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独立张爱玲:回忆若有香气》是一本由月下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世独立张爱玲:回忆若有香气》读后感(一):民国才女张爱玲
说道张爱玲,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也是一个传奇女性。关于张爱玲的故事也是非常流行的话题,当然这些话题不仅有关于她的生活,更多的是关于她的文学成就。很多的文学大家都把张爱玲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且有很多人也是从张爱玲的作品之中,受到启发,才能够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由此可见,张爱玲的文学地位,在她所处的年代,是时代的先锋,女性的佼佼者。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如果提到女作家,相信大家都会第一反应就是张爱玲。这就是这位民国才女的魅力所在。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张爱玲的书籍,书的名字叫做《遗世独立张爱玲 回忆若有香气》,这本书的作者是月下,作者是一位年轻的女性,是一位自由撰稿人,也是一个专栏作家。在本书中,每个篇章的标题,都让人有一种苍凉凄美的感觉。作者从张爱玲的众多笔下人物着手,讲述了张爱玲内心世界。宿命,是张爱玲身上那一袭华美的旗袍,很多的照片可以看出,张爱玲非常的美丽,也是非常的善于打扮自己,苗条的身材配上华美的旗袍,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而《红玫瑰与白玫瑰》也是张爱玲比较出名的作品代表,每一个标题都有着一定的寓意,也是对于这位民国女性真实的还原。通过作品让我们对于这位民国女性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前也看过一些讲述关于张爱玲的书籍,对于这位才女有着一定的了解,对于这位新时代的女性的景遇也是有所感慨。张爱玲很有才华,早年幼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几岁的孩童就开始了文学创作,而且还有模有样,直到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校刊上发表一些作品。张爱玲原名张瑛,笔名梁京。一生出版过多部作品,尤其以小说最为出名。而且还出版过英文作品。大家对于张爱玲比较关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有着显赫的身世,尤其是张爱玲的祖母,是清朝名臣李鸿章的长女,祖父张佩纶也是清末名臣,这样显赫的身世,也是张爱玲的一个光环。
当然张爱玲的爱情生活也是人们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张爱玲有过两次婚姻经历,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通过小说,与胡兰成相识,并且迅速成婚,这也是开创了女性自主婚姻的先河,可是爱情并没有眷顾她,只是维持了短短的两年时间,就以离婚告终。 也是这次婚姻让 张爱玲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社会舆论也是风烟四起,在那个传统时代,离婚也是一个令女性被高度关注的话题。这段感情让张爱玲受尽痛苦,长达十年之久。而远赴美国遇到美国编剧赖雅,才使得张爱玲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张爱玲在文学上的成就,在她所处的年代可谓是颠峰,就是放眼现在也是不可超越的,因为有着真实的生活经历,所以写出的关于女性的文章更是非常有见地,感人肺腑。而且她的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着自己显著的特色。张爱玲确实是多才多艺,除了在文学方面有着超人的成就之外,她的英语能力也是非同一般,不仅可以翻译外国作品,同时还可以用外文写作,出版英文小说,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遗世独立张爱玲 回忆若有香气》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文学作品,对于张爱玲个性的解读,让我们对于这个传奇女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回忆若有香气,那也必定是生活历练苦寒而来,是对于生活的认真态度。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遗世独立张爱玲:回忆若有香气》读后感(二):爱之悲戚,方可体味人生
偶遇此书,乃解燃眉之急。对张爱玲如雷贯耳,但真切感受张爱玲的纸上情感确实第一次。张爱玲90年代现代著名女作家,出生在豪门大户人家,以刻画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被人熟知,其自身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独特人生态度更是在当时乃至当下尤为罕见与独特。
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这样写道“人心太复杂,猜忌、顾虑,造成情感上的空洞与荒漠;人心又太愚蠢,无法洞悉他人的想法。于是只能在误会与错过中苦叹生之悲凉,命运之坎坷。人,正如被操纵的木偶,不管自己如何去奋斗去抗争,总因无法预期的原因而最终无法掌握命运。”之所以能在心中留下烙印,只能说明对于现世这种纷争与现状已经倍感失望,甚至绝望。她说,一般能写出这样绝美乃至绝情小说的女子,肯定是历经种种感情磨难才能体会的。但张爱玲非也。在没遇见胡兰成之前,张爱玲就已经看透世间种种。但没成想的是,到自己身上也果不其然,逃不过去。她肯定感叹过命运对她的不公,为何让自己偏偏爱上如此浪荡公子。但感情终归是感情,如能推测预料,世间便早已少了那些文学作家以及所谓的“情场高手”。
作者月下,80后自由撰稿人。我很佩服她的那种深深的钻研劲儿,她研究张爱玲能研究的如此透彻,仿佛张爱玲身上的每一处毛孔中细数的汗毛都能可丁可卯的数出。对于爱情的认知,她是高级的。最近反而因为感情的事儿,变得迷惑不解。庆幸的是,偶然的情形下,得到此书,让我茅塞顿开,正可谓一剂良药,虽苦口,却燃解心头。我觉得我与张爱玲有一处共点,便是虽未感受与身受,但已了解其中,知其结果。但真正的实践往往就不在那上千答案中,总是让人心旷不神怡,灵魂不触动。
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想对于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而言,不仅仅是一幢死人墓。更多的是确实在心已死,身未死。人们还常说恋爱是分享,婚姻是分担,每个人经历过总会了解其中的精髓所在,对于白纸而言,无偿不是一份免费的午餐。月下这本书,特别适合当下现在大龄恐婚女青年的饭后甜点,可能说甜点稍微有点腻,其实更恰当的说应该是一种保健良药,利心,利身,乃至利己吧。
前不久看芒果台的《我家那闺女》,其中papi酱对婚姻及恋爱有很深刻的认识,并对自己人生有最重要的四个排序,首位是自己,其次伴侣,再孩子,最后是父母。她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序的,自己陪伴自己 的时间最长久,剩下的余生将与伴侣度过,而孩子作为与伴侣的结晶,将会有自己的人生,父母确在我们前半生已陪伴我们走过一大半。Papi酱这种通透的说法,我很是赞同,先不说是否从道德层面讲,但是首位自己,摆得确是再到位不过了。张爱玲也说过,你如果都不爱惜你自己,又怎样让他人去有能力爱你。
只希望你我均能找到爱自己,又爱对方的那个毕加索~
遗世独立张爱玲
文/李伟长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就有一千个张爱玲。问题是,这么多个张爱玲,写出来能立于纸上的有几个?
写张爱玲,要出新意很难,因为关于她的花边太多,正史多,野史更多,连论文都有很多,谷歌上输入张爱玲三个字,0.14秒就能找到230万个结果,不乏奇葩论调。然总有人迎难而上,比如月下这个作家。之前知道她很喜欢张爱玲,但还是没有想到,竟然喜欢到了能为她写一本书的份上,这便是《爱恨不如期》一书的由来。
这是一本没有学者腔的作品。作者月下不是正儿八经的院校学者。或者正是因为这样,反倒多出了几分真切和真诚,读来情深意切。我读过不少研究张爱玲的文章,从诸如女权、女性意识等文化维度去考量张爱玲,大概不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缘故,难懂不说,多数看不出作者的热切,即使有,也被论文格式挤得无处藏身。野史写法又太烂俗,格调很低,多是在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感情里捕风捉影,张爱玲的血统如何高贵,她外表如何看似刻薄实则单纯,她如何遇人不淑,才会上了胡兰成的当,胡兰成有多花心见女人就搞,辜负了张爱玲等等,八卦性十足。不是太深,就是太俗,少有刚刚好,不太俗又有点见识的文章。
月下对张爱玲的解读,倒合我的意思,有论文的见解,也有野史的趣味,在众多的怀念张爱玲的图书中,算是较为独特和别致的。虽然月下也谈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感情,对胡兰成也有贬损,但她的重点并不在这些态度,而是由此探索进入张爱玲的内心,如止庵先生在推荐语中说道的,作者对张爱玲在想什么更感兴趣。在月下看来,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物个个有生命,像真实存在过一样,并不像虚构的角色。就像她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佟振保是一个好人,公认的好人,对于母亲的孝顺,对于弟妹不辞辛劳的提携,对于朋友的联络照顾”,仿佛是在说一个真实人物,而不是小说角色。这样的解读书里很多,看得出作者对张著非常熟稔,对其中人物如数家珍,言语举止、性格心肠都盘桓在肚子里。
这样的解毒方法便是此书最大的价值,正如我们常常说的,小说家虚构的人物,也是真实的存在,是有生命气息的实体,一旦完成,便是独立的,就与作者同在。月下深谙这个道理,进入了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与这些人物站在了一起,感知他们的气息,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洞察他们的爱情观念,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刻薄、冷酷、扭曲和些许变态的女性心理。通过小说人物去触摸和感知张爱玲,你不必怀疑文不如其人,在张爱玲身上,人文同步,她的所想都在小说里,在佟振保的心里,也在曹七巧的嘴上。在张的文字里,女人与感情从来就是主体,她的爱情哲学至今有效,因为人心没变,人性依旧。
张爱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番细致分析后,月下这样回答: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她相信凯撒的归于凯撒,耶稣的归于耶稣,政治的归于政治,个人的归于个人,自己的归于自己——她有她自己的判断,有她自己的完整,有属于她自己的与旁人无干的天地。这段话很好地总结了张爱玲这个人。月下是张爱玲的知音,是懂她的人。民国女作家中,张爱玲是少有的最接近自由的人,她对政治和道德的不理会,伤害了她的人,却成全了她的文。
与其说这是一本张爱玲思想评传,不如说这是一本私人阅读笔记。在稍显随意的体例和结构中,月下的阅读点滴穿行在文字中间。我想说的是,结构是一本书的骨架,骨架不稳,整书就会失衡,就难有玲珑有致的美。月下需要一个文字结构师,对她的文字进行重新排列,理清脉络,提炼重点。权力需要关进笼子里,才气也需要。
《遗世独立张爱玲:回忆若有香气》读后感(四):一代文艺女神,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热恋民国大汉奸,她说出名要趁早!
23岁的时候,张爱玲就写出了沉香屑、倾城之恋。 这个高喊着出名要趁早的狂言,一个出道即巅峰的女孩, 猜对了自己的开头,却永远猜不到自己命运的结局。 75岁的时候,她孤独客死美国加州公寓。 张爱玲曾坦言,我只是写些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因为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肆。 (一) 她是一个洞察生活的大师。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各式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一闪而过的配角,很少有完满结局的。 因为她早已看透了这个庸俗的世界,看透了人心的无常。 她出生于清末世族大家,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而到了父亲一辈儿,已经家道中落,生活拮据。 但她从未失去对人世间的热爱,对平凡众生的怜悯热心,对家长里短生活的热情。 在茉莉香片中,她这样描述追求美男子而不得,后来郁郁而终的母亲冯碧落: 她不是笼子里的鸟,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在澳门街里,她写了风和日丽的天气,也掩饰不住平民的悲苦生活。伊文姑娘双目失明的母亲问,小姐是算命还是摸骨。摸骨,语气也是恨恨的,就像痛恨她的命运。 (二) 她是一个爱情路上的看客。 尽管她也知道,爱情在世人的眼里,就是白玫瑰和红玫瑰的互相轮换。 可她毕竟还是一个女孩,既想做床前明月光,还要做心口朱砂痣。 她在胡兰成的相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仅仅是因为,她认为胡兰成更懂自己。于是,她像飞蛾扑火一般,义无反顾的飞向了了一个有有妇之夫,一个汉奸高官,一个轻浮浪荡的懦弱男人。 胡兰成有许多其他的女人,同时还狎妓游玩,结婚没两年,他就搭上了在医院住院时认识的护士小周,并且直接在张爱玲的面前,把她和小周轮番比较。 而他最后所得到的,只是胡兰成的一句话,一句甜蜜的情话: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 她第一次的爱情经历,就成了她一生最痛的伤。原本想开出一朵爱情的花,最后全成了清冷的月光。 (三) 她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祭品。 身处民国乱世,一切秩序都在崩塌,一切方向都在模糊,一切努力都在消散。 张爱玲原本天资聪慧,在香港大学留学时,成绩优异,并已经获得了去英国深造的奖学金。 然而战争来了,炮火纷飞,香港沦陷。档案被烧毁,学校被解散,人们流离失所。 原本触手可及的希望,一下子化为梦幻泡影。让她对人生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和幻灭感。 在她的文字里,没有呐喊,没有斗争。只有巨大的虚无,以及末世来临前的人心惶惶。 她写人们对战争的残酷是多么无知,说同学们刚得到开战的消息是,宿舍里一个女同学着急起来,说,怎么办呢?没有合适的衣服穿了。 在鸿鸾禧中,她这样描述一场盛大的婚宴:花团锦簇的房间是一个玻璃球,客人们都是小心翼翼,顺着球面爬行的苍蝇,无法爬进去。 所有的美好繁华,在她眼里不过是海市蜃楼。 经历过荣华,才能更深刻的体味到炎凉。在张爱玲的意识里,世界正以无法抵抗的力量在毁灭,个人无能为力,无处停留。 在美国著名汉学家夏志清编撰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介绍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多一倍,他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代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想要看看完整的张爱玲,想要体验她笔下人物的悲欢离合,拿起这本书吧,月下所写的《遗世独立张爱玲:回忆若有香气》。
《遗世独立张爱玲:回忆若有香气》读后感(五):当张爱玲遇到金庸
文:薛易
张爱玲遇到金庸会会怎样?这里说的不是棱角峥嵘的张小姐遇到四平八稳的査老板,而是白流苏与郭靖擦胸而过。这幅奇异的图景,是在女作家月下作品《爱恨不如期》中看到的。
月下是张爱玲与金庸的双料粉丝,在书中多处可以看出来。一般读者都觉得两位名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然而月下却偏偏打通了其中的关隘,像把长江之水引到黄河,又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气血运行周天,可以陆地飞行,发现了新世界。于是,她自信满满地写道:“最爱张爱玲,她的思想像金庸武侠世界里的奇花异草,不由人不一一采撷。”
她写张爱玲的孤僻狂妄,“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药师,什么江湖大义,什么国家安危,都不在她眼里”;她写张爱玲情伤之后“我自将萎谢了”,像“《白马啸西风》里的李文秀牵马回中原,也是一样的怅惘”;她从《色,戒》王佳芝和易先生的关系,想到《飞狐外传》里“田归农也没有爱上南兰,只是喜欢她的美艳,想据为己有,后来就厌倦了”……这些比附都很陌生,很精彩。
张爱玲在短篇小说《爱》中发了一句流传至今的感慨:“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想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却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这句话被后人们反复念叨,谱成了曲,唱成了歌。到月下这里,唏嘘成了江湖剩女的一声叹息。“这个刚巧赶上是多么难。袁紫衣错过了胡斐,胡斐错过了程灵素。男人的过错日后可以挽回,胡斐又有了苗若兰,令狐冲又有了任盈盈。而女人一错就是一生,李秋水如是,李莫愁如是,程灵素如是。”
我很欣赏月下的穿透力,她从《心经》里的许小寒,看到了《小李飞刀》中的龙小云,同是“孩子似的天真,孩童似的残忍”。这种穿透力让我们发现很多书中惊艳处都是相通的,就像柳河东的“伐竹取道,下见小谭”,像黄山谷的“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也像杜丽娘“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真的是枉然。也许是张爱玲的悲剧人生,感染了月下的情绪,这本书给人感觉最深的是怅惘。月下有一双类似张爱玲的眼睛,过早显露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天分,目光尽处是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于斜阳草树之上。一叹清角吹寒,再一叹,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对于胡兰成,书中多处有微词。她认为,“《今生今世》里的胡兰成是中国文学中难得一见的唐璜式人物。他对女人,情虽不伪,却也不专”。这话说得很客观。首先,因为世人了解胡兰成,批判胡兰成,用的绝大多数都是他半自传体的作品《今生今世》中的材料,用他自己的话来骂他,这样的结论是否正确恐怕骂人者自己也要怀疑。其次,“情虽不伪,却也不专”,对很多女人而言并非可憎,不信你去看那《天龙八部》中一张国字脸、浑身细皮白肉的段正淳,他要比胸怀大志的慕容博父子强上多少倍?
书中还写道:“张爱玲的交往完全随心所欲,不受束缚。她和日本人池田笃纪相交甚密,又经常出入周佛海家,从来不会避嫌。在张爱玲眼里,人是按照聪明人和不聪明的人,而不是按照好人和坏人划分。所以她宁可和聪明的坏人来往,也不愿和愚笨的好人相处。”在道学家和民族主义者眼中,这一句分明是在为张爱玲护短了。因为,彼时正是日本侵华,池田笃纪是日本外交官,周佛海是汉奸,张爱玲此举算不算糊涂呢?
然而,这正是月下的可爱之处。我笔写我心,你有意见是不是?请保留,或者来辩上一辩,这厢奉陪到底。
最后,我冒昧向月下进一言,其实你的文字和胡兰成相近之处甚多。不是我灌迷魂汤,你且思量,或许另有乾坤。
文章来自胡兰成网 http://hulancheng.com/
《遗世独立张爱玲:回忆若有香气》读后感(六):一种女子存在的可能
直到上了大学,才知道张爱玲的存在,还是女生介绍的。
这也不奇怪,别说张爱玲,那时候连《红楼梦》还都没读过。
所以可以想见,男生较女生而言,该有多么的晚熟。
虽然那时不知道张爱玲,没读过《红楼梦》,但已经隐隐的感觉到,读了并且喜欢张爱玲的女子,便与其他女子不同了,这一点与《红楼梦》的作用相同,可能张爱玲的作用还要更凌厉些。
究竟是哪样的不同,不能简单说是更深沉或是更爽快——这确实是些读了点书的小孩子的反映——而是那种好像经历了很多,却又很澄澈的感觉。后来才明白,这样的女子是头脑里面的线少了,清楚了;心里的线多了,繁密了。
还好有了之前那样的际遇,有个人,打开一扇窗,让你看从来不曾见过的景象。也许那时并没看明白,更多是顾着眼前,但是一个小小的线头就这么埋下了。以至于现在,轻轻一牵,便由着现在,牵扯到过往,想起那扇窗,推开,再看那个世界,那景象好像看得清楚了,里面的人也生动活泛起来。我便知道,这些年,我也懂了些事了。
这样便好。这样一来,我便有了平视女子的前提,可以试着品读繁密如织的那个世界。
好吧,掀开往事心头的就是这本书。本无所期待,却流连忘返。
这不是张爱玲的传记,不叙身世,不讲花边。
看上去是一条线,由着张爱玲笔下的各个人物一一勾连,从作品谈作者。
品起来是一坛酒,酿酒的原料就是张爱玲和他的作品,酿在作者的心里,自醉也醉人。
张爱玲是一把开锁的钥匙,打开心门,流淌出来的是一部对话录。
对谈的不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而是昆德拉、卡夫卡、鲁迅、叔本华……
这一众人所叙,是爱玲所叙,叙的也是爱玲。
书中对爱玲的评语众多,唯有一句过目入心。
说爱玲是“腐土上,开出的一支惊艳的花”。
想来,这句便道尽了爱玲。
张爱玲之所以成为张爱玲,时代与时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张爱玲所处乱世,动荡与不安成了常态,时间和心理的刻度都与“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不同。眼见了太多刹那永恒,经历了太多咫尺天涯。于是,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是速成的,或者腐烂,成为腐土的一部分,或者发芽,以腐土为养料,成长成为傲立之奇葩。
腐土之花,包含了生命体验的主体与客体。
谁在看花?看花的还是腐土。而腐土从不认为自己是腐土,却要诋毁花朵的特立独行;
谁曾看花?长在腐土中的鲜花,怕也被当做腐土的一部分,一脚踩到泥泞中去罢。
也是由此,爱玲才有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
现在的孩子们拿起这句,还以为是要早点追名逐利,早点扬名立万,也好混个名声的长尾。
哪知道爱玲不是教你们急功近利,这实在是在乱世中自我保全的不得已手段而已。这其中的无奈与苦楚,又是哪个现在出了名的,没出名的,想出名不知道怎么出名的芸芸众生品味的到的呢。
出名要趁早,有三重条件。一是乱世,一是看清,一是才华,缺一不可。
由此对爱玲也有两重情感,一是怜,一是羡。
怜的是她存在之脆弱,不是她脆弱,是她的生态环境之脆弱。而另一层,因为外在环境这样的脆弱,更显出她精神灵魂之强悍。这样的强悍源自选择,也源自经历。
套《一代宗师》中,对武学追求的三个层次来说,第一层便是见自己,见到自己心有繁花;第二层便是见天地,看清明暗,世事洞明;第三层即是见众生,人情冷暖,练达文章。
这三重见了,心便定了。所谓认识荒谬,正视荒谬,既不惊慌,也不矫情,在生活中,在生活上。
怀着理想世界,却不做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因为那理想主义者最容易蜕变成为虚无主义者,背离生活的本质,否定一切,自己也便不存在了。
如此,这世上便有了爱玲。
由此,这世上就有了许多因爱玲而成长的女子。
只因为爱玲为世间女子,活出了一种可能。
也许你不敢这么活,也许你不知道怎么能这么活,没关系,因她开的这扇窗,你懂了,便好了。
你不懂,也无妨,这香气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