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是一本由[加]大卫·克兰迪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兄弟》读后感(一):命运的子弹
弗朗西斯和迈克尔两兄弟在加拿大出生并长大,居住在多伦多的贫民区。父母在年轻时从特立尼达岛移民到加拿大,可父亲在到达加拿大不久后便抛弃他们。母亲为抚养两兄弟每天做三份工作,还因黑人身份备受歧视。在学校,兄弟俩也因黑人血统被老师放到低级班,杂货店老板把他们认作小偷不允许进店,走在路上时陌生人因他们的肤色而加快脚步……但弗朗西斯和迈克尔在母亲的爱护下并未因歧视而变得愤世嫉俗,而是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哥哥弗兰西斯爱上了嘻哈音乐,怀抱着音乐梦想,弟弟迈克尔爱上了邻家女孩爱莎,陷入懵懂的爱情中。然而这一切都在1991年的炎夏改变了,种族隔离愈加严重,警察开始打击黑人移民,哥哥弗兰西斯在一次事故中被枪杀,剩下迈克尔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开始越来越沉默,他们将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去和这场变故带来的伤害……
加拿大作家、西蒙弗雷泽大学文学教授大卫·克兰迪以多伦多一个特立尼达移民家庭为中心,讲述了大时代变迁下一个黑人家庭的巨变,通过迈克尔和弗朗西斯两兄弟的成长经历唤起人们对种族、家庭、身份认同、个人尊严等问题的思考,致力于描写加拿大黑人移民的生存状况,探讨种族、阶级、身份和归属感等社会议题。该作品入围了包括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加拿大吉勒文学奖、吉勒文学奖、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在内的十个文学奖项,获得了加拿大罗杰斯作家信托奖。
加拿大作家、诗人迪翁·布兰德评价道:“《兄弟》折射出悲剧之后仍存在的希望的微光,克兰迪巧妙地将笔触深入一个黑人家庭,展示了他们隐私的被侵犯、欲望的被抹杀。如此沉重的话题,如此温柔的写作。”
译者姚瑶说:“当然,这个世界上依然有那么多的有色人种在异乡得到了尊重,绽放了光芒,然而,这个世界上种种的歧视,种种的不公种种我们想不通的不合理却依然存在,依然是堵住许多人出路的巨石。或许这就是小说的意义之一,将你看不到、触不到、想不到的那些人那些事掀开幕布,演给你看,告诉你, 原来还有人活在这样的阴云密布之中。”
《兄弟》读后感(二):你是我兄弟
你是我兄弟
确认过眼神,是我喜欢的书,只看一眼封面就知道。关于移民的书籍看的不多,印象中是欧洲移民比较深刻一些,似乎是叫未尽的苦难。其实是不大敢看这类题材的作品的,太过沉重。这本书是弟弟写给逝去的兄长,翻开来便有几段小字,交代了故事的基本概况。
他们是加拿大移民,黑人受到歧视,1991兄长死于打击黑人的事故,父亲早就抛弃他们,兄弟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们依然善良,充满温暖。弟弟有了艾莎。哥哥有了梦想。原本美好却因为自己一直隐忍的事情——种族歧视而丧命,直接击到弟弟和母亲。
书的一开头,是哥哥教他爬电线杆的记忆,为了最高处的一览无余,俯瞰一切,需要承受交流电把你电成焦炭的危险,画面真实、亲切、熟悉,可是说话的人早就不在,那是丧亲之痛,作者很痛。回忆的苦涩与美好。
和艾莎重逢是在10年后,她的父亲癌症去世,他们重逢了,然后母亲登场,年纪很大、很安静。房间还有哥哥的上铺。很容易陷入安静,好奇他们之间缺失的东西。
后来展开回忆了和哥哥发生的故事。发现哥哥其实是个蛮形象鲜明的,他竟然也会很玩得来,这跟我想象中遭受歧视的黑人不一样。他的生活其实还蛮幸福的吧。相比弟弟来说,他就是一个popular的存在啊。但是哥哥的性格我其实没那么喜欢,尤其是发生事故的时候,他明明可以避开这些事情,如果他没有那么任性矫情拉弟弟出来说话,如果他当时快速拉着弟弟跑掉,但是他就是有点墨迹,我不喜欢这种角色。母亲是个很苦的人,想紧紧保护好自己的孩子,用力过猛,但是他们的相处中也有温馨,特别是哥哥照顾妈妈生病时候,好温柔的大男孩啊。邻里的眼光,以及还算好心的食物,其实也是真实的人情吧。
作者的语言其实是沉重的痛,把读者的心情也随之带到低谷。但是又不知道痛在哪里。那个可以紧紧依靠的肩膀,赤裸而温暖,那具身体总是近在咫尺,所以,你真的在有风之处停留吧弗朗西斯。一个灵魂在那样地陪伴观察你,是只有亲兄弟姐妹了,我们有一样的爸爸妈妈,包括他们的行为我们都是同样承受,所以我们是最亲的。
关于移民问题,其实不曾想到加拿大这么残酷,前几天和飞行员小哥哥偶然谈起加拿大移民问题,觉得他们还是比较包容的。其实这个问题不好轻易来说,曾偷偷看男神分享的一篇文章,里面谈到移民暴乱问题,导致本国居民福利下降,没有办法正常生活,问题不能片面来看,我也不知道什么样子的世界才是对的,这是文明永恒的悖论。无论如何,活着的人都好好的,对得起,充满感激,你还要一个怎样更好的世界。
《兄弟》读后感(三):来世再做兄弟
通篇看完,感觉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一部关于兄弟俩人成长的回忆录。主人公是从小出生在多伦多兄弟俩,他们来自特立尼达岛,是黑人,他们生活在最贫穷的地区,从他们小时候开始就只有妈妈一个人辛苦地赚钱养家糊口。贫穷让他们早熟,尤其是哥哥弗朗西斯,聪明伶俐,知道看人脸色读懂别人,也知道妈妈很辛苦,会从微不足道的小事里关心妈妈。长大了以后,兄弟俩遭遇了街头械斗,枪战,看着安东被人杀死,结果被警察带走,询问后把他俩从警察局放了出来。回家后,弗朗西斯之前就表现得很叛逆,和妈妈吵了架离家出走。然而,警察们隔三差五到他们经常聚会的理发店里,用各种各样的理由对他们进行搜查,最终,弗朗西斯不愿意低头,也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就这样被警察以正当理由开枪打死。弗朗西斯去世后,弟弟和妈妈相依为命,十年过去了,他们都没有从失去亲人的伤痛中走出来。然而,这个世界上,种种的歧视,想不通的、不合理的依然存在。 事实上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故事,简单点说,就是关于一个年轻人深陷麻烦,同时他的弟弟背负着过往继续前行,而他们的妈妈逐渐变疯的故事。 一是歧视问题一直是一个永不消失的话题。加拿大是一个以多元文化、多种族融合著称的国家,在全加拿大人口中有20%以上为非本土出生,作为世界上仅存的有完整的移民系统的国家,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问题仍是困扰移民社会和留学生的一个大难题。 二是种族歧视在西方殖民地很普遍。加拿大的显性歧视主要指直接的言语上的侮辱、明显的不平等不公正对待甚至严重的还有肢体上的暴力行为等,而隐性歧视则偏向于没有直接言语或肢体上的辱骂但是有潜在的不平等待遇等等。有很多时候老外是非常注意自己被贴上种族主义者标签的,但是在心底里还是有一种自身是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样的现象在工作场合、学校中均有发生。 三是国内也有歧视。实际上歧视到处都有,中国国内也很多,北方人歧视南方人,城市的歧视农村的,沿海的歧视内地的,港台人歧视大陆人,总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视和偏见,这并不能说明加拿大就是一个种族主义国家,但是歧视造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才是最值得我们关心的。 四是如何消除种族歧视。歧视的造成原因除了文化差异和语言造成的障碍、媒体的负面宣传,也不能否认华人会有一部分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当我们说道好多国家都不喜欢中国人时,仅仅依靠因为中国强大了他们害怕、中国太有钱这样苍白的理由无法解释得通,也许有些时候我们的确没有遵守当地的规则或法律,或者一些文明素质有待提高。不过当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面对故意挑衅、带有攻击性的不管是语言上还是肢体上的侮辱,我们势必要采取正当手段保护自己。
《兄弟》读后感(四):兄弟
有些人生注定没有出路
读完故事的时候,心中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忧伤,同时又有一种无力感在心中不断的蔓延,蔓延
天际,是乌云密布,要下雨了,春天的雨总是如孩子的脸一样,时而晴,时而雨,最近各地还陆渐有冰雹出现。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兄弟,以及他们的母亲,也犹如这天气一般,他们的命运无法掌控,摇摇晃晃的向前移动,却不知道何时会被飞来的横祸而击中而倒地
书中是以回忆的方式,回忆了那个不想被命运给扼住喉咙的哥哥的故事,十年前的故事
十年前,当他们还只是一个少年的时候,那个叫做乐园的街区里,名字是乐园,可是却是杂乱的,黑暗的,冷漠的,被歧视的黑人小社会,在加拿大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同时也反应了,黑人的社会地位的低下,即使很多人都在努力的工作,可是却得不到温饱,同时也得不到尊重
他们住在低矮的,闷热的小房子里面,周边的人也是同样的,妈妈被生活折磨的,已经渐渐失去了年轻的容颜,走很远的路,干着辛苦的清洁工的工作,却还要时时的担心失去工作,每天回来都是很累很累,却又要照顾两个孩子,小时候,两兄弟就知道了,在妈妈不在的夜晚里,自己吃饭,不该碰的不要去碰,等着妈妈回来
如果所有的人都这样,如此卑微的生活着,一代又一代,因为他们的皮肤的关系,在这个混乱的地块里,人命显的很脆弱,而尊言是什么呢?其实什么也不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命的延续,已经很辛苦了,已经日渐渐麻木了,谁还会去在意那些无形中的东西呢?
可是,哥哥,那个从小在哥哥的照顾下长大的孩子,他感受到了哥哥的灵魂在颤抖,特别是在发生 了枪击事件以后,在一位他们认识的朋友被警察当场开枪打死的时候,哥哥眼里的悲伤,与举动 ,让年幼的弟弟害怕与恐惧。
哥哥走了,在高中没有读完的时候,可是即使读完了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在社会的最低层里,低到尘埃中
哥哥的离家出走,哥哥开始与别人年轻人混在一起,在一家洗发店的小屋子里
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愿望而奋斗,有些人因为目前的安稳而安逸,面对着环境,面对着大环境的无法生存,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对于哥哥的举动,对于妈妈的悲痛,弟弟的悲痛,以及这个世界的冷漠与残忍,除了活着的人继续生活着,还能有什么办法么?
十年了,十年来,因为对哥哥的爱,因为那无法触及的往事,因为一个女孩的回来而揭开了一幕,命运是无法掌握的,无论怎么样的挣扎与反抗,在这个天空里,看到的只有冷漠,只有人性最黑暗的一面,那些个阳光,那些个暖阳,不见一丝光影
常常会想起,那个倔强的眼神,那个孤傲的少年的背影,那个无法踏出一个灿烂未来的离家出走的少年
《兄弟》读后感(五):《兄弟》:一曲挽歌,折射出现实与希望的碰撞。
一曲写给逝去兄长的挽歌,让人读来悲怆。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兄弟》。 从这本书的开篇,便是以弟弟回忆的方式,作为了一个点,扩散开来,展开了整本书的内容。 从风格上来讲,这种回忆的方式,使得整本书当中的情感十分的浓郁,加之对于当时社会上的描写,也特别的真实,让人读起来,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也会不由自主的跟着主人公的心境,进行一场跨越般的游走。 书中的主人公,一对黑人兄弟,跟随父母来到加拿大居住,可父亲却狠心的抛弃了他们。于是,两兄弟只能由母亲艰难养大。 作为黑人,他们远要比其他的孩子承受的更多。街角的商店里不准他们进去,因为怕他们是小偷,整日混迹在理发店里,也要被人说成是“小叫花子”,野性未驯的小孩子…… 这样的待遇,比比皆是。那一片黝黑的肤色,就像是上天赠与——只是这赠与,没有给他们带来公平。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哥哥弗朗西斯喜欢上了说唱音乐,并且具有着极其高的天赋。这看到这里,我甚至会觉得,哥哥弗朗西斯真的有会有一个充满光的未来。可世界的残酷,永远是在我们的想象之外。就像是那一颗射入到弗朗西斯身体当中的子弹,这一颗子弹,不仅是让哥哥的梦想化成了泡沫,也让他丢掉了性命。 他再也没有机会能够冲破命运带给他的阻碍。 然而,他又做了什么?他只是想保护自己的弟弟不受到任何的伤害,没有做出任何过激的行为。 命运与他开了玩笑,也让妈妈和弟弟终生都笼罩在了这一片乌云之下。 没错,就是乌云。 这本书的整个的基调,都藏在这种冰冷,阴暗,无助之下。家人的互相取暖,只能减少一些外界所带来的冷漠与伤害,却得不到根本的治愈。 这真的很悲哀。 就像是译者姚瑶所说的,命运是一颗射向胸膛的子弹。 故事的情节让人不胜唏嘘,却又真实的鲜血淋漓。 读过这本书,我便常常在想,如果这一家人,不是黑人会怎样?如果哥哥弗朗西斯没有丧命在子弹之下又会怎样?然而现实之中永远不会有如果。 如果有如果,那世界,也就不再是世界了。 总的来说,这算得上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从这本《兄弟》当中,可以体会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所能够接触到的情感,也是复杂且纯粹。这是一种让人震撼的感官,并不是很好描述。 就像是这一本书,被笼罩在乌云之下,却仿佛还有一束微光,在云的另一端,等待着时机,只为穿破云层。 现实与希望的碰撞,不仅是隐藏在这份浓厚的兄弟情当中,也隐匿在每一个角落当中。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内人,谁也逃脱不了。 那一束微光,又什么时候才能来呢?
《兄弟》读后感(六):黎明何时会到来
年少的时候,非常羡慕有哥哥的同学。有个非常要好的女同学,总是和我抱怨说哥哥抢她的东西,除了洋娃娃不抢,其他什么都要抢。我配合着她的抱怨,一同笑骂哥哥是“坏人”,却依旧在心底狠狠地羡慕着,她崴脚时哥哥背着她上下学的情景始终印在我的脑子里。
最近拜读了大卫·克兰迪的作品《兄弟》,书中讲述了兄弟情谊,讲述了移民生活的艰辛,讲述了有色人种不被认同的无可奈何。作者以弟弟迈克尔的回忆进行讲述,整部作品是令人伤痛的,是有些压制的。
开篇即是迈克尔回忆弗朗西斯曾对自己说过的话:你得盯住你的哥哥,紧紧跟上他。
迈克尔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视哥哥为偶像,母亲为了生计奔波,两兄弟自很小的时候起就必须独自呆在家中,他们在遵从母亲的嘱托之余,也会小小地出格一下。兄弟两人为这样的“冒险”窃喜,但是从未让母亲为自己操过心。
直到,弗朗西斯渐渐长大。
长大的弗朗西斯开始有自己的世界,他想要寻找自己的一方天地,想要突破命运的困缚,想要为黑人的自己和家人朋友冲出一片天地。弗郎西斯想要离开家,他一直在筹划着,一起突发的冲突加速了他离家的步伐……
最近刚刚获奖的影片《绿皮书》讲述的也是有色人种生活在异乡的故事。钢琴家唐是一名黑人,他为了“走出去”,自北部一路向南巡演,与他一起的三人组中另外两位大提琴师和小提琴师均是白人。唐雇佣托尼为自己出行的司机,为期两个月。
托尼是一个非常社会化的白人,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拳头,同时,他是个非常排斥黑人的白人。有个小细节,家里来了两位修理水管的黑人,在工人走后,托尼将黑人用过的水杯直接扔进了垃圾桶。
唐雇佣托尼的时候,托尼刚刚短暂失业,为了生活,托尼接受了这份工作。他在与唐面试之时,表现出了高人一等的姿态——不接受“管家”的工作,要求提高周薪金。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这世界到处都是害怕迈出第一步的孤独的人。唐无疑是孤独的,但是他也是勇敢的,他知道南部黑人问题多么严重,依旧坚定地决定要进行这一次的巡演。两个月的时候,唐和托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托尼不再叫黑人“黑鬼”,也不能接受家人朋友如此称呼黑人;唐也终于开始敞开心扉,接纳来自他人的关心。
单从这一点来看,《兄弟》中弗朗西斯的抗争失败了,不但失败还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迈克尔看着哥哥弗朗西斯与这个世界抗衡,迈克尔是一个旁观者,也是一个深觉自我懦弱的人。他想要学习哥哥,一直在哥哥的身边陪伴着。在哥哥离家之后,依旧固执地想要生活在哥哥的生活之中。只是,迈克尔始终没有能够如哥哥一般坚定,他屈从于这个世界的既定规则,在边缘徘徊,每一次试探最终都无疾而终。
有色人种问题一直存在,马丁路德金说:“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穷的。”为梦想而努力,黎明终有一天是会到来的。
《兄弟》读后感(七):兄弟之外,更是悲伤
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加拿大作家大卫克兰迪的《兄弟》。怎么说呢,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耳边一直回响着的是那首名为《兄弟难当》的流行歌曲,我说兄弟难当,咱们有难一起闯;我说兄弟难当,咱们有福一起享。但是对于故事中的弗朗西斯和迈克尔兄弟来说,不论是有难还是享福,都只能是一种奢望了,所有的一切都在那个夏天的一声枪响之后,戛然而止。。。 弗朗西斯与迈克尔是一对黑人兄弟,随父母从特立尼达岛迁徙到加拿大,居住在多伦多的贫民区。假如我们抛开兄弟两人的肤色不谈,他们这个家庭与别人家庭也并无二致,无非就是日子可能过的苦一点,也可能无法去接受一些什么好的教育,无法收获一段美丽的爱情,但是错就错在他们并非是白人,并非是原住民,而是有着黝黑皮肤的黑人。在这场悲剧里面,这成为他们的原罪。对于有色人种的歧视,在过去。在现在,在未来,依然会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弗朗西斯离开的时候,只有二十多岁,天知道,他并没有想去做什么过激的行为,他想要做的仅仅是要去保护自己的兄弟不受伤害,仅此而已。但是在警察看来,弗朗西斯的行为无疑触动了他们那颗敏感的神经,枪响,人倒地。直到在这个故事过了一大半的时候,我才明白弗朗西斯过早的离开的真相,这种真相,让人有些唏嘘,有些不忍,有些愤怒! 如果要为弗朗西斯与迈克尔兄弟的故事加一个情感注解的话,我想悲怆会比悲伤更加的贴切。失去自己挚爱的亲人,无疑是一件极为悲伤的事情,但是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悲剧的发生,总是让人有一种难以纾解的愤怒。虽然弗朗西斯与迈克尔绝对算不上是一般意义上的好孩子,他们被人叫做“小叫花子”,是“四处闲逛,不干好事”的小流氓,他们也经常混迹于与一些在体面人看起来绝对算得上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不是他们的选择!只是因为他们的肤色,才让他们在这个体面人居住的地方处处受到排挤,处处被人歧视,就连他们与自己的小伙伴们唯一栖身的理发店,也不得不随时面对警察的搜查,那个时候,他们只有乖乖的,站在那里,像是待宰的羔羊一般。关于他们身上,所加诸的那些所有标签,有没有哪一个是他们自己心甘情愿的呢?! 虽然面对着整个社会的排挤与敌视,但是弗朗西斯兄弟依然保持了难得的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弗朗西斯与小伙伴杰利喜欢上了说唱音乐,他们将其视之为改变自己命运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们真的真的在说唱音乐上有着极大的天赋,在面试现场,弗朗西斯与杰利为所有的听众献上了一次有关于音乐的饕餮盛宴,各种风格和声音共同奔流,从音乐到噪音再到音乐再到噪音,所有的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就连指挥也完全的被他们吸引住了,忍不住称赞他们是有天赋的。或者,如果,不是他们的肤色,他们的生活从此便会进入另外的一片天地,但是,没有如果。一心只想要得到平等对待的他们,被拳头,被命运重重的击倒在地,流出鲜艳的鲜血,蜷曲着身体,痛苦的呻吟。。。。。。 生活与命运没有给过他们任何的机会,他们也无法去扼住命运的咽喉,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一群孩子,被命运嘲弄着,无奈的落下人生的帷幕。悲伤,已经完全无法表达出他们他们的不甘与痛苦了。。。 在故事的最后,本文译者姚瑶说,也许我们不欠这些孩子什么,但又好像是整个世界都欠了他们一些什么。总归还是欠的吧,而且还是永远无法偿还的那种。。。。。。
《兄弟》读后感(八):译后记丨命运是一颗射向胸膛的子弹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整个故事从第一句话开始,就铺设了略显悲伤的基调,而堆满了肮脏积雪的冬末街区,就是故事主人公的全部人生,是灰色的,凛冽的。
这是一个关乎青春岁月的成长故事,却有些沉重。说来也很简单,主人公是居住在加拿大的黑人兄弟,由妈妈一个人照顾,对自己的爸爸只存留依稀印象,甚至连名字也记不清了,而他们的朋友也无一例外都是有色人种,他们居住在整个城市最糟糕落后的地方,他们都曾梦想着走出去。
写下这句话都让我觉得有些悲伤,他们都曾梦想着走出去,可最后,哪怕有人娶妻生子,平稳度日,甚至念了大学拿了学位,可最终,还是没有人真正走了出去。
被注定的命运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在少年时代抽醒了这群少年中的每一个人,而对主人公之一,“我”的哥哥弗朗西斯来说,命运是一颗注定要射向胸膛的子弹,迟早要打穿他不愿弯下的脊梁。
在翻译《兄弟》之前,我恰好翻译了中信的另一本小说《不可能的堡垒》,很巧,两本书里的人物都处在相同的人生阶段,年纪差不多,生活在北美的不同国家,居住在脏乱差的小城镇里,没什么钱,但却一个是白昼,一个是黑夜,是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兄弟》的主角是黑人男孩,《不可能的堡垒》的主角是白人男孩,于是命运似乎也从出生那一刻被决定了。
在《不可能的堡垒》中,男主角也是单亲家庭,在学校里不起眼,被老师看不起,唯一的爱好就是电脑编程,在看他的故事时,你也许会想,美国孩子的童年也不全然是无忧无虑的,也有很多烦恼,很多不得已,但那依然是你熟悉的美国故事,小人物也能逆转人生。到了《兄弟》这里,你会发现,白人男孩们的烦恼来自于这个社会给予的各种条条框框,他们想打破,想要自由,并可能要到一个不错的未来,而黑人男孩们却压根是被这个社会排除在外的,他们连融入这个社会的路都找不到,更遑论为自己的人生找一条出路。他们要反抗的根本就不是个人命运,而是一道无解的人类命题。
两段青春的对照,更让《兄弟》这个故事在我的眼里多了一些悲伤,兄弟俩和妈妈吵了架赌气出走,在公交站避雨时碰到的白人女性恨不能退避三舍;碰到的黑人同伴又只会用暴力当做打招呼的方式;在帮助拥有音乐天赋的朋友参加DJ选拔赛时被极不礼貌地无视;在他们经常聚会的理发店里,警察们隔三差五就会造访,用各种各样的理由对他们进行搜查。最终,不愿意低头、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的弗朗西斯就这样倒在了警察的枪口下,而警察却告诉他的妈妈,是你儿子有情绪问题,警察开枪是正当的。
那一声枪响就好像是熟睡中的闹铃,一群贫民窟少年的春秋大梦倏忽被叫醒,别做梦了,你怎么可能实现梦想,你怎么可能要求公正,你不被当做社会败类就不错了,至于别的,别做梦了。是啊,他们根本就是连做梦的权利都没有的一群孩子。
弗朗西斯去世后,“我”和妈妈的生活过成了什么样呢?即使十年过去了,“我们”也都没有从失去至爱的伤痛中走出来,伤痛是复杂的,可能今后漫长的人生你都不可能从中恢复过来,而不是像那些不忍伤害你的故事里告诉你的那样,总会过去的,总会好起来的。
没有什么会好起来,也没有什么会过去,没有原谅,也没有面对,哪怕多年之后,故事里的人偶然重逢,也只有浅浅两句寒暄,心头压了很多话,却多一个字也不肯说了。
当然,这个世界上依然有那么多的有色人种在异乡得到了尊重,绽放了光芒,然而,这个世界上种种的歧视,种种的不公,种种我们想不通的不合理却依然存在,依然是堵住许多人出路的巨石。
或许这就是小说的意义之一,将你看不到,触不到,想不到的那些人那些事掀开幕布,演给你看,告诉你,原来还有人活在这样的阴云密布之中。
整个故事没有强调冲突,没有刻意堆砌情节,完全是在娓娓道来的回忆之中用情绪把你牢牢拴住。在落下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长长抒了口气,因为疲惫,因为面对这样根本无出路可言的人生,我也莫名心怀亏欠。
也许我们不欠这些孩子什么,但又好像是整个世界都欠了他们一些什么。
《兄弟》读后感(九):《兄弟》--当时,你说不出爱他,但你将用一生去想他
这是一本独生子女越是读下去也会越能感到“兄弟”一词含义的书。
就算有了看似再光明的前途或最黑暗的未来,每个人的内心也会时时泛起思念的渴望与无助的感受。每到这个时候,最本能地占据头脑的,多半是家人--尤其是那个家里“最可靠”、对你有着最深影响的人。你会开始如醉如痴地回想从前,幻想对方现在就能出现在你的身边,然后转而“理智”地开始根据记忆里对方的习惯和家中“不变”的环境,推想“对方现在最可能在干什么”······
然后才会意识到,竟然,已经分开了这么久。
生离过久使思想和心灵不再同步导致见面后难掩的尴尬,死别却不想接受现实依然竭力装作平静试图麻木自己的燥郁,都是让人决定默默掐断继续回忆或幻想的有力理由。一旦这时,久不联系的老邻居、老朋友正巧找到你,跟你说起了那些你从未忘记却说不出口的从前,一句邀约便再难阻挡地脱口而出:“回来看看吧······”
而每每说完,才想起来后悔:真的做好准备再想起那些事吗?家里的房间收拾的足够宽敞干净好招待客人了吗?客人来了给人家吃什么呢--什么食物才能既成为小字辈们心照不宣、对兄弟的纪念却不至于招致父母们直接伤怀落泪呢······
眼下,迈克尔就陷入了这种困境。但是,说出去的话再也收不回。所以,他还是沉默地接回了老邻居艾莎,在妈妈近乎麻木地反应中,安排艾莎住下了,并把妈妈的表现轻描淡写地带过,哪怕别人会把这当成不礼貌。可是唯有知道内情的人,宁可接受这种不礼貌的对待--否则,就是要逼着迈克尔和他的妈妈想起,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个家里已经永远地失去一个人长达十年之久,那个人就是迈克尔的哥哥弗朗西斯。
弗朗西斯无疑是附近的破烂街区里,很不错的孩子了。他天生聪明善良,感情细腻,懂得细致地照顾疲惫妈妈的自尊,也知道怎样安放自己和弟弟的精力和快乐。直到他成长为青春少年,迈克尔发现自己好像再难融入弗朗西斯的世界和眼睛,于是也因为少年人的倔强和执拗,更关注眼前的生活窘境和自己,渐渐不再到处追着哥哥的身影。可是,就算再怎么打扮夸张、夜不归宿、打架口角、呼朋引伴,虽然一直“混”在戴西里理发店,弗朗西斯又怎么能真的忘记,家里还有盼着他好好成长、不再过极为疲累却无前途生活的妈妈呢?他又怎么会不知道,弟弟其实也一直在为抛弃他们的父亲而感到好奇和愤怒呢?他又怎么能不在同样有着出众音乐感受能力和天赋的男孩杰利身上,投注比让自己出人头地还高一百倍的希望,觉得只要对方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自己的未来距离巨大的转变也为期不远了呢?
可是,名为“乐园”的环境,让一切都可以无声地破灭。
从小母亲每次因为要去加班,单独把弗朗西斯和迈克尔留在家里,都会因为提心吊胆于他们的安全,用尽所有违背本心的威胁刻毒的词语,逼他们乖乖待在家里什么也别碰;破败、不安全的街区里时时可能出现的犯罪,黑人的肤色,没有父亲的庇护使得他们由于经济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缺失,不得不更显“灰暗”的神色、口才、“随时出现”在罪恶可能发生的“目击”视野,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无数次有意无意地要和警察打交道,以致被粗暴对待多次后,对警察本能的反感和轻微的反抗;因为经济能力不足,被迫生活在很没有安全感的地方,使得别人自然地戴上“有色眼镜”,连一个可能的机会都不愿意给出,只是干脆地无视他们,生怕他们是“披着羊皮的狼”--所有的一切,都是混乱中,白人警察判断过激导致弗朗西斯的死亡反而要“诱询”迈克尔母子认定弗朗西斯情绪容易不稳定、而他其实只想保护自己的弟弟和戴西里理发店里的其他人尤其是杰利的悲剧,画下了不可逆的连接线。
而迈克尔从此只能放弃一些“想离开”、“不再忍受”的想法,每天专注于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和努力工作维持两人的温饱,尽力把一切不良情绪挡在家门外,并看着母亲因为悲伤,而日渐衰弱、神志昏沉,却无能为力--因为他自己,也将始终怀念弗朗西斯的爱,和自己对弗朗西斯的爱,所有的想念,必将贯穿一生。面对过艾莎,面对过杰利,以及偶然遇到的哥哥从前的熟人,迈克尔知道,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已经死去,又时时因为这些人触发的回忆的痛苦而鲜活。下一个十年,似乎将依旧如此。
本书以主人公叙述的口吻连成的时间线看似很凌乱,却不会让人理不清,也切实地做到了用最温柔、沉静的笔触,写出了让人稍微细想就能会觉得痛彻骨髓的故事。全文满含着黄昏般诗意的色调,让人感受“兄弟”一词背后无尽的深情,与希望落入地平线后,即将面对黑暗的绝望前,终有片刻的温和宁静。
《兄弟》读后感(十):《兄弟》 直到现在 我还欠你一个拥抱
看一本书时,豆瓣的书评可以作为参考,而翻译此书的作者的导读却是非要的看,看完全书之后,可能跟其文化差异和其阅读比较少的原因,我不是非常的了解其国外的历史变革史,所以在思路上和其后面 在种族 家庭 身份各方面的问题上 在看到最后有作者的后记时才更能的感受到 我们所看到的弗朗西斯其年轻而短暂的一生 而作为弟弟的“我”在距离哥哥以去世多年之后 才开始回忆起往事
故事发生的历史感比较的长,在1991年前的夏天里,以多伦多一个特立尼达移民家庭为中心,讲述了大时代变迁下一个黑人家庭的巨变。被父亲所抛弃,母亲独自抚养着以迈克尔和弗朗西斯两兄弟。因母亲要出门赚钱打工,而哥哥和弟弟两人只能关在封闭的房间里,面对外界的事物接触的非常少,在缺少父爱长大的环境中,似乎哥哥总是那般的勇敢,而弟弟会软弱一点,性格方面总是不知的怎么表达,珍惜着现在的工作 兢兢业业上着班,在初恋女生邻家女孩爱莎, 回国时 当初懵懵懂懂的爱情啊,终于在时间中开出了花,爱莎的鼓励也使得迈克尔开始直面的来讲述和回忆哥哥佛朗西斯的死亡的真相
其实对于真相的解释,在这个年轻的孩子身上是否太过于压抑和伤害 似乎黑人的种族就必须受歧视一般 在学校里收到同学的欺负 老师的不公平对待 在和母亲吵架后 委屈的到公交站牌下多于却看见白人皮肤要退让 因为其种族,在警察的时不时怀疑中而度过 人生啊 本该是美好的啊,如果说他们已经丧失了完整的童年 没有感受到公平的正义的对待 那么在成年后 当我们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过自己想要的日子的时候 想要努力的赚钱养活自己 想要追寻自己的爱好完成音乐梦的时候 生活总是那般残忍
好像只有残忍才可以呼唤其人们的内心的那柔暖的温暖 而弗朗西斯 已经放弃了 就像很多关于歧视类型的题材一般 当发生了事故后 警察随意的践踏了佛朗西斯的尊严而且并不相信那个已经受伤要去医院的人的话,反而把他认定为恐怖分子 并且威胁其他 再说话就被击杀 那些呐喊 像是没有人会去听般 独自死去 还要背负暴民的名义而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很多时候 其实种族没有错 家庭也没有错 错的只有贫穷 在那个年代人人都过好自我的年代 贫穷真的很容易毁掉一个家庭和一个孩子 即使再怎么努力的想逃离这个圈子过自己的日子吧,却发现如此的难 而这个社会的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下 其实这样的案例在各个地方都在重复的上演 我们不求去批判 而是多点善意和耐心 比较你曾无视的事啊,可能关乎于一个年轻的生命
V%�~
看一本书时,豆瓣的书评可以作为参考,而翻译此书的作者的导读却是非要的看,看完全书之后,可能跟其文化差异和其阅读比较少的原因,我不是非常的了解其国外的历史变革史,所以在思路上和其后面 在种族 家庭 身份各方面的问题上 在看到最后有作者的后记时才更能的感受到 我们所看到的弗朗西斯其年轻而短暂的一生 而作为弟弟的“我”在距离哥哥以去世多年之后 才开始回忆起往事
故事发生的历史感比较的长,在1991年前的夏天里,以多伦多一个特立尼达移民家庭为中心,讲述了大时代变迁下一个黑人家庭的巨变。被父亲所抛弃,母亲独自抚养着以迈克尔和弗朗西斯两兄弟。因母亲要出门赚钱打工,而哥哥和弟弟两人只能关在封闭的房间里,面对外界的事物接触的非常少,在缺少父爱长大的环境中,似乎哥哥总是那般的勇敢,而弟弟会软弱一点,性格方面总是不知的怎么表达,珍惜着现在的工作 兢兢业业上着班,在初恋女生邻家女孩爱莎, 回国时 当初懵懵懂懂的爱情啊,终于在时间中开出了花,爱莎的鼓励也使得迈克尔开始直面的来讲述和回忆哥哥佛朗西斯的死亡的真相
其实对于真相的解释,在这个年轻的孩子身上是否太过于压抑和伤害 似乎黑人的种族就必须受歧视一般 在学校里收到同学的欺负 老师的不公平对待 在和母亲吵架后 委屈的到公交站牌下多于却看见白人皮肤要退让 因为其种族,在警察的时不时怀疑中而度过 人生啊 本该是美好的啊,如果说他们已经丧失了完整的童年 没有感受到公平的正义的对待 那么在成年后 当我们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过自己想要的日子的时候 想要努力的赚钱养活自己 想要追寻自己的爱好完成音乐梦的时候 生活总是那般残忍
好像只有残忍才可以呼唤其人们的内心的那柔暖的温暖 而弗朗西斯 已经放弃了 就像很多关于歧视类型的题材一般 当发生了事故后 警察随意的践踏了佛朗西斯的尊严而且并不相信那个已经受伤要去医院的人的话,反而把他认定为恐怖分子 并且威胁其他 再说话就被击杀 那些呐喊 像是没有人会去听般 独自死去 还要背负暴民的名义而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很多时候 其实种族没有错 家庭也没有错 错的只有贫穷 在那个年代人人都过好自我的年代 贫穷真的很容易毁掉一个家庭和一个孩子 即使再怎么努力的想逃离这个圈子过自己的日子吧,却发现如此的难 而这个社会的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下 其实这样的案例在各个地方都在重复的上演 我们不求去批判 而是多点善意和耐心 比较你曾无视的事啊,可能关乎于一个年轻的生命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