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旧世界》是一本由[英] 佩里·安德森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页数:6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的旧世界》精选点评:
●我读完这本书后,对里面的故事情节,人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是吹的,这本书的确不错,有时间希望大家也读一读这本书。它那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定会深深的吸引你的。
●还行吧,图书馆收藏可以,自己别收了
●我读完这本书后,对里面的故事情节,人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是吹的,这本书的确不错,有时间希望大家也读一读这本书。它那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定会深深的吸引你的。
●“欧洲三部曲”的终结篇
●信息量大到惊人,有背景知识会更好一点。翻译一般般。
●以为是欧盟现状分析,结果看了才发现是关于欧盟的学术研究和思想流变的大型文献综述,大部分都是我不认识的人名……对非专业研究者没啥看的必要。
●佩服安德森 欧洲的未来在断裂冲突和斗争上,旧世界需要的正是全面的断裂,但新的旧世界一没有存在的确实体,二来也不会过渡到新世界,更回不到被自然而然化了的nostalgia式的旧世界 翻译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而且注释反复提示一些读者皆知的话显得莫名其妙
●很有深意的书,推荐。
●了解历史的另一番模样!
●欧盟的内忧外患
《新的旧世界》读后感(一):英国退欧 引来世界对欧洲的聚焦 如何认识看透欧盟 英国资深史学家直击欧盟
欧盟的形成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重要表现。欧盟在世界政治演变、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尽管其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困难与挑战,但其对世界、对未来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我们从其历史演变发展过程看,对其未来应该有充满信心。《新的旧世界》以纵向的深度与横向的广度,深刻评述,真是难得,也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新的旧世界》读后感(二):一部规模宏大、全景式描绘欧盟演变的著作
《新的旧世界》英文原版出版于2009年,是安德森在过去十多年发表于《新左派评论》的文章和公开演讲的基础之上重新整理的集子。其中最早的文章发表于1996年,最近的则在2009年。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写作时间前后横贯十来年的著作。安德森在整理这些文章时,并没有进行修改或调整,基本仍保持发表时的原貌。也就是说,他对自己过去提出的观点足够自信,这是一部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著作。
关于欧盟的研究不胜枚举。安德森将此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是研究欧盟的复杂的组织机构的专著;其二是粗略地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大陆的历史学或社会学著作;其三数量最多,是各种国别专著。数量繁多的研究也反映出对欧洲一体化作出准确分析的困难。安德森相信这一难题会得到解决,并将自己的解决办法,也即本书谦虚地称为“权宜之计”。
《新的旧世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缘起”、“结局”、“理论”,对欧洲一体化的诞生作出了整体描述,考察了欧盟的历史和相关理论。第二部分则转向欧洲共同最初的的三个主要成员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对这几个国家的的政治和文化发展进行了细致的阐述。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东方,关注欧洲的“东方问题”,回顾了塞浦路斯和土耳其的历史恩怨,描述了这一地域给欧盟东扩带来的挑战。第四部分为结论,追溯了欧洲共同体诞生以来的理论发展,对欧盟的未来作出了展望。
《新的旧世界》读后感(三):《新的旧世界》为英国脱欧埋下伏笔
本文原载于上海人民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英国是欧洲的老牌强国,虽然并非欧洲共同体最早的成员国,且一度徘徊在共同体之外,但作为欧洲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英国还是加入了这一组织。不列颠群岛虽然在地理上独立于欧洲大陆,却从来都是欧洲政治局势的重要参与者。按理说,在任何研究或评论欧洲历史的著作中,英国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安德森却没有给英国安排任何一个专门的章节。
在《新的旧世界》第一章里,安德森用简短的几句话给出了解释:“我并不后悔遗漏对英国的考察,自从撒切尔夫人下台后,英国的历史便显得无足轻重。”在安德森的眼里,英国的历史似乎不值一提。这一说法不免引起争议,遭到了各家书评或多或少的批评。
英国《卫报》记者、历史学家安迪•贝克特认为,英国近20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布莱尔的起伏、英国的发展繁荣、伦敦重回国际都市地位等重大事件,这段在众人眼里对现代欧洲至关重要的这段历史,却在安德森一句简短的话语中变得不值一提。
英国《伦敦标准晚报》政治专栏作家安妮•麦克尔沃伊委婉地提出,安德森在认真研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同时将英国排除在外,似乎显得不太合理。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斯蒂芬•豪威指出,或许安德森没有对英国进行任何充分的讨论是错误的,安德森宁可轻快地说一句:自从撒切尔夫人下台英国历史便无足轻重。但是,将英国排斥在欧洲历史的中心之外,欧洲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的关系、反恐战争、金融危机等问题显然将无从谈起。
安德森没有对这些评论一一回应。实际上,安德森并非完全没有提及英国。对英国的分析散落在《新的旧世界》各个章节。在这些片段里,安德森表现出了对英国的不满和批判态度。也许,安德森对自己的批判足够自信,认为这些言论已经足够站得住脚。
在引用英国历史学家米尔沃德的著作时,安德森还不忘讽刺一句:对欧洲一体化贡献最小的国家培养出了最透彻阐明欧洲一体化的历史学家。在《新的旧世界》第四章“法国”中,安德森简略地概括了英国的现状:英国在战后存在一个长期衰落的过程,滞后于欧陆经济体,在撒切尔夫人下台后,英国在世界中的逐渐落魄已经成为常态。在国际上,足球明星成为这个国家的文化图标,政治举措几无变动,经济适度增长但生产力低下,大学受到压缩,铁路系统崩溃,财政、银行和伦敦市政仍占据权威部门,外交处于从属地位。
在2016年接受《上海书评》采访时,安德森将英国脱欧的原因总结为两点:英国人对新自由主义的怨恨和对曾经帝国地位的怀念。英国是新自由主义相对开始更早、更激进的国家,由此产生了极端的两极分化,英国内部的地区不平等可以说在全欧洲最高,这是脱欧倡议在英国的民意基础。而英国相比其他欧洲国家民族认同并不高,而且英国是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受到占领的国家,过去帝国的骄傲情绪依旧存在,这种习惯性思维使得英国国内对一体化的共识并不高。
实际上,上述两点在《新的旧世界》里已经或多或少地提到过。安德森在《新的旧世界》里分析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特殊关系。当时法国、意大利等提倡共同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强大的国家共识下对社会经济安全的一种普遍探索。按道理说,当时英国国内基于对充分就业和福利国家的坚持,国内共识应该比法国、意大利更加彻底,会更加赞同一体化。然而早在一开始,英国国内就对加入欧洲共同体持不同态度,反对的声音甚至更占上风。
米尔沃德认为,这是因为英国在二战中没有被直接占领,民众对共识的追求没有欧洲大陆那么迫切。安德森则补充了一句,这是因为英国的国内议程与外交目标并无连贯性。当时英国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傲慢而狭隘的政治体制,自认为依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其外交政策应该反映这种地位。英国战后的政策基本上是由对其国家政治力量和威信评判经济状况评估之前的统治者来确定。而曾经的大陆均衡思想仍有深远的影响,也许正是这决定了英国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的态度。
就在《新的旧世界》原书出版后四年,2013年,英国迫于欧洲形势,提出了脱欧,在2016年举行了全民公投,脱欧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安德森对英国的有意忽略反映了英国一直在欧盟中扮演着不那么积极的角色的事实。或许这有意无意地映证了英国脱欧这一事件。
《新的旧世界》读后感(四):笔记
前言
关于欧盟三种不同类型的著作:研究欧盟复杂机构的专著;粗略的介绍二战以后的欧洲大陆的历史学或社会学的著作;各种国别的专著。
参数:新自由主义占支配地位的统一性
第一部分 联盟
第一章缘起
一、
欧盟性质的研究——第一波:新功能主义——体制方面递进式的发展规律:功能变化
—————第二波:民族国家结构的快速恢复能力:并不是朝着超国家主义而去而是重振国家权威的有效手段,而是重振国家权威的有效手段——米尔沃德:欧共体的起源同相互依赖性的驱动之间极少存在联系甚至根本不存在联系,这种依赖性在20世纪中期比在50年前更不明显,而与少数邦联精英们异想天开也很少存在联系或者根本不存在联系。实际上是:战后西欧各国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它们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发展、就业和福利的措施,将农民、工人和小资产阶级首次全部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政治生活,这种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一次促进了整合。——欧共体的本质:各民族国家的独立考量,各国均认为国内正统性所依靠的财富将通过关税同盟得以增加。——有限的国内目标是一体化的推动力——莫内对欧洲一体化的趋势加以制衡。——欧洲一体化源自于每一个民族国家内的公众共识——米尔沃德近期更改了想法:选举和选民的作用很小“所有那些使公民效忠于各管理机构的元素”是理解欧洲一体化的关键(与共识这种民主的外包装相比忠诚才是一剂猛药;服务换取利益;霍布斯而非卢梭)
米尔沃德的论述基于四个假设:
1、共同体国家是否加快一体化进程“完全取决于国内各种政策抉择的性质”,外交政策——社会经济事务的补充。
2、决策中衡量外部政治及军事考量时是将两者作为追求国内民众幸福的延伸,这是一种补偿性的安全。
3、国家利益和国家政策拟定受到的压倒性的影响总是对选民要求的回应。正是通过他们的选票……选民在界定国家利益方面继续施以压倒性的影响
4、在重要的情况下,构架最初的关税同盟和完善的国内市场的各国参与遵循一种绝对的对等之原则。
欧洲一体化为什么并非像新现实主义逻辑所暗示的那样在各政府之间千差万别?
1、在六个国家中,小的国家倾向于联邦制的解决方案。它们将在欧洲发挥重大影响的唯一希望寄托于一个超国家的框架之内。
2、来自美国的压力尤为关键,它用一种真实——不只是理想化的力量推动着“更加伟大的联盟”的设想,这种设想被《罗马条约》奉为圭臬。
二、
欧洲巨变:马约签订;德国统一;东欧剧变——撒切尔被完全击败,败给了她最不喜欢的坐落于罗马的欧陆体制——货币联盟“欧洲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干预要求关于价值观和目标的共识——联邦制(邦联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将比民族国家小很多——如何不由选举决定预算?——货币联盟限制德国or让德国在体制内称霸——东西德合并——德国老坑货提高贴现率——英意出走,法崩溃——提高惩罚性利率——希拉克政府成为民调骤跌——德国统一的成本太大——法国却决定论货币联盟的命运
胜利的常规进程——法兰克福群岛:大捷——瓦解左翼势力——帽子戏法——无需更多计划,更需生活方式——世界向右转——被略微悲哀的语调终止。我们迈入“无国界游戏”和“巴别塔快车”的世界,这是一个“包含着豪言壮语和政治分赃的非英国式结合体”。
未来货币管理机构的超国家性质:被提高到超过国家选民的地位,更加不受来自大众压力的影响,而且并不仅仅是借助法律,宏观经济干预要求关于价值观和目标的共识。
哈耶克认为从屈服于选民压力的民族国家政府手上夺得货币控制权比以往更加重要(民族国家政府并不合作),补救之法并非把货币控制权自上而下地交给超国家公共权力机构,而是自上而下地交给市场上相互竞争的私人银行,由它们发行相互竞争的货币。
三个重要问题:单一货币、德国的作用、成员国的增加
第二章 结局
东扩——欧洲宪法草案——德法英意有着绝对德话语权——将不容曲解的高度竞争化的市场的必要履行事物作为政治法律的基本原则使得大众的选择无法企及——越来越多的人反对宪法——宪法不能搞民主决定(采取一切办法让民众妥协)
宪法遭到反对并非因为它过于联邦主义,而是因为它似乎只不过是重新分配寡头政治权力的费解的方案,它体现了欧盟傲慢和不透明的制度中最吧令人信服的一切
《马约》签订之后,欧洲在形成一个怎样的秩序?
扩大到半个欧洲规模的民主政体or主要是为了经济方面的目标而共享有限的权力,主权国家不会受到根本的损害,特定范围内的事物而创造的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全都不是
对民主原则的否定
立法机构:墨洛温王朝式的立法机构,部长理事会一言堂。不符合政府间权力机构的逻辑。
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可以提出法案,理事会和议会只能对它商讨。
欧洲法院:裁决使得民主国家左右为难
对分权制的违反臭名昭著
欧盟的理事会、委员会和成员国常驻代表委员会的绝大多数决策涉及国内议题,本该在国内立法机构内讨论的事件成为外交谈判的目标。
协和式民主:任何公开的异议,更不用说拒绝接受预先安排好的共识的行为越来越被强烈地认为是不可思议地违反了礼节
非自我保护的精英联盟——这种守旧甚至给真正的外交盖上了棺材盖,在棺材的四周摆满了官僚体制虔诚的花圈。没有触动公众的意愿,因为民主参与与政治想象力均被扼杀。
哈耶克最早设想出高于组成它的国家层面的宪法体系——在民族国家选民长期屈从于统制和再分配的诱惑,在民主的名义下蚕食着财产权——政治上的无知和嫉妒被置之度外市场经济的秩序会终于不受干预地展现出来——哈耶克认为欧共体仍然过于统制——日益松绑的市场交换的广大区域——(哈耶克)偶合秩序
总而言之,占据欧盟主导位置的既非民主,亦非福利,而是资本。“欧盟的基本是有关商业的联盟”
中东问题上与美国背道而驰——东扩是欧盟最大的成就——再欧洲问题上与美国背道而驰——欧盟主权、身份、民主向市场倾斜
马克思认为,民族国家的超越不是资本的任务,而是劳动大众的任务
第三章 理论
新功能主义——哈斯
米尔沃德——妄图加强主权受到社会民族安全的激发与各个行业体发生的功能性的超出预期结果无关的超国家工程
莫劳夫奇克——欧共体是国际合作的常见模式的另一变体除了国际机制理论提供的手段外不需要其它分析工具精准地刻画它——是对国内社会多变的压力做出的反应,集团的偏好则是通过政治制度凝聚起来——《欧洲的选择》五次谈判的选择——进程的合理性:商业利益——不排除地缘政治的动机
佩里安德森——自由政府间主义——个人和志愿组织为了促进互利互惠市场自由化和政策协调——理性选择选择制度主义——将新古典经济学的步骤外推至生活的其他方面
吉林汉姆——去官方语言——去神秘化
哈耶克视角下欧洲统一的收获——嵌入式自由主义(金融市场遭到严格控制,就业工资、物价受到政府的严格干预、被后来的新自由主义解除,新自由主义:干预的工具发生了变化)——积极和消极两种不稳定的综合体——嵌入式自由主义的没落、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扫除共同体内单一市场的阻碍后欧共一体化的条件最终成熟(撒切尔)
民众——拒绝花费时间和经历为欧盟的治理——迅速做出反应以反对自己更多地涉及欧盟事物的任何尝试
官僚腐败——只有国内市场和竞争这两个部门还保持着诚信——欧盟抵制农业科技的进步——补救措施(吉林汉姆):废除农业共同体政策和服务自由化是第一要务——更激进一些是抛弃欧元缩减欧盟委员会抛售布鲁塞尔的欧盟建筑欧洲议会改成咨询机构——更为理想的是建立从爱尔兰到乌克兰的自由贸易区——减少妨碍的规则和联盟
监管——官僚世界的意味——欧盟监管和美国监管的不同(美国监管史:进步和新政时期——老罗斯福和小罗斯福之间)——在欧洲监管的优越性被人所知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欧洲从国有化(第一次1837—1896)到撒切尔时代的英国首先实行市场监管——欧盟只是一个扩大化的监管当局——欧盟没有征税权
答案:对待市场过程的政治监控的态度存在着意识形态和制度上的差异,监管在美国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体现了一种普遍的信仰,只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垄断权力。在欧洲,市场意识形态被广泛接受还只是一个相对新的现象(绝对主义、重商主义、很久以后才有重商主义的概念、但美国一直是自由市场)
欧盟的支配性的功能是监管职能,结构特征?
不会是联邦(缺少民众)——政府间机构——邦联——近代以前的那种“混合式政体”——欧盟的联邦特征是将这种设计置于国家间的层面,没有分权(欧洲委员会拥有行政权和立法权),亦无政府和反对党之间的分岐或者左右翼之间的显著两极分化——欧洲议会获得的权力越多费心去投票的人越少
“政策是作为这种竞争的一种附带现象形成的,而并非产生于相对对立的意识形态立场”
对马约内而言,《罗马条约》尽管显示出某些政府干预经济的迹象,但它的主导原则是经济自由主义的信条:占有权和治权分离,所有权和统治权分离,市场与国家分离,他要求内部的监管权力移交给明智的商业协会和专业组织而不是拥护中央集权的欧洲委员会。
里根:国际之间的竞争不仅发生在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之间而且也发生在监管者之间
如何才能使欧盟民主化?
现代民主的三种关键制度是公民资格、代议制和决策程序。
公民资格:进行与欧洲议会一致的直接公民投票移民具有居留权把花费在共同农业政策和欧盟结构基金上的所有钱转换为欧洲奖助基金,支付给欧洲低于平均收入三分之一的公民。
代议制:依据成员国人口比例分配欧洲议会的议席,实质性工作交给委员会
决策:公民数量升序分为三个国家分会,其票数根据对数值进行加权分会主席提名委员会主席人选,每个分会和欧洲会议的多数票通过,部长理事会的决策同样也需要全部分会多数票通过。
问题在于现在及可预见的将来皆无下层民众对于欧盟的民主诉求。那么为什么还有费心筹划使它承担更多的责任?
潜在的结构性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最终能侵蚀整个欧洲事物的合法性,其一:葛兰西所说的国家政治体系本身的病态状态;另一:一体化进程中所达成的宽容共识
施密特——欧共体——政治支配的新形态
第四章 法国
第一节2004
法国社会在制度、思想观念、组织形态以及评判标准等方面明显下滑,其背后原因?
“法国特例”——亦即法国社会文化摆脱大西洋地区那些一层不变之例行公事的种种方式——已经被两股无形的力量挤出了这个国家。其一: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推进;其二,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的崛起。
这些法律法规是什么?左翼曾经试图分割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自1989以来,民主看似成为主流却被各种不适所包围,因其公民愈加远离公众生活……民主凭借其存在之现实超出资产阶级也超越资本之需的世界。
政策和民心存在着显著的脱节——社会性而非政治性之因——自戴高乐开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统治者们已成为西方世界中最封闭的社会阶层——社会权力高度集中于单一而狭隘的机构之中,该机构集中了被整合起来的政治、管理及商界各类精英,这种情况在全球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寡头政治的近亲繁殖——腐败现象的普遍存在(高级官员从管理层转移到商界或者政界,离开国家机关为了党派目的转移公共或者私募资金的机会增多;各个党派缺乏显赫群体的监督导致假公济私泛滥)
1983,密特朗放弃共同纲领中的社会愿景,接受正统的货币主义。
1984,转向新自由主义没有使得共产党与政府分道扬镳,共产党以极高的政治代价获得4个不重要的政府职位
萨特的理论背景——公民的个性化特征与公众情绪的易燃性共存——“群体”离散和“集团”融合之对比以及它们之间的迅速转换加以理论化——总体而言,社会纽带产生于信仰而非理性和意志——对普遍意志的自我唯意志论式的结构相悖逆——公民宗教本身能够造就共和国的稳定
知识界闭塞——盎格鲁—撒克逊分析哲学或新契约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或葛兰西的遗产、德国文体学和美国新批评、英国社会历史学和意大利政治学——但是对世界文学的接纳却鹤立鸡群——电影世界主义
这个国家深受那些需要被清除的颠覆性理论的影响,其民族历史中更为健康有利的思想需要恢复各种必须的现代化形态在大国中得以产生,迫在眉睫的是要么去适应,要么将其运用于国内重建
第二节2009年
公众情绪刺激是第五共和国晚期的一种标志,并且希拉克隐退
萨科齐并没有提高税收及减少公共开支,缺乏对自由市场的尊重、
总结:法国的社会主义特性?
1、处于双重的外部环境之中。领导人均出自穿戴整齐的技术专家队伍和国家行政部门,干部和核心选民来自于公共部门的白领员工,资金出自与之接近的企业,媒体的支持来自时尚优雅的报社和期刊,基本上没有无产阶级的根基。
2、政党的意识形态。密特朗智斗共产党使之衰弱并且近乎灭亡。使社会党更加具有社会民主党的特色。
3、在无力弥合其主张和做法之间的差距而导致瘫痪的组织架构中,并无政治分岐的个人竞争更加激烈,腐败现象更加严重
2008年革命共产主义者同盟决定自行解散成立“新反资本主义党”,第五共和国的选举制度通过比例制度削弱法共
第五章德国
第一节1998
统一总理——科尔
基督教民主党——天主教——南方——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等
社会民主党——新教——中部和北部——下萨克森、鲁尔区、黑森州
左翼——社民党、绿党、民社党(红绿主义:社会主义、生态主义)
哥德斯堡纲领——德社民——放弃社会福利化、国有化、集体化
赫尔穆特·施密特 (Helmut Schmidt,1918——2015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政治家。1918年12月23日生于汉堡。1934年加入希特勒青年团。1937年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1944年被英军俘虏,战后获释。1945年入汉堡大学攻读政治和经济学。1946年加入社会民主党,1974年至1982年,出任联邦德国(西德)总理。
2015年11月10日,施密特在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去世,享年96岁。他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德中关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
民调显示,他是战后最受欢迎的德国总理之一。
维利·勃兰特(亦作威利·勃兰特 Willy Brandt,1913年12月18日-1992年10月8日),德国政治家,1969年到1974年任西德总理。16岁加入社会民主党。1931年加入社会主义工人党。希特勒上台后,被迫转入地下工作。后在异国坚持反法西斯斗争。
战后在1957年10月3日,勃兰特恢复德国国籍后被选为西柏林市长。1958年勃兰特当选西柏林社会民主党主席。1966年12月,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外交部长。1969年大选后,勃兰特一举登上总理宝座。任内以和苏联集团和解的新东方政策打开外交僵局,尤其以1970年在华沙的华沙之跪引起全球瞩目。为此他在1971年成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1974年5月6日他因为东德间谍入侵事件曝光被迫下台。辞职后的勃兰特仍旧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先后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1976年他又被选为社会党国际主席。他上任后对社会党国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修改了社会党国际章程。为社会党国际规定了三大新任务:为争取缓和与裁军而斗争,为在南北关系上建立起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斗争,以及为人权而斗争。
1992年10月8日,勃兰特在家中溘然长逝,享年78岁。
社民党不受总理牵制,相对于英国的新工党,它可谓是异类,大小是新工党的两倍,社会学意义上表现出更多的(相对于英国的工党)工人阶级亚文化的特色,社民党从未像基民盟那样树立个人权威,它掌权的时候一直采用双头政治模式,总理旁边是单独掌握权力的党主席,各地区总理也是这样。(赢得州级选举之后才能成为领导人)
后社会主义党:德共与社民党合并为德国社会统一党
费舍尔——西欧首位在1968最初学生运动诞生的政治家
德国1968动乱与其它国家的不同:
1、从道德上言,1968人们的觉醒使他们首次尝试清算国家的历史,这一代人开始发掘和正视父辈作为国家历史分水岭的纳粹年代的记录。
2、比其它国家更为丰富的本土创意。轻易读懂马克思,时代差距小并且是本土语言
3、并非因为他们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些最狂热者具有相同的印记特征,而是他们依然鄙视市场和议会
奇特的文化思潮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末——十年后的绿党运动——绿党民粹主义传统的继承者——科尔不是撒切尔,德国的政治中心从未如此地向右偏
反文化运动的左翼试图尽可能利用新移民——1968带来的遗产是极不明朗的未能革除德国学术生活中太多的陈旧特性,反倒追加了疑似民粹主义的东西——整整一代人的思想僵局——至80年代人才转移到右翼——纯文学和新闻评论
德国巨大的失业人口何去何从问题——降低失业率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德国,欧洲单一货币的到来将改变一切制约因素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1895~1973),是德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他提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批判。
左翼党的本质:它的使命是将各种不相干的派别紧密融合为具有共同特征的政治力量。在融合之前,如同生命形态的进化一样,其中的社民党这一派还遭受了比大政党更加剧烈的损耗,即使选民数量得以增加。
80年代哲学领域。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宏伟的救援计划——巴塔耶、福柯、德里达抹黑现代性并且再一次转化为令人亢奋的反法律主义
80年代历史学领域。1986年的“历史学家之争”,始于恩斯特·诺尔特的论点,纳粹暴行是对先前布尔什维克暴行的反应,不应该视为独一无二的,也不应该被看作是德国过去的绝对定义。
第六章意大利
第一节2002
自我不满——80年代后期开始到90年代成为高潮——自我不满成为持续的政治流行语
天主教民主党“永恒魔王”朱利奥·安德烈奥蒂和社会党领导人贝蒂诺·克拉克西所掌控的执政联盟在公民投票中再一次主政
葛兰西《狱中札记》意共重要思想财产
当天主教民主党拒绝共产主义者提出来的“历时性妥协”而更倾向于将社会党当作伙伴意共疏远了莫斯科
力量党世界上第一个如同一家公司一样成立的政党——左翼输掉了这场竞争
“净手运动”发起于1992年2月17日,当时的策源地就在米兰,检察人员从米兰一家养老院院长受贿案查起, 顺藤摸瓜地查出了1200多起贪污腐败案件,共涉及8位前总理、5000多名经济和政治界人士,有300多名议员接受了调查。“净手运动”还引发了意大利政坛大变革,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意大利社会党等一些意大利重要的政治党派在连续的丑闻调查中纷纷解体。
北方联盟——意大利共产党中的大多数,亦即从共产主义出发,未在社会民主停留片刻而转向社会自由主义的人的大敌,但余下的寻求重建民主共主义的一小部分共产党人的命运则是自身所造成的(风格:好斗)
贝蒂诺·克拉克西,意大利社会党和社会党国际领导人,意大利共和国第一任社会党政府总理,政治活动家,西方“民主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执政时间仅次于贝卢斯科尼、阿尔契德·加斯贝利、阿尔多·莫罗、朱利奥·安德烈奥蒂的意大利总理。
克拉克西1934年2月24日生于米兰市一律师家庭,其父为社会党地方领导成员。1952年入米兰法学院学习。同年加入意大利社会党,开始从事政治活动。1955年当选为社会党 米兰省委委员,并任意大利全国青年联盟副主席。1957年进入社会党中央委员会。1960年当选为米兰市议会议员,并任市政府财政局长和社会救济局长。1965年任社会党米兰省委书记,成为该党中央领导机构成员。1968年当选为意大利国会议员。1970年成为意大利社会党中央副书记和该党驻社会党国际代表。1976年7月起为意大利社会党中央总书记。
(克罗齐:历史主义体系)从罗马帝国的灭亡到复兴运动的完成,意大利从未经历过一种半岛国家或者半岛贵族统治之历程,而大部分时间都受制于互相冲突的外国列强——昔日的精英感到昔日的辉煌和凄凉现状的强烈反差——恢复传播古典高雅文化——文化领域并非异于权力可以通向权力——(赋予民族特性的新颖:来自葛兰西)——霸权是在民间社会范围之内在人们的一致同意下赢得的文化与道德方面的支配地位,作为社会存在的真正基础,它最终确保他们平等地拥有国家,也就是集体生活的更为外在化、表象化的表现形式——共产党在知识分子中的统辖地位表明它正在走向最终的政治成功——虽然共产党在文化的金字塔上层看起来令人敬畏,但是越往下越微弱,这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完全世俗的美国文化的涌入——毫无防备
意大利在二战后的历史完全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二战时期并没有大众抵抗运动——纳粹因为彻底的军事溃败以及盟军在占领区对它的根除而被摧毁——而在意大利抵抗运动留下一种爱国主义的反法西斯思想——官方说辞(以共产党为首)掩盖了法西斯主义实际山的延续——法西斯党改组为意大利社会运动——再次进入议会——乔治·阿尔米栏特领导下进入当权派——高度赞扬反犹墨索里尼的政策——意共无能自我毁灭——有机会以反法西斯来毁灭天主教民主党的时候却犹豫了
意共——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该派对入侵毫无保留地加以谴责(意共的理想主义)——内部外部结构都是斯大林式的——萨莱诺转折(萨莱诺转折是意大利共产党在面临国内外局势变化时主动作出的一次战略调整,这次调整奠定了意大利战后和平与民主的基础,并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力。意大利共产党以此为起点开拓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途径。)——意共温和政策修补与苏关系
(英国:英西马/法国:法国大革命修正与后修正/德国:史学家之争)意大利:埃米利奥·真蒂莱:20世纪的大众政治是超自然信仰的世俗版,可以被划分为构成狂人的“政治”宗教的共产主义、纳粹主义、民族主义等有害类型和构成“公民”宗教的更可以接受的形式,尤其是美式的爱国主义:披上神圣外衣的集权主义与民主的对立
右派中法西斯主义的日渐抬头与左派中工人主义的销声匿迹使中间派的位置改变了——天主教民主党瓦解
第七章塞浦路斯
英国殖民地——反希腊化运动——共产党——英国:如果取消民族自决就建立军政府并且英国充当国际警察——苏伊士运河事件——暗示土耳其瓜分塞浦路斯——美国不满意(效忠美国的希腊政权被推翻)——为避免塞统一——一揽子方案:安卡拉和雅典军队驻扎,最高法院是外国人控制拥有一切法规否决权的是土耳其人,众议院希腊人和土耳其人所有的税收需要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的全票通过——英国作为宗主国——苏黎世宪法——马卡里奥斯
878年英国控制了塞浦路斯,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经常刻意制造主体民族希腊人和少数民族土耳其人的矛盾。1960年,随后土耳其就偏帮着土耳其人,控制了塞浦路斯岛的北部。希腊族人是多数民族,但是面对土耳其毕竟势单力孤,只好寻求希腊政府的帮助。结果,双方爆发了多次冲突,最终形成了这种南北分治的局面。塞浦路斯共和国是塞合法政府,只控制南部地区。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则控制北部地区,只有土耳其一国承认。
塞浦路斯东正教教会大主教,早年因鼓吹和希腊合并遭到英国人流放,独立后成为塞浦路斯第一任总统(1960~1977)。后因为岛内希腊族人希望与希腊合并遭到土耳其族人的反对导致内战,他虽竭力调和而终无效果,内战导致了人口五分之一的土耳其族人的分裂并占据北部40%的领土。
第八章土耳其
坦志麦特政权(19世纪中叶,土耳其封建统治集团内的改革派为巩固奥斯曼帝国统治而推行的改革运动,亦称"仁政改革",客观上具有资本主义倾向。虽然这次改革没有巩固帝国的统治但也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社会进步力量。)——既未保持现代化也未捍卫传统在财政上也是失败的——土耳其1908年革命双重性(立宪运动/下级军官组成的秘密组织发起的军事政变)——大规模种族清洗——二战:佛朗哥式政权——1950凯末尔主义结束——完整的民族主义抬头——1060年社会底层的反抗者——1980年伊斯兰集会大声呼吁恢复意思啦教法拒绝国际歌(反凯末尔)——镇压——没有走向独裁——拉丁美洲式民主——凯末尔体系的持续削弱——2002年正义与发展党(温和)
第四部分 结论
先兆:历史上的均衡状态(自由权力形成、艺术科学产生)——政治均势、思想竞争、社会相似——社会革命民族觉醒——三种处于萌芽状态的政治传统:英法美——马志尼:反对欧洲统一;卡塔内奥:赞成;巴枯宁:欧洲合众国起义——1914布尔什维克接受欧洲合众国的口号并反战——列宁:欧洲合众国所有阶级抵制美国的堡垒——斯大林:停止
1900年巴黎政治学院欧洲联盟议案——这种司法和地缘政治思维模式在一战后得到扩展——1923泛欧运动冷战思维
启蒙运动到美好时代的思想及其余波,欧洲一体化的潜在联系
预测:
经济危机——因地制宜?深化一体化?最有可能的方式:单一服务市场的扩展、税收制度协调一致以及欧共体的共同债卷市场的完成
欧洲的一体化见证了与社会认同和决策规则并无或几乎无联系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大扩展
全新区域认同与多样性
文化多元性将作为欧盟的补偿性目标
欧洲也可能最终获得统一却发现后古典的特征开始逐步消失而是朝着两千年前的古典时代去发展
经济指令的不灵活——民众去政治化现象——移民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新自由主义自食其果
出现内部进行的不完全交换经济状态——共同体内外目标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