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消失的行当》读后感精选

  《消失行当》是一本由[日]泽宫优 著 / [日]平野惠理子 绘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双封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行当》精选点评:

  ●女拉夫的口号是“今年也要活下去!”像她们学习。

  ●讲得很浅,有空可以随手翻翻,插画很有趣。印象最深的是烧柴/碳的巴士和无声电影解说员。

  ●插图有趣有味,引注常提到宫本常一。

  ●社会生活往便捷、快捷的方向发展,一些有人情的老职业被一些机械、高效的新职业更替。我们生活,所为何物。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停驻脚步, 回望消失行当, 体味消失的人情味和温度, 随后,带着思考继续前行。 “工作的第一要义是身体力行,不吝惜自己的汗水。” 老式电车抛锚,众人下车一齐推; 老式电视机出现雪花,拍击几下; 投影仪、幻灯片; 收音机、盒式磁带; ...... 凡此种种,都经历过,故有物哀感。

  ●心有戚戚。毕竟马上就要#轮到我了#

  ●读着这些行当和从事行当的人,我总能很快在我们自己的语境下找到相应的,人和人终究还是相似的吧。作为一本散文似的书,作者却在每篇文章后附上了详细参考书目,还写出了每种行当的收入,可以和正文前列出的同时期的交通费,水电费等开销比对,让读者对他们的收入有很切肤的理解,这种严谨的态度还是让人佩服的。

  ●《消失行当》一书最大的价值,我想并不在于记住几个古老又奇葩的职业以充谈资,而是在读完之后可以引发读者对当下的进一步思考。阅读过后,我给出的答案是,消失的不仅是行当,也是乡愁与人情,也是忍耐力与创造力。

  ●都是为了生活下去啊.

  ●图文并茂,看得津津有味。消失的小贩与手艺人代表着底层人在艰难实世活下去的耐力,其实会想到上海几十年前的状况

  《消失行当》读后感(一):《消失行当》:职业淘汰中的社会变迁

  前一阵子,关于人工智能会淘汰哪些职业,网络上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有人则对前景充满乐观,觉得技术无法取代自己,至少是短时间内。这种两极的看法,其实并非今日的产物,早在现代化进程展开、加速时,类似的言论就已经有所耳闻。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职业,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远没有四十年后这般复杂、专业化,且时刻变化,展现着社会的变迁。

  不光中国,一海之隔的日本,同样经历了类似的变化,只不过开始的时间,要比中国略早,明治维新,是个重要的节点,标志着古典日本与现代日本的分离;此后的二战,更是将这一划分确立下来,并加深后者的内涵。当然,这也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结果。日本作家泽宫优的著作《消失行当》,便是对日本社会变迁中职业淘汰的忠实记录,冷冰冰的历史,在这本书中因普通人的生活遭际覆上血肉。

  首先,这种社会变迁,是复数的变迁,而非单数。整个社会结构逐渐发生改变,农业社会,慢慢让位于工业社会,接着是后工业社会抑或信息社会。可以发现,涉及农业、林业,以及传统运输业的职业,比如农民、樵夫、挖井人,要么人数急剧下降,要么是干脆被人替代。而昭和时代新出现的蒸汽机车司机、有轨电车司机,随后分别变成了火车司机、巴士司机。制造业也不曾幸免,染匠、桶匠、瓦匠、烧炭人、排字工,也在不经意间从人们的视野当中消失不见。

  其次,它还涉及到性别的问题。在传统日本,男性充斥着公共领域,养家糊口,女性则负责私密的家庭空间,这种二元划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得以打破,即便还不是完全瓦解。因为行业发展的需要,昭和时代的日本出现了电话接线员、商务女模、电梯小姐、伴伴女郎、梳髻师等女性劳动者,即便不至于撼动社会整体结构或主流价值观,她们的在场本身,足以构成一股挑战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将在此后的女性主义运动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机械化、商业化,是推动这一社会变迁的重要引擎。而资本主义,又堪称最终的源泉所在。传统社会中,即便也存在着专业化,但不至于让职业异化人,职业构成了个体的身份。到了资本主义时代,专业化则将个体规训成“单向度的人”,每个人仅仅能在极小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还随时可以给人替换,职业充其量是为了生计,却很少能促进主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更不用说成就感了。

  在迅猛而单向的现代化潮流当中,那些消失行当,很可能再也不会出现,既在现实中遍寻无迹,又在我们本就不甚可靠的记忆中褪色,直至完全为人遗忘。这不可避免,却不免让人心生感叹,因为它们不止是职业,还牵涉一种缓慢的生活方式:面对面交流、人情。也许,再过十几年(也许用不了这么久),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以某些行业为代表,同样会消失,你我那时会在何处呢?

  《消失行当》读后感(二):日文职业表

  这本翻译的真是译透了,想看看这些职业名词日文原名都没有。。。于是在日版amazon上找了简介来:

  【運輸】の仕事…… 赤帽/馬方(馬子)/円タク・輪タク/沖仲仕/押し屋(立ちん坊)/押し屋(列車) /三輪タクシー/車力屋/蒸気機関車運転手(蒸気機関士)/人力車/灯台職員(灯台守)/都電運転手/乗合バス/スガール/街角メッセンジャー/木炭バス/渡し船の船頭

  【林業・鉱業・建築・水道・金融・不動産】の仕事…… 杣/炭鉱夫/屋根葺き/井戸掘り師/質屋/下宿屋

  【情報通信】の仕事…… カストリ雑誌業/新聞社伝書鳩係/電話交換手

  【製造・小売り】の仕事…… 藍染め職人(紺屋)/鋳物師/桶屋/鍛冶屋/紙漉き職人/瓦師/木地師(木地屋)/炭焼き/提灯屋/蹄鉄屋/袋物師/文選工/棒屋/和傘職人/アイスキャンデー屋/おばけ暦売り/疳の虫の薬売り/氷屋(氷売り)/畳屋/ポン菓子屋/赤本の出版屋/荒物屋/エレベーターガール/演歌師/大ジメ師/行商/金魚売り/雑貨店(よろず屋)/駄菓子屋/天皇陛下の写真売り/豆腐売り/毒消し売り/富山の薬売り/泣きばい/風鈴屋/蛇捕り師/薪売り/マネキンガール/ロバのパン

  【飲食店】の仕事…… カフェ(純喫茶)/カフェー/テン屋/ミルクホール

  【サービス・その他】の仕事…… サンドイッチマン/チンドン屋/三助/活動弁士/門付け芸人/紙芝居屋/公娼/傷痍軍人の演奏/ジンタ/大道講釈/のぞきからくり/パンパン/幇間(太鼓持ち)/水芸人/伯楽/オンボウ/帯封屋(腰巻)/代書屋/トップ屋/貸本屋/損料屋/電報配達/髪結い/口入屋/女衒/奉公市/タイピスト/ドックかんかん虫/洗い張り屋/鋳掛屋/下駄の歯入れ/こうもり傘修理業/箍屋/羅宇屋/靴磨き/屎尿汲み取り人/屑屋/バタ師/よなげ師(淘げ師)/エンヤコラ/ショバ屋/つぶ屋/丁稚/寺男/倒産屋/ニコヨン/

  来源:http://www.03030.shop/amazon/dp/4562052988?_encoding=UTF8&isInIframe=0&n=465392&ref_=dp_proddesc_0&s=books&showDetailProductDesc=1#product-description_feature_div

  《消失行当》读后感(三):《消失行当》--那些我们今日便利生活背后,不知何时消失的伤感身影

  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曾经傲视群雄,后期却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对“具有破坏性的创新科学发展”的恐惧,一度陷入到了“李约瑟难题”中提到的尴尬境地--一直领先的人为什么过后反而落后这么多?有的人将之完全归罪为当时的国人思想落后,但是“时也势也”,就算是完全和平的年代,也一定会因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让一部分人赖以谋生的职业,成为“过去式”。

  《消失行当》这本书选取了上个世纪日本昭和时期生活的人日常生活中,尚且称得上是不可获取的一百一十五种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职业。其中有一些可以算作是对日本旧有民俗的侧写,例如“卖天皇相片的”,“梳髻师”,乃至专门卖女孩给妓院等性产业的人贩子“女衒”(在日本也没人看得起他们,因为其作法无良,等于“仁义礼智忠信孝悌”八项儒教德行皆已丧失,被称为“亡八”,与中国的“大茶壶”等蔑称颇为类似),都是特别的年代、特别的阶层才接触得更多的职业。有一些职业对应过来,则完全能唤起“80后”的回忆(昭和时期的截止年代即为1989年),例如“冰棍屋”就是卖冰棍的人车上驮着的装冰棍的小箱子,卖爆米花的现在也有当街摇着像小钢炮似的机器现场制作的,卖豆腐的走街串巷吆喝一声人们就要争相排队还唯恐抢不到。有一些职业对应中国的从业者的名称,能让人听起来会心一笑,例如“卖眼泪的”,就是一边向观望的人哭诉求得同情借机兜售自己所谓的“打折商品”的人,堪称中国“江南皮革厂”的变种;“纸芝居屋”则是无声电影解说员们大量失业后(本来就是有声电影流行后不得不改行的人),转而利用自己的配音才能、演绎喜怒哀乐的专业演员般的台词功力,为纸芝居(类似纸质的拉洋片)配上故事情节,给孩子们带去欢乐的人,很像中国的皮影戏艺人,可惜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动漫的兴起,他们可能面临着再次被迫转行的命运。还有的职业则是:听起来与中国的从业者名称差不多就以为他们干的活也差不多、实则有很大出入的,例如日本那时被称为“瓦匠”的人,是烧土制瓦的人,负责把瓦铺上屋顶的人称为“铺瓦师”,有一些瓦匠两种都干得来,但是中国的瓦匠多数应该只负责把瓦铺上屋顶乃至做出造型,负责烧瓦的多半另有其人······

  书中提到的职业,似乎也在提醒我们--那些在我们今日便利生活背后,不知何时,已经渐渐消失的身影,不光会带走我们一代、乃至几代人的伤感和回忆,也是我们要警惕于自己也可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工作的内容被科技发展的产物取代,那时,我们既已失去人类社会除了血缘间,由于工作、婚姻等相对牢固的关系而建立起的十分宝贵的情谊和趣味,又不能时刻让自己跟得上时代对个人工作能力的要求,会不会造成更多的感伤和无奈呢?全书流畅简洁的文字中,满含对昔日的人们认真对待工作的尊敬、对商品社会冲击了人们之间因为踏踏实实地生活和工作结下的羁绊眷念不舍的深情,并以流浪诗人高木护一生干过约一百二十种工作为思考的切入点,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反战情绪,以及对一些女性因为社会动荡而得以出门工作的认可和后期社会转而迫使女性们放弃工作的惋惜,为女性发声,算得上是一本“不是民俗学,胜似民俗学”的特别“工具书”。

  《消失行当》读后感(四):世情、人情——读《消失行当

  世情、人情——读《消失行当

  看到书名的时候,想起一些已经看不到的、变了的场景。上小学的时候,看到轧爆米花的坛子,总是会围观,看着摊主一手拉风箱,一手翻滚着那种不知道名称的圆圆的高压锅(高压是后来才知道的),到快出锅的时候总是既有点害怕出锅是的那声砰地巨响,又期待出锅时爆米花的玉米/大米甜香;还有那夏日午后悠长嘹亮的叫卖声“卖烂衣”、“磨剪子嘞戗菜刀”和“补锅底、换锅底”…….记忆仿佛自带柔焦、美颜功效,使那些久远的画面自带朦胧美感。

  悠长无虑的日子慢慢不见了,我们的节奏越来越快,生活越来越便利,开始习惯于网购,我们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再也不用过了,衣服过时就扔了,东西坏了不喜欢了就淘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买卖双方之间的那种互动、人情味也没有了。现在的小孩子不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一边吞着口水,觉得摊主很神奇地撒一把白糖,用根木棍卷一卷卷一卷就出来一蓬像白云的棉花糖,还有用糖稀在热铁板上迅速作画冷却后变成各式各样的糖人,那种没吃之前的期待,拿到手之后的舍不得都没有了。

  在这不纯真年代里,互联网连接你我他,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我们宅在家里一键购物、手机点外卖,饭桌上我们个个低头在用微信交流却吝于与同桌的人分享自己最近的生活;节日里,飞机地铁高铁使走亲访友便利许多,我们却需要电视、手机、游戏来填补无话可说的空白场面......

  作者在序中说明书籍源起于流浪诗人高木护所从事的各个行当,“无论是劳动者也好,客人也好”,都不是孤独的,虽然和现在相比,那些职业既不方便,效率也低,但其中有人情在。以人为媒介,工作才得以成立,所以人也会等到重视。不仅重视人的存在,同时也重视物件的价值。”;“制作东西的人的喜悦是因为物品能留存下来而体会到的骄傲”。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仅仅抒发作者本人的缅怀之情,作者只在序里有对人情味、一些行当的怀念,正文部分客观描述115中消失或正在消失行当,叙述严谨,且会列出行当不同年份收入、从业人员人数等相关数据,每个行业都列明参考文献,作者将这些行当按照《日本标准产业分类》将这115种行当分为6部分,每一个行当两页,左边文字描述源起及没落,右边为插图(配插图、图文并茂,也算是日本很多书籍的特色了),下方还带几行关于那个行当的趣闻轶事。如honey bucket是来自军营里的粪桶;人偶师通过屑屋(类似于咱们的收破烂拾荒的)高价收吉原妓院带有男女体液的草纸用来擦拭人偶(保持人偶光亮,呦….);在没有电话的年代里有位作家曾用电报发了首诗来催债“日日待明日,心苦头如刺,就等朋友你,欠债归还时”;咱们的牙婆他们的女衒江户时代人称“亡八”意为丧失“仁义礼智忠信孝悌”。

  文中有些行当、本身的名字就很有趣,蝙蝠伞修理匠就是修洋伞的,而和伞的制作需要100多道工序;咱们在很多小说中读到的帮闲他们叫做“帮间”(帮闲是他们的曾用名)作者说一位顶尖的帮间至少要30年;信鸽曾经因为传递新闻,对报道三宅岛火山喷发新闻出了大力而获得“社长奖”;浪越繁信从事的类似于咱们说的卖大力丸/狗皮膏药类的,在浅草一带行骗,工作一个小时就衣食无忧不能不让人感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虽然很多行当我们没有,也没有听说过;但是人情是共同的,更何况有些消失和正在消失行当我们也曾目睹、感受过。

  《消失行当》读后感(五):松的一生

  喵言喵语:工作的时候我是一条丧龙,不工作的时候我是一条懒虫。

  下午打算昏睡之前翻一下上个月买的还未拆封的书—《消失行当》。讲的是一些在人眼前逐渐消失的职业。那是发生在日本昭和和大正年代的事,相对应的中国也有类似的职业,人力车夫,火车站里的行李搬运工,三轮车载客师傅,码头卸货工人等等。虽然这些从业者在现实生活里慢慢隐退,但他们带给我们对时代的思考,让我们曾经感到过人与人之间往来的温度一直还在。

  一直到今天我对工作还没有具体的概念以及生成意义。我既没有飞黄腾达的欲望也没有转正升职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只有当进入一个公司或者企业,自己可能才会像是一个会动的萝卜很自觉地就去那个环境下找个坑蹲进去,安安稳稳应对接下来。关于要实现个什么自我价值,往往在填不满的任务里逐渐模糊。也许真的只有投入个五年、七年在同一份工作里我才会明白一点点,在两个月、三个月的不安全感里只能找新鲜劲了。

  关于消失行当,他们每天就在眼前晃,只是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就放弃了,甚至可能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钱难挣了,日子过不下去了,于是他们也开始收拾那些工具了。可是啊,即使他们是短暂的存在,但依然能在我记忆里活好久,他们的工作甚至都没有准确的叫法。想想现在一些人的工作,有很好听的职位名称,但实在没搞懂他们具体靠什么挣钱。

  自认为是个好吃鬼,所以我记忆里必然有几个消失行当和吃有关。那真的是个没什么零食吃的年代,圆溜溜的彩色泡泡糖球,火红的辣条辣片就是人间美味,还没有薯片。可那需要钱,家长也不太愿意把钱花在这些填不饱肚子还一吃就停不下来的东西上。

  当时有个大妈一到三点半工人都下班的时候,来大门口摆摊卖烤糯米糍粑。一个土炉子,里面是碳火,上面垫上一个网格,将做好的圆形糍粑摊上去,一次只能做一个巴掌大的糍粑,上面撒了很多黑芝麻,一边烤,白色的糍粑就慢慢变焦黄,黑芝麻的香气也慢慢被烤出来,诱惑得不得了,她一来放下炉子我就开始站在她面前盯着糍粑看,那个时候的我好像一个小小的监工,在看一块糍粑的使命。一直到熟,她将第一个糍粑递到我手上。咬一口拉得老长,烫的嘴巴还停不下来,那种糍软至今还能在牙齿之间打颤。

  另一个卖雪糕的阿姨我想是我们整个县都能想起的人。那些年的夏天她每天活跃在菜市场,那是个几乎每天每个人都要去的地方,记得她总是背个木箱子,一边噼里啪啦翻起那个盖子又关上一边吆喝着“卖冰棍、雪糕”,那时候没有小喇叭可以重复循环,就纯靠人叫卖,至今还能回忆起阿姨的身影在那个不大的菜市场里绕了一圈又一圈,不知道她渴的时候累的时候会不会舍得犒劳自己一根冰棒。

  还有一个售票员。我们小时候上学是需要坐那种面包车样的公交车。如果有售票员,那售票员基本就是司机的亲戚,年龄也大不了我们多少,我记得是个17、8岁的小姐姐。有的公交车不配售票员的,司机一手承包,一车小孩子挤得人仰马翻,他也能够起手把后面的车门关上。有时候他觉得还能再塞点人,会亲自下车整理淘气故意占位的孩子。总之理一理,挪一挪,还能再塞两个,一块钱也想不放过,嘭地一声拉上门,“不还可以坐两个吗?真是的,大家再挤一挤嘛,相互体谅一下就好了嘛”。他一边重新发动车一边嘀咕。现在想想那么多超载事故中没有我们也是很庆幸了。那个17、8岁的小姐姐为了听她司机阿姨的,来拉客也是很拼,首先就是贿赂我这个孩子王,那时候我们分派的,愿意做哪辆车就坐哪辆车,什么今天要坐559,打死不坐406(车牌号),哪天看哪个司机不爽就不去坐他车,谁去坐就孤立谁。所以大人也拿我们没办法,只好一哄二骗三拉拢了。Btw,我还真被免过几次车票也被塞过小零食。大人会偏向让我们去坐那个带售票员小姐姐的公交车,因为我们小孩子很皮,有个人看着、照顾一下总是好的。有次有个调皮的小孩哭着要吃雪糕,吃不到就不上车,妈妈假装不知道哪里有卖,小孩指着小姐姐说她知道,于是妈妈给小姐姐钱让她去给自己孩子买来雪糕,那个时候的小姐姐引申另外一个身份babysister。Babysister一个很早就学习的英文单词,到我这代独生子女就突然断层了。哥哥姐姐那辈他们有兄弟姐妹的,大哥大姐都babysister过,而我们独生子女真的是一路自力更生。既不会被别人babysister也不会babysister别人。看无耻家庭里,他们几个既成阶梯babysister又babysister别人寄养过来的孩子,慢慢地大家都在这过程中飞速成长,提前体验当爹当妈。也许他们会说那样的艰辛和辛苦是你们独生子女所无法感受的,你们只知道羡慕多少年后的情谊断金。而自己从小独享了所有,不知道一个蛋糕被分开多少块,而最大的一块总是留给最小的人,那种家庭默认的宠溺确实会让一部分人扭曲、即使成人了也无法形成和睦的手足关系。

  在《无法松的一生》这部电影里,车夫松五郎拒绝了夫人的钱说:“即使是我们,也不总是考虑利益的事,偶尔也会有想尽自己绵薄之力的时候”。

  消失行当,那些来了又走的人,还有多少人会记得他们的故事。他们像是一个在人间行走的故事。只是有的人比较幸运被记录下来了,而有的像沉船一样再也没有被人发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消失的行当》读后感精选  行当  行当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消失  消失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

 各种各样的梦想

 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后,我就成为了一颗小小的嫩芽。经过几天后,我已渐渐长大了。成为了一根壮实的草,我甚至想,一棵小草他会不会飞上云端,于是我便努力。终有一天,...(展开)

美文

 人生杂感(八十四)

■ 我们常期待听到反对、批评之声,但我们多不能正确面对和对待。霸道、专制久了,尤甚。■苍蝇一定逐臭,人一定逐利。苍蝇直接,人有时迂回。好在不管怎样冠冕...(展开)

美文

 家有四样,不富也旺!

 什么是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  里面有柴米油盐和一日三餐;  家是心灵的依赖,  里面有亲情爱情和一年四季。  什么是家?  家是灵魂的归宿,  里面有最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