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屋》是一部由Andrucha Waddington执导,Fernanda Montenegro / Fernanda Torres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沙屋》观后感(一):一粒沙
沙漠里的一座房子,破旧不堪。
那里面到底隐藏了多少故事?
妈妈的前半生一直都想走出这片沙漠,最终有了机会她却选择留下。
女儿从外面的世界带回她多年不曾聆听过的音乐。月亮下,妈妈的泪闪着光。
女儿说:人类已经登上月球了。
妈妈问:他回来之后是不是更年轻了?
不,他更老了。
那他带回来什么了?
沙子。
现实是什么?我们所追求的物质抑或精神,在某个时空都渺小的象一粒沙。
《沙屋》观后感(二):时间。或者。沙子。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奇怪的生存方式。问题不是名利与平凡,而是文明与野蛮。但是没有不好的意义。我是说,也许我会选择野蛮。出于本能好过出于阴谋。
ut, well~, who knows? People just want to make a get a get away.
那些历时三十年的逃跑啊。
我喜欢母亲的顺应,喜欢她的倔强,喜欢女儿的放纵。还有他们的拥抱。
月球上,没人年轻过来。那里只有沙子。
沙子。梦想与现实最完美的融合。
《沙屋》观后感(三):殊途同归,似是而非。
——人类在月亮上找到了什么?
——什么也没有。除了砂子。
这故事讲述一个女人苍凉的后半生。或者可以说一生。
被一个专制而愚蠢的丈夫带到与世隔绝的沙洲生活。无数次试图离开,却总是失败。遇到一些人发生一些交集,最后选择在此渡过一生。
画面很大气。满目蓝的天白的沙丘,单一而倔强。一个女子从盛年到垂老,仿如弹指间的事情。很淡很淡的叙述,诉说这母女三代在那惟有沙丘的困顿国度里与周围的一些微小的碰撞。
血缘和容貌继承流淌。不同的是生活。
当做纪录片看吧。
《沙屋》观后感(四):《house of sand》
《house of sand》在紧接着的十五分钟后放映,一部从名字介绍都让人信心不足的电影,不知道值不值得看。结果却出人意料,影片结束时全场鼓掌,我泪流满面。
介绍说是巴西电影,讲的是西班牙语,英文字幕,幸而对白不多。这是我看过的最少对白的西班牙语电影,西班牙人总爱喋喋不休。影片是沉默而缓慢的,呼应着那缓缓移动的沙漠,永远无语寂静的沙丘。
女人们纤瘦的身影成了这片沙漠最美丽有坚强的风景,直到最后。我相信导演是个充满大智慧的人,用了一片沙子、两个女人来探讨生命的意义。在这片死气沉沉的沙漠,生命似乎没有任何乐趣,对年轻的女儿maria来说生命更是空白一片,从早睡到晚,终日无所是事。母亲挣扎着想离开的愿望持续了二十年,终于得以把女儿送走,让她哪怕只是有过一段平凡的经历也是生命的激活。然而又过了二十年女儿带回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消息,人类费尽心思,耗尽科学家们的精力和政府的钱财,发现的却还是沙子……于是影片带来了圆满的结局,生命本来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只是徒劳,可导演传达的却不是颓废和绝望,而是淡淡的温情。
《沙屋》观后感(五):2.2
2.2:《沙洲家园》★★★ 导演:Andrucha Waddington。主演:费尔南德·蒙特纳哥。
遥远的地球另一端的故事至少满足了我的好奇,影片讲述了上个世纪初一个被迫从首都来到沙漠的巴西女人一直努力离开沙漠,但最终安于生活在沙漠,并归于平静的故事。影片的时间跨度较大,从1910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这要求导演在叙事上要有较好的掌控能力,应该说导演是做到了。影片的剧情始终围绕主人公奥莉的心理历程,与之无关的导演都极尽镜头简洁之能事,比如,一晃十年,导演用奥莉之前尚未出生的女儿玛丽亚做为一个小姑娘出场就交代了;奥莉母亲的死,只用奥莉外出回来,玛丽亚交给她外婆的眼镜,我们就明白了;还有一直守护着奥莉的黑人马素,对于他对奥莉的情感,导演用了迷离的眼神给我们提示,之后马素看到可以带奥莉走出沙漠的科考队而不告诉奥莉更直接的表露出他对奥莉的情感;此外种种更是很多,没有絮絮叨叨,影像简洁都使我对导演有着更多的好感。对于影片的剧情,年轻时的奥莉坚持着要离开沙漠,这是可以理解的,从小生活在文明社会的她对沙漠的贫瘠原始自然会难以忍受,于是当她在科考队听到小提琴声会情不自禁的哭泣,这都是对于文明社会的渴望。但成年后的玛丽亚亦执着的要离开,甚至自暴自弃,多少让人有些费解,照理这片沙漠是她成长的地方,她从来没有离开过,怎么会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如此莫名的渴望呢,这恐怕只能用年轻人的不羁和基因遗传来理解了。而奥莉最终选择留下,一方面大概是多次努力失败后对情感的挫伤,更重要的恐怕是她对马素的接纳与理解。很多年后,离开了沙漠并已成老妪的玛丽亚回来看望更老的奥莉,奥莉听着玛丽亚带来的音乐欣然的微笑,但已没有当初的激动。母女漫然而谈,“人类到了月球?他是怎么去的。”“坐宇宙飞船,妈妈。”“那他回来时应该年轻了。”“不,妈妈,我想应该是更老了。”“那他找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没有?”“没有,我听说他只找到沙子”“沙子?”“是的,沙子”。于是,我们都明白了,导演似乎想让我们知道,在那里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生活。突然想起奥莉在送玛丽亚离开后转身深深的拥抱守在她身后和她同样衰老的马素,只觉得这样的拥抱比奥莉当初决定留下来而与马素激情的性爱更让人感动。顺便说下,在这部陌生的电影里看到一张熟悉的脸多少让人感到亲切,而她就是影片的主角,奥莉的母亲、老年奥莉和老年玛丽亚的扮演者费尔南德·蒙特纳哥,记得她在《中央车站》里饰演退休女教师朵拉。
《沙屋》观后感(六):轮回
其实这部电影看了已经有一段时间,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回味。这种带有浓郁哲学味道以及探讨生命意义的电影,是需要一个人,一杯咖啡,一盒烟,在孤独的夜晚来体会的。
阿丽亚和母亲一起,怀着孩子陪丈夫来到与世隔绝,了无人烟的沙洲,准备建起属于自己的家园,然而未等房子建成,随行奴隶就因为无法忍受其艰苦的条件而纷纷逃亡,丈夫也在建房过程中不幸身亡。于是,了无人烟的茫茫沙漠之中,仅仅留下了阿利亚、母亲、新生的女儿以及周围居住的寥寥几个黑奴。
阿利亚和母亲凭着惊人的意志力坚强的活了下来,并开始和周围的零散黑奴有了良好的关系,但阿丽亚却一直没有放弃重返文明社会的希望,她希望自己的孩子玛利亚稍微长大后就能和她一起走出沙漠,回到都市熟悉的生活当中。
终于,阿利亚偶遇来沙漠考察的科学小组,和士兵久违的一夜激情之后,士兵答应会在营地等她三天,等她带上家人一起回到城市。然而当阿利亚兴高采烈的回去打算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与孩子的时候,发现她们建起的小屋已经被移动的流沙吞没,母亲永远的被埋在了流沙之中。而阿利亚返回营地的时候,发现早已人去楼空,她再次无奈的留了下来。
很多年过去了,女儿玛利亚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女人,一如当初的阿利亚。阿利亚则早已习惯沙漠中的生活并和当地的一名黑奴组成了新的家庭。叛逆的玛利亚厌倦了周围单调的生活,向往离开沙漠,向往母亲口中的文明世界。士兵怀念当年那个沙漠中的女人又回到了沙漠执行任务,终于再次遇见阿利亚母女,阿利亚恳求士兵将玛利亚带出沙漠,士兵答应了,然尔阿利亚自己却选择了留在她黑人丈夫的声旁。
又过去了很多年,已步入中年的玛利亚回到沙漠探望母亲,两母女在阿利亚带来的音乐中对视而笑……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轮回的寓言,整个电影从阿利亚母女三代人对待沙漠的态度作为线索,最开始的母亲要求她走,她却选择支持丈夫而留下;随后是丈夫死后千方百计的想要离开;再到母亲死后对沙漠环境的接受;最后是送走女儿,自己却发现原来沙漠才是她一直憧憬的“家园”为止;态度的转变折射的是一个女人一生对生命意义在不同阶段的感悟。其实,母亲——阿利亚——女儿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轮回,生命的价值在这个轮回中不断的产生、实现、泯灭,只不过可能是换了一个环境,改了一种方式罢了。
上一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巴西电影是《上帝之城》,和《中央车站》一起,这三部电影成为了我心中巴西电影的典范。本片中导演把整个电影画面拍的幽雅而唯美,不时的长镜头将巴西著名的“马拉尼昂被单”国家公园里那蓝与黄,海水与沙漠,冰与火交织的景色完美的呈现在观影者面前,并给人一种触动心灵的震撼力。个人总是很偏爱这种类型的片子,因此很负责的说一句:《沙洲家园》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