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1分钟物理读后感摘抄

  《1分钟物理》是一本由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著作,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分钟物理》读后感(一):儿童科普读物

  这本书是同事送的,送给我五岁的儿子的。同事们一致认为我家孩子会喜欢这本书。这本书想解答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妈妈带着共同进步的愿景,读给孩子听。但是好像没有做到通俗易懂,可能因为妈妈自己物理水平局限也可能五岁孩子理解能力还没到一定高度。比如解释光晕这个事情我还要解释瞳孔、衍射等字眼。稍显晦涩,儿童科普需要由浅入深、形象生动。

  《1分钟物理》读后感(二):大人和孩子都适合读的生活科普

  

这本书是微信公众号“中科院物理所”回答大家的问题合集。这些问题多数都是大人提问的,但是小问题里面有大门道。很多问题我们似懂非懂,因为无关紧要也就没有放在心上,但是看着科学家在1分钟的时间里,条理清晰、态度严谨地为我们娓娓道来这其中的奥秘,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发现这一个个问题是那么的有意思。这本书是给普通人看的科普书,虽然语言略复杂,但也适合解答头脑里面常见的疑问,适合自己理解后讲给孩子听。记得关注他们的公众号。

  《1分钟物理》读后感(三):用1分钟帮你开启一扇好奇之门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科学发现的原动力,你们可曾对大自然的现象产生过好奇?比如:浪花为什么是白色的?闪电为什么总是弯弯曲曲的?用手机拍摄电视屏幕为什么会有黑色条纹?......幼时的我们不会想到,一些看似普通的问题其实是我们接触物理学的起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有些简单的问题很容易解答;但有时候又会衍生出更多更新奇的问题或想法,总也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接触到的现象越来越多,其中涉及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广,新事物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普工作者必须探索更新更有效的手段来满足和进一步启发大家的好奇心。

  2016年4月,中科院物理所几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物理所微信公众号上创办了“问答”专栏。专栏一经创办,就引起粉丝们的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向物理所公众号提问的热潮。专栏收到很多非常有趣的问题,而参与答题的人也从物理所的几位师生,扩展到兄弟院所和其他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很快,“问答”成了众多粉丝每周期待的栏目。“问答”专栏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一百多期,而本书的内容正是取自该专栏的精华,读者们的问题分别归纳为生活篇、脑洞篇、学习篇、宇宙篇和量子篇五个部分。有的问题很简单,但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物理知识;有的问题角度新奇,阅读答案的过程就像坐上了一辆科学的趣味列车。在这里,有些问题会有确定的答案;有些问题却只能在“答案”的引导下让人产生进一步的想象空间;有些问题甚至连科学家还没有定论。

  正如书名《1分钟物理》所言,书中的大部分问题与答案可能只需要一两分钟就可以读完,读者在碎片化的时间中可以汲取科学的养分。然而,在惊叹物理学有多奇妙的同时,我们必须记住,仅仅一两分钟的时间很难彻底搞清楚一个物理问题,答案的提供者也无法确保所有的回答面面俱到。好的问题是一次探索的起点,但好的解答往往并不是探索的终点。这里的回答更像是一把钥匙,帮你开启一扇好奇之门,门内更广阔、更丰富的物理世界,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希望这本书中的问题和答案可以让你对物理学多一点兴趣,对生活和大自然多一些好奇。

  科学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求未知,并与更多的人共享,是科研人员的强烈愿望。物理所微信公众号的红火,依靠的是一批铁杆粉丝,其骨干是一批活跃在科学前沿的青年研究人员和充满活力的研究生,他们的激情是“问答”专栏的坚强支撑。专栏的创立和进一步提升是“大众科普”的最新尝试,它不仅传播科学知识,更着力于培育科学文化:好奇是求知的动力,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我非常赞赏年轻同事和同学的激情和付出,热忱向读者朋友推荐这本非比寻常、大开脑洞的优秀读物。

  愿“专栏”越办越好!期待《1分钟物理》第二辑早日和读者见面!

  于渌2019年1月于北京

  作者: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于渌

  《1分钟物理》读后感(四):就由你来回答下一个物理学问题吧

  很难想象,居然有《1分钟物理》这样的一本有内容、有深度、又足够有趣的一本科普书,来头如此之大——中科院物理所足以成为物理学知识最权威的背书;内容如此丰富——贴近生活却又严肃有加,不需要担心“假科普”;问答如此有趣——最想知道的那些物理学问题,或许不能尽在其中,却分明在等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物理学问题走过来……

  《1分钟物理》的“推荐序”中,第一句话就让人眼前一亮:“好奇是人的天性,也是科学发展的动力。”话说得非常质朴而实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难以管束自己的好奇心,总是有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想要得到一个答案。该问什么样的人却又立刻成为了第二个棘手的问题。好吧,不如,来问“物理君”吧!此君来自中科院物理所,中国最权威的物理学知识“总部”。你想要知道答案的那些物理学问题,它一定都知道;你还未问出的那些物理学问题,它大概也知道;当然,某一天,你的问题或许也会难倒了“物理君”!当然,“物理君”一定也希望会有这样的一个你以及这样的一个问题,它们也是需要有“新鲜血液”的!

  在此之前,还是先来看看在《1分钟物理》这本精彩的科普问答集里,238 个来自网友的脑洞趣题究竟都是怎样的一些问题吧!

  2016年4月,中科院物理所几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物理所微信公众号上创办了”问答“专栏,于是立刻掀起了一股向物理公众号提问的热潮;而参与答题的人,也很快从物理所的几位师生,扩展到兄弟院所和其他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问题有很多,《1分钟物理》这本书将读者们的问题归纳为生活篇、脑洞篇、学习篇、宇宙篇和量子篇五个部分。这些问题的难度、深度都不等,但无论简单还是深奥的问题,都得到了一个足以让你满意的答案。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拥有一个圆满的回答——科学总是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的,物理学知识也不例外!

  书名为《1分钟物理》,大部分的回答也基本上都是既简明扼要又兼具必要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够有所收获。当然,书中也说了,“仅仅一两分钟的时间很难彻底搞清楚一个物理问题,答案的提供者也无法确保所有的回答面面俱到”,不过,“好的问题是一次探索的起点,但好的解答往往并不是探索的终点”,而是哪怕只是作为“一把钥匙”,能够“帮你开启一扇好奇之门”,进而到达“门内更广阔、更丰富的物理世界”!这就足够了。

  所以,开始你的探索之旅吧,先看看别人都是怎么问、怎么答的,自己心里先有一个数;然后,就可以试着自己也来问一个问题,看看自己能否问出一个就连“物理君”也觉得有些为难、回答不了的问题……

  《1分钟物理》读后感(五):一分钟能学到的物理小知识,让科学不再有“架子”

  文/郑渝川

  所评图书:

  书名:《1分钟物理

  编者:中科院物理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联合天际

  出版日期:2019年3月

  别说1分钟,1年、10年甚至一辈子,要说“学好”、“学懂”物理学,恐怕都是不能的。因为如果非常严格的界定,哪怕你花费毕生心血致力于物理学前沿研究,也仍然不足以掌握这门科学的所有新进展。尤其是物理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各学科,体系日渐庞杂,学科之间的融合交错变得十分绵密,很多物理学家也未必能够弄清物理学与其他学科日渐模糊的边界,以及具体的新知识。

  但1分钟可以让我们弄懂1个小问题、了解1个小知识、澄清1个错误观念。比如,孕妇应当为了防辐射,其购置专门的防辐射服吗?这个问题可以用1分钟进行解答和澄清:

  没必要,因为首先,只有电离辐射才对人体有害,其他的诸如电视机、电脑、手机、微波炉等的辐射都是非电离辐射,后者对人没有害处;其次,常见电离辐射包括安检时的X射线辐射、坐飞机时的高空宇宙射线辐射,但通常剂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第三,孕妇用防辐射服很难做到防止电离辐射的射线的作用,只能隔离对人体无害的非电离辐射。这也是为什么用防辐射服包住手机,确实可以屏蔽信号。

  中国有句老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相对来说,确实不容易结冰。这其实也可以用物理学知识来借以解释。中科院物理所主编的《1分钟物理》一书,对此就解释指出,谁结晶过程中,需要水分子在凝结核周围有序地聚集。静水达到冰点时,水中存在凝结核,就会慢慢聚集结晶成冰;但流动的水,造成的干扰就会影响冰冻进程。

  那么,为什么进入电梯,手机就会没信号呢?中学物理课就会讲静电屏蔽效应,也就是导体空腔内外的电荷分布不会互相影响,其中的自由电荷会随着导体内外的电荷产生的电场而做出“调整”,起到屏蔽效果。电梯中的信号问题与之类似,我们可以将电梯看成封闭的导体空腔,电磁波不容易穿过导体,手机信号的强度衰减得很快。

  物理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孩子的家庭,家长常常被问到一些犯难的问题,比如,浪花为什么是白色的,闪电为什么又是弯弯曲曲的,用手机拍摄电视屏幕、电脑屏幕为什么有条纹,等等,这些问题与物理学有关。有老人的家庭,成年子女要说服父母摒弃谣言,也免不了谈到物理学的原理和常识,比如前面提到的孕妇防辐射服。

  中科院物理所2016年开始通过物理所微信公众号为粉丝解答问题,并将问答内容汇编为《1分钟物理》一书。全书分为生活篇、脑洞篇、学习篇、宇宙篇、量子篇,共200多则问答,涵盖了生活方方面面与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国内部分出版机构引进了许多由国外学者撰写的科普佳作,很受读者欢迎。相比之下,国内科学机构和学者撰写的、面向大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科普作品,相对较少,一些名义上的科普作品其实多为讲义、教材改编,难度较大,且多为科学学术语言表述。中科院物理所的这本《1分钟物理》,叙述简练,语言平易,富有趣味,有科学范儿但并非晦涩难懂,不仅有助于读者增长知识,鉴别形形色色的谣言、讹传,而且也能帮助青少年增进对物理学的兴趣。

  作者简介

  郑渝川:资深书痴,买书如山倒,“剁手”频率高。书评、时评作家,现居成都。千余篇书评见于《深圳特区报》《信息时报》《广州日报》《上海证券报》等国内多家报媒。

  《1分钟物理》读后感(六):常识就是人在十八岁之前累积的偏见

  文图 / 左叔

  作为一个文科生,不想回忆高中物理,因为过于相关的回忆过于惨痛了一些。在面临分班选择的时候,虽然我的化学,尤其是有机化学部分的成绩还可以,但是老师还是想都没有想就推荐我去了文科班。此后,我便与物理彻底地“绝缘”了。

  读由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推送内容集辑成册的《1分钟物理(第1辑)》,我的心态是相当“平和”且“开放”的,反正已经“那样”了,况且这本书强调的是“趣味性”,然而,除了前面一两章的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我勉强能够读懂一些,后面与“脑洞”相关、与“宇宙”相关的内容,我便“四顾茫然”了,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说好的“趣味性”呢?

  一直以来,我读书无外乎两个方面,一类方向是知识补足型的,即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对其进行修补和完善;另一类方向是审美陶治型的,就是那些读完当下或者并没有收获,但却像暗纹一样隐隐地埋伏在人生当中的。我曾经很得意自己对于阅读有这样的总结。

  尤其是“知识补足型”这个概念,“补足”这个字眼用得妙啊,就是原先已经有了一点了,再加一些的意思。比如,我高中的物理学得比较扎实,现在再读《1分钟物理(第1辑)》,将原来稀疏的网织织密。无奈,我高中物理的“学渣”,面对新的知识,没有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依附”,想织没有地方“起头”。悲哀!

  我曾经希望这本书可以给初中的孩子读,因为他们对于我们周遭的这个世界足够好奇,但是我觉得还是略微地难了一些。然而再做得更“浅薄”一些,似乎又对不住“中科院物理所”这样的牌子。分了篇章是件好事,像我这样的学渣,前面看看知道一些“见证奇迹的时刻”就好了,至于后面一堆“超纲”的部分,我没有办法啃下来。

  当我怀抱这样的想法,准备合上书的时候。书中突然又给我了来了一句。“爱因斯坦说过:常识就是人在十八岁之前累积的偏见。”我顿时觉得自己又被人内涵了,还位是已经作古的名人。“物理君”在这句引言后又附赠了一碗“鸡汤”,如下:

任何知识学到深处你都会发现,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那点东西狭隘,渺小得可怜,像井底的天空——的确,任何知识,不管是物理定律、文学、绘画,还是音乐。它们都诞生于人类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和总结。但最终相对论不在意低速运动的生活常识了,马尔克斯不再坚持刻板的真实描写了,毕加索开始在扭曲和疯狂中探索了,日常生活被超越了,如若不然便没有意义。这些东西是把你带出井底的工具。 所以,正确的方式只能是不断用知识来更新以前的常识,而不是相反。认为知识应该符合常识实在是一种既偷懒又自以为是的危险想法。

  我就是佩服这种物理学得好,鸡汤也熬得靓的高手。不说了,我再去读一遍这本书,看看能不能抛弃偷懒又自以为是的危险想法,拍拍屁股超越我的“日常生活”。书评约稿转载或刊发请豆邮 原文链接:http://leftfm.com/35507.html

  《1分钟物理》读后感(七):“科普界的故宫”新晋网红“中科院物理所”再出奇招,新书《1分钟物理》让潘妮秒变谢耳朵

  小强为什么摔不死?

  光为什么不会砸死人?

  太阳为什么没有蒸发掉?

  为什么没有透明的金属?

  为什么燃烧后的火柴具有磁性?

  往台风眼里扔一颗原子弹会怎样?

  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为什么?为什么会生出这么多老师不教、爸妈不会、不问又憋得慌的为什么?好了好了,不要憋了,这类问题马上给你解答,而且一定要告诉你,帮你回答这些问题的就是国内最具学术性与权威性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提到中科院物理所,你也许会想到几个形容词:庄严、权威、大咖云集。倘若中科院物理所的大佬们出一本书,应该是像《粒子物理和场论》《量子场论》《理论物理10卷》这样的书吧?出人意料的是,即将在今年3月上市的轻量化科普书《1分钟物理》,便是由物理所创作,出版方正是那个成功打造出百万畅销书《What if?》的团队——未读。

  我们都知道,已经600多岁的故宫通过跨界和IP俨然已成为全民网红,那么,回过头来,说颇严肃又兼具学术性的中科院物理所就是“科普界的故宫”“科普界的新晋网红”准没错了。

  中科院物理所的官方微信公号已成功收割了数百万青少年、高校学生和科学爱好者,并且被评为最受喜爱的“十大科普自媒体” 之一,其抖音平台亦坐拥上百万粉丝。即将和大家见面的新书《1分钟物理》的内容正是从公号问答栏目1000则问答中精选出来的238则最精彩的问答。

  你可以跟随《1分钟物理》去探索星空的奥秘;也可以跟随其观察日常的小事揭开万物之理,而这些问题的解答者都是中科院物理所的高材生,趣味性十足,并保证绝对专业。正如物理所综合处负责人成蒙说:“通俗性的极端是低俗化,严谨性的极端是非常学术、艰深,两个极端我们都不走,我们走“中间”——大家普遍读的懂,又不丢失科学性。”

  编者:中国科学院物理

  开本装帧:平装/16开/216页/插图

  定价:55.00

  上市时间:2019年3月

  图书类别:科普-物理

  我们的生活通常容易被大量的琐事堆满,很难拿出一大块的时间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1分钟物理》是本薄薄的科普书,书中没有繁琐的公式,也不会占用你很长时间,随时翻开即可随时阅读,一如书名,书中的大部分问题与答案也许只需要一两分钟就可以读完,满足你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汲取科学的养分。

  中央电视台《加油!向前冲!》节目制片人王雪纯说过:“对于喜欢思考的人,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往往像是照亮黑暗的一道光,会让他瞬间找到思索的方向。”

  不止权威、不止有趣。这本书为我们带来的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一种高级科学思维的培养。你可以从中学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力以及精炼回答问题的能力。你甚至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高级思维训练手册。

  物理学家于渌前辈在为本书的推荐序中也告诉大家:“好的问题是一次探索的起点,但好的解答往往并不是探索的终点。这里的回答更像是一把钥匙,帮你开启一扇好奇之门,门内更广阔、更丰富的物理世界,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希望这本书中的问题和答案可以让你对物理学多一点兴趣,对生活和大自然多一些好奇。”

  《1分钟物理》读后感(八):台上一分钟台下几年功1分钟物理的趣味问答集

  中科院物理所在全网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已成功收获了数百万青少年、高校学生和科学爱好者,微信公众号被科协评为“十大科普自媒体” 之一 。本文是问答的第一辑, 归纳为生活篇、脑洞篇、学习篇、宇宙篇和量子篇五个部分。

  生活篇, 可以跟随其观察日常的小事揭开万物之理。

  光学原理, 从眼见为实出发,眼睛观测的事务表象到内在的光学反射折射及衍射原理娓娓道来。经典力学,动量守恒牛顿力学的基础性, 牛顿力学是基础,而且不光是只有质点怎么运动这些东西。刚体怎么运动,怎么组合运动,功能关系,动量关系,线性非线性的 。 声学,声音波的传递也可也延展。

  电磁学,麦克斯韦方程组,雷电云的形成和特征,手机是否有辐射;雷电天打电话是否会引雷。什么是安全电压, 防辐射服 ,材料物理学的拓展。

  热力学定律三大定律,熵增的外在体现。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普遍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一切涉及宏观热现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热力学第一定律确认,任意过程中系统从周围介质吸收的热量、对介质所做的功和系统内能增量之间在数量上守恒 。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限定实际热力学过程发生方向的热力学规律。它证实熵增加原理成立:达到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存在一个态函数熵,孤立系的熵不减少,达到平衡态时的熵最大。这就是说,热力学第二定律要求:孤立系中发生的过程沿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称为熵判据。它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一起,构成了热力学理论的基础。由它引出的卡诺定理指出了提高热机和制冷机经济性的方向和限度 。

  热力学第三定律是指限定温度趋于绝对零度时物质性质变化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它是在大量实验观测基础上概括而成的,主要内容是能斯特定理和由它引出的绝对零度不可达原理 。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物理学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物理学的原则是,实验是一切知识的检验者。由于实验结果的“精确度”,我们认识世界也是逐步逼近的。所以,在每一个阶段都值得弄清楚,“现在已经知道什么,它的精确度多高,它同别的各种事物的关系如何,当我们学得更多以后它会有什么改变。”费曼说:“物质是由运动着的原子构成的”。关键的物理学科推进的2大块,宇宙和量子。

  宇宙篇和量子篇,分别对应宏观宇宙图景和微观粒子运作模式的解析,从而引入 广义相对论,宇宙大爆炸,从星云熵增的膨胀过程到光速旅行,时空扭曲,暗能量,反物质。量子理论 从薛定谔的猫,测不准和随机函数,量子纠缠,量子干涉,到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所谓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说明了量子世界的随机性 。

  《1分钟物理》读后感(九):穿越回秦朝能发电吗?能:4星|《1分钟物理

  中科院物理所回答网友提问的文章合集。答案可以认为是比较权威的。

  书的前半部分是生活类和脑洞类,大部分问题和答案都比较好玩,可惜卖书网站上没能把目录也就是问题放出来。后半部分偏学术,非物理学专业可能大部分不感兴趣或看不懂,也还有一些有趣的问题。

  书中自然会辟谣。以下全部是谣言是不对的:

  1:手机、微波炉对人体有害;

  2:下雨天在户外打手机会引来雷电;

  3:某些楼层(比如经常被提起的9~11层)是扬灰层;

  4:北半球的水涡都左旋,南半球都右旋;

  比较好玩的问题:

  1:云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2:风扇为什么都是逆时针旋转?

  3:光怎么知道哪条路径最短?

  4:我们穿越回秦朝能发电吗?(答案是能)

  5:为什么没有透明的金属?

  6:为什么镜像是左右颠倒而不是上下颠倒?

  总体评价4星,非常好。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对人眼来说,这里的光圈可以替换成瞳孔。正常情况下瞳孔是圆形的,理论上不应该看见光芒,而应该看见“光晕”.不过,由于眼球或眼镜片表面不洁净,这种不对称的衍射现象仍有可能发生。P3

  2:那为什么不直接写安全电流呢?因为电网的标准里只有电压是恒定不变的,这样有利于电网中的负载正常运转,而电流是随电网中的负载随时变化的。所以综上所述:第一,安全电压不是保障安全的直接原因,却是安全的充分条件;第二,设置安全电压在可操作性上比设置安全电流强得多. P4

  3:坐飞机往返一次东京或纽约大约要承受0.2毫西弗,和一次胸透差不多。一次头部CT扫描大概1毫西弗,而与一个每天吸30支烟的人同居一年吸入的二手烟的剂量也有1毫西弗。一次胸部CT大概5毫西弗,全身CT10~20毫西弗。一个每天吸30支烟的吸烟者一年承受的辐射剂量为13~60毫西弗。P9

  4:我们的结论是,下雨天打电话会引来闪电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谣言。其实这个谣言这么流行的原因物理君想过,可能有两点。第一,最早的手机,也就是大哥大,有很长的外置金属天线。这根天线在打电话的时候还要拉开,这个可能真的有尖端效应,会引来闪电.所以,早期的手机厂商会提示消费者,下雨天在户外最好不要打电话。P12

  5:这里并没有一个简单通用的公式。但至少,某些楼层(比如经常被提起的9~11层)是扬灰层这个说法是谣言,因为每一个地方情况都不一样,同一个地方不同的灰尘可能在不同层聚集,也可能在所有层都差不多。P13

  6:油(植物油)和纤维的折射率差别不大,分别接近1.47和1.53(空气折射率是1.0)。如果孔隙中充满了油,那么油和纤维的界面上的折射和反射就大大减少了,光线差不多可以直射过纸张,纸张就变得透明了。P14

  7:路面有水,水会减少汽车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力,引发打滑现象。但是,人工清点纸币时,干燥的手指在纸币上却打滑,将手指沾水后反倒不打滑了。这是为什么?两种现象的主要差别在于水层的厚度。P14

  8:PS:市场上连防引力波辐射孕妇服都有了。如果这东西真能吸收引力波,那我们科学院要先买一打呀,因为这货挂起来就是引力波探测器,岂不美哉? P17

  9:为什么火柴头里要加入磁性粉末呢?细心的朋友会发现,火柴一般都是头朝一边躺在火柴盒里的。没错,加入铁粉后,我们用磁铁吸一下就可以高效地把火柴头顺到一边了。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拟定了技术标准,颠倒头的火柴是不允许装盒的。P19

  10:风扇为什么逆时针旋转?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应该与螺纹方向有关。工业上为了降低成本,各种零件会尽量遵循标准化的原则。常见的螺纹都是右螺旋的。因为规模效应,右螺旋的螺纹成本比左螺旋的更便宜。P29

  11:为什么光走的路程总是最短?光怎么知道那条路最短?这个叫费马定理,严格的表述是:光走过的路程总是一个泛函极值(一阶泛函导数为0)。问题是,为什么光知道这条路径是一个极值呢?(这条路径总是最短的,有些情况下也是最长的,但总之是极值。)光有意识吗? P47

  12:蓝鲸离开水面很快就会死亡,但死因并不是窒息,它是用肺呼吸的!关键在于,蓝鲸体重太大,离开水后血压激增,导致心力衰竭。也就是说,它们会自己把自己压死。P53

  13:一只苍蝇在汽车里飞,没有附着任何东西,它为什么会相对地面跟汽车保持一样的速度?它并不是没有附着任何东西。它附着空气。空气附着车。P54

  14:外星人的眼睛有没有可能接收红外线或者紫外线?他们会不会比地球人的视野更宽阔?可能啊,相当可能!其实我们不需要提外星人——难道题主忘了江湖上名震天下、红极一时的皮皮虾?我们要说的不是吃货嘴里那种土里土气的皮皮虾,而是它的亲戚,色彩艳丽的齿虾蛄科孔雀螳螂虾。这家伙至少有16种视觉感受器, P68

  15:云的主要成分是水滴和冰晶,水和冰都比空气重,为什么不掉下来呢?物理君童年时也疑惑过,天上那么大块的棉花糖咋不掉下来呢?其实云是会掉下来的,只是掉下来的速度很慢很慢,这归根结底是因为空气有阻力。P70

  全文完

  相关链接:

  5星|《世界观》:科学简史及伴随的科学哲学思辨,有趣烧脑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2月28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2月28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60本书(截至2月28日)

  本号870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new)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1分钟物理》读后感(十):这些杠精,其实是阿基米德的后人吧!

  生活中,谁还没遇到过几个当代“杠精”?只要你上网冲浪,就一定体会过被“杠”的感觉。

  普通的杠精,他们往往并不关注客观事实,经常为反对而反对,不管别人所说内容的对错而进行持续的反驳。比如在做饭视频下问为什么要伤害动物,在文艺片下问为什么没有酷炫特效。

  不过以上都只是一种浅薄的“反问”,直到我遇到了一群人,他们的反问非但让人一下回答不了,还让人陷入沉思。

  我这才见识到什么是有智慧、有水准、充满知识力量的反问。我想,这些高段位“杠精”,应该是深得“一根杠杆撬地球”的阿基米德的真传吧。

  这些高段位“杠精”的提问,让你觉得这个问题就是为了堵你,但你又会不自觉地跟着思考,好像这个问题真的有点道理?

  比如他们最喜欢的,就是非要对大家已经认定的“常识”提出质疑。

  为什么戴上耳塞可以减少噪音?

  为什么尺子和橡皮会沾到一起?

  为什么下雪后会很安静?

  为什么空调能吹出冷热两种风?

△ 比如他们非要提问“温度”是什么。

  普通人的思维是,耳朵塞住了当然会降噪,尺子和橡皮放一起了所以粘住了,下完雪没有人自然安静,空调生来就吹冷热风,这些问题哪有为什么,你一定是在“杠”我!

  他们另一种常见的“杠”人方式,是精心准备一系列脑洞问题,让人猝不及防跟着他们的思维跑偏,开始天马行空地“胡想”。

  比如下雨打伞时有没有一个最佳撑法?

  往台风眼里扔一颗原子弹会怎么样?

  如果在光速飞船上发射一束光,光速不就能被超越了吗?

△ 还有人想往地心里扔东西,并问你会发生什么。

  他们还时不时关心一下宇宙,问你为什么地球等天体是圆的?黑洞有温度吗?为什么极光是绿色的?

  被这些“杠精”问到以上问题时,我充分感受到了他们不断膨胀的好奇心,以及对日常生活的不安分。

  然而所谓高段位的“杠精”,质疑完生活常识、开完神级脑洞、关心完宇宙万物还不够,他们一定要“杠”到得出一个答案。

  在他们的世界,没有什么不能刨根问底。

  比如在和爸妈“杠”为什么要买防辐射服的时候,爸妈们都会说,别管手机电脑有没有辐射,穿了总比不穿好,万一有用呢。我们大多数人也都懒得和爸妈杠到底。

  然而“杠精”们会翻阅成摞的文献资料,表面上轻描淡写,实际句句诛心地告诉你,电脑手机电视等日常辐射是非电离辐射,防辐射服是能隔绝它们,但这种非电离辐射对人体是无害的。

  而对人有害的是电离辐射,比如安检时的X射线辐射。即便你生活在福岛,防辐射服也只能防α粒子,不能防γ射线和β射线,而α粒子是皮肤也可以防的。所以你花钱买防辐射服,只是买了自己皮肤自带的功能。

  再比如,如果地球上植物都消失了,剩余的氧气可以让人类活多久这个问题,普通人被问大概率会说一句“和我有什么关系”。

  而高段位“杠精”们则会查询数据,根据地球大气总质量、氧气占比、世界人口、每人呼吸耗氧量等等,算出所有人大概能活1.5x109天,约等于400多万年的具体答案,顺带嘲讽一下这不是“杠”,这是小学生也能算的题。

  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些总爱反问的“杠精”们,是在用一些物理原理来解答生活。物理这门看似高冷的学科,在时刻描述着我们生活的世界。

  然而我们又会发现,为什么物理的解答总和我们的常识不符、和我们的直觉相反?

  这正是好奇心爆棚的“杠精”们喜欢反问的原因——物理往往让人意识到,日常生活能接触到的东西狭隘、渺小得可怜,就像井底的天空。这门诞生于人类思考和总结日常生活的学科,最终超越了日常生活。

  提问和思考的正确方式,是不断用知识来更新以前的“常识”。一旦认为知识应该符合常识,是一种既偷懒又自以为是的危险想法。

  那么,你是否也有一些念念不忘又不知道该问谁、问了担心自己被吐槽“杠精”的问题?

  其实,还有65万人,和你一样,但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

  在这本名为《1分钟物理》的科普问答集里,65万喜欢思考的网友提出了238个脑洞趣题,且它们更加犀利、丰富、有趣。

1分钟物理8.0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 2019 /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为什么冷水冲不开咖啡? 为什么镜子成像是左右颠倒而非上下颠倒?

  如何高端地用物理撩妹/撩汉?(别笑,认真的!)

  为什么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而不是圆形?

  量子计算机将如何改变世界?

  最重要的一点是,以上这些提问得到了最靠谱的解答——来自堪称“科普界故宫”的超人气科普网红“中科院物理所”的精辟回答。

  这本《1分钟物理》是“中科院物理所”官方公众号王牌问答栏目的精华结集,囊括了你最关心的生活、学习、脑洞、宇宙和量子等等问题。

  这位红遍微信、抖音、头条的超人气网红“物理君”,表面高冷正经,实际卖萌成性,他幽默的回答往往只需要1-2分钟的时间就能读完,还附带50幅风趣漫画。

△ 漫画直观地帮你解答,光为什么不会“砸死人”?

  总之,让你每1分钟,都能 get 1个新的知识点,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

  当拿到这本在碎片化时间就能汲取科学养分的书时,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于渌也在开篇提醒了你:“好的问题是一次探索的起点,但好的解答往往并不是探索的终点。”

  《1分钟物理》中的回答更像是一把钥匙,帮你开启好奇之门,门内更广阔、更丰富的物理世界,需要你自己去发掘。

  对世界的好奇心、探索欲,对生活日常现象的反问与敏感,才是这本书真正希望给你的启发。

  回到开头的话题,现在,你准备好和65万人一起,做一个对世界时刻提问、时刻好奇、时刻刨根究底的“杠精”了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1分钟物理读后感摘抄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物理  物理词条  分钟  分钟词条  
美文

 当恋爱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

 快要步入大二的殿堂了,也就意味着自己又老了一岁。当岁月还在踱着春风化雨般的脚步甩掉身后的一个又一个春秋时,身边的同龄人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眼看...(展开)

美文

 微光

当我坐在电影院里,早已熟稔的《微光》旋律在这个黑暗而狭小的空间里回荡的时候,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心里被反复槌打后的痛感,以此提醒我:故事越来越接近尾声,接近那个曾以...(展开)

美文

 做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教师

 每个老师心中都住着乖巧的孩子,同样每个孩子心中也都住着完美的老师。我们渴望孩子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其实孩子何尝不是,他们希望老师也是完美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