我们最初相识是在小学补习班,我们同桌,我在看漫画,他在写小说。有次补习班老师收掉我的漫画,还表扬他上课认真做笔记(其实他在写小说),要我学学他。结果考试我们无一例外死翘翘,气得补习班老师不想说话了哈哈哈哈!那段时间觉得他挺神秘的,他脑子里的想法总让人觉得很特别,而且他写的小说一般不会给他身边的人看,总让人觉得有什么秘密在里面。后来我们很久没见面,大学时才重新在一起玩一起打机,发现他仍然不愿意將自己写的小说甚至是写小说这件事告诉身边的人。在我看来这明明是一件十分值得佩服的事情,特别是他这一写写了那么多年。
一件事能坚持做十年,在我眼里真的非常不得了!
我曾多次问过他,为什么不愿意把作品给身边的人看。得到的回答无一例外是“他们看不懂的。”我觉得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我写不下去而他可以(我自己也尝试过写小说,但没多久就不了了之了),因为很多人写小说只是喜欢看故事,然后觉得自己也能写,更多的是想获得别人的称赞,想要用写小说这件事本身让人刮目相看,从来都没有什么使命感,什么文学理想,什么社会理想。简单说就是为了裝b而已。(比如本人,哈哈)
但皓哥就不太一样,如果你和他做朋友,你会很难想到他是个会写小说的人,很难想到他出租房里有一整面墙的书,很难想到他其实拥有强烈的使命感(如果你读他的作品,你就会轻易感受到)。这些在他的生活里都经过刻意隐藏。你会惊讶他表面上跟你疯跟你颠,以为他脑子装的东西跟你差不多,其实他背地里谈起文学、哲学都可以头头是道,据他所说这些只不过“为了写小说才看过一点相关内容”,我觉得是过于谦虚了。
这部作品的出版,我不是第一个知道的人,但我肯定是最支持的人之一。而且我也是最不惊讶的人之一,因为当你知道他是那种三根半夜打电话时可以为了某件社会时事突然痛哭的人,当你知道他是那种为了写作付出过巨大代价,放弃过非常非常多东西的人,当你知道他把写作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甚至看作是生命的第二次诠释的时候,你就一点都不会奇怪他写出了这样的作品。他忍受了太多我们一般人难以理解的痛苦,经历过太多我们在同样年纪时不曾有过的困境,写作是他对抗这一切的唯一利刃。
相信作者有一天成为厉害的作家,加油!
《巴黎冬夜的血色情書》读后感(四):來自書評客的首評:令人驚喜的21世紀文學!
故事充斥著繁復的隱喻和錯位,除了作者那顛覆性的對愛的理解,還有被緊張敘事漸漸剝開的各個人物的殘酷真相也令人著迷。最可貴的是筆者看不到任何的贅述,以及過分的說教,作者只是將現實極其自然地擺在讀者眼前,而我們每個人都能從這些現實中找到似曾相似之處。筆者可以肯定,作者獨特風格所敘述的那些困境都並不只是巴黎的困境,還是跨越年齡的所有人的困境,甚至是我們所處的整個時代的困境……
《巴黎冬夜的血色情書》作為梁明皓的處女作,筆者能從中感受到作者的勃勃野心,不但作品發行前就早早出現了試讀評書活動,作品的廣告更是在網絡上大肆傳播。然而現實也很殘酷,像他這樣有野心的新人作者在這個時代並不罕見。根據筆者的觀察,這些年來無數的80、90後作者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後,便不再寫第二部作品,從此銷聲匿跡了(哪怕這些書的反響並不差)。或是因作者所處的環境變化,或是因作者本人的目標改變,種種原因都會導致這樣的魔咒。筆者曾無數次見證這樣令人遺憾的事,無數次看著那些筆者本以為能在文學道路上發光發熱的新人們壹點點被人遺忘,加之如今人們碎片化閱讀習慣的形成、網絡文學的興起,都沖擊著紙質書的生存空間。一些優秀出版作品被埋沒、被遺忘,似乎成了這個時代的命運。因此筆者絕不敢妄言作者的文學之路會走向何方。不過至少其作品已經擁有了成熟作者應有的姿態與關懷。像他這個時代出生的作者,年僅八九歲就開始小說創作的事情已經十分平常,但這也意味著大篩選會來得更早:
世界上許多人都嘗試過長篇小說創作,但是80%的人在寫完幾頁之後,就沒能再寫下去,他們通常沒能堅持三天。而堅持寫下去的這20%的人中,又有80%的人一輩子也沒能寫完一本書。其余的百分之20%中也只有20%的人能夠出版自己的作品。而這20%的人中,又有80%的人出版了他們第一部作品後,就沒能再寫下去。其余20%的人終於走到了這步,一直寫下去,但是也只有其中的0.1%的人能夠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盡管如此,他們也很快也會被遺忘。這0.1%的人中只有0.001%的人能夠被世人廣泛知曉。他們中也仍然只有0.0000001%的人能在文壇史上留下名字,而且大部分人留下的也只不過是個名字。這其中只有0.0000001%的人的作品能成為經典流傳個兩百年,而其中……
在這個時代,如果一個人過早地開始寫作,他很有可能會因為年齡造成的種種不足而感受到互聯網時代帶來的赤裸裸的挫敗,從而也更有可能早早放棄。時間越是往後,留下來的人只會越來越少。而即使是對於那些留下來的人,挫敗感也會比過去的同齡人積累得更多。加上競爭者群體的不同,盡管這個時代嘗試創作的人比以往多出很多,但是能夠一直寫下去並獲得成就的作者卻不見得能夠多出那麽多。這樣看來,留給這代青年作者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書評客淘米
轉自牡丹晚報文章:http://epaper.hezeribao.com/shtm1/mdwb/20200331/44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