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精选:雅舍小品》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实秋散文精选:雅舍小品》读后感(一):梁公的豁达与读者的欣喜
人是世界 最宝贵的存在,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可以穷其智慧与力量去创造。比起科技的有源可溯,艺术则来得无厘头。我们很难想象梁公在兵乱马荒的情况下还能保有一份自由地,喝喝茶、品品菜,任何国家大道、民族大义都可以置之不理。 因为纯粹,所以精彩。我们很容易审美疲劳,在那种压抑的时代感后,每个人其实只是一粒棋子,任由命运的摆布,但是时间久了,比如三十年、五十年,我们除了那些在故纸堆寻生计的人之外,很少有人愿意反复评论这些沉重的话题,但梁公偏偏知道自己如果混同于黑屋子里的呐喊,是无法得到后世的承认与叹服的,由此聪明如他,选择了散文,选择了在形散而神不散的过程中证明人生还可以这么过。 我们不能说梁公的观察很粗糙,味觉很迟钝,恰恰相反,我们对其洞若观火的冷静和嘻笑怒骂的评价,是没有任何抵抗力的,虽然他的文字不可能被当政者选入教材,用于政治的说教,但是在太平时代,即使是有人为了你而负重前行的情况下,我们也愿意有些自我情怀,且不说那些读不懂的诗和到达不了的远方,就以平日里司空见惯的树木、衣服、猪狗的互动中也类推出生命的灿烂与岁月的流逝。
《梁实秋散文精选:雅舍小品》读后感(二):品人、品吃、品生活
一直觉得在无聊时光读读小说,融情于文,跟着主人公起起伏伏,替他们开心难过、担忧害怕,读完后感情抒发完也就不了了之了。而读散文则适合闲暇时光,心灵需要净化,鸡汤文实在是提不起来兴致,和文学大家在一起品一品他们眼中的人、事、景、物颇具乐趣。 《梁实秋散文精选——雅舍小品》分五个部分,品人、品世、谈吃、忆旧、海外生活。其中品人一章里,有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各年龄段各具特色。原来,不管在哪个时代,人们都是一样的个性。比如在梁实秋眼里,男人具有脏、懒、馋、自私的特征。作为怕麻烦的物种,他们追求简单方便,买东西求个大致,觉得都差不多嘛。在贪吃方面,饭桌上没点肉不叫吃饭,大口吃肉大口吃饭那才叫生活。还记得一次和朋友聚餐,他声称每顿饭都要吃肉,一顿不吃心里慌。女人喜欢说谎,善变,善哭,嘴用在说话方面多,胆小,聪明。女人似乎最擅长与人打交道,你看楼下阿姨聚在一起时,呱呱呱一下午谈孩子、谈孙子的,聊的不亦乐乎,只要加入他们的阵营你会感到时间过得贼快。说到“说谎”这个小性子,我想身为女人很有共鸣感。我们的衣柜里有很多衣服,可是总会觉得缺一件,每到新的季节、新的节日,我总会去商场逛一逛,看看玲琅满目的衣服、首饰之类的,心里会没来由的感到开心。大多数情况下,在新款到店那几个字的诱惑下,总会忍不住剁手。当被问之为何买新衣服,总会回答:打折、原来的衣服旧了、奖励自己,哈哈,我们总有理由说服自己。 在这《梁实秋散文精选——雅舍小品》一书里还专门就食物列了一个章节。佛跳墙、狮子头、煎馄饨、八宝饭、黄鱼、虾饼、饺子、酱菜、两做鱼,字里行间并没有多少文字讲述这道菜如何做、如何吃,却能让人在读过以后对这些食物产生吃的兴趣,我想这也是梁实秋文字的魅力吧! 炎炎夏日已到,闲来无事的午后、异常烦躁的午后、状态不佳的午后,何不在河岸边要一杯清茶,伴着徐徐清风,就着甜丝丝的蜜茶,手里拿着一本散文,看看在梁实秋笔下的生活是怎样的,那是怎样惬意的生活。我们阅读散文又何尝不是在与大家沟通,和他们进行精神交流。
文学之修养,形散而神不散,与其浮躁的用一个小时去看一本通俗小说,倒不如花半个小时去读一本文学著作。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一些名著阐述的作者观念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便没有什么可读的。读书的时候是被老师逼着去看,后来,再也没有人逼着去看这些书,便再也静不下心来思考和沉淀。后来幡然醒悟,你读再多没有内涵的书,也不一定可以提升修养,何不去看看名师们的著作,即便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但也至少可以打发一下闲暇时光。 在看到梁公的这本书时,脑海里就浮现了刘禹锡的《陋室铭》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因为自己是四川人,所以本书里第一章便写到了梁公住在四川的“雅舍”,记忆便异常深刻和觉得欣喜,也许四川对于梁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呢,心中便隐隐偷笑。 再来看梁公对在四川时住的“雅舍”的描写:离公路不过尔耳,需上楼梯,才可看见小屋,小屋墙不避风,冬冷夏凉,顶不避雨,外大里小。偶有朋友来此,倒也算作谈笑有鸿儒。此等描写,倒也算是符合《陋室铭》。梁公的房子下雨,和刘禹锡的斗室,倒也真的算是同病相怜了。二人同样都很豁达,再难的生活也可以给你活出一朵花来。反观现在的我们,为了一百平的房子,压的喘不过气,却还是不能放弃挣扎,因为一旦你放弃努力,就会被人排挤,甚至孤苦一生,或许现在大家的观念就是这样吧,终其一生,活着的时候为了一个盒子,死了的时候还是为了一个盒子,毕竟现在你要是住在梁公和刘禹锡的陋室里,怕是就再也没有朋友了。当然,不同时期,大家所处环境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生活,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一房两人三餐四季就足以。 许是自己现在还没有被生活的压力逼迫的喘不过气,所以心中还有那一方小天地留给自己那些小小心愿。看了梁公的这本书,“雅”字贯穿始终。人这一生,不过是衣食住行,所以梁公觉得自己住的是雅舍,交的是品德雅致的朋友,吃的东西也充满了雅趣,文学大家的生活,或许应该就是这样的,虽然我是没有这样雅致的人,倒是并不妨碍自己去读别人的雅致生活,毕竟陶冶情操也是不错的选择。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每篇文字都不多,聊的直入心底,每每读过总会有那么一点的认同感。隔了那么久,放在现在的环境里竟然依旧,总有一点哲理渗透出来。 《好书谈》中提到一个朋友说世上的好书,他已读尽,似乎再没有什么好书可看了。总觉得说的好似狂妄了一些,可回头再一想好像也确实是那么回事啊。内容丰富的,废话或是同类的事物也就很多。所有的全集都看一遍,甚至能够背诵,好像又缺失一点美感。 读书量的一个区分,总在看数量的多少,而不注重质量,读再多的书也不会有任何的长进。 长期停留于阅读同类相似无难度的书,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毫无提升。一直被推荐世界名著,总是因为冗长的时代背景,陌生且拗口的人名和地名而望而却步,这些都成为了我阅读的绊脚石。但依旧抵不住周围人对外国读物的追捧,尝试着去读一些邻国日本小说入手,有些生活习惯会相似,阅读起来会非常容易,并且提高一些对于外国读物的兴趣,开始去了解阅读简单一些 外国读物,尝试着去打开阅读世界名著的大门。在阅读书上有的时候需要给自己一定的压力,不要大量重复同类的书,也要时时的开拓一下其他类别的书。 《代沟》一直以为只是近几年矛盾升级才流行起来的词汇,没想到早在《尚书·无益》有提到过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关系。孩子们总是贪玩,好逸恶劳,人之天性。只有饱尝疾苦的父母,才会知道以无逸为戒。做父母的曾经也是少不更事的孩子,代代相传,一代留下一沟。年轻的时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每次和父母发生冲突,开始说和父母有代沟,没法沟通,没说几句就不耐烦了。没事的时候坐下来,放下心态,和父母去聊聊,真的经历多了,会突然发现顺可能会大于孝。 梁实秋的散文很有意思,文雅又幽默,书里常引经据典,古代文人的诗赋,外国哲人的名言和趣事,甚至经书的内容也有所涉猎,为此,我也在书里做了许多批注,这应该是我批注内容最多的现当代书籍了吧,这个习惯要保持,以后读书有生僻字词和一知半解的地方一定要了解清楚、批注清楚了。
文学之修养,形散而神不散,与其浮躁的用一个小时去看一本通俗小说,倒不如花半个小时去读一本文学著作。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一些名著阐述的作者观念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便没有什么可读的。读书的时候是被老师逼着去看,后来,再也没有人逼着去看这些书,便再也静不下心来思考和沉淀。后来幡然醒悟,你读再多没有内涵的书,也不一定可以提升修养,何不去看看名师们的著作,即便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但也至少可以打发一下闲暇时光。
在看到梁公的这本书时,脑海里就浮现了刘禹锡的《陋室铭》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因为自己是四川人,所以本书里第一章便写到了梁公住在四川的“雅舍”,记忆便异常深刻和觉得欣喜,也许四川对于梁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呢,心中便隐隐偷笑。
再来看梁公对在四川时住的“雅舍”的描写:离公路不过尔耳,需上楼梯,才可看见小屋,小屋墙不避风,冬冷夏凉,顶不避雨,外大里小。偶有朋友来此,倒也算作谈笑有鸿儒。此等描写,倒也算是符合《陋室铭》。梁公的房子下雨,和刘禹锡的斗室,倒也真的算是同病相怜了。二人同样都很豁达,再难的生活也可以给你活出一朵花来。反观现在的我们,为了一百平的房子,压的喘不过气,却还是不能放弃挣扎,因为一旦你放弃努力,就会被人排挤,甚至孤苦一生,或许现在大家的观念就是这样吧,终其一生,活着的时候为了一个盒子,死了的时候还是为了一个盒子,毕竟现在你要是住在梁公和刘禹锡的陋室里,怕是就再也没有朋友了。当然,不同时期,大家所处环境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生活,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一房两人三餐四季就足以。
许是自己现在还没有被生活的压力逼迫的喘不过气,所以心中还有那一方小天地留给自己那些小小心愿。看了梁公的这本书,“雅”字贯穿始终。人这一生,不过是衣食住行,所以梁公觉得自己住的是雅舍,交的是品德雅致的朋友,吃的东西也充满了雅趣,文学大家的生活,或许应该就是这样的,虽然我是没有这样雅致的人,倒是并不妨碍自己去读别人的雅致生活,毕竟陶冶情操也是不错的选择。
《梁实秋散文精选:雅舍小品》读后感(六):屋舍不雅,梁实秋先生的心“雅”
梁实秋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明白无误的提出人性论观点的文艺家,他曾经因为倡导“人性论”而被鲁迅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周作人其实也曾提出过“人的文学”的主张,但是在他的实际创作中并未充分的体现出来,而梁实秋的散文则是以人性为基本内容,以小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创作。所以他对文学其实有很多的研究,也曾在哈佛大学学习过比较文学,梁实秋先生在文学上、学术上的贡献是很大的,他是大散文家就不多说了,在学术上他也确实有很大的贡献。第一是他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这是巨大的贡献;第二是他编著了《远东英汉大辞典》,大家知道《英汉大辞典》只有英文和中文都得特别好的人才能编得出来。虽然他被批判为“资产阶级作家的代表”,但是在学术上确实非常出色。
抗战期间梁实秋辗转来到重庆因发表了一篇征文启事般的《编者的话》引起一场关于文学与抗战的关系的论争,这场在当时沸沸扬扬的论争在梁实秋散文创作的影响和作用上可说是一个契机一次推动,它促使梁实秋用散文的创作来实践其艺术主张对所遭到的批判进行无言的抵抗。当时梁实秋在重庆以子佳为笔名在《星期评论》上用雅舍的专栏陆陆续续发表了10篇散文抗战胜利后,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了14篇初步形成《雅舍小品》的艺术风格
《雅舍小品》中回避了当时的热点题材专注于日常生活虽在国难期所居住的雅舍极其简陋但他却不怨不怒兴致勃勃地品尝人生的各种况味对世俗生活的玩味和幽默构成了此期《雅舍小品》的两大艺术特色。而这本散文作品《雅舍小品》其实标志着梁实秋在散文创作艺术上的成熟。在这本书中有着大量梁实秋对于当时社会人情世态的描写,字里行间中都透露着他对于人性的思考,比如《男人》一文中他描绘出男人懒中隐含的“大男子主义”。《中年》一文又写出了中年人的苦恼与焦急,也写出了其风度与妙趣。
梁实秋作为一个学者骨子里却流淌着传统思想文化的血脉。他自小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熟读各种典籍,儒家的平和,中庸,不偏不倚。释家的随缘,超脱,随遇而安。道家的淡泊,潇洒,闲适自由等在他的思想中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雅舍也并不高雅,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梁实秋散文精选:雅舍小品》读后感(七):好的散文,还是得出自名家才行
上一次读梁实秋老师的书,还是那本《雅舍谈吃》。因为深深的被书中所讲述的那些有关于吃的美文所吸引,所以在那一年直接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嘴。体重直线上升,至今身上的赘肉还没有减下去。
这一次再读梁实秋老师的书,却不是单单的只有吃了。
《雅舍小品》,一本集合了梁实秋老师生活住行的散文集,细细读来,感受到的却是梁实秋老师对于生活智慧的感悟。
书中开始的第一部分篇章是关于梁实秋老师对于人的品味点评。这其中既有对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等泛指人群的解读,也有对于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人的感悟,最让人惊喜的是最后几篇居然还是对于胡适、老舍、沈从文等几位大文豪的回忆讲述。对于世间之人的诸多品评,就在这十余篇的文章中悉数道来。
品过人,接下来便是对于这世事的品评。梁实秋老师不愧为散文大家,信手拈来一事,便可写作文章。点评分析看似平淡寻常,实则其中富含真理智慧。衣食住行处处蕴含哲理,烟酒糖茶样样内存真章。
至于第三部分的雅舍谈吃,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更是不用多说什么。虽然这些文字之前已经在单行本中读过,但是在这篇散文集中还是忍不住重新看了一遍。在梁实秋老师生动的之下,所写的每一样吃食都对我充满着巨大诱惑。每一篇文章都都看得我不由馋涎欲滴,食指大动。恨不得将书中的美食全部立刻呈于面前,好让自己大快朵颐,一饱口福,哪管现在自己的体重到底超标了多少。
人到中年之后,难免会有一些怀旧情结。梁实秋老师自然也不例外。他出生在北京,对于北京有着深刻的眷恋之情。童年时的生活趣事,故乡的一砖一瓦、风土人情以及那一桩桩、一件件曾经发生过的事。一切仿佛就在眼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即便是背井离乡,远离了故土,在所写的有关于异乡的文字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那份思念的。
散文,曾经是我最不喜欢的文学体裁之一。总觉得有些写的莫名而不知所云。然而近几年来,散文却成为了我最爱的文学体裁之一。一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有了变化,二来嘛,说到底还是得看这文章到底是谁写的啊!
这本散文,都是短小篇幅,是点到为止,但是能给你回味无穷的感觉。 这本散文,都是信手捏来的,却在精湛质朴的文字笑谈生活百态。 在百态中,把中国人的性格表现的淋淋尽致。 梁老对我们广泛的丑态,可以说是认识到了极致,用极其俏皮的语言把我们的毛病描写的极其精当。 如果你在为你身边蠢人多而苦恼的话,这本书你应该读一读,梁老在帮你嘲笑这帮人,你读着读着,就感觉很解气,正所谓:一看一笑一解嘲。 如果你身边没有愚蠢的人,你也不想骂或者是叫醒那些愚蠢的人,这本散文书也可以看一看,可以跟着梁老一起学习一下闲适惬意地生活,宽容善良地待人。 印象最深的,是写到他住的房屋里老鼠肆意,蚊聚成雷,而且住所完全不能避风挡雨,到了夏季暴雨来临,屋顶崩裂泥沙俱下的情况也不鲜见。 这说的好像是杜甫的茅屋,杜甫有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这样的破屋,老杜是彻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而梁实秋却亲切地称住所为“雅舍”,说其“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读《雅舍小品》,就会有一种联想,像是面前坐着一位有趣的老先生,他娓娓道来,语速不急也不缓,在他述说过程中,民俗典故什么的,他总能信手拈来,而且口吐莲花,让人听着就忍俊不禁。 最妙的是,天下之大,似乎没有他不懂的,从菜谱到诗书,从散步到拜年,看着都是世俗琐事,经他说出来,真叫兴致盎然,津津有味。阅读的享受,想来也莫过如此了。
生活里,时常有让人愤怒和悲悯之事,在梁老的笔下,它们却成了幽默和雅兴。想到他的文字,让人想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想到“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不是吗,与其被淫雨蛙声弄得心神不宁,不如恬淡笃定地吟咏一首小诗,多惬意,多有生活情调,让我心之向往。 趣味之外,我还喜欢梁老的宽厚,不刻薄。他写的《关于鲁迅》,其中一句是这样说的:即便讽刺文学,也需要“宅心要忠厚,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时之快,不在‘灭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别人。 我等凡夫俗女,注定做不了杜甫或鲁迅之类的斗士,能学习梁老先生,有独善其身的心境,无论生活的际遇如何,都努力把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就很好了
成年之后,每件事都开始精于算计,不仅仅是因为世故,更多的原因是慢慢发现时光的短暂,而成长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去放弃一些事儿的过程,有很多不必要的事儿、不必要的人都可以放手,给自己减轻压力,更加从容的去面对未来。 读书也是这样,现在很多身边的朋友不怎么读书了,即使是读书也是看看微信朋友圈或者公众号上面分享的文章,看公众号的文章或者朋友圈的文章很方便,也可以节约时间,这也是成年人精于算计的结果,毕竟阅读带来的收益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有可能是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在跟自己的境遇相匹配的时候,才有可能有作用,所以很多成年人不愿意去做这件吃力不怎么讨好的事儿。 而我自己觉得,书还是要读的,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专业书籍是必须要及时去读、多读的,而其他方面的书籍也是需要读的,增加自己的人文素养,不为炫耀,只为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滋养。 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推荐大家大量阅读,由于学习的科目比较多,没有时间去大量阅读,导致自己的语文作文没有什么美感、没有什么逻辑,也因为当时语文作文不好,让自己现在都不是怎么敢写一些文字,这个不敢写的毛病算是这么多年以来的一个最大的遗憾了。 工作以后,有了自己的一份工资,可以每个月拿出一点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或者是自己不喜欢的图书,也有下载的电子书,这些阅读的素材都可以慢慢的软化自己不敢写的毛病,其实写文字不在于写的多么好,毕竟不是每个人的文学造诣、文字感觉都能够达到文豪的级别,但是阅读(悦读)的过程真的可以提高自己感受美的能力,有些文章的美感是文字组合出来,恰当的形容了那种情景,不多不少,《梁秋实散文精选-雅舍小品》就是这类书籍。散文比较好的一点是文字没有那么长,可以再旅行或者通勤的过程中读,或者是在晚上睡觉之前读,不需要读完整本书,读一篇就很好,而我国文学中散文文学比较好的也就是民国这段时间,周作人,梁秋实,老舍,胡适等等,这些文豪的书已经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值得好好品读。 阅读散文的意义,散文是一个用简短文字描述作者感受的表达方式,有悟性的读者可以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表达,好的散文作品还是一碗碗甘甜的山泉水滋养读者的灵魂,还可以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在读者大脑中想象作者走过的路、看到的风景、生活的环境可以锻炼大脑。说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话,也多次试着影响周围的朋友阅读,虽然收效不大,但是相信以后会有更多人慢慢喜欢阅读的。
说来惭愧,即使梁实秋的名字是我幼年时便知道的文豪,这些年来,我也未曾去拜读过他的文章,想来是我知识浅薄的一部分原因。初读这本《雅舍小品》才惊觉老先生嬉笑怒骂的文字中的色彩,淡然却入骨。这是一本适合闲暇之余的午后,一杯清茶,一份点心,一本书,在和煦的日光下,品一品人生百态,尝一尝世间多种滋味。
雅舍是先生居住的地方,它建于半山腰,砖砌骨架,竹草编墙,瓦作屋顶,简单的四处漏风,颇有杜甫先生笔下的茅屋。然而这样的茅屋,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竹林,有水池。这样一来这茅屋倒也是是一间雅舍。《陋室铭》中写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样一间茅屋,在先生的居住下成为了一间雅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样的一间茅庐在先生的生活中,在那里,他品人品事,他无欲无求,看世间百态,颇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
《雅舍小品》是先生在雅舍居住时的所见,所想,所感。先生的文字轻松,语言幽默,每篇文章也不过是短短的两三千字,却每一篇文章都在深深地映射着一些心态,一些看法。我喜欢先生的文字,也喜欢他这样的生活,悠然自得的一个与世无争的雅舍,恍惚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在这里,品人,品世,谈吃,忆旧,可以说这样的生活是我们所想,所愿。
人终究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有人“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出一个天堂,把无垠抓在你的手掌里,把永恒放进一刹那的时光。”我想文人大多如此,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有着更多的色彩,他们可以嬉笑怒骂,他们可以淡然视之,他们可以以笔代枪,这个世界总归有这样的一群人。我想先生这一生都是豁达的,从她的文字里,从他的故事里,从他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态度。
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这样的豁达,可是先生却教会我们去豁达的对待问题这是人生的一种大度,也是我们一生都在追寻的态度。看先生的书,在谈吃的时候,恐怕即使自己早已在酒足饭饱的午后去阅读,那文字下的美食也会让我们不禁流下口水吧。向来我这人不爱吃鱼,从小到大,母亲做鱼,我也是象征性的去吃一两口,然而历史一年半载不曾吃鱼,对于这种食物,我也未曾有过念想。然而在读先生的文字后便迫不及待的去吃了一次鱼。先生真的算是美食家啦。
《梁实秋散文精选_雅舍小品》一在品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穷人富人,诗人乞丐,形形色色之人;二在品世,人的一生离不开衣食住行,离不开爱好信仰,离不开吃喝玩乐,这一世,可过的快乐?三在谈吃,这个话题或许从人类有记忆便开始了吧。四在忆旧,忆年少轻狂,忆故都乡情,忆岁月无忧。
读雅舍,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