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图表工作法》是一本由(日)齐藤显一 / (日)竹内里子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肯锡图表工作法》读后感(一):六节讲义各有千秋,解决问题、传达自己意见最受用
六节讲义都很有用。印象深刻的是第二讲义:提高解决问题的八步骤、第三讲义传达自己意见的几个技巧。
最受用的知识是:业务流程框架、7s框架、逻辑树框架。
业务流程框架用来调整、优化业务流程的
7s框架用来调整组织结构的
逻辑是框架,改变我的以往观念,以前我的逻辑树分析是杂乱无章,天马行空的;现在又有了新的形势,可以是无交集的分支、不重复的分支。
在市图书馆看的,遗憾的是关门太早,笔记写的有限,有时间可以再读一遍其他讲义,对工作、团结很有启发。
1没太明白为什么叫 麦肯锡 图表工作法,是因为作者以前在麦肯锡工作就是使用的这套方法吗? 好像被我漏掉了?
2主要不是讲图表,而是讲怎么去搜集数据,比较数据,用图表展现数据,分析吧。
序言用了减肥的例子,大部分比较普通,个别点确实有些启发。
正文用了一个面包店销售额下降 的完整分析案例。利用案例串了一下 从哪些角度搜集数据,比较,分析,做决策。
讲价值链value chain的这部分对我来说收获挺大,还有不要急于 对症解决, 而是纵向归纳总结,找到 大的路标,行成 大的方向,对我有启发。
其他那些我以前都了解。收获不多。
日本人写的书是都很喜欢鼓励鼓励吗。。里面有些废话。好像现在很多出的 讲Excel之类数据分析的书,都喜欢搞对话引出问题,然后里面就不乏一些废话不知道是不是从日本书的这种写作风格学来的。
#麦肯锡图表工作法# 这本书看不下去,对于强逻辑性的东西我很无感,草草看完。 1.强调的内容:主要是图表分析的作用,对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很直观。 现学现用,图二是我根据图三制作的#消失的民居记忆# 一年的销售趋势,可以看出500本会是一个障碍线,如果突破还有可能挑战1000本的上限,静观下个月的走势。 2.提出问题:初期要避免具体问题,确实意义不大,如我现在需要继续培育市场,忽略具体问题。 3.搜集信息:要选择有价值和意义的,如当前需吸纳问题和不足的信息。 4.顾客的满意是一切需求,所以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麦肯锡图表工作法》读后感(四):我读的第七本麦肯锡工作法的书
每周,由小雨晨为大家分享本周阅读书单,为你推荐好书。夏末初秋的9月最后一天,一叶知秋,读书依旧,唯有好书与你成长,公众号:雨晨跟你说晚安
与你一路陪伴 本周书单:
前六本分别是《麦肯锡工作法》、《麦肯锡教我的逻辑思维》、《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麦肯锡教我的谈判武器》五本书,
最喜欢的是《麦肯锡精英的48个工作习惯》最喜欢这本书,总结商业精英的一些工作习惯。
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提问,应当是能够促使提问者与提问的对象都能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要一边通过提问控制对话的节奏,一边准确地搜集我们想要的相关信息。为什么“提问”会变成一件很难的事情呢?其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只提问自己感到疑问的那部分内容,即所谓“以自我为中心”式的提问,这是关于“提问姿态”的问题。其二,一上来就问非常具体详细的问题,这是关于“提问内容”的问题。其三,为了让访谈一直正确地进行下去,需要为之后的提问想好“更多的候选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理论化的思考能力,所以这是关于“提问者理论思考能力”的问题。“您喜欢来我们店吗”“价格与口味您更在意哪一个”像这样,只能选择“是”和“不”或在二选一作为答案的问题,叫作“封闭式的问题”。而与之相对的,像“为何会选择来这家店购物呢”这样的问题,对答案的范围并没有做出限定,就叫作“开放式的问题”。当我们想要找出问题的“路标”时,应该就最重要的要点提出开放式的问题。而对这种“笼统的问题”所给出的最初的答案,往往也是对方最关心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开始提问之前,必须意识到自己与对方在各自关注的重点与认识上的差异,并且也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实际上,最近店里的面包卖得不是很好,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像这样才是正确的提问方式。这里有一点大家注意到了吗?就是我们在提问中使用了“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这样的表述。因为针对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有些观察力比较迟钝的人可能无法回答上来,即使向他们提问也不可能得到想要的答案。所以,为了不浪费双方的时间,想好“该向谁提问”也很重要。
有图不用表,有表不用文字。形象直观的图表让人能一目了然,印象深刻。但如何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杂乱无章的信息整理成为有序有用的数据,并绘制出清晰准确的图表,从而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呢?黑天鹅的这本《麦肯锡图表工作法》给出了一些答案。
首先,因为本书是写给“非专业的实践者”,即“在商务活动的第一线分析解决问题的人”。所以,作者采用了案例分析的写作方式。他以KENTA面包房为例,带着读者一起思考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想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如何付诸实践取得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将重点放在了教授读者如何思考上,因为这是绘制图表的基础。归纳演绎、头脑风暴、思维导图,书中都有涉及,尽管作者并未详加说明。想来,应该是思维妙法自古有之,只是未得其正名。
其次,因为本书是讲图表,所以作者在每个章节都结合案例分析,绘制了大量的图表。一来作为范例,二来加深印象。试想,如果一本讲图表的书中一幅图一张表都没有,你还会读下去吗?认真分析作者所绘制的图表,你会了解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图表。作者所举的案例以及给出的思路图表,都是实用性超强,马上可以拿来用于实际工作中的。
第三,因为本书是日本作者撰写,所以,在表达上也是谆谆善诱,娓娓道来。一开篇就用第二人称提出问题,然后用第一人称复数带领读者共同走进书世界。人称的选择,应该是作者长期从事现场培训所得出的经验。当然,作为中译本,本书读来有这种忠于原著的好语感是要归功于翻译的深厚功力。
最后,说说个人的感想。我觉得人的奇思妙想之所以能分享,就是因为可以表达出来。语言、文字和图表,都是表达的方式。读心术是神话和科幻作品中的想象,现实中所谓察颜观色的读心术其实就是一种读图术。在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为什么图表要比语言文字更受欢迎?因为人生而会读图。形象思维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语言和文字则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与之相对应的抽象思维也是后天培养的结晶。只是因为人类文明已经如此进步,人们早已习惯了语言文字,而忘记如何使用改良后的形象思维来表达自己。为了让别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你的观点,请认真思考后善用图表吧。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那么最适合的就是: 在数据历史中发现有没有问题,在数据比较中发现问题有多严重,通过问题的分解发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最终解决问题。 其实我非常喜欢序言中减肥的案例,因为这个案例的分析非常清晰,而且基本需要的内容都在序言中被提及了。也提供了,侧重于问题分析与发现路标,最终给出解决的思路的框架。 正文中的面包房案例则更像一个压缩版的管理咨询案例,每一章都有不同的侧重。第一章作为情节概述相当于案例背景,第二章主要针对的是市场分析的部分,这一部分对我这个“定位学派”的拥趸很是满足,提供了一套基于数据的细分市场定位、发现的流程,非常值得关注。第三章则以管理咨询的工具波特价值链作为分析的工具,这一章更贴近数据获取,作者对市场调研、问卷调查提供了不错的分析流程与注意点,对于商业问卷设计或者商业访谈这一章很值得看一看。第四章则是企业内部的战略定位,这一章内容不足以撑起整一章的内容,可操作性也不高。我认为这一章索性拆解成几个章节,导入对于不同部门和公司文化分析的工具来研究可能更好。 最后一章相对第二章、第三章也有些水,毕竟解决问题,实施往往在商业咨询里很多给的都是一套解决方案,受限于全书的内容限制,讨论的也不多。对于这一章,我认为不如直接去读一些经典案例分析,他们提供了非常充分的解决方案,集合本书提出的对策-甘特图,应该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总结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实用性的数据分析与管理咨询结合的数据,受益于日本人写书的风格,对于一个案例的解析非常具体,大部分提出的工具也都非常实在。对于未入职场,到职场初期1-2年的人都非常适合。最重要的依旧是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分解问题、发现问题的原因,最终解决问题,获得产出。 本书很多内容都可以拓展到更多的商业书籍,比如框架性质的可以参考《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关于营销方面和市场细分可以和小米的《参与感》结合、解决问题内的策划则可以参考应用Project软件和甘特图。而全书更宏大的拓展就是各类商业分析的框架和模型,这一点可能就需要找一本专业的管理学教材来看看了。
打开这本书是想研究一下怎么做图表,因为工作需要。
通读一遍后,发现不是技术类的教程,而是把思路掰开了细细讲,
内容结构基本如下:
通过基本的数据收集,了解现状 =>
思考是否有改善的余地 =>
思考价值链是否有问题 =>
思考基础设施是否有问题 =>
找出问题关键点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向。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是教你如何找到问题点,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所以把大部分着墨于【寻找问题】,而这就是本书的可贵之处,
问题不会自己跳出来说,“快来解决我吧!”
而是隐藏在细密复杂的数据之后,要在对其背后趋势有着深刻理解基础上,
进行各种比较和跳出框架,关注要点,通过无数的访谈和有方向的数据收集,才能发现问题。
书里另外可取之处是几个专栏,类似工具箱,
数据图表是将收集到的信息以图形化的形式进行呈现,而分析图表则是核心,是最终得出结论的图表。
【概念图】可以表示
表示关系:矩阵、力关系、要点
表示时间:流程、循环、筛选
表示结构:树形、金字塔、3C、7S
表示序列:列表、优势与劣势
专栏三强调一个图表只展现一条信息,提出并不是掌握了大量数据,或者设计了复杂的图形,就很了不起,最重要的是,用简洁的方式将重要事实准确传达给受众,并且能让人理解。
其他细节上的指导也很有帮助,比如注意对问题排列的顺序,尝试对项目进行概括和使用辅助线等等。
好吧,花了一天时间,领导布置的任务还没完成。
《麦肯锡图表工作法》读后感(九):2星|《麦肯锡图表工作法》:用图表做商业分析的入门演示
作者是日本麦肯锡雇员。全书以一家日本的面包房为例,演示用图表分析法做相关的商业分析。
总体来说分析的问题偏简单,介绍的技巧也不成体系。
没说图表是用什么绘制的。看图需要一些excel、Visio、Word的技巧才能绘制出书中的图表来。
总体评价2星,不太值得看。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专家的工作就是搜集庞大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缜密的分析。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只要能从事实中找出问题的“路标”就可以了。#82
2:所谓“绘制图表”,其实就是将事实数据以视觉化的方式进行思考分析的过程,从而产生合理的疑问。而且,一旦有了疑问,才能更清晰地知道前期还应搜集哪些数据信息。#294
3:关注转折点,将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在图表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字所呈现出的含义。#309
4:虽然是个不常听到的名词,但其实相对于数据图表(将数字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来说,概念图就是将我们的思路、定性信息以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内容,用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来。#756
5:“为什么会来我们店里买面包呢?”像这样的问题,即使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味道很美味”,但这对于我们发现问题或者解决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帮助。#1306
6:从笼统的方面开始提问,以开放式的问题进行自由的对话,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具体的提问帮助我们发现重要的事项。#1320
7:我们建议大家在进行访谈时,可以采用“两人一组”的形式,即一个人负责提问,另一个人在负责用电脑打字记录的同时,基于“提问中是否有遗漏”的考虑,也可进行追加提问。#1556
8:事先准备好整理表格,才能让我们更清楚访谈的对象正在就哪方面发表意见,也能防止出现遗漏的问题。#1590
9:将访谈搜集到的答案,按照3C(顾客、竞争对手、本公司)、自己公司的价值链及基础设施进行分类整理。#1593
10:将每个受访者的意见按照价值链的流程环节进行分类,总结时则按照纵向来进行整理,这样更容易发现本质性的问题。#1665
11: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色彩浴”效应了,即基于自己所想的内容,带有倾向性地去搜集相关的信息。#1684
12:我们往往会偏向于采纳能支撑自己想法的信息,但是只有通过归纳法进行正确的整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信息,甚至改变我们原有的结论。#1725
作为进入职场几年的OFFICE LADY,与“OFFICE三杰”(WORD,PPT,EXCEL)的斗争史几乎构成了工作的日常。在沉浸于做不完的幻灯、填不完的数据以及打不完的文字的悲伤中,当面对图表时,第一反应是抗拒,第二反应是美化,因而常常会耗费相当大的精力,并一遍又一遍地来回修改。在机械地画图做表漫漫长路中,在阅读《麦肯锡图表工作法》之前,从未有人教过我相见恨晚的这种图表用法。
所谓“麦肯锡图表工作法”的核心,是将图表作为收集信息、找到问题关键甚至解决问题的桥梁,以图表的形式将事实数据以视觉化方式进行思考分析,最终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作为世界领头羊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不仅精英齐聚,亦保持了不断思考与提升的习惯,因而总结归纳与创造出了不少“工作法”体系与工具。最近读的另一本与麦肯锡工作法有关的书籍是高桥政史所写的《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其中介绍了麦肯锡公司发明的“麦肯锡方格本”,通过“黄金三分法”的笔记工具促进思考;而麦肯锡图表工作法则是另一种思考工具,《麦肯锡图表工作法》的两位作者齐藤显一与竹内里子均为咨询业资深顾问,齐藤显一先生更是曾任麦肯锡合伙人、大阪分公司副社长,他们将这种图表分析法概括为:“评估数字、判断商机、思考价值链、分析基础设施,解决复杂问题”五个步骤,并以此作为全书的框架,清晰明了地以面包店作为例证系统介绍了这种图表思考工具。
书中所说的图表工具,指的是“概念图”——用图形传达信息,用文字标出重点。虽然书中所介绍的图表思考分析方法更偏重于商业,但其中的原理完全可以变通运用于更广普的工作甚至是生活管理。
要用图表来进行逻辑思考,根据书中的内容,需要重点践行以下几点:
第一,先从比较容易收集的、能够表达整体情况的数据着手,以“年”为单位,粗犷地了解全貌,重点关注整体的变化幅度与变化先兆,并试图从中提出疑问。对于生活管理而言,以读书情况分析而言,可以先将每年的读书本书进行统计,画出图表,并思考为什么有些年份读得特别少。
图为每年在豆瓣中记录的读书本书的统计
第二,将数据信息进行类别细分,作者在书中将此步骤称为商业中的“细分市场”。而对于生后管理思考,再以读书情况分析为例,就是将读书的本书分为消遣类、专业类、知识科普类等等进行更为细致的图表统计,关注每一种类别书的阅读情况。
图为每年读书评价的统计(蓝色表示略有收获,橙色表示收获很大)
第三,一张图表表达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一个信息。这一点对于我而言特别受用,之前在工作中经常会处于一种“求全”的心态,在一张图表中表达了万语千言,其实这样对于看到这张图表的人而言,很容易一头雾水。而一表一事,则能更为清晰地传递清晰,让图表的目的更加清晰。
第四,根据书中的建议,应该在图表绘制之前先用2-3句话简洁明了地概括出图表所要传达的重点信息,这便是本张图表的目的。根据图表的目的,再对原有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取舍与补充,先思考再作图,方能下笔如有神。如果一张图表表达不清楚的,就用两张,还可以适当添加辅助线。
总之,在图表工作法中,图表的功能是一目了然,是展现思维成果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在绘制图表前整理归纳信息的过程,才是弥足珍贵的思考之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