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锦集

  《潘金莲的饺子》是一本由李舒 著 / 戴敦邦 绘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一):一本好书

  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少说多了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二):这一段完全是洗稿抄袭吧

  2是田晓菲的《秋水堂论金瓶梅》,p1是山河小岁月公众号上的文章,作者居然还拿这一篇做了书名。

  最近看《秋》觉得这一段眼熟,把文章找出来之后发现这一段简直一模一样啊,而且李舒也并未在文章后面提到参考书目。

山河小岁月 《秋水堂论金瓶梅

  对《金瓶梅》不算了解不知道这个关于潘金莲的分析算不算常见,但是不管怎样,行文几乎一样啊。有些词句一字不差,比如“金莲思念情郎,以红绣鞋占相思卦,又在夜里独白弹琵琶宣泄幽怨……打骂偷嘴的迎儿”,而后面也只是个别语句做了调整,比如把“两处纤手前后映照”改成了“两下呼应”。

  这一段文字还可以算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三):美食之书

  食物是维系人类生存的根本,在战争年代,食物是用来填饱肚子的,而如今人们把食物称为美食,寻找不同食材搭配后产生的健康与美味。就像一个国家的历史一样,食物也有着它的历史,从一个地区的饮食也能够发现当地的文化传承。记录着中国传统美食的书籍有很多,而像《金瓶梅》这样的作品却是在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介绍美食,这本《潘金莲的饺子》是作者李舒对《金瓶梅》中美食的梳理。如果不是这本书,我想这些食物的源由我们永远也不会了解,渐渐的也许就被淡忘了。

  现在的人们做饭的工具多了,基本都是电动化,可是做的却没有原来那么好吃。这就是手工和机械的区别,过去的人们发明了各种烹饪工具,完全不亚于如今。这样一想,也许古代的人吃我们现在的食物,没准会觉得还不如野菜呢。书名起的也很有意思,读过《金瓶梅》的人会知道,潘金莲和西门庆之间的感情完全可以用饺子来形容。潘金莲给西门庆包饺子,这个过程和其他细节都被作者加以解析,可以看出作者是对原著有了自己的理解。

  然而《金瓶梅》中的美食和《红楼梦》却不一样,虽然两部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从书中角色的背景来看,完全不属于一个级别。对于我们而言,前者相对接近我们的生活,说白了书中写的美食都是些小吃,在街边小店就能够吃到。虽然时间隔了这么久,但是这些食物与现在并无太大差别,除了吃以外还有喝,在原著中随处可见这些吃喝的介绍,这本书实在应该重新定位一下,难道不是一本以美食为主的美食类书籍吗。

  书中最精彩的就是那道红烧猪头,光是原著中的几句话就足矣让我们垂涎欲滴,详细步骤能够告诉我们,这样做出来确实是很好吃的。虽是这么说,但我们也很难做出来,毕竟这需要材料的把控与火候的把控。书中的语言也使这些美食增添了许多色彩,这本书也给没看过《金瓶梅》的人讲解了大概,一举两得。这也难怪成为备受争议的名著,这其中蕴涵了太多跟我们真实生活相关的细节,如果真的想完全看懂,可是需要反复的阅读研究才行的。中国的古典文化,总是能够给我们惊喜。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四):金瓶梅美食笔记

  文/赵客

  北方人爱吃饺子,过年过节基本都离不开饺子。金瓶梅的发生地在京杭大运河的码头之一山东清河县,属于华北地区,西门大官人的生活也是离不开饺子的。金瓶梅托名宋代,实际上写的是明朝的市井生活。潘金莲这样一个美女,吸引情郎西门庆,用的就是饺子。只是潘金莲的饺子是蒸饺,现代人常吃的是水饺。

  和《红楼梦》一样,《金瓶梅》里也描写了诸多美食,只是市井之家的吃食,没有钟鼎之家的精致。潘金莲的饺子、李瓶儿的泡螺、宋蕙莲的一根柴猪头都是西门大官人家的特色菜。潘金莲在武大死后,专门为西门庆蒸了三十个“裹馅肉角儿”。而西门庆最爱的李萍儿,招待西门庆时做的也是饺子,妇人亲自洗手剔甲,做了些葱花羊肉一寸的扁食儿,银镶钟儿盛着南酒,秀春斟了两杯,李瓶儿陪西门庆吃。西门庆临死之前,吴月娘问她想吃什么,最后也是叫孙雪娥送了水饺去。可见西门大官人还真是对饺子情有独钟。

  《潘金莲的饺子》集合了作者李舒之前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佐以著名画家戴敦邦的金瓶梅插图,将书中的美食一样样细细道来,再将美食背后的所蕴藏文化慢慢展开。李舒的文章不追求学术上的严谨,大多是随笔风格,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和《红楼梦》的读者分为林派薛派一样,《金瓶梅》的读者也有着自己不同的偏爱。西门庆的六个老婆中,作者李舒独爱潘金莲,将其亲切地称为小潘潘,故而将《潘金莲的饺子》作为书名。

  根据作者李舒的统计:《金瓶梅》中所提及的美食多达280种,菜肴超过100种,糕点30余种。更有茶19种,酒24种,正经饮茶场面234次,大小和酒场面247次。而少儿不宜404之处只有105处。对比之下,《金瓶梅》似乎白白担了”淫书“的虚名,实际上竟然是一本饮食之书!

  金瓶梅当然不是一本饮食之书,它清楚地记录了明代的市井生活,书中涉及饮食如此多,证明了在中国文化中饮食的重要性。吃饭喝茶饮酒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社交生活的一种方式。以美食会亲,以茶酒会友,茶饭之余的彼此交流才是重点。《金瓶梅》的饮食就像是应季花卉,在世情故事人生百态中添加一抹色彩。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五):《潘金莲的饺子》——好一场人间食、色,性也

  《潘金莲的饺子》——好一场人间食、色,性也

  说实话从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是被书名所吸引,《潘金莲的饺子》这书名很是特立独行。不自觉的翻开后才发现这书里是别有洞天。此书是根据兰陵笑笑生所著的《金瓶梅》做了一个非常棒的引申。相信很多人在阅读过这本书后对《金瓶梅》里的食、色、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李舒的解释,首先《金瓶梅》作为中国市井文化的宝库,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生活本来的面目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而现下的这本《潘金莲的饺子》则是向我们描绘了一副玉液珍馐,浮世男女的众生相。因为饮食是打开《金瓶梅》世界的的钥匙。而现下钥匙已然存在于我们的手中,而属于久远过去的那些人物也在慢慢的向我们展现最真实的样子。

  初读这本书着实很惊诧,原来在读《金瓶梅》的时候喜欢里面的香艳情节,而忽略了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而李老师则是从另外的角度向我们重新解读了这本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我们都知道西门庆出身当地富户,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对于食物这块而要更是精细。在原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珍馐美味。李舒老师则是针对这一点,以点带面给我们读者带来不一样的盛宴。

  《潘金莲的饺子》一书让我们看到了李舒老师对生活,对文学作品的严谨。食、色是人类生活恒久不变的主题,而我们不能只见色忽略了食。民以食为天,看这本书你终会发现原来高质量的生活真的是人生难得的体验。一部《金瓶梅》,有人见世俗,有人见人情,有人见风土,有人见限制级。 对于好美食的人来说,《金瓶梅》里的吃喝最迷人。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和西门庆吃顿饭,品尝潘金莲的饺子吧!

  《潘金莲的饺子》是李舒老师的美食文化随笔文集,她以吃为切入点,以兰陵笑笑生以及书中出现的西门庆、潘金莲、李甁儿等人物为中心,以春夏秋冬的变化着手,细细考究其中的美食。而我对潘金莲做的饺子却是情有独钟念念不忘。 对于这本书我们可以品读带给我们的各种美食,听这些美食有关的故事,蕴藏的文化等。当然在通过对有关美食的描写我们也可以了解金瓶梅里任务的喜怒哀乐以及内心的变化。

  这些文字的描写使得书里的人物更加的丰满真实,我们读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所以对于这样的一本书我们需要带着一颗好奇心趣阅读,去品味。食,色、性也,人间市井最真实的味道。对美食,対性事个中体会不一而足......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六):这是一本带有主观性质的美食随笔集

  《潘金莲的饺子》

  作者李舒

  经我鉴定,作者真的是一枚可爱的吃货!除了前2节有写到金瓶梅的朝代等问题考究,后面,全,是,吃,的!而且很多是第一人称的主关感受。

  1.作者认为金瓶梅是假托宋朝,指代明朝的世情小说。

  2.兰陵笑笑生是谁的马甲?王世贞或许是最大嫌疑,不过作者不这么认为。

  3.麻姑酒,在金瓶梅和阅微草堂笔记里都有提到,作者承友人馈赠,认为此酒入口似黄酒,适合女性祝寿,颇有意思。

  4.桃花“烧麦”“烧卖”“捎美”“捎梅”“纱帽”……

  5.美人吃猪头。市井,鲜活。

  6.做酸笋应该选夏天的笋,纤维粗个头大。

  7.为什么电影电视拍“嘿嘿嘿”的场景时,总会出现喂葡萄?因为大多数水果易氧化,实际樱桃最好,但贵。

  (在图书馆就是因为翻到这第7点,吃葡萄的“趣味”,打动了我让我借了这本书。没想到2小时就读完了。)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七):遗落市井间的吃食

  前两年,一部《食货金瓶梅》入了我的眼,读来颇为有趣,那是侯会通过吃食来写晚明市井生活。如今,李舒《潘金莲的饺子》却是用风趣的口吻写就了《金瓶梅》一书中各种吃食,还详尽分析了这些典故,对吃货们来说,这可谓是一道大餐。

  没读过《金瓶梅》的人,似乎对它的印象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小黄书,其实事实并非这样。之前听人说,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二者多少存在一些关联。如果细细分析,才能更明白这话的深刻含义,原来《金瓶梅》一书中也和《红楼梦》一样,有很多可研究之处,食物就是其中之一。

  在《潘金莲的饺子》一书里,李舒提及很多吃食,譬如茶、酒、著名的猪头,没有核桃的核桃肉,元宝猪蹄等等一系列吃食。这在当初的民间市井是常见之物,却鲜少有人知道这些菜的来历。那么,阅读李舒的这本书,就可以很好的补一补这方面的常识了。

  先说说那个著名的猪头吧!这个猪头如何诞生的暂且不说,就说书中写的有多么活色生香吧。

  “起到大厨灶里,舀了一锅水,把那猪首蹄子剃刷干净,只用的一根长柴禾安在灶内,用一大碗酱油,并茴香大料,拌的停当,上下锡古子扣定。那消一个时辰,把个猪头烧的皮脱肉化,香喷喷五味俱全。”

  如此语句,看的已然留口水。李舒书中评析这猪头为何能烧的如此好吃,说到两点:“一来在于灶头火旺,二来确实是宋惠莲的本事。”说起这本事,那么“锡古子”可谓是起到了很大作用,“让锅内的高温蒸汽不散发。”仔细一想,这不是类似如今的高压锅?

  所以,无不佩服古人的思维,至今虽无人知晓《金瓶梅》是谁写的,却可以从中看出来,那个时代的人早已对吃有了深入的研究?因只有会吃,才会将其写出来,不是?

  书名《潘金莲的饺子》,那还真得说一说这潘金莲的饺子究竟是何事!潘金莲为何喜欢做饺子,还不是西门庆喜欢吃饺子?那么,这个饺子就不仅仅是饺子,而是用来吸引西门庆的了,潘金莲包饺子一来是思念西门庆,二来是等他来吃。其次,《金瓶梅》还通过写潘金莲的饺子,来展现潘金莲的性格,因少了一个饺子打骂了迎儿,将潘金莲的市井妇女形象描绘的很是生动。这通过写饺子,又不写饺子,我不由得再次佩服作者的功底。

  难怪,《金瓶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奇书。

  以上不过是举例,其实李舒在《潘金莲的饺子》一书中,还分析了很多种吃食,这每一种吃食背后都有好玩的故事,有兴趣的人可以去阅读。

  而在合上《潘金莲的饺子》一书,我真有种想阅读《金瓶梅》的冲动,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有好多好吃的,作为吃货,实在是抵挡不住诱惑。

  木兮2018.4.5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八):食色,性也

  看到书名,我觉得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潘金莲这个人物吧。先来聊聊潘金莲这个人物吧,潘金莲,被世人所唾弃的荡妇,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可怜女子,貌美如她,少时惨被他人糟蹋,又嫁与武大郎这容貌不佳木讷之人,终于寻得爱郎,偏偏武松又不解风情,自暴自弃与西门庆鬼混,却又得一千古骂名。唉,世上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微雨骤来,洒湿了青砖地。柳林河畔,尽见小二丫环。忍不住眼眶一红,而雨,又忽然大了。”“凉风乍吹,一个灯笼不明不白地燃烧着。四下依旧无声,是个暂停的世界。”“爱情到底要如何才能两全 无法用数字计算的心动程度 瞬息万变的眼神。”

  关乎情,关乎欲。人物的多少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缺陷,真情也需痛苦挣扎。金瓶梅的段子为当代人的浑噩增辉不少,同样是情欲纠葛,活得糙啊。繁华落尽,情欲褪散,谁执尔手,共度终生?金莲投生前的执念,今生却被其苦苦纠缠,无法摆脱。谁说今生只是前生的重复?因果报应,轮回之间,良善的人总该有些善执,匆匆结尾,略有残念之感。

  玉皇李子透露了《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真实身份?王婆念叨了什么食物竟然让西门庆都脸红?潘金莲和西门庆在葡萄架下到底吃了什么?是谁用一根柴禾就炖好一个猪头。食色,性也!一部《金瓶梅》,有人见世俗,有人见人情,有人见风土,有人见限制级。 对于好美食的人来说,《金瓶梅》里的吃喝最迷人。

  这是一本《金瓶梅》美食文化随笔集子。作者从“吃”下手,以传说中《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和书中人物西门庆、潘金莲、吴月娘、李瓶儿、李娇儿、庞春梅、孟玉楼等人物为中心,以四季节令的变化为线索,细细考究与他们有关的美食,揭露这些美食的历史、蕴含的文化,重现小说成书时代晚明的真实生活景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欲望与挣扎,将这些原本虚构的人物再次丰满生动地推出来,更为亲切,更为可爱,也更为真实。

  《金瓶梅》是中国市井文化的宝库,饮食是打开《金瓶梅》世界的钥匙。玉液珍馐,浮世男女,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写尽《金瓶梅》的吃与“痴”。文学经典《金瓶梅》的又一解读方法,不是性,不是封建礼法,不是才情,不是爱……这是一个你从未见过的角度,一边还原晚明的风土,一边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金瓶梅里的人物——他们真的是太立体、太丰富、太多维了!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九):典故出的心服口服,打诨也赚了个七荤八素

  李舒很会看《金瓶梅》,极其会看书的人果然精彩。

  潘金莲的饺子,是一本书的名字。

  当然这个潘金莲是《金瓶梅》里的那个小潘潘。小时候读书遇到《金瓶梅》,老师说是大毒草,不能读不能碰,于是我的阅读历史里只有《水浒传》里的那个潘金莲,而没有《金瓶梅》里的潘金莲

  因此,就更不知道潘金莲的饺子是个什么样子,或者可有什么新奇之处,可以作为一本书的名字?

  但是,世间就有极其会看书的人,这本《潘金莲的饺子》其实是一本专写《金瓶梅》里吃食饮茶的书,对“大毒草”中的“食色性也”的独特理解。陈晓卿点评此书说:“李舒读《金瓶梅》,拂去情欲,只端一席餐食上来,透过各种家常小菜与珍馐美馔的有趣考证,旁征博引,为我们构建了一幅视角独特的中国古代生活图卷。”

  我对于这样的点评很是赞同,因为这本小书真就是一卷有趣的中国生活图卷,虽然我没看过《金瓶梅》原著,但是对于其中的主要人物,也都算是耳熟能详了,不知道是不是看批判看太多了,总之会觉得那里面的女人,个个都是男人的玩物,却不知,李舒单解她们其中的吃食细节,竟然个个活色生香,引得我放不下书,想一篇一篇读下去,把那些有趣的食物与人物关联的故事细节再弄个明白,于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会去寻找《金瓶梅》原著,去按图索骥,看个囫囵。

  怎样地活色生香?那就选一个细碎的章节里细碎的文字来,一起品品:

  “干娘来碗茶,多搁土豆”-这是一小篇文章的题目,一定是写吃茶的,对不对?然而奇葩等着的是小潘潘的茶:

  “最极品的茶,依旧出自我们的潘金莲小姐,第七十二回,她点了一盏’芝麻盐笋栗丝瓜仁和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我看《金瓶梅》数十遍,至今不能一口气读完这道茶名。

  就连断句,也曾经让学者们大为头疼。芝麻盐笋、栗丝、瓜仁、核桃仁还算平常,春不老说的是雪里蕻咸菜,木樨玫瑰泼卤指的是用桂花玫瑰花腌制的糖卤,也不难理解,最难的,便是’海青拿天鹅’五个字。

  在学界,有人认为’海青’是青橄榄,’拿天鹅’是白果;也有人说’春不老’和’海青’应在一起,意指绿色的咸菜,而’天鹅’指的是白色的核桃仁;也有人说,这茶中有鹅肉,所以以’海青拿天鹅’做比,简直是匪夷所思了。”

  ……

  这杯茶是专门献给西门庆吃的,西门庆才“呷了一口”,便“满生欢喜”。

  这杯茶,我不知道好喝不好喝,单是读这道茶的名字,就让我读了好几遍,以为写《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有点儿错乱,或者也是为了凑字数拿稿费?能不能严肃点呢?

  我把这段文字说给爱喝茶的先生听,他嗤之以鼻地说,这简直是亵渎茶了。

  我却读了个活色生香出来。一来作者从《金瓶梅》里筛选出的类似的不着调的文字片段让我过瘾,直让我有瘾去读原著;二来李舒的讲述文字更加的灵动有趣,想来李舒也是个心性活泼、灵魂有趣的人,插科打诨,借着数落金瓶梅里的各色人物、各色吃食、各种生活风范的当口,把自己对于生活的回忆和理解揉合进去,我竟然也很认同。读此书时正坐复兴号高铁,读到忍俊不禁的段落,我兀自地笑出声来,也不顾旁人侧目。李舒生在江南,小时候很多市井饮食文化的浸染,添了不少功底,有关吃食、有关生活,小段子也是手到擒来,为其梳理和抑扬《金瓶梅》中饮食个性,平添了几分精彩。

  (潘金莲的饺子,其实写的是潘金莲的心思,最精彩的是她数饺子的细节,想知道细节?哈哈,看书。)

  李舒这本书挖掘的是《金瓶梅》里的市井气,很多吃食小令登不得大雅之堂,但就是这些也许才真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民间烟火。如同我们大部分人其实最爱的还是各地街边小吃,而并不是那炫耀富贵的金玉堂食,很多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根源,依然是富有特色的小吃们。

  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有趣有料,秀色可餐。《潘金莲的饺子》有礼、有理、有典故,更有热爱生活调侃生活的灵动智慧,学术考究与自言自语穿插,谁也不影响谁,典故出的心服口服,打诨也赚了个七荤八素,文字风格颇得我心,读来也是畅快,还长了知识。

  李舒很会看《金瓶梅》,极其会看书的人果然精彩。

  只是《金瓶梅》原著哪里可寻?我再去研读,到底能读出些什么呢?有人能读出欲,有人能叹出悲,李舒读出个饮食男女里的热闹,我能不能读出”破色见空“?却是个未知数。

  (更多莲花素手书评,欢迎关注“travel-reading"微信公众号)

  《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十):你没享的口福,祖先已经帮你享了

  在物产丰富的南方长大的我,常有一种自己站在食物鄙视链最顶端的感觉,对北方菜的印象大多是——粗糙。在吃了油乎乎的鲁菜后更吃惊了,为什么鲁菜能挤进八大菜系?

  看了《金瓶梅》,我不得不承认一个扎心的事实:我没享到的口福,也许祖先们已经替我享了。例如其中一道鲁菜,糟溜三白,需手工“吊糟”,十来天功夫,慢慢制作,缓慢发酵。所以,赵珩先生在《老饕漫笔》曾把糟比作古瓷,“糟,是慢慢浸润出来的,需要一些功夫,火气全消,所以味道醇厚。”

  然而,这些美妙的做法却几乎失传了。幸好,我们还能在旖旎有情的风俗长卷《金瓶梅》中一窥风貌。一部《金瓶梅》,无处不在写吃,无人不在拼命讲究吃。世风放达的晚明人,究竟在吃什么?不妨回到四百年前的山东清河小县城,看看晚明暴发户西门庆的吃喝24小时。拂去情欲,只端一席餐食上来。

  1.早餐:一日养生在于晨

  西门庆府中的早饭一般都是由粥、饼、汤品这三者组成的。如“早起来,等着要吃荷花饼、银丝鮓汤”、“书童舀洗面水,打发他梳洗穿衣。西门庆出来,在厅上陪他吃了粥”、“你娘早晨吃些粥儿不曾?”早晨起来喝粥,滋润胃部。古人曾云,“是药三分毒。”在我国古代医药史鼎盛时期的明代,上到皇帝明代宗,下至士庶民众,全民养生。小小一一碗粥,都是老祖先健健康康,延年益寿的智慧。

  2 午餐:你们竟然偷偷吃鹅

  看《金瓶梅》时在想,你们为什么整天吃鹅?

  第二十回,西门庆新娶了李瓶儿为妾,摆下了会亲酒宴请亲朋好友,“先吃小割海青卷儿,八宝攒汤。头一道割烧鹅大下饭。”第三十一回,西门庆为儿子摆满月酒,宴席的大菜亦是以鹅为先的,“食烹异品,果献时新。须臾,酒过五巡,汤陈三献。厨役上来割了头一道小割烧鹅。”再如第四十一回乔大户的娘子宴请吴月娘等人,上菜的次序是:“上了汤饭,厨役上来献了头一道水晶鹅,月娘赏了二钱银子;第二道是顿烂烧蹄儿,月娘又赏了一钱银子; 第三道是献烧鸭,月娘又赏了一钱银子。”

  要知道,明代可是有明确规定:不准吃鹅!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俎》中记载:“祖制: 行李八十斤,出不马,食不鹅。”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能吃上鲜美的鹅肉,官员们浑身解数。比如王世贞的爹王忬为了显示对贵宾的盛情和隆重,便用了阳奉阴违的手法,以鸡头鸡尾装在肥鹅身上,掩人耳目。

  五品武官西门庆显然越制,朝廷还没吃呢,他就已食指大动。而且不在一两次,此时西门庆的心情大概也和逃课时的你我一样。逃课出来看到的风景更美了。偷偷摆阔的肥鹅,似乎更香了!

  3 午后:饮啖茶,食个猪头

  酒足饭饱的午后,是西门庆府上的下午茶时间。《金瓶梅》里的美人都是家常美人,不爱《红楼梦》里姑娘们的清茶。她们喜欢在茶里掺各种配料,而这些配料也让你大开眼界。宋人苏轼曾感慨,北方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到了《金瓶梅》这儿,还有青豆茶,土豆茶,香菜芝麻菜。看到这里,反香菜协会的朋友又要惊呼邪教了。

  午后的娱乐活动还有下棋。琴棋书画,本是雅事啊,但是金莲、玉楼等人下棋,赢钱者却去买了猪头,差丫鬟炖了吃。猪头肉是所谓“活肉”,味道不错,又便宜,算是平民美味。再看看《红楼梦》,宝玉挨了打,只是记挂着“小荷叶莲蓬汤”,走的是品味路线。我却更爱看《金瓶梅》里的烟火气。几个娇滴滴的美人儿,吃起来却和梁山好汉一样豪爽,讲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有次吴月娘请众妾吃螃蟹,潘金莲还惦念着,光吃螃蟹有个什么意思,不如买吃烧鸭来下酒。

  4 晚宴:将进酒,杯莫停

  早上还吃着清淡小粥的西门庆府上,大概就是当下说的“养生朋克”。元宵之夜,推杯换盏不停,一轮明月从东而起,照射堂中灯光掩映。乐人又在阶下,琵琶筝琴,笙箫笛管,吹打了一套灯词《画眉序》“花月满香城。”而人世的曲折反复尽在一盏盏酒中。夜里,喝醉酒与瓶儿的奶妈如意儿偷欢的西门庆,也是那个日夜思念病逝的李瓶儿的人。白日供奉茶饭,就当她仍然活着一般与之对面同吃,“举起箸儿道:‘你请些饭儿。’行如在之礼”。这样一个妻妾成群、逐蜂引蝶的西门庆,也会不自抑地真心眷恋怀念一个女人。饮食背后是什么?是《金瓶梅》开篇的诗:“玉阶寂寞坠秋露,月照当时歌舞处。当时歌舞人不回,化作今日西陵灰。”

  晚明放达,袁宏道所倡导的人生“真乐”,即所谓“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金瓶梅》24小时,似乎就是在这其中循环往复。

  李舒的新作《潘金莲的饺子》就是透过这循环往复的饮食生活,端一席餐食上来,人间烟火从古代飘到今天,寻觅《金瓶梅》中的草灰蛇线。有趣,值得一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潘金莲的饺子》读后感锦集  潘金莲  潘金莲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饺子  饺子词条  
美文

 如果我要养只狗

     其实不是没养过,但妈妈说,养了就是一种情感投入,不喜欢也会关心它,没了会难过。所以我家已经拒绝养狗很久了。&n...(展开)

美文

 在许多个时候,你应微笑

 在一生中,有太多我们都承受不了的现实失败,我们因此会为这而沮丧,甚至会崩溃,当然,现实就是现实,我们都无法改变,只能一直努力地试图把心态调到最好,这也不是最好...(展开)

美文

 今夜,无雨(4)

    转眼就到了第二天,天还没大亮,就被一群人拉到椅子上,此时还没睡醒的安桦,起床气瞬间出来了“喂!我还没睡醒呢,你们干什么?我可是堂堂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