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假如我是蝙蝠侠》的读后感大全

  《假如我是蝙蝠侠》是一本由【意】弗兰克·比弗·布拉迪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一):快手还是快拉

  

这书我要给最高评价:是福柯在影像哲学之后的最伟大著作。

内涵深远,推荐多读。

中国的抖音快手印证了此书的预言,人类后代将会机器化。

我在这想说说最近的热点,快手。

我在外企民企地方龙头都工作过。在2013年之前,甚少人窝在厕所里。可能说是那时玩手机少。但我感觉和办公室ZZ有关。

勾心斗角当然都有,但以前并不习惯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用时下流行的PUA说。现在中层管理人的素质能力都太烂。只懂在气氛上压得下级生不如死。这才是窝厕所的主因。

以前可以调节情绪,现在唯求放松神经。而当【快拉】也成为主流时,人与书中所绘之末日也差不多了。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二):如果你喜欢《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你千万不要错过这本变态重口味新作。

  如果你喜欢《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你千万不要错过这本变态重口味新作。

  本书没有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连环杀手,因为这类人有着密不可宣的虐待狂倾向,沉迷于他人的痛苦,享受看到人们死去。而这里的主人公全是本身就饱受精神折磨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他们借此来宣泄自己对公众关注的病态需求,并以之为逃离地狱的自杀性出口。这些凶手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主要趋势之一的极端示威者。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美国《黑暗骑士》首映会枪击案的“蝙蝠侠小丑”杀手、挪威爆炸枪杀案的安德斯•布雷维克、韩国赵承熙在美国制造校园枪击案、韩国自杀风潮到日本病态自杀现象,以及近年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一连串恐怖性自杀举措……

  一个内心极度痛苦的人,为何会选择恐怖枪杀案来寻求精神的宣泄?我们生活的家庭、学校、集体,在个体走上犯罪道路上,起了怎样的作用?科技发展与数字网络的流行,为何加重了现代人的孤独与痛苦?这是绝望的恐惧时代必读的救赎之作!当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我们应该读读这本书!意大利思想家法兰克•贝拉迪勇于探究,结合哲学、心理分析、新闻报道,找寻当代心理问题的社会根源。经过40多年的辛苦研究,贝拉迪以反乌托邦式的讽刺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三):看不惯现世的学者

  又是一本看不惯现世的学者大吐槽。很有意思。

  在文字上,他用的大半是很现代的词汇,不过难得的是,仔细琢磨一下竟然能听懂。

  其实作者的虚无观念是很鲜明的,开头和结尾说的很直白。难得有西方人能这样想。关键就在于,抱着虚无的世界观之后,你是否能开心起来。作者说的很明确,这是两码事,我们应当虚无并且开心的活着。这就是健康。

  题外话: 总在书里看到“进化论”,我一再发现社会活动家宣称的“进化”和生物学中的进化相去甚远。总有自然科学的知识被面目全非地用到了非自然科学领域。 生物学中进化论的意思容易让人误解,首先是因为他们没有仔细学习生物。进化里“强”与“弱”的划分是容易误导人的。这里面的强和弱不是朴素、直觉上的意义,毋宁仅仅依据结果来判断为好:能活下来生孩子的,就是“强”。所以软弱、退缩、没骨气、认怂、麻木、甚至愚蠢都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成为“强”的因素。社会活动家提倡、鼓吹的“强”是他们臆造或另有目的的篡改。 中文的翻译,“天演论”是最恰当的。“适者生存说”也比较好,只不过“适”字少许不恰当,因为它意味着A适应B。在进化论里,当然该是个体适应大自然。但是进一步问,什么是大自然?这里面的大自然,和“自然选择”(这个概念也非常容易误导人)中的大自然是一个含义。可是这个大自然正是所有个体组成的。所以最好还是不要将他们从中对立起来。一旦对立,就会让人感觉大自然是一个凌驾每个个体之上的客体,这显然是错误的。我当然也不是说,每一个个体都是绝对独立、平权的。我只是想强调,使用“大自然”这种概念时,容易让人误入歧途,比如很多人就得到了“神”、“上帝”这种概念。当然可以考察某个、某些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但要小心,他们之间的作用永远都是相互的。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四):“英雄”

  在书的开头,本书作者意大利思想家弗兰克•比弗•布拉迪就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发生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城一家影院举办的最新蝙蝠侠电影放映式上发生的大型枪击案。这个案子是触发作者写作本书的缘起。作者搜集了很多大型凶杀案凶手的相关信息。而詹姆斯.霍尔姆斯及奥罗拉屠杀案,促使作者下定决心写作这本书。在搜集的大量的大型凶杀案凶手的有关资料中,作者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白人、黑人、老人、青年、富翁、贫者,这些人统统是男性,没有一位是女性。这是什么原因?通过研究,作者逐渐意识到,相较于经济学家与政客们文明的疯狂,这种可怕的疯狂反而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此刻的世界。通过犯罪与自杀,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之苦痛,也看到了社会文明之支离。

  在作者看来,1977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中,大卫•鲍威发行了名为《英雄》的专辑,在这个专辑中,他歌颂一类全新的英雄。英雄已死——万岁,英雄!只是鲍威的英雄不再是主体,而是客体:一样事物,一个意象,一种光芒万丈的崇拜物——在其残骸上复活的乃浸透人欲的商品。在1977年,庞克乐队“扼杀者”直截了当地向人们宣告那显明的时代事实:英雄主义已然终结,托洛茨基、列宁、莎士比亚皆已死去。这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史诗中的英雄们也许已经远去,这是事实。但如果取代史诗英雄是批量制造出的仿真机器,这是很危险的。这些英雄游戏中心之仿真物,潜藏着后现代形式的悲剧起源:人们正踏在将幻觉当作真相的门槛上,将同一性当作真实的原乡。在作者看来,唯有通过讽刺以及对于置身英雄游戏中心之仿真物的清醒理解,亚文化中的仿真英雄才可能得以存活。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了极具欺骗性的电脑特技仿造的“英雄人物”的危害,并结合哲学、心理分析、新闻报道,找寻当代心理问题的社会根源。经过40多年的辛苦研究,作者以反乌托邦式的讽刺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认清了生命的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好将来的路。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五):通过残杀他人实现自杀的根源在哪里——评《假如我是蝙蝠侠——独狼式凶杀的心理及社会成因》

  当大洋彼岸的赌场拉斯维加斯的枪声响起,最终导致59人死527伤的惨剧时,恰好评者正在看的这本书就叫做《假如我是蝙蝠侠——独狼式凶杀的心理及社会成因》,里面研究的就是屠杀和自杀问题。而赌场枪声,再一次刷新了美国枪击案的伤亡人数。显然,赌城枪声,也是一起独狼式的屠杀事件。

  两件事情仅仅是巧合,指的是赌城枪声和现在看的这本书。不是因为枪声才去看这本书,而是因为枪声响起时手头正好有这本书,显得较为应景。只是这种应景实是意料之外的。

  意大利人弗兰克将观察社会的视角投向了枪击案,他列举了近年来的重大枪击案:《蝙蝠侠》首映式上,枪手至12死70伤;芬兰校园枪击案至9死;赵承熙枪园枪击案至32死(这一纪录至2017年10月1日被打破)。

  这些枪击案因为伤亡人数众多,为世人所瞩目,而作者试图通过现象研究现象背后的事情,这些独狼的心理在想什么?是什么样的社会因素造成了独狼们的枪杀行为?这都是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这些凶手在作案前,基本上显得和平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并不是恶贯满盈的累犯惯犯,反社会人格并不明显。但生与死虽然一线间,并不是一个游戏,生死对于人而言都是大事,而独狼凶手们是如何形成这种想法并付诸实施的呢?

  作者认为并不仅仅是独狼枪手个人的原因,因为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人的思想行为都会受到社会及他人的影响。最终作者认为,金融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各种黑暗是形成凶案的原因之一。

  这些凶手并不仅仅是为了行凶,还可能是一种自杀行为,是一种警方介入式的自杀行为,或者说是通过谋杀他人来实现自杀。一个人在屋里郁郁寡欢饮弹自尽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很多人不敢独自扣下扳机,而是采取杀害他人可能被警方击毙的必死无疑的方式自杀。人们无力改变自我、无力改变他人,在现实中饱受折磨,没有公众关注,采取这种杀害无辜的人再自杀的方式以寻求对于世界的解脱方式。这种方式自然为主流社会所不齿。

  由此现象开始,作者又分析了韩国和日本和自杀风潮,以及几个著名的自杀事件,如法国电信公司、富士康、印度农民等等。

  这些枪击案的凶手大多或作案后自杀或接着被击毙,很少有活下来讲述心理过程的,人们只能从外在推测其心理。关键是,如何最大限度的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谁能给出一个答案?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我们该做什么?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六):随机杀人犯心理研究

  这本书的书名《假如我是蝙蝠侠》其实有点迷惑性,但是当你真的读了这本书之后,会发现这个名字也恰到好处。

  《假如我是蝙蝠侠》这本书乍看起来好像是一本科幻小说,典型个人英雄主义拯救世界,或者是蝙蝠侠的后传什么的。其实,这不是一本小说,相反的,这是一本非常严谨的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书。

  “假如我是蝙蝠侠”其实只是随机杀人犯的一种心理展示。而这个杀人犯正是美国《黑暗骑士》首映会枪击案的“蝙蝠侠小丑”杀手,他穿着蝙蝠侠的服装,用机枪扫射了电影院里那些手无寸铁,甚至还在什么都不知道,完全沉浸在蝙蝠侠的电影中的超级影迷。这次随机杀人,共造成了12人死亡,70人受伤……但是当他被捕之后,他对自己的罪行却并不认同,甚至还以为自己真的是在演电影,以为自己真的是蝙蝠侠

  这属于典型的独狼式凶杀心理,这些年这种随机杀人的案件在全球上越来越多。 "独狼"布雷维克仍心有余悸时,美国"独狼"在一年之后又再次将新的梦魇带给普通民众。科罗拉多州影院发生的枪击案震惊全球。反恐方面防守甚为严密的美国本土虽然没有再次受到类似"9·11"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但个人恐怖的威胁警报却频频拉响。本书的作者是外国人,可能某些方面对中国国情有些不符,但是大体的心理模式是一致的。

  随机杀人犯心理为何如此阴暗?数字时代为何反而加重了现代人的孤独与痛苦? 这两个问题是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是一本对社会安定有很大帮助的书。

  其实,有点推荐刑侦类相关工作人员,(觉得想学刑侦的关宏宇可以考虑读一下)可以阅读下这本书。对了解这类犯罪心里和社会成因就很有帮助,之前一直在追一个美剧《犯罪心里》电视剧里的几个主角都是心理侧写师,可以根据罪犯的犯罪手法分析出犯罪的心理,进而分析出他的变态心里成因,从而对他的人格、外貌、生活环境、职业等进行测写,从而分析和锁定犯罪分子,最终实行抓捕。这本书就是在独狼式凶杀犯罪上的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根据书中的介绍和学习,可以对这类犯罪进行测写。

  同时,也推荐写推理类小说的作家们,可以看看,说不定可以找到很多题材,挪威爆炸枪杀案的安德斯•布雷维克、韩国赵承熙在美国制造校园枪击案、韩国自杀风潮到日本病态自杀现象,以及近年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一连串恐怖性自杀举措……这些案件在本书中都做了分析。其实,这其实都是一些电影导演喜欢的题材之一。

  其实,有时候,我们理解身边人都很难,更何况犯罪分子。但至少我们身边有爱,让我们不至于犯罪,将自己的愤怒宣泄到陌生人身上。读这本书,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犯罪心理学相关知识。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七):上次看到谈起资本主义这么愤怒的人还是我的中学政治老师

  看完这本书,我专门翻找了一下这本书编辑的名字。虽然我不知道那几个名字里具体是谁撰写了封面文案,但特别想深情地说一句:“辛苦了,同志!”这本书的封面文案成功提炼了本书最吸引普罗大众眼球又貌似发人深省的卖点,通俗又深沉,猎奇又普世。等勾起的热情遇到真正打开这本书看到那些佶屈聱牙的理论名词和千回百转地推论出来的任性无解,真是兜头一盆冷水透心。

  为了显得公允一点,我必须承认阅读是一种满私人的体验,同样的文字在不一样的人的心里激荡出来的很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看到“独狼式凶杀的心理及社会成因”这样的副标题,天真如我,真的满以为是一个建立在罪案实证调查基础上的犯罪学或者社会学的相关文本。但是没有想到,它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符号资本主义的声讨,并且这个声讨的背后是一片空虚。

  是的,符号资本主义,这个词我在书里看到的时候也是着实寻找了一下作者对它的定义,大概意思是越来越抽象化的资本,一切价值使用价值都体现在流通性可交换性里,是表现力,是竞争。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因为竞争导致恐慌,恐慌然后疯狂。“社会群体被迫承受无孔不入的在债务,贫困与剥削由此诞生”“金钱消解了一切事物的区别,并最终都化作罪责。”而那些拿起杀伤性武器把自己的杀戮作为一场表演的年轻人,不过是这些罪责的受害者和具体爆发点而已。是符号资本主义里的娱乐产业里的灌输给他们扭曲的英雄主义——爆发意味着拯救,然后反噬社会。宗教,人道主义,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起来的社群组织的力量和意义都被消解。书写越往后,拯救的力量越指向虚无,一直到写到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全面走向穷途末路,人类心灵堕入深渊无法拯救的时候,作者发现自己也指不出另外一条路,只好把顽固抵抗作为唯一的措施。

  说白了就是我对制度很不满意,但是我也没有办法,我要做的就是把我的不满意整理出来,而其中所有的论点论据都是文艺作品,理论,作者自洽的逻辑和不满的情绪堆积成的。告诉你,资本主义就是死路一条,大到社会经济,小到神经细胞,自己不死也会作死的。就问你怕不怕!讲真我印象里上一次提到资本主义这么激动的人,还是我中学的政治老师,而且我当时的感觉是,为了让我们考试多点分数,老师你也是尽力了。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在资本主义国家好好当着教授的老同志为什么有这么大不满,跨着大洋控诉。就因为他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吗?

  而且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各种我不明白的定义性名词不下几十种,有新保守主义,巴洛克主义,后资产阶级。新巴洛克,诠释虚无主义,绝对资本主义,货币主义……好像我来到一个各种主义开大会的现场,看着眼熟,实际上并不认识。

  更诡异是在本书的最后,他不知道是忧思过度还是玩性大发说:“最后,别把我说的话太当真,别把我的灾难预言太当真……最后的最后,不要相信我。”

  我真的很想含着热泪说,你出来我们好好聊聊,我保证不打你。

  所以,我要说的都说完了……大家按需观看。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八):肆意伤人与自杀浪潮

  死亡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犯罪也一直是人类社会尽力避免和痛恨的。在英文中,单词“犯罪”与“危机”都来自同一词源,亦即希腊语单词“krisis”,其原意为“判断,选择,分隔”。

  而作者关心的死亡和犯罪是那些本身就收到精神折磨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大屠杀亦或是自杀,都是一种宣泄和逃避的出口。作者以这类人的死亡为主题,分析了人类社会的死亡趋势。

对于特定的大屠杀犯者来说,其意图便在于打破景观之镜。在他眼中,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是模糊的、难以辨认的、扭曲不清的。他想要成为景观的一部分,景观因之而成为生活,以及最终——成为死亡。

  大屠杀是一种罪孽深重的反社会行为,书中列举了很多极端的例子,认为一部分大屠杀的本质上是承受了压力和痛苦的人,他们的屠杀有自我放弃的意味,包含了被杀的意向,他也可能会在感到难堪生活重压时借此来逃避整个世界。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在屠杀之前会向外发布屠杀的信息来博取关注,大屠杀后也会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屠杀是宣传自我的一种形式,一个人可能会尝试通过肆意伤人来重塑自己的社会声名,赢得他人的敬畏甚或尊重,罪行是声名的扩音机与整合器。

“肆意伤人(running amok)”乃是源自马来语的词汇。其在马来西亚原初语境中的含义是,一个本来没有表现出任何狂暴之怒征兆的人拿起了武器,突然间就像发疯了似的残杀或伤害自己身侧的任何人。

  虽然屠杀都是冷酷无情的,但是以宗教、信仰、政治价值为目的的屠杀更是令人发指,在历史的长河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屠杀,像是宗教战争的耶路撒冷大屠杀,法西斯极权主义的屠杀,9·11恐怖袭击等等有社会冲突的屠杀,屠杀是恐怖也是多样的。

  自杀不像屠杀那样引人注目和愤恨,但是现在全球自杀的人数只是有增不减,以作者的观点,在一个压抑的群体中,如果有人以结束生命而得到解脱,那么很容易掀起自杀的浪潮。很典型的例子也离我们很近的例子就是富士康的自杀浪潮。在高饱和,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压抑过大的人们选择自杀这样的出路虽然显得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和亵渎,但是对于个人,或许真的向往天堂那种无忧的生活,所以群起而效仿。如今的富士康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以防治悲剧的进一步发生:宿舍楼周围安装了总计300万平方米的黄色巨网以接住跳楼者;厂内设立心理疏导中心;工人们的工资提高了30%;要求新来的应聘者签署不自杀承诺书。

  日本也一直是一个自杀的大国,这和日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作为高收入、高智商的社会精英,银行家们也是自杀队伍中的一份子,作者分析银行家的自杀可以被解读为权力之无能的象征。

  如果每个人的愁苦能有合适的渠道去宣泄,社会的压力甚至舆论的压力没有那么大,我们现在的社会也许会更美好一些。当然,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生命的权利,但是世界这么美好,也值得我们多做停留去感知更多未知的天地。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九):只有你善待世界,世界才会善待你。

  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你一定不陌生,它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所思所想。同样,《假如我是蝙蝠侠》也何尝不是个社会的悲剧。   为何智能时代反而造就现代人的孤独与痛苦?为何连环杀手选择极端的犯罪暴行来宣泄自己对公众关注的病态需求? 未看这本书前,我们不得而知。   讲真,我会对这本书感兴趣完全是因为它的标题,在我心中,除了身穿蝙蝠衣之外,蝙蝠侠的最大特点就是内裤反穿飞檐走壁惩奸除恶无所不能!所以啊,自然而然就有了读下去的欲望。这是一本很有深度的小说,不同于它“逗比”的标题。一页又一页的翻看,最终我被它震撼。   2012年7月20日,一位年轻男子买了一张电影票,进入影院,坐在前排。影片开始播放。30分钟后,他从一扇自己事先打开的紧急通道大门离开该栋建筑。他到自己的车里换上防护服,备好枪支。凌晨12点30分。能从那扇打开的门重新进入影院。这时候,他藏者防每面具,防弹头盔,身着防弹裹腿、护喉与战术手套。正在观影的观众有人注意到了他,可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首映礼上出现一位乔装打扮的蝙蝠侠粉丝实在太过平常了,显然无人多想。凌晨12点38分,持枪男子扔了一个烟雾弹,开始了对银幕和观众席的扫射,有些子弹甚至穿过墙壁伤及了隔璧观众。最终造成12人死亡,70人受伤。当被捕入狱后,他不停朝守卫吐唾沫,而且毫无悔意,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演电影。——由这个片段引出的情节毫无意外地吓着了我。能把杀人当做演电影,可笑还是可怕?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欧洲近几年来面临的恐怖袭击。他们到底是为了报复社会,还是只是为了满足他们变态的破坏欲?恐怖分子的心理,谁也猜不透。又或者,他们也是把这些,只当做是一场荒唐的梦了?庄周梦蝶,不知此生是人是蝶。   美国《黑暗骑士》首映会枪击案的“蝙蝠侠小丑”杀手、挪威爆炸枪杀案的安德斯·布雷维克、韩国赵承熙在美国制造校园枪击案、韩国自杀风潮到日本病态自杀现象,以及近年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一连串恐怖性自杀举措……在世界逐步数字化的时代里,当个体对生活之真实及诸乐趣渐失信心,在极具欺骗性的电脑特技仿造的“英雄人物”误导下,他会采取极端的犯罪暴行以寻求精神的解脱和痛苦的宣泄……蓝鲸游戏也是如此,它以一个“光鲜亮丽”的外表,一步步地诱导人们落入游戏的圈套,尤其是青少年们,在还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时候,在迷途上越走越远,从自残起,乃至自杀。这些想想就会毛骨悚然的事,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人要去做?难道真的是有什么天大的苦衷,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结束生命?不,并不是。《假如我是蝙蝠侠》可能会给你带来解答。   不过,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能做的只有:以乐观的心态迎接生命,爱惜自己乃至他人的生命,远离不知名的危险。要知道,只有你善待世界,世界才会善待你。

  《假如我是蝙蝠侠》读后感(十):《假如我是蝙蝠侠》:是谋杀?还是自杀

  文/吴情

  近些年来,对平民的大规模谋杀时常出现在各个媒体上,无论是太平洋对岸的美国电影院中,还是在本应安静的校园内;媒体似乎从不缺少这类消息。然而,对于谋杀背后的原因的追问,却让人们感到意外,受害者与施害者之间,并无直接(经济上或情感上的)恩怨,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陌生人。对这些施害者来说,杀不认识的张三,同杀不认识的李四一样,都是些微不足道的生命,有时甚至连生命都谈不上,不过是他(施害者多为男人)个人“荣耀榜”上又一个数字罢了。

  为何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呢?施害者真的丝毫感受不到普通人在濒临绝境时的惶恐不安吗?他们身上到底有无“移情”能力?他们是一群反社会分子吗?简单地将他们视为社会秩序的危害者加以处决,是否就能一劳永逸?单个对大量陌生人的谋杀,似乎偶然性居多,但事件频繁发生,是社会机制出现问题了吗?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弗兰克·比弗·布拉迪(Frank “Bifo” Berardi)在《假如我是蝙蝠侠:独狼式凶杀的心理与社会成因》(Heroes: Mass Murders and Suicides)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探讨。

  在布拉迪看来,当前已进入了“绝对资本主义”时期;在该时期,“仿制品那极具诱惑性的力量将物质实体转化作可消解的意象”,没有人间英雄,只有“人类由极具欺骗性的电磁物仿制出的英雄”,人类的想象力一方面发达至极(各式各样的仿制品层出不穷),一方面贫弱到可怕的程度(不愿甚至无法直面真实)。曾经广为人自豪的工业文明,现转型为符号社会,价值广泛遭遇了去物质化过程。

  在政治领域,自由主义曾经来势汹汹,淘洗了传统政治与意识形态。然而,随着民族主义的抬头,社会达尔文主义(晚期资本主义一味推崇竞争)的死灰复燃,自由主义遭到了挑战,以保守、排外为重要特征的所谓新自由主义,在理论与实践等层面获得越来越多的拥护者。然而,竞争之中往往少不了“失败者”,而对稳定与秩序来说,这些人,无疑是潜在的威胁。对这些人来说,对普通人的随意大屠杀,证明自己掌握了生死大权,在媒体热衷报道死亡、凶杀的当下,他们还能体验一阵“当名人”的瞬间快感。

  网络游戏,同样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存在,尽管它没有物质实体,除了硬件的配置之外。网络构成了一个虚拟空间,而网络游戏,则介于虚实之间:人物设定或许有外在原型,动作多半是程式化的,但给人的效果却极为真实——一种心理真实或情感真实。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多数在亲子教育时期或儿童时期,便失却了与人的情感、语言交流,内在心灵极其干枯,更别提“移情”能力和置身处地为别人设想。对他们而言,让无辜者受伤流血,并无任何认知上的两难,没有情感上的起伏,顶多不过是个人“游戏”榜单上的数字高了些。

  套用一本书的名称,现代性,几乎让“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该何去何从呢?在布拉迪看来,尽管前途迷茫,但我们并非完全无法作为。他认为,我们尚可以“讽刺自主性”,反对乌托邦,“保持怀疑的态度: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假设和预言(也别相信我的)”,而且,“不要撤回革命。哪怕我们队如何打胜仗毫无头绪,反抗权力的起义仍然是必需的”。同样,我们还要竭力“不要从属于任何群体”,不要选择成为奴隶。这些中间,最重要的,或许就是保持对世界的怀疑态度,勿将司空见惯之事当成理所应当,对应然世界,存留一颗探索的心。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蝙蝠侠  蝙蝠侠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假如  假如词条  大全  大全词条  
美文

 遥寄--远方的朋友

    踏着往日足迹,昔日欢笑似一串串风铃,一缕缕云烟一幢幢美梦,梦中有你有我,像一首美诗,数不尽的美好,说不尽的甜蜜,但一切褪色...(展开)

美文

 敖德萨档案读后感锦集

 《敖德萨档案》是一本由弗·福赛斯著作,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5,页数:346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展开)

美文

 《伙伴》经典影评有感

 《伙伴》是一部由隆尼·普莱斯执导,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 / 帕蒂·卢波恩 / 玛莎·普林顿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