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种》是一本由[美] 爱德华·多尼克著作,纸间悦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9-1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之种》是一本有趣的科普书。 作者美国作家爱德华‧多尼克以诙谐的笔触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讲述了科学家、普通人探讨“我们以及我们的宝宝到底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真正答案的前前后后曲折的过程。确实,答案似乎很简单,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个问题还真是足足困扰了他们那么多年。而科学或者说真相,就是在这样一种令人难忘的曲折过程里,才一步步接近真相的。虽然不少人走了弯路,但那些“弯路”也是很值得的,因为其中毫无疑问体现着人类追求真相的无数艰辛。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对书里记录最多的十七十八世纪科学家生理学家做的各种探索生命现象的实验感到可笑,但是这种可笑不带嘲讽意味。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感到可爱。那些天才睿智的科学家们走下神坛,变成一群漏洞百出、行为怪诞的普通人。他们探索的过程也充满了迂回、停滞,乃至倒退,但他们还是通过一个个看起来怪诞而离奇的实验让人们从懵懂无知到恍然大悟。这种勇于吃螃蟹的精神可敬可佩。 毕竟在各种宗教、小说、人物传奇的描写里,有各种各样传宗接代的方式:星星进入母亲肚子就怀孕了的,母亲梦到白蛇就有孕的,母亲踩了一个脚印就怀孕了的,有怀孕三年的……各种传说让传宗接代显得神秘。 而传统的中国人对传宗接代这件事也显得拘谨,不方便跟孩子科普。所以各位小时候可能都问过自己从哪里来的,可是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垃圾桶里捡出来的,草堆里捡的,路边捡的……所以韩剧里面有个桥段,几个孩子在太阳底下玩放大镜,大人们问他们干什么呢,他们竟然回答是在生孩子。因为父母聊天时说过玩火生下来孩子,被孩子们听到了。这样让大人们哭笑不得的游戏,自然也应该被改正。至少应该在孩子青春期之前懂得生命的传递,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特殊与重要,尊重生命。 作者语言幽默,大家只看看那些有趣的标题就能窥探一二:套娃中的套娃,穿丝裤的青蛙……作者用诙谐的笔触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史上既有趣、又曲折的生命探索史。所以大家真应该读一读,确切的说应该在对孩子进行生殖教育之前读一读。
《生命之种》读后感(二):当然可以当作故事书来看
《生命之种》这本书不单单讲生命,还有趣到讲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可以说是一本博学书,很多重要的观点和史料,但终归回到科学家的范畴,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却在很多读者(如今所谓常识定论都熟知的人)看来是如此搞笑荒诞,在厘清探索婴儿如何诞生的道路上从疑问到不屑,再到追逐到跑偏,到分支到回归,而又终归疑问,在技术突破的时代完成终结。可想而知我们如今简单的生物学课上的一小章节内容搞坏了多少先贤智者。
历史总会有相似之处,即使在科学范畴也不外乎在宗教的干预中左右为难,就像是政治家们的左右之分,有保守(神学者,自然创造了美好,神不让你知道的你就别想着法的去窥探,亵渎!)就有激进(科学家,没条件也要制造条件,有困难也要克服困难,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嘛?)所以在17世纪,一些启蒙的思想很快就被压制住了,加上一切都在懵懂,假象都很“科幻”(神秘的能量),更没人信服。禁锢还是稳定的,你所了解的越多,越可能改变一些秩序。
但人类的演化史不会因此停止,在科学的进步中,技术也有相互加持的作用,往往哲学、艺术都会影响着揭开问题的谜底。达·芬奇也掺乎了一腿,他的人体素描也介入解剖学的一些范畴,关于性器官、性行为、胎儿的理论和素描开启了这个时代该有的进步阶段,可惜人终有一死,而世间再无达·芬奇。流离辗转,手稿在300多年后才被英国人重视起来。
是的,这个问题的解答在终有一些靠谱的方向路径之后,就断掉了,没有人再走了。有的重回起点,或是绕了远路。正如在解释“人类婴儿之谜”的时候去跟鲨鱼、青蛙过不去,这些对婴儿出世探索的分支看起来是毫不相干的,却也潜移默化的完善了人类对世界对生命探索的历史形态,过程远没你想的那么完美,甚至是还有一点丑陋,但价值却在这本书中用一种自嘲式的方式告知后人,前人的不懈进取与果敢无畏。对生命的敬畏用探索科学的方式来解答总会牺牲掉更多的生命与时间,但实践的意义与价值正在与此,没有无缘无故的理所当然,所有的设计也许都能被纸笔解释得透彻明白,这是人类史前进的动力与意义。
很喜欢用这种方式展开人类“进步”的步伐,其实《生命之种》从某些意义上来说跟科普毫不沾边,却在大量的事件和历史总结里看到爱德华·多尼克对世界对生命的认知角度,我们能轻松的注视着科学的发展进程,和科学家们跳脱离奇的实验故事(大量的素材与史料,很多在只言片语间却要准确详实,可见耗费作者极大心力),在这里科学和生命离我们更近,我们当然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是故事书来看,如果一切的入门与进阶都能以这样的形式铺陈,我想每个人都可以愉快地探知到你不曾跨进的领域,并发现那是一片海阔天空。
千百年来,人类是如何形成的一直是全世界科学家绞尽脑汁、契而不舍地研究课题,从古代神话到类人猿的形成,从神到人,各种揣测、各种探索,始终不能最终确定人类的起源始。而生命的起源似乎比人类起源更加容易破解,《生命之种》为我们揭秘从亚里士多德到达·芬奇,从鲨鱼牙齿到青蛙短裤,宝宝到底从哪里来?
通过科学家们的精密测算,地球的质量与银河系的秘密都轻而易举地被攻破,而生命从何源起,人类的宝宝到底从哪里来?却成为科学家们始终止步不前的科学禁地。
我们都知道早在很久很久以前,生物便存在于这个地球之上,人类的起源也早在几千万年之前便于《圣经》中有所记载,但是所有生物与人类的生命起源却一直没有得到详细的说明。据记录,达·芬奇曾系统地对人体构造做过详细的探索,但是由于其洁癖的原因,未做出最后的结论,其珍贵的研究手稿倒是成为了后世科学人员开启生命之源大门的钥匙。
1651年,英国皇家医生哈维提出“万物都来自卵”,这个结论让我想起了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永久性的课题,这是一个令所有科学家头疼的课题,也是一个研究多年始终无法解释的课题,就像人类生命到底是如何起源一样。
日日夜夜,愚昧无知抑或满腹经纶者,尽皆耽于造人之乐。然而无人知晓,传宗接代一事何以发生。
《生命之种》从达·芬奇给出初步结论开始,便随之引领众多科学家、理论家、哲学家探究万物起源之根本,一步一步揭秘人类生命之来源,并通过各种实验来验证“万物都来自卵”这一课题。其中也有人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世间万物,这一论点让我想起刚刚看完的《地球编年史》。不论是《圣经》抑或是《地球编年史》,都在用各种材料在证明着人类的起源来自于神的创造,真假难辨。
细胞理论的出现似乎成为人类起源史的突破口,这让我们再一次相信了“万物都来自卵”这一结论,直到奥斯卡·赫特维希观察到精子与卵子的结合,所有结论皆成功地证明了“万物都来自卵”,即使这一过程历时二百多年,但它仍值得我们欢呼雀跃。
不论是神创论抑或是“万物都来自卵”,都是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而生命最终的起源究竟始于何时,也许仍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求知。
这一代的愚人可以到达上一代的天才无法企及的地方,这便是科学的本质,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忘记天才们曾砥砺前行。
花了一些时间,看完了《生命之种》这本书,却对生命本身有了更多的理解。
我们究竟从何而来?我们终将往何处而去?千百年间,关于生命的问题探索从未止步,而各类哲人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有着自己的理解。不同宗教之间的解释层出不穷,直至真正的科学兴起,我们才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开始了一段伟大的科学之旅。
达尔文也是其中之一。但他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经过《物种起源》这本书,我们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物种homo sapien也就是智人的来源,我们知道了一切物种是如何起源的。通过《人类简史》这本书,我们知道了我们曾经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人类。homo之下还有其他的人种。我们曾经并不孤单。而这一次,通过《生命之种》这本书,我们从微观角度再一次看到了生命,从精子与卵子相遇的那一刻,新的生命便诞生了。
但是这个现在人尽皆知,几乎是常识的生物学,真的是那么简单的么?《生命之种》告诉我们,无论是精子,还是卵子,还是之后的相遇,一直到女子怀胎、产下胎儿,所有这些现在被我们放进初高中课本,可以称之为经验或者基本知识的内容,都是依靠着科学家一步一步通过科学实验走出来的。而这些科学实验并非一帆风顺。
达·芬奇就曾经研究过女子怀胎。通过尸体解剖,血淋淋的揭示了部分真相,甚至他画的胎儿位置图都是正确的。但是他付出的代价,是被人骂作丧心病狂的混蛋。他的实验结果,数百年都得不到公正的看待。
其他科学家的命运也不见得比他们好到哪里去。现代人类早就知道,解剖室医学和科研最基础的研究手法。而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年代里,科技刚刚开始发展,解剖依然被当做是一种令人恶心、无法接受的巫师一般邪恶的做法。科学家为了揭示女人与男人在生命产生的过程中究竟各自怀有怎样的作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疯癫的科学家甚至连自己的家人的尸体也没有放过。因为能够贡献给他们作为研究的尸体实在是太少了。
就像本书的介绍中曾经写到的那样: 无数天才虽然曾经无限接近真相,但却“成功”地绕过了关键线索,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结论,给出误导性的信息,致使探索的过程充满了迂回、停滞,乃至倒退。幸运的是,在纷繁芜杂的线索中,有用的信息最终保留了下来并成为新的研究切入点,火炬一棒一棒传下去,真相逐渐浮现。
最终这个谜题由赫特维希解开:父母双方对于生命的诞生有着同等的贡献,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成为全新的单一细胞,之后这个新的细胞开始分裂、生长,新生命呼之欲出。
而今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完美的解答么?似乎并没有。关于生命的探索会一直持续下去。现在,精子和卵子,男人和女人的问题得到了初步了解答。但是谁又有科幻小说家那样的预言能力,预言百年之内,那些一批又一批疯狂的科学家们又会发现什么样的新知识,以至于,让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都相形见绌呢?
我们拭目以待。
《生命之种》读后感(五):我们以及我们的宝宝到底从哪里来?
关于“我们以及我们的宝宝到底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现在回答似乎并不算什么难事,甚至小学生都已经了解到了事实之所在:是精子与卵子的“相遇”,然后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直到变成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宝宝自己。每个人都是这么来的,其他绝大部分的哺乳动物也是这样来的。
但从古代直到1875年,这个问题始终是令人不解。想到找到这个答案的人有很多,甚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莱昂纳多·达·芬奇,以及后来的大物理学家牛顿都没有能够回答了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虽然他们都同意这样的事实:男人和女人有过性接触后,有时会生出一个孩子。
从饱学之士到目不识丁者,关于“我们以及我们的宝宝到底从哪里来?”这个问题难倒了无数人。一方面,与当时的观测水平与技术有密切关系;但另一方面,也与当时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影响有很大关系。就像取款机与钱的那个段子里所说的,当时人们都认为,女人乃一片土地,男人在上面播种。这个观点甚至有成为常识的可能性——只不过他们的确没办法回答这样的疑问:如果仅仅是婴儿成长的土壤,为什么孩子常常长得很像妈妈呢?
急于找到答案的人们到1651年的时候,终于由英国皇家医生哈维取得了第一个突破,也开启了接近真相的“第一步”。哈维认为,“万物都来自卵”。但之后的200多年,这个“突破”停留在了原地,很多结论不仅错误,甚至令现在的人们都会觉得啼笑皆非。直到1875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奥斯卡·赫特维希,位自负而暴躁的德国科学家,终于解开了这个谜:父母双方对于生命的诞生有着同等的贡献,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一个新生命由此起步。
在《生命之种》这本有趣的科普书里,美国作家爱德华‧多尼克以诙谐的笔触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讲述了科学家、普通人探讨“我们以及我们的宝宝到底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真正答案的前前后后曲折的过程。确实,答案似乎很简单,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个问题还真是足足困扰了他们那么多年。而科学或者说真相,就是在这样一种令人难忘的曲折过程里,才一步步接近真相的。虽然不少人走了弯路,但那些“弯路”也是很值得的,因为其中毫无疑问体现着人类追求真相的无数艰辛。
即使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当很多科学知识已经逐渐变为了常识的时候,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在等待着去解开。很多问题,即使对于现在的顶尖科学家来说,他们也不是万能的,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和达·芬奇、哈维、列文虎克等等所面临的困惑相比,他们的困惑显然也会足够多。而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更多的潜在的问题,显然既需要时间,也需要一些运气,还需要一些天才。
《生命之种》读后感(六):《生命之种》:难倒好汉的生命起源问题
“我们从哪里来?”是经典的人生三问之一,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对它的回答莫衷一是,他们各自的回答暗含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如果不考虑价值取向,其实生物学家也有发言权,甚至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权威。然而,他们的权威并非自古就有,而是近代以来无数人的科学探索的产物,他们以自己的努力提高了生物学的地位,并更新了我们对何为生命、生命来自何处等问题的知识库存。
如今成为家庭笑谈的“我从哪里来”(回答之一:“充话费送的。”),其实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至少问的人无比认真。不过,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正确答案的到来持续了千百年之久。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前人的认知?生命的问题果真如此复杂吗?在《生命之种》一书中,美国作家爱德华·多尼克详细地挖掘了这段关于性、生殖和生命起源的历史,其中既有荣耀时刻,也不乏曲折和反复。
同许许多多的探索相似,我们最初的一站是古希腊,以及它代表的古典世界。在那个众神的奇妙世界里,理性与感性并行不悖(尽管前者更受哲学家推崇)。古希腊人发现了男性精液的作用,但他们“始终对它一无所知”,杰出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解释性和生殖时认为,“睾丸只是包装奇特的平衡配置”,有助于“保持输精管畅通”。在古典世界,并不令人意外的是,人们把精液看作“一种有魔力的,甚至是神圣的混合物”。
相比之下,卵子就没有这般至高无上了。当然,严格说来,古典世界乃至近代早期世界的人根本没有“卵子”这个概念,而女性在生殖中的作用往往会被贬低。源自拉丁语“seed”的“semen”(精液),强调的是精液的“种子”地位,生命所系,女性则多半会被比喻为种子萌发的土地,地位显然不及种子。可无奈的是,当夫妻双方无法生育子女,原本应算在扮演主要角色的男性头上的过错,又被强推给了女性(基于无比牵强的借口)——男权社会总是有理有据。
在基督教时代,上帝创世说尽管抚慰人心,但它面对诸多带有质疑色彩的挑战时,即便不是无力的,也是惊慌失措的,这些挑战包括:上帝在创造人的同时,为何创造了苍蝇、蚊子等令人憎恨的生物?人类这般美好的造物,竟然源自男女“无比恶心”(至少虔诚的基督徒和假道学是这么看的)的性交,或更准确地说,是出自女性身体的“污秽之地”,这真是上帝有意设计的吗?
正如我们在《生命之种》一书中看到的那样,技术性要素在揭示生命起源奥秘的过程中扮演着突出的作用,包括解剖学、显微镜学,以及科学实验。随着对肉眼不可见世界的深入探索,自然的神秘面纱逐渐揭了开来。不过,这离我们现在的认识尚有一段漫长的路途需要克服。而这段路途极其坎坷,它是一段精源论与卵源论的斗争历史,二者之间的斗争贯穿科学革命以降的岁月。
精源论认为男性精液在生命孕育的过程中扮演决定性作用,女性只是承载、培育“种子”的土地,卵源论则强调卵子,或更准确地说,是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男性的精液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前一种观点的代表有威廉·哈维、列文虎克、莱布尼茨,后者的拥趸则包括瑞格尼尔·德·格拉夫、施旺麦丹、牛顿。时而精源论占据上风,时而卵源论笑到了最后,不过,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忽视了己方立场中的相反证据,而后者才是理解生命全局的锁钥:精液与卵子,二者缺一不可。
从神圣的精液到无用的精液,再到没有任何褒贬意味的精液,我们经历了一个世俗化进程,随着生物学逐渐取得了自主地位,随着遗传学在19和20世纪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今,普通读者如你我都能给出生命起源问题的简略答案,这显然大大受惠于时代。然而,即便如此,深入生命发育的复杂过程,依旧存在数不胜数的未解之谜,毫无疑问,这需要好奇者的积极参与。
《生命之种》读后感(七):开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生命科学探索之旅
我们的生命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在现代人看来,实在是太简单了,小学生都能回答。精子卵子结合,就有了新生命。但是你知道吗,人类寻找这个简单的答案,竟然用了将近400年。即便是当时,像达·芬奇和牛顿这样的天才,也搞不清楚。
《生命之种》介绍的就是人类在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的时代,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索,从亚里斯多德到孟德尔,再到现代基因工程,我们都是在探索一个问题,生命的奥秘,永不停歇。而本书阐述的就是现代科学开始出现之后,人类对“生命从何而来”这一问题蜿蜒曲折的探索之路。
本书的作者爱德华·多尼克,不仅是曾获“爱伦•坡犯罪实录奖”的优秀推理作家,还握有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硕士学位,可谓不折不扣的双料行家。因为对自然科学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多尼克在写作时能够得心应手地梳理庞杂的资料,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复杂的科学知识,加上有条不紊的“排兵布阵”、令人捧腹的趣闻逸事和幽默的笔法,他让科学家们走下神坛,成为历史舞台上性格鲜明的演员,共同登场为所有观众表演一出精彩绝伦的科学争鸣大戏。
《生命之种》记录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生命探索之旅,以精心的写作结构道出了科学进步的本质。
古代的名医哈维,想在怀孕母鹿的子宫里寻找胚胎,却一无所获,于是他开始思考,为什么生命的起源与当时的主流观念相差很大……探秘故事就这样徐徐展开。
文艺复兴时期,“无所不能”的达·芬奇已系统地解剖了人体,并绘制出大量人体解剖图,但他因为洁癖而止步于性的秘密,这些珍贵手稿也沉寂了近300年。
此后,解剖成了科学家观察人体的常用手段。令人惊讶的是,直到近代,仍没有人知道确切答案。每个人都同意基本原则:男人和女人有过性接触后,有时会生出一个孩子。但除此之外,终极奥秘却仍未解开:生命从何源起,人类的宝宝到底从哪里来?
为了探索生命的起源,科学家做了许多现在看来很滑稽的事,比如:他们研究昆虫,试图用毛虫的破茧成蝶解释婴幼儿的出生;还冒着生命危险,用闪电做古怪的实验,甚至像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一样制造出一个“怪物”。
在两个半世纪(1650—1900)的时间里,受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影响,又囿于自身的宗教信仰和主观判断,无数天才虽然曾经无限接近真相,但却“成功”地绕过了关键线索,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结论,给出误导性的信息,致使探索的过程充满了迂回、停滞,乃至倒退。
幸运的是,在纷繁芜杂的线索中,有用的信息终保留了下来并成为新的研究切入点,火炬一棒一棒传下去,真相逐渐浮现。
1875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一个海边的实验室里,谜题终于由赫特维希解开:父母双方对于生命的诞生有着同等的贡献,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成为全新的单一细胞,之后这个新的细胞开始分裂、生长,新生命呼之欲出。
《生命之种》的书中,爱德华·多尼克用清晰而引人入胜的散文语言,描绘了这些生物学先驱的探索与突破,甚至记录下很多有趣的失败经历。这是一部令人振奋的科学史,让我们在捧腹大笑之余对那些“在森林深处找到通行之路”的科学先驱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阳春烂漫,2.14,万物生发,除了人类。世界的步伐不因谁驻足,它撇开我们自在前行,正如我们撇开了它。
男和女,精子和卵子,学习生理卫生课,就能解答“我从哪里来”。但是,就像苹果掉在牛顿的头上只是传说,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并不是我们如今以为的那么显而易见。
美国科普作家爱德华‧多尼克的《生命之种》,副标题很长,叫“从亚里士多德到达·芬奇,从鲨鱼牙齿到青蛙短裤,宝宝到底从哪里来?”这表明了:第一,研究这个问题的历史时间很长;第二,作者的论述范围广泛,且有趣。
“生命之种”并不只是比喻。作者说,“种子和土地”的意象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希腊,在古埃及,在《圣经》里,在很多民族的传说里,都有类似的讲法。古代人认为,杰作属于上帝,男性带来生命,女性就是接纳生命的容器。因此,不孕不育被视作女性的责任,如果种子无法萌发,那一定是土壤不够肥沃。
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女性经血与男性精液对受孕的影响,但是,性和婴儿之谜的第一次重大进展,直到达·芬奇所身处的文艺复兴时期才算有所突破。因为在此之前,医学研究只停留在古代文献的辨证分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开始大胆地拿着解剖刀,一路切开肌肉和软骨,进入人体内部。在当时,这是冒大不韪的举动,科学家只能靠盗墓获取尸体,地下买卖还引发了恐怖的杀人事件,有些狂徒杀掉穷人以便出售遗体用于医学解剖。
科学的每一点进步,流淌着无辜的鲜血,堆积着累累的白骨。作者以生动的文笔,为我们讲述往昔的故事,医生和科学家们要有勇气打破成规,要冒着感染的风险和他人的质疑投入实验,而对于那些样本化的病例,我们必须牢记,他们都曾经是鲜活的生命,并非只是编号,唯有如此,医学才是治病救人的科学,而不至于沦为冷冰冰的机械。
本书旨在探讨人类的生殖问题。科学是核心要义。本书揭示了研究的翔实过程。真正的进展发生在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晚期的两百年间。这正是近代科学兴起的年代。人们逐渐摆脱了宗教的迷思、巫术的氛围,科学界抛弃了长久以来盖伦的单性别-双精液模型和亚里士多德的精液-经血转化模型,人体解剖学是一次开启。此后,“从鲨鱼牙齿到青蛙短裤”指向的是科学家们对受精卵的发现。这个过程同样也走过很多弯路,有时甚至很荒谬。
威廉·哈维猜对了卵的重要性,但他没能证实。德·格拉夫及其友敌的使命是继续攻克性解剖学的基本问题。在此时,女性的子宫引起了学界的注意。格拉夫疾呼道:“大自然创造女性的时候和创造男性时同样专心。”他挑战了认为女性是不完整的、次等的性别的传统观点。性别意识观念是生殖科学研究一直遭受的一重阻力,《生命之种》也可看作一部平权之书,它致力于证明,在科学意义上,女性和男性是同等重要的。
压力既来自公众的嘲讽,传统思想也束缚了科学家自身的思维。列文虎克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在精液中浮游的“微生物”,然而,人类一直自负是“上帝的造物”,怎样想象人类的生命竟然来自一大群摇头摆尾、肮脏丑陋的“虫子”?特朗布雷由水螅分裂重生找到了无性繁殖的证据,查尔斯·邦尼特通过蚜虫交配观察到了孤雌繁殖,这些发现将18世纪生物学界坚如磐石的信条击得粉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科学家克服了自身的恐惧与盲从,坚信重要的是事实。18世纪晚期的帕斯兰扎尼实验具有里程碑意义:精液和卵子都是受孕时不可或缺的因素,并且必须保证二者的接触。所谓的“精气”只是神话传说。在19世纪,科学家从“电流”理论里得到了启发,进一步论证了点燃生命活力的关键和生命持续运作能量的由来。后续的故事伴随着更多的医学发现,以及细胞之迷的破解,得以圆满结案。
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生命之种”。什么样的土壤才能诞生生命?什么样的土壤才能推动科学?什么样的土壤才能克服偏见,让人类真正认知世界,真正知道来处和归途?
科技日报2020.2.14
《生命之种》读后感(九):生命是神奇的,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是离奇的
关于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估计曾经难倒过不少人。在上小学的时候你若问我这个问题,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是先有鸡,毕竟公鸡打鸣,母鸡下蛋这个简单的常识是大人从小就教了不知道多少遍的。不过上了中学学习了生物之后,我的答案就变成了先有蛋。蛋中的蛋黄就是鸡的卵细胞,而早在1651年英国皇家医生哈维就提出“万物都来自卵”,这可谓是生命之源研究的第一个转折点。
科学研究历来被视为是在才华与智商上高人一等的人才能够从事并进行的,那是一项“高、大、上”的研究事业。不过看完这本专门讲述生命科学发展历史的图书《生命之种》,或许会颠覆你之前对于科学家们的种种崇敬之情。原来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科学家们的所作所为与逗比之间,也不过是只有一步之遥啊!
还记得当年在高中的生物课本中的第一章内容,开篇就是告诉我们生物学家虎克是第一个通过显微镜发现了细胞的人,可是对于他是怎样发现细胞的过程并没有提及。在这本《生命之种》中倒是讲述的十分详细。
原来在历史上曾经有两个“虎克”出现过,第一位是当时的皇家学会最有才华的人之一的罗伯特.胡克,他 用显微镜观察了跳蚤、软木片等物,第一次提出了“细胞”这个概念,但是他所看到的并不是活的细胞结构,而是由细胞壁所构成的空隙。第二位则是列文.虎克,他从显微镜下发现了真正的活着的细胞。
我实在是记不得当年的生物课本上所介绍的虎克是哪一位了,不过在《生命之种》这本书中详细讲述的是第二位虎克,也就是安东尼.范.列文虎克。
你能够想象得到这位名留生物学青史的科学家之前不过是一个没有受到过科学训练,傲慢而又尖酸的商贩吗?他之所以能够发现细胞主要是因为他有十足的耐心和无止境的好奇心。他对于将各种平常的、奇怪的物品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着疯狂的热爱,而这种热爱居然一直持续了五十年之久。就这样,在无数次的显微镜下的观察中,上帝之手终于开始垂青于他了。
他发现了那些虽然无处不在,但是平常人在肉眼之下却看不到的,那些微小的、隐秘的生命。一开始并没有人确定他报告的真实性。有趣的是这件事情的查证工作居然落到了前面我们所说的第一位罗伯特.胡克的头上。在一次次的尝试查证中胡克证明了虎克的发现。
虽然很明显在科学研究才华这方面,胡克要比虎克杰出的多,但是架不住人家列文虎克更具有使用显微镜的能力,再加上他独有的那份执着。这个自成一派的巨人,走上了一条不寻常的科学研究之路,并且误打误撞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有关于这样的生物学历史研究发展趣事在此书中几乎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在今天,凡是稍微学过点生物学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它的开始是从最初的一个受精细胞的第一次分裂开始的,随着接下来2、4、8、16这样成倍的不断继续分裂下去,经过一段时间一个神奇的独立生命就这样诞生了。随着近几年生物学、医学的发展,什么遗传基因、DNA等各种新名词更是层出不穷。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了,人类从对生命的一无所知到今天的我们所见到的理所当然是经历了相当漫长的一段历史的。期间有无数科学家为之付出了研究的心血,或许有些研究成果和科学观念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如此的荒诞可笑,但是请不要忘记,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在不断的犯错、不断的推翻,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的艰难走来的。
生命的构成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生命科学的研究的历程则是一段相当离奇的历史。
关于生命起源的疑虑、叩问、曲折探索直至谜题被解开,人类经历了前进、误入歧路、停滞、峰回路转的近四百年历史。从列奥纳多·达·芬奇绘制男女性交剖面图到奥斯卡·赫特维希观察到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人类生命的谜题的神秘面纱最终被揭开。参与这项伟大探索的不仅有解剖学家、医学家、昆虫学家、动物学家等专业人士,还有哲学家、宗教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等非专业领域的人。《生命之种》以轻快明了、简洁利落的文风向读者展示了人类追寻生命之谜的曲折历程。
对人、对生命的追问起于思想,但人类却是在动物身上迈开最早的行动步伐。作为17世纪前期最后一个靠肉眼做观察的解剖学家之一的哈维,他以国王朋友的身份,解剖鹿,并积极地向这位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展示怀孕和孕育的秘密。通过身份之便,哈维能解剖皇室的各种动物,最终提出“心脏是一个水泵”的著名理论。但这一时期的生命探寻之旅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技术的限制及世俗的束缚,解开生命之谜的棘手程度堪比当代的意识之谜。
在17世纪的欧洲,生命是上帝赋予的是整个社会的共识,一切窥探生命奥秘的行为都是对神明的亵渎,是为世俗所诟病和讨伐的,宗教成了人类探索生命之谜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此外,世界各地的巫医、萨满也都对生命的谜题有着各自的说法。例如,关于怀孕,在中国和意大利的人们认为吃花会怀孕,在爱尔兰的人们认为喝圣人的眼泪会怀孕,而在印度的人们则认为不小心吞下鹤的粪便会怀孕。当然,关于避孕也有层出不穷的说法。神学家们一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姿态,让实操性的探索生命活动陷入狭路。特别是,奥古斯汀对人类探索生命之谜的好奇心的谴责,凡对生命有疑问的都会被扣上异端的罪名。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但宗教愚昧心智的把戏终有被识破的一天。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步解放,对自然、生命、思想的探索活动势如破竹,不容抵挡。
回到人们的探索活动吧。其实,早在哈维之前,以画家身份闻名于世的达·芬奇就对生命之谜做出了探索。他绘制男女性交剖面图,身体的肌肉群,还有骨骼、血管和器官,以及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虽然后来证实这其中有很多错误,但不得不承认他画出了具有启示性的人体画作。对生命的探索,离不开对生命的解剖和观察。从达·芬奇时代的解剖学家们,解剖动物——小到昆虫,大至鲨鱼的牙齿,解剖人——两岁的幼儿、怀胎五月去世的孕妇、死刑犯、百岁死亡的老人等,生命之谜的面纱正在被一层一层地揭开。
从哈维的研究成果里,人们得知“万物来自卵”,但是此卵并不是指女性对生命的贡献,所以,他给后人留下的最重要一课大概是揭开谜团最好的方法就是停止空谈,开始实验这种务实的宣言。之后的格拉夫在此基础上找到了突破性的重点——卵巢内有卵子,与精液进行结合后形成胚胎。格拉夫以简洁明朴实的文字将窥得的生命之谜梳理的清楚明白,从而扭转世人的关注点。17世纪后半期,列文虎克用放大镜几乎观察遍了他身边的世界。他将生命的世界置于镜头之下,发现了人类活体细菌、精细胞。几乎同时期的荷兰解剖学家施旺麦丹在昆虫奇特的生长过程中发现了人类发育的关键线索。之后关于生命发育发现还有布丰和莫佩尔蒂,在他们看来生命发育的过程并不是俄罗斯套娃似的批量制造,生命体在发育的过程中不仅会生长,还会变化,会出现无数新的结构。
既17世纪之后生命之谜的探索再次有突破性的发展就要到18世纪70年代的特朗布雷了,这位瑞士的博物学家在当两个孩子的家教时,观察到淡水水螅分段后仍能发育成完整的生物,这项研究成果颠覆了当时的科学界,也被视为18世纪最伟大的发现。接着便是19世纪细胞理论出现,1875年赫特维希通过显微镜观察海胆时,见证两颗细胞合二为一。人类最终发现生命起源的谜底。
从动物都人体,从结果探寻发生过程,人类对生命之谜的探索孜孜不倦。从跳骚到鲨鱼牙齿,从怀孕母鹿到体外受精的海胆,人类突围宗教的禁锢,超越俄罗斯套娃理论的局限,探索出生命发生、生长以及变异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