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花园》是一本由[英]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泥花园》精选点评:
●“恐怖伊恩”从来不惮于发掘骇人听闻的黑暗中心,从不忌讳所谓的变态和禁忌,但他当然不是一个廉价的恐怖批发商,他的文字简洁而且优雅,他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洞察和深挖使他笔下经常是“不洁”的题材具有了真正的人性深度。
●不可靠叙述者非常惊喜的小佳作,杰克就是麦克尤恩心里住着的小男孩。孤岛中生存的水泥乐园是他们的家,没有家长的家,任由他们长大。最后一节坦诚的情谊太美了,非常有画面感,这哪里是罪呢?这是最单纯最实在的爱,在这样的爱面前我们只配低下头颅。伴随朱莉男友德里克的到来,水泥棺材裂开缝隙,杰克和朱莉终于合二为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母”。叙事上并不高明,作者有意在用这种冷静克制的笔调使传奇变得平常。麦克尤恩这部作品的冒犯性在于因为水泥花园的存在,乱伦被合理化了,这些文字都非常客观,是以记录的口吻写出来的。这群无人照料的小孩,一群未受任何束缚的人,用最温暖的身体互诉深情。故事中的人只是困惑,而不哀伤,读者却感觉到一种同情心与同理心,一部很难得的作品。
●测试
●冷漠带戏谑的叙述方式确实像麦田守望者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家人之间的互相嫌弃和冷暴力很真实了
●扭曲的生活,扭曲的身份。这本书里的伊恩很克制。但对读者心灵上的冲击却更加深刻。《无人知晓》或许受过此书的启发。
●不愧是阿翔送的小说……阴暗,没有秩序,潮湿……
●恐怖伊恩又一次证明,以一个男孩的视觉思想去描述一切,心里细腻刻画极致,有时恍惚就像自己曾经的青少年,母亲去世后每个小孩平淡不煽情的描写反而打动人的力道更足,给予读者更多悲哀的想象空间。一栋房子像一座孤岛,孩子们靠拥有彼此来抵抗世俗世界
●伦理道德是有限定条件的,或许不是绝对。但孤岛和“人不是一座孤岛”总是冲撞,姐弟关系有着《戏梦巴黎》之感。
●麦克尤恩把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这一身份完成的太好了。
●孤岛中处处都是隐秘的暗流
《水泥花园》读后感(一):水泥花园
变态又黑暗的麦克尤恩,提取了道德尚未形成的,秩序消失的世界。
在父母相继去世后,四个孩子为避免家庭被外界拆散,用水泥将母亲的尸体封入了柜子。他们在家庭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形成一道坚硬的与外部的壁垒,内里有着腐烂的温情。
本作中一定充满着大量的隐喻,比如父亲去世时我肉体的成熟,母亲病逝前传呼我时将家庭托付给我,就像孩子理解世界时异常的简单,读者也并非一定要去理解这些隐喻。他本人解释自己的作品:“或许我们是在利用这些最坏的案例去丈量我们自己的道德极限。又或许我们需要在想象所构成的安全范围内释放出我们的恐惧,希望当作一种驱魔的方式来应用。”
《水泥花园》读后感(二):水泥花园
水泥花园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大二的时候李敏rui老师就推荐我们看这本书,现在看来,这本书真的好优秀啊,感觉我学到的一些西方文论,比如弑父,比如俄狄浦斯情节,还有父权等等都与这个紧密相连。传统家庭的崩溃,伦理的挑战,可以挖掘的东西太多了。 整体的文风很像残雪,那种阴暗的感觉简直如出一辙。 可以将这个没有了父母的家庭视为一个小型社会,几乎不与外界交往,但不是乌托邦那样理想,也没有蝇王里面的残忍,我能看到的只不过是几个小孩内心的挣扎以及以自己的方式来成长:我放纵自己,姐妹开始写日记,小弟弟开始装扮成女娃娃来重返母亲在世的快乐,最终我和朱莉实际上通过intercourse后承担了类似父母的角色 ?想到这里其实不寒而栗。 朱莉最近告诉我父亲如今已经是个半残废了,他将不得不跟汤姆竞争母亲的关爱。这一句不就是俄狄浦斯吗,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竞争,唔。 家庭其实是很压抑的,父亲虽然有着顶梁柱的角色,但是并未受到其他人的认可,尤其是在餐桌上他笑话每一个人,拒绝参加小女儿的比赛表演,
《水泥花园》读后感(三):恐怖伊恩
伊恩·麦克尤恩的一则短篇作品。其内容丰富至极,而色彩单一。全书从开篇至结尾,充满着浓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
书中主要人物围绕着亲人间超乎血亲的陪伴。四个孩子在1900这个黑暗动荡的年代,彼此依偎、依靠。作者从各个角度叙述着这些人的状态和气氛。杰克迷失在手淫中找到自我、朱莉过早成熟带领着弟弟妹妹们、汤姆对性别障碍的畸形认知和默默记录着这一切,且最早体验到朦胧性快感的苏。而故事的结尾姐弟俩最后走上的道路,结合前文的感受,确实也能够猜得一二了,没有给人太大的意外。
可是,有一点却是一直困惑着我,对于文中出现的德里克,当他探知地窖的时候,为什么暴躁的杰克和独立的朱莉没有想过将德里克一同埋葬到地窖呢?从而将这个秘密永远的隐藏下去?这一点却是有点困惑。作者此意是在暗示姐弟四人虽然有超越亲情的感情,但是其内在依然还是善良的孩子么?只是因为缺失,所以才会如此么?当然,这也只是个人疑问和理解而已。
非常感谢作者创作出如此精湛的作品。
恐怖伊恩书写人性百态。
《水泥花园》读后感(四):[水泥花园] 尹恩. 麦克尤恩
天啊,震撼到我了!实在想不出任何语言来形容这本书,合上书后,久久未能平静,麦克尤恩不是天才,绝对是奇才,奇才!居然跟着他的故事一起进入了高潮!并且,这还是本恐怖小说,看的我晚上吓死了。
首先得感谢有这么一位好的翻译—冯涛,基本上还原了尤恩的语言风格,只不过要翻尤恩的书没点实力,确实没法翻。冯涛最后的序也写得很中肯:尤恩能挖掘人性中的最黑暗面,但他的文字从来都不庸俗,反而是优雅的。并且,尤恩的文字一如既往的简洁,他所铺垫的所有故事情节总是环环相扣,所有后面的果都已伏笔讲明了因,着实让人回味。
本书以15岁杰克的视角,漠然地讲述了一则“恐怖故事”,父亲的死对他们四兄妹来说如此平淡,而母亲的离去,多少激起了他们内心的漪涟。当那栋房子彻底变成了一座孤岛,他们向往自由的心境也随之而去,转而成了潜意识里的祈求,究竟该如何生存,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该如何获得如母亲般的爱呢?没有了光的指引,最终也只得以他们认为可行的方式来汲取。
所以,故事的最后也许是荒唐的,但那又怎样……
《水泥花园》读后感(五):懒得想标题的读后感
《水泥花园》这本小说我并不十分懂,查了点资料以后越发显得迷惑了。解释这本作品的都提到作者运用了“不可靠叙述”,借着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的口吻,来表达整个家庭的一段非常态生活:这个十五岁青年杰克在刚刚迎来他首次成熟(手淫)的时候,就丧失了父亲,紧接着又失去了他所依赖但又会管教他的母亲,整个家庭成了一座封闭的“孤岛”,于是他便在这样一个无序的、孤立的世界里走向了异化——和姐姐的乱伦。
这样的乱伦是符合发展过程的。姐姐朱莉和杰克之间本就有或隐或现的暧昧,而在父母去世后他俩又分别担起了父母的责任——杰克看似不如朱莉负责,但他在埋葬母亲一事中表现出了这种父亲般的决定力。汤姆则因自身的弱小而受尽欺凌,在这样一个无序的环境中选择了一条退化的道路,倒回去做一个“奶娃娃”,打扮成女生模样,整天腻在“母亲”兼姐姐朱莉身旁,还躺进了婴儿床。苏看似是最理性的一个,但还是无法突破这种封闭,而只能躲在房间里写日记、看书。总之,这兄弟姐妹四人,姐姐和哥哥开始畸形发展(他们本就处在成熟的转折点,却因父母的去世而丧失了秩序和指引,但同时时势又逼着他们担起责任),妹妹开始停滞(无可奈何,既没到成长阶段,又不需担责任),弟弟开始逆行倒退(年龄最小,自己又显得弱小,在家庭中是受保护的对象),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年龄段因成长方向的丧失而做出的不同选择。
水泥花园代表着什么,我至今也说不出个准确的答案。也许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抗,也许是少年成长过程中一段无序的停滞——总之,他们都把自己和外界隔离了起来,以试图寻找他们自己对成长的答案,而很明显,他们的答案越发地往畸形发展了,但这种畸形也是对他们来说最合理的选择。这大概也是作者选择以杰克为叙述者的原因,对我们外界来说如此奇特的行为,从他的描述中却是如此的符合情理——作者的文笔也是如此,简练流畅,平静而不起波澜,可波澜早就遍布了整个家庭。
在查资料过程中还看到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的是英国对欧共体的关系,水泥花园就是英国所铸,来让自己与整个欧共体隔离,但最终仍然不得不尴尬地回归欧洲大家庭。这个倒是可备一说,按照这个模式,现在的脱欧情况便是杰克一家又重新建起了水泥。不过我不知道为何学者会将这本小说与英欧关系相联系,作者似乎素来是以人性扭曲、黑暗等为主题的(简介里看的,我并不了解这个作者),不太像是在写政治小说,而且还特意把兄弟姐妹几人畸形的发展、人物成长的心理写得那么具体和完善。对我来说,还是把小说理解为是在写“远离现代秩序下的少年非常态成长”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