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的读后感大全

  《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是一本由[英]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精选点评:

  ●这是一本被高估的书,作者介绍了一个并不那么新颖的观点,就是有“生命”的事情都必须遵循迭代来实现生命的延续,每一次迭代就是第二曲线。与其说是一本管理学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发散性思维著作。

  ●读起来没那么枯燥,而且作者一开始就说了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写的类似随笔文章。里面部分东西结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事情有种豁然开朗,“啊,原来就是这样”的感觉。

  ●第二曲线:持续学习的能力、居安思危的意识和跳出“舒适区”的勇气。

  ●作者没说的 发展第二曲线 也必定带来风险 或者带来失败的第二曲线 但是不断学习和发现 勇于做出改变 不论个人 企业 或者国家 未雨绸缪 总是对的

  ●借于金图。好像是哪个公众号推荐的,读完后感觉虽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从开卷有益角度看,加上对陌生领域探索,还是值得一读。 十六章节,每一篇自成体系,合在一起连贯性不高,不过思维深度不错,启发性思考也很好,译者的文字与编辑质量不算太好,有个别错字与意思颠倒,也许原文比译著水平要好得多?这就是不看原版的坏处了。 第六章增长的困境与第十章庞氏社会与最近自己换房相关,很有感触,由文字反思自身,冷汗沥沥。第十二章金色的种子很励志,第十三章未来的学校给育儿提供思维方法论,第十六章与自己的契约是哲学思考,反省自己的人生目的。 许久不读管理学的书,偶然读到也确实新鲜,推荐下吧

  ●和想象中的这本书很不一样

  ●咦...果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啊

  ●幸福是为他人的利益在你最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

  ●一个关于商业和工作的哲学,喜欢他描述的理念,虽然从今天读起来并不新鲜,但是浅显易懂,引人思考。

  ●经管类垃圾图书。本来是滞销书,据说再田国立的带领下,某行集体买这本书学习,居然带动了机械工业重新翻印了好几版,简直了。再说说书的内容,全书想说的就是一件事:“第二曲线是在第一曲线保持发展高峰时,未雨绸缪,谋求新的增长源,开启新的路径,形成又一条发展曲线。”(引用其他评论)其他的基本都在堆砌例子例子和别人的观点。毫无新鲜感,国内也有很多经济学家提过类似的理论,作者也并未提供任何新的理论体系,更没有提供可操作化的知道建议。如果是一篇应届生毕业论文,我想盲审就应该不会通过的,别浪费时间读这本书,建议田国立明年去养猪,实现中行和建行二次曲线发展。

  《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读后感(一):第二曲线让我们时刻记得要"未雨绸缪"

  quot;S型曲线(横着的S):最开始是投入期,包括金钱方面的、教育方面的(当讨论我们的人生时),或者各种尝试和实验;在接下来的阶段中,当投入高于产出时,曲线向下;当产出比投入多时,随着产出的增长,曲线会向上,如果一切运转正常,曲线会持续向上,但到某个时刻,曲线将不可避免地达到巅峰并开始下降,这种下降通常可以被延迟,但不可逆转。"

  简单说来就是大部分事情的发展阶段都有投入期-增长期-衰退期

  为了避免走下坡路,我们需要准备第二条S曲线

  quot;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就开始增长,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源(金钱、时间和精力)承受在第二曲线投入期最初的下降,如果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并已经掉头向下后才开始第二曲线,那无论是在纸上还是在现实中就都行不通了,因为第二曲线无法增长得足够高,它无法依靠第一曲线的资源来度过投入期。"

  《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读后感(二):道理谁都懂,能过好这一生的究竟是谁

  读《第二曲线》,刚开始我最想知道第一曲线达到巅峰前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是触发第二曲线的时机。但是,这是可笑的,别人不了解你的想法,不了解你的经历,只能自己从书中自己去悟,只不过,即使是悟出来,你有勇气去寻找你的第二春吗?冬天又如何? 正如本书中安德烈·普列文对于第二曲线的触发时机所述,“有天早上醒来,我发现自己对当天要做的事情竟毫无感觉,我就知道是时候离开了”。我不知道其他年轻人,对于我而言,很多时候,我会觉得生活无意义,无聊,所以读书,但是读书让人更迷茫,读着成功人士的经验,很有道理的,是对的。可能我会有些负面,有很多人士也批评我们过多的读成功学什么的,有用吗?毁人不倦。

  和在学校一样,老师容易记住的是最好的学生和最差的学生,中间的学生永远容易被忽略。步入社会,最差的学生和最好的学生是最容易成功的,中间的部分只能随波逐流,适应这个社会和生活。结合这一部分书,最难改变的其实就是不上不下的我这样的人,富有的人,有足够的资本可以改变,失败了,不影响什么。或者一无所有的人,他们去尝试,成功了,那么就会有什么,失败了,还有什么值得失去?那么对于我这样的有一点东西,却仍然迫于生活压力的,不会轻易去改变,虽然我很想改变。我的简历在网上,很多猎头也打电话来,但是自己也很怂,当然也有一些机会并不尽如人意,所以一直没有改变。所以,还是那句话,道理我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读后感(三):《第二曲线》总结与导读

  《第二曲线》是董事长推荐的书。董事长在大会小会上最常提的,就是战略思维、危机意识,要看到现有模式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居安思危、及时转型。查尔斯·汉迪提出的“第二曲线”,正是这样一种管理思想。

  作者提出,一切个体或者组织,包括企业、政府、社会、民族、国家,其发展都呈现出一个平放的“S”型。开始是递减(早期的投入或者积累),然后开始递增并达到顶峰,继而开始衰退,直到灭亡。“第二曲线”的管理思想,便是要在发展曲线达到顶峰之前,找到并开始下一个曲线;要避免第一条曲线达到顶峰开始下降以后,再开始第二条曲线,那将是十分困难的。这样的S型曲线生生不息,构成了持续性的增长。

  因为是董事长推荐的,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商业和管理的书。但是作者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第二曲线的理论,被作者用来解释从个人发展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本书第2、3、4章,是作者对未来发展的一种预测,包括DIY社会导致的个体负责、信息革命打破传统的权威,工作场所的变化等,这也构成了企业组织寻找“第二曲线”或者说寻求变革的基础。第5至14章,作者分别从市场作用、经济增长方式、资本主义、企业民主参与、管理方式、债务、社会正义、个人发展、教育、民主制度等10个方面,分析了当今时代的面临的困境,也探讨了在这些不同领域开辟“第二曲线”的可能方式。第15、16章讲的是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探讨的是“生命的意义”这一终极问题,颇有“心灵鸡汤”的色彩,但确实值得一品。

  作为企业工作人员,可重点看第1章“第二曲线”、第6章“增长的困境”、第9章“新管理”。关心子女教育的话,可以再读第12章“金色的种子”和第13章“未来的学校”。如果对个人发展、人生方向有困惑,推荐读最后两章,“他人的必要性”“与自己的契约”。

  《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读后感(四):持续增长是一个反人性的结果

  对比某公司的近况,深陷泥潭期望找到第二增长点,然而第一曲线已经往下行走,前途未卜。

  追求第二曲线最难的地方在于,必须在第一曲线的增长期即开始投入储备。然而又有几个领导者可以违背自己的人性与利益推动这样的改变呢,甚至很多公司的第二增长点反而是底层员工捣鼓出来试错最后成功的。

  怎么跨越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非连续性鸿沟是另一个课题,需要能克服人性中的惰性,与延迟满足感有一些共通之处吧。

  作者关于未来的“三叶草”组织形式的讨论也蛮有意思,社会持续的高度分工化不可避免。欧美的vc已经开始大规模投资此类公司。

  部分摘录:

  1. 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就开始增长,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源(金钱、时间和精力)承受在第二曲线投入期最初的下降,如果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并已经掉头向下后才开始第二曲线,那无论是在纸上还是在现实中就都行不通了,因为第二曲线无法增长得足够高,除非让它大幅扭转。

  2. 当形势本就严峻的时候,再考虑第二曲线就会更困难。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与自己竞争,甚至是取代自己现有的产品,所以应该在形势向好、衰退开始前就考虑第二曲线

  3. 在我的概念里,中间那片“叶子”是由核心员工组成的,他们共同拥有组织的核心知识和管理技能以及那些成就组织的关键因素,管理思想家加里·哈默(Gary Hamel)和后来的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将其称为核心竞争力。第二片“叶子”是二级组织,组织把一些附属工作外包出去。第三片“叶子”是临时雇员的组合,其中一些是高技能人士但全职雇用他们太贵了,另一些是低技能的临时帮手。把叶子组合在一起的“茎”就是管理,三片“叶子”之间的精确平衡取决于每个组织的具体需求和情况。大学严重依赖中央那片“叶子”,许多小型咨询公司会在第三片“叶子”中运行一个小中心,聚集一群自由伙伴。一些组织做得过头了,让第二片“叶子”承担了太多的功能,从而失去了对其工作中一些关键方面的控制。

  《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读后感(五):亢龙有悔,盈不可久

  第二曲线是在第一曲线保持发展高峰时,未雨绸缪,谋求新的增长源,开启新的路径,形成又一条发展曲线。“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达到巅峰之前就开始增长,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源(金钱、时间和精力)承受在第二曲线投入期最初的下降,如果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并已经掉头向下后才开始第二曲线,无论在纸上还是在现实中就行不通了”。

  对于第二曲线表达的理论,并不陌生,甚至有些新瓶装旧酒。但是书中对于现实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精辟论述,看出作者确实是一名管理大师。

  1.DIY社会。伴随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互联共享,每一个人都可能绕过中间渠道,主宰自己的生活。我们从依赖性社会,面面俱到的福利国家转向一个更独立的社会,每个人对自己负有的责任越来越多。每一个人的自立性和自律性要求越来越高了。在任何事物上,你既可以是卖家也可以是买家。

  2.家庭成为工作场所。“从办公室、俱乐部、工作点、家庭,是不断变化的劳动者的一个标志”。一台笔记本电脑就是你的办公场所,别人并不需要知道你在哪里,这也意味着时时刻刻你都处在办公场所中,被工作栓得更牢更紧,比如微信现在已经通过手机将工作的时间变成7*24小时。在组织形式上,大象与跳蚤并存,大象是占据国民产出大部分的大型组织,例如那些控制数据和信息的互联网巨头,跳蚤是个人专家或者小型合伙企业,他们为组织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又不被组织直接雇佣,大象与跳蚤通过合约的形式开展工作。未来对于跳蚤的挑战是极大的,以往很多交易成本是组织来承担消化的,现在都需要跳蚤自己面对,比如财务管理等。“今天的英国,只有不到一半的成年适龄劳动人口在全职工作,其他都处在自我雇佣、兼职、失业、受教育或“经济无效”的状态,即忙于在家无偿地照顾父母和孩子。”

  3.“甜甜圈”管理新模式。领导比管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领导谈的是愿景、使命和激情,而管理者关心的是目标、控制和效率。管理者依赖于被授予的职位权力和行政权威,而领导者则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得那份权威。”从自己的经验来看,领导者大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管理者需要进一步努力才能成为领导者。作者提出了“甜甜圈”的管理模式。中间的“果酱”是组织的核心工作与能力,在“果酱”外层,是可供自主创新和发挥的空间,同时也划定了空间的边界。“甜甜圈”模式要靠信任和相互合作才有效,这就限制了人员规模。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分析了乡村社区和军队单位的研究之后,认为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只能与大约150人保持联系。

  4.“三叶草”新兴组织。三叶草(凯尔特人的队徽)有三片叶子,中间是由核心员工组成,拥有组织的核心知识和管理技能,这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第二片叶子是二级组织,通过外包的形式,将部分工作外包出去。第三片叶子是临时性雇员的组合。这里既有前面说的专家型的“跳蚤”,也有专业技能要求低的临时工。把叶子组合在一起的“茎”就是管理。

  5.未来的教育。真正的学习始于好奇心,从一个疑问、一个挑战或者你需要回答的问题开始搜索观点和信息,形成一个假设或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论证这个解决方案,对方案结果进行反思,从而触发新的问题或者疑问。作者看来更加推崇德国和瑞士的学徒制职业教育,这是一种基于能力的教育,不是基于知识的教育。四年大学深造,所付出的教育成本越来越高。通过MOOC,远程学习等形式,都可以很好地接受知识的教育,不必一定要在学校度过四年。

  小贴士:

  1.“棉花糖测试”。沃特•米歇尔设计了“棉花糖测试”。在一个房间内,给参加实验的孩子一次选择,立刻吃掉一个棉花糖或者等一会可以得到两个棉花糖。在跟踪研究参与实验的孩子成长,得出结论:延迟满足对于获得成功的人生、更好地履行社会功能,以及感知更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至关重要。

  2.凡勃仑商品。来源于索尔斯坦•凡勃仑的比较商品理论,指定量配给的炫耀性支出,比如精英俱乐部的会员、专属区内财产的所有权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曲线  曲线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跨越  跨越词条  增长  增长词条  大全  大全词条  
美文

 《少数派广告》经典读后感有感

 《少数派广告》是一本由王铮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展开)

美文

 最美的轮渡

在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我独自静坐在小溪旁的柳树下,流淌的溪水吐着一圈圈美丽的波纹,与小石头相撞,溅起轻盈的小水花,洗涤心中的浮躁,让心灵皈依沉静的田园。溪岸上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