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树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树的故事》是一本由[英]理查德•梅比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树的故事》读后感(一):山毛榉的前世今生

  树木是地球重要的居民之一,据说地球上每个人平均拥有422棵树。在《柳林风声》中獾先生这样解释森林的形成:“先是一切都在下沉、下沉、逐渐下沉,毁灭、夷为平地,然后消失。之后,它便上升、上升、逐渐上升,就像种子生长成树苗,树苗生长出森林,然后悬钩子属植物和蕨类植物也爬进来凑热闹。” 本书作者理查德·梅比是英国博物学作家,在本书中他重点研究了英国山毛榉的前世今生。他对树的喜爱与尊重,以及对自然的敬畏都渗透在字里行间。山毛榉在公元前5500年来到英国,那时英吉利海峡尚未开通。在自由生长了几百年后,山毛榉开始被来自地中海的第一批移民砍伐用作薪柴、制造家具,也用于制造玻璃及铅铁熔炼的燃料。那时候的人们为了发展只知道从大自然那里索取。

  16世纪开始人们认为山毛榉的外形过于粗犷和张牙舞爪,因此对其进行统一修剪,使其成为被截梢的矮树林。然而从18世纪开始,“如画风景”的理论开始盛行。哲学家、画家等纷纷开始对树木的原始形态大加赞赏,他们认为没有什么“比中空的树木、飘零的枯叶、发蔫的大树枝,或是将死的树枝……更美丽”。山毛榉开始受到重视,不管是在《塞耳彭自然史》还是在《枫丹白露森林》里都有着它的身影。 在19和20世纪,山毛榉再次遭受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风暴、蝗灾以及古树林改针叶林行动。但是它依然以顽强的精神存活了下来。作者在本书最后希望人们给山毛榉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相信它们强大的生存能力。而不要把它们当成被关进动物园的动物进行统一管理。停止为了美观等目的对它们实施的修剪,还其本来的面貌。

《枫丹白露森林》

  联想到我们身边,树木的悲剧也正在上演:为了所谓的亮化,树木身旁被安放着通宵发亮发热的照明装置;为了规划建设,多粗的树木也可以被一砍了之。人类来源于自然,依赖自然而逐渐强大,现在却又妄图征服自然。许多动植物品种因为我们的绿地侵占而灭绝或濒危。诸多文学及影视作品已经在警告我们失去绿色大自然后将遭受的灾难。人类应该觉醒了。

  《树的故事》读后感(二):树木与人类的故事

  

1987年10月,一场肆虐的大风暴侵袭了位于肯特的一座花园,一颗38米的山毛榉被飓风连根拔起,临近花园的一座房子也被也被倒下的树木的枝条穿破屋顶,屋主也差点砸到,让人心有余悸。

这次欧洲西部300年来所遭遇的最大自然灾害,吹到了1500颗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让人们困惑的是风暴留下了那些看起来摇摇欲坠的老树,而那些正直壮年的树木价值百万的树木却纷纷倒地,此后尽管有跟多活了过来,也只能与地面平行生长,不复当年挺拔。在人们看来那些倒伏的树木违背了人们心中对树木的固有形象,(安全、稳定、和平)不得不清除.那些倒伏树木。才能得到心安。而那些风暴过后在野外残址、空地靠自己生长的羸弱小树更是摆脱了对人类的臣服。让人感觉受到“背叛”。人类非常喜欢给他物贴上形形色色感情化的标签,而对于树木的固有印象却因为一场风暴推翻。

长久以来人类与树木的关系的历史就是一场辩论。有些人类觉得树木应该适宜人类,而在他们眼中高大,枝繁叶茂,发育良好,与环境交相辉映,能产出优良的木材,满足人类给与形象的树木才是让人满意树木。而他们坚信完成这些必须的有人类的干预,而那些原始森林自由生长的树木是混乱、无法无天的领域是毫无价值的。而另些人则认为树木应当遵循着自我生长的复杂规律,那些原始森林中的树木是自由、纯洁的象征那才是树本该拥有的样子,而非人类干预下的形象。

《树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梅比是英国著名的博物学作家,长期致力于探讨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全书八篇文章从植物学、文学和历史学等诸多方面。讲述了树木与人类之间的这样微妙的关系。文笔优美、用词精准、语言生动风趣. 此外在《树的故事》作者:理查德•梅比选取了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树山毛榉作为贯穿全书,通过山毛榉讲述了树木与土地与动物与其他植物和人之间不为人所见却有亲密无间的关系。

阅读完全书我发现想作者理查德•梅比是想通过此书探讨人与树木之间怎样才能形成共生共存的关系,(其实也可理解成整个自然界)而不是当面一味索取,以牺牲现在的自然人类的以后为代价,希望此书给阅读之人一点启示。

  《树的故事》读后感(三):一棵树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命运

  

三月份最有话题性的莫过于“北京沙尘暴”,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更有“敬业”的摄影师,盯着漫天的黄沙,拍摄了很多“沙尘暴奇观”让不少的吃瓜群众满足了“在网上与北京同胞共享沙尘暴”的小小心愿。

这不仅让人想起在2021年初,一个在震惊的消息:甘肃敦煌市阳关林场防护林——敦煌防沙的最后一道屏障被毁。

经调查,问题的根源在于林场变成葡萄园地,这不仅让人扼腕叹息,几代人铸就的沙漠屏障,却因人的“短见无知”而几近毁于一旦。

震惊之余,令人深思。这些人的短见看似是“经济驱使”,实则是股子里没有对自然的“敬畏”,特别是在边关重地,对自然有足够敬畏,才能更好地安身立命。

这让我想到了一本书——《树的故事》,这本书再现了“树木与人类文明的变迁史”。作者理查德 梅比作为英国博物学家和主持人,一直致力于探讨自然和文化以及人类生存的关系。这本书确实值得我们去好好研读。

因为,一棵树的命运,很可能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运。埋藏于黄沙中的楼兰古国以及很多不知名的古国,这些命运不够发人深思吗?

这本书的主角是“毛榉树”,作者从毛榉树写起,讲述了树的历史,这棵树在经历了从“被掠夺”的对象到成为“帮助人类抵御全球变暖”的忠实伙伴,也揭示了整个欧洲的自然史和社会变迁史。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无论是自己的历史,还是别人的历史,都是前人摸爬滚打、和着血泪总结的经验,这些都市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的。

在故事的开篇就讲了人类和自然不和谐的关系导致恶果的事例,如加利福尼亚沿岸的红杉,在人类“文明的洪水”里它们遭受了灭顶之灾,于是对气候产生了影响,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明显。正如作者所言:自长期以来,我们与树木、与自然的关系都处于一种十分矛盾的境地:起初双方相互依赖,彼此尊重;随后人类开始狂妄自大,企图摒弃、主宰和控制自然界;最终,人类为失去纯真而悔恨,呼吁重拾热情,请求自然的宽恕。

但,大多情况下,都在周而复始重演这种模式,于是,自然也变得复杂起来,自然也有一套自己的基本原理,不止人类善变,自然善变起来,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小小的一棵树,可能会关乎整个国家的命运,甚至,人类的命运。

  《树的故事》读后感(四):树与人,人与树

  长期以来,我们与树木、与自然的关系都处于一种十分矛盾的境地:起初双方相互依赖,彼此尊重;随后人类开始狂妄自大,企图摒弃、主宰和控制自然界;最终,人类为失去纯真而悔恨,呼吁重拾热情,请求自然界的宽恕……愤世嫉俗的人可能会说,这是一场爱与恨的博弈,一场悬而未决的拉锯战。——《树的故事》

作为一本博物学经典之作,《树的故事》的语言美到令人心生怀疑:这难道不是一本名家散文?作者理查德•梅比用极为灵动的文字,将树木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不禁开始思考自己与树木、甚至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人重新审视、反思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

《树的故事》

散而不乱

灵动的文字有时会呈现出一种“散乱”的假像。《树的故事》前一秒还在讨论树木的“自然性”,下一秒就开始走进卡米耶•柯罗的油画作品,欣赏画中的细腻笔触。

然而,《树的故事》做到了“散而不乱”,每一章跳跃的哲思、历史事件、美学探讨……都与该章主题息息相关,章节与章节之间逻辑性强。谈到每一章的主题,下文将对章节标题进行分析。

题藏深意

章节与章节之间逻辑性强,然而,每一章的标题看起来令人摸不着头脑?

第一章的标题是“特立独行的树”,这个标题不难理解,大致可以概括为山毛榉的特立独行在于其是“任由环境摆布”的,但它们又是“目光朝上的幻想之树”。当然,除此之外,其他树木也有其特立独行的一面。

第二章的题目——“心中之林”令人难以琢磨,作者提到一个滑稽的警句:“我们可能是加速器,而树林才是引擎。”也许,作者在暗示,人类对树林进行了太多的想象,甚至是过度的想象。树林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拥有其独立的本质特点,而这些特点,不为人的主观感情所撼动。

“树墙”作为第三章的标题,带有一种对美学的哲思。作者在文中提到:“种植者甚至可以在《树木,或林木的话语》中找到对其种植风格的美学意义上的评判在他们的理念中,参差不齐、品种不一的树木‘令人反感’,而整齐划一的树木则‘令人愉快’”。 这整齐划一的树木就是“树墙”吧?今日之美,也许是明日之丑。我们眼中之美,也许是他人眼中之丑。美与丑有恒古不变的分界线吗?

第四章的“树木的即时效应”主要指“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对比”。也许人类能通过移植等方式即时地复制树木景观,但树木背后的历史底蕴、神韵是无法复制的。对了,本章提到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值得一读。

第五章的题目是“用眼睛去感受”,作者在本章通过艺术的视角来欣赏树木,其语言极其细腻:“它又像是莫里斯•科克里尔创作的门,从一个黑色的坑洞中萌发出绿色的新生命”。在作者的笔下,树木仿佛进入了油画世界,拥有着摄人心魄的色彩和恰到好处的层叠起伏。

第六章讲述“自然的那一面”,自然的哪一面?我觉得是在强调:呼吁公众走进大自然,切身体会树木的美丽,而不是仅仅通过艺术品、文学作品来看自然。本章也对自然保护这一话题有所介绍。

第七、八章着重描写山毛榉的活力,以及作者对其的热爱。本书以山毛榉为起点,探讨与树木相关的种种哲思,最后仍旧以山毛榉作结。

山毛榉

山毛榉之于理查德•梅比,好比故乡之于游子。

在作者的生命的每个阶段,山毛榉对他都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情感的寄托、由衷的喜爱,理查德•梅比在《树的故事》中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山毛榉,将“目光朝上的幻想之树”呈现在我们眼前。

还有一种地衣有个英国名字,叫树藤壶地衣。透过玻璃,我观看这些细小的孢子洞,它们的确像藤壶,并不是我们偶尔随意比作的微型甜甜圈,上面还生长着某些微小的真菌——小型红色象鼻虫——正啃咬着地衣,与小马驹咀嚼山毛榉一样。看着这一长串的生态依赖链,哪怕在象鼻虫的翅膀下还存在着更小的生物,正在啃食它,我也不会感到吃惊。——《树的故事》

这里的孢子似乎拥有灵魂,让人不禁想起《遗落的南境》里“会写字”的孢子。植物有灵魂吗?这是个神秘的假想。

《树的故事》是一本博物学,一本饱含“爱意”的博物学。理查德•梅比不仅爱那山毛榉,还爱那关于树木的一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树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大全  大全词条  
美文

 莫扎特与纳粹读后感锦集

 《莫扎特与纳粹》是一本由艾瑞克•莱维 (Erik Levi)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460,特精心从网络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