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尚书读后感精选

  《尚书》是一本由杨照著作,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6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6-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尚书》精选点评:

  ●1尚书。最古老的书。周人刻意保留整理的文献,因为他们相信文字拥有永恒的力量。后世流传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波折,围绕《尚书》的笔墨官司,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尚书》本身的行文不是《诗经》那样的以文字记录语言,而是纯粹表示意义的字的连缀,中间偶尔穿插语气词和表示断句的符号,读的时候就像破案一样需要把每个字的意思弄清楚然后连起来拼凑出意义,不适合朗诵,因为跟语言无关。金文因为要刻在青铜器上,所以浓缩,用字少,文法简单。尊古的风气,从上古的历史中寻求证据支持合法性的做法,让《尚书》在后代不停地被扭曲,被伪造,被阐释。

  ●台湾来的人里,杨照的书可以一读。

  ●受篇幅及丛书体例所限,本书依然只是尝鼎一脔性质的该说和浅解,拿来入门就好

  ●最早知道尚书是来源于方东美在从哲学角度分析儒家思想起源的书籍中。他认为中国思想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尚书》的“皇极”或“大中”这一人类永恒向往的意象。而杨照则是从历史角度来介绍的。特别是他分析了因为古人崇古而带来的“古史大创造”,因而尚书很可能都是由后世层层添增出来的。

  ●一提到《尚书》,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诘屈聱牙,但杨照基本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启发最大的是作者将周人谨言慎行的态度和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总结加尔文教派的特点相对比以及古文字对文化记载的影响

  ●按照顺序都说一点印象,这本提出了王官学和关于尚书本身的版本问题,即今文古文之争。其中《周书》部分的篇章要靠谱些。

  ●薄薄的一本小书,用朴素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古奥的一本书《尚书》之起源,内容等。使我这个没想过,也不会去读《尚书》的人了解了最为古远的商周两朝,文字于他们不同的意义,统治是如何形成的等等。

  ●写作资料用。天命竟然是惶然

  ●要不是此书,对尚书我就完全不了解,看完终于有一点皮毛印象

  ●殷商一段,想起电视剧里的“我孝庄”

  《尚书》读后感(一):尚书,一本曾经遗失的古书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Mar煦xu(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2658477/

  这本书极短,出于对古典文学的向往,阅读了这本类似解读版的尚书,又一次听节目才晓得,很喜欢的罗胖也在读杨照的书。古书中都是古人的经验,这本书读的不太懂,不过大概都是写的这些。其中杨照提及的一个历史理论倒是很给了我很多思考,就是古人的世界喜欢依照古人的习气,所以不断的往前创造想法。

  杨照的这本书,更多的是了解尚书写的是什么,读尚书,估计作者本人都吃力,按照书中所言,尚书有过断代,就是遗失的历史,和被仿造的历史。内容因为不似诗经广为大众流传,时间久了阅读非常晦涩。

  小结:除了了解古人对酒有忌讳,禁酒。别的阅读完,别的记忆都模糊了。杨照的十册书,第一册尚书,接下来诗经,因为诗经更有生活经验,希望会有更多的收货。

  《尚书》读后感(二):向杨照学习读史的方法

  我从小历史就学得不好,一来不懂得其中的乐趣,二来缺乏学习的方法,不愿死记硬背,也没有旁征博引的需求,但长大之后在持续阅读文学作品中逐渐发现,读书乃至生活离不开对历史的了解。

  在准备阅读《尚书》的过程中,发现了杨照的这本“导读”,不长的篇幅中有相当一部分谈的是读史的方法论,不如先学习如何“先利其器”吧。

解读的过程中,会设定几个基本问题。1.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环境中,产生了这样的作品?2.当时的读者如何阅读、接受这部作品?3.为什么承载如此内容的作品会成为经典,长期流传下来,没有被淘汰?4.这样一部作品,发挥了什么影响作用,以至于使得后来的其他什么样的典籍或什么样的事件、思想成为可能?5.前面的经典和后面的经典,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在今后阅读其他的历史典籍也可如此发问,以待收获。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梳理了中国古典的传承脉络,从甲骨文、金文、王官学、诸子学、秦“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思路清晰,文字简略,值得入门者反复阅读以厘清思路。

  《尚书》存二十九篇。

  后来,还是买了本较为全面的《尚书译注》继续详读。

  《尚书》读后感(三):一本很好的《尚书》入门读本

  一本很好的《尚书》入门读本,虽然只介绍了其中的三篇,但却很有指导意义。原本对商周的历史没什么概念,只依稀记一些干巴巴的人名和地名,读过之后了解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和信仰。

  ● 商朝的统治方式

  “为什么商人能够握有大权,成为共主?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青铜器、甲骨问卜、文字符号等一大套和上天先祖沟通的神秘办法,并对周围的部落宣称,他们可以将意念更有效地传递给上天先祖,同时更准确地理解上天先祖的意念。也就是说,商人统治的方式,是依靠穿梭在两个世界之间而形成的,是凭借自己的先祖压过别人的先祖,让他们能在此世压过别人的部落。”

  因此,商朝的甲骨文是统治阶级垄断的,而且这种“文字”同日常用语完全不同,甚至可能只是符号,没有读音。

  ● 周朝的《尚书》和《诗经》

  甲骨文的本质是神秘的,代表超越的信息;金文的本质则在于凝结、固定、传留意义。

  周朝开始有了把重要的事情用文字保存下来的思想,于是统治者把这些内容记录在《尚书》和《诗经》中。

  “《尚书》的“尚”,意思是时间上高古久远。《尚书》二字连用,说明了这本书的内容,是高古久远前,几乎是中国最早记录下来的资料。最早留下来的,是什么样的资料呢?是周代朝廷、政府的官方文件。”

  ● 《尚书》的失传与不可靠

  《尚书》内容艰深,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失传,又文字的发展(如秦始皇统一小篆)等因素,到了汉代几乎无人能看懂。现存的二十九篇是伏生战乱时藏于墙中的,对《尚书》的重视到了汉代才逐渐开始恢复。

  由于“尊古”的思想,古代文人不能出书表达自己的见解,也不能反驳古代经典,只能对古代典籍作注作疏,并巧妙地把用自己的观点来重新解读经典。在生活中辩论中,为了证明自己正确,常常引经据典,而且越古越好,因此古代典籍中对久远的尧舜禹、夏朝甚至商朝中的描述,很多都是后人的杜撰,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

  于是,说法上时间愈早的人物、事件、思想,往往是愈后来才创造出来的。在那段时间里,中国古史以一种奇特的倒反方向,不断增添更古远的内容。这就是“古史层累造成说”的基本看法。

  ● 周人对天命的认知——《酒诰》

  “周人的“天命”观念,也给自己带来类似的深度焦虑。战战兢兢地建立起成功的国家,却绝对不能自满、不能松懈,要一直不断地自我检查,看看身上是不是出现了什么迹象,可能代表“天命”的不满,或“天命”正要离开、移转。这是“周人精神”,也是周文化的基础所在。”

  周人认为自己能够打败强大的殷商是由于商人纵欲饮酒、沉溺享乐、不治理国家,导致了“天命”的转移,并以此为戒,焦虑谨慎,害怕自己会重蹈覆辙,且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

  《尚书》读后感(四):“清华简”证实: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原文地址:http://news.163.com/12/0106/03/7N2AETFV00014AED.html

  2008年7月,一位校友向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

  同年7月15日,装载着竹简的塑料箱通过海关抵达清华大学,一开箱,大家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药品气味。据介绍,竹简在流转海外的过程中,持有者大概为了卖个好价钱,就用竹片把竹简托起来,但是他们用的竹片没有经过消毒处理,搞得竹简上全是霉点。其后,专家们用最小最软的画笔洗掉霉点,把竹简泡入无菌蒸馏水里。在校方的支持下,还为竹简建起了恒温恒湿的保藏室。

  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左右。简上的墨书文字出于不同书手,风格不尽一致,大多精整清晰。少数简上还有红色的格线,即所谓“朱丝栏”。

  受清华大学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做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当战国中期偏晚,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结果一致。专家还请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对竹简残片的含水率做了测定,结果是400%,这是曾经在水中浸泡千年才有的结果,现代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李学勤说:“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如果这批竹简出自湖北,它的制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拍照后,专家们将简的数码照片投影于墙壁上,一枚一枚地依次试读。这样的读法有两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一个是这批竹简久已散乱,大多数失去了原来的次序,折断的也没有拼合起来;另一个是竹简上的战国文字久已失传,解读起来有很多障碍。

  不过,专家们就像玩拼图一般,根据竹简长短、编绳位置、版式、字体和字符间距、竹简内容等对各种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终于在竹简中找到了至少63篇书。

  “清华简”让我们发现了成批的先秦“秦王焚书”以前传统文化的典籍,这些都属于经史类典籍,包括古文《尚书》。此前,我们成批出土的都是诸子百家的,经史类的还属于第一次。当年王国维曾提到“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两次,“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而此次“清华简”的发现意义不亚于这两次,可以称为“第三次重大发现”。

  从内容上来看,“清华简”中不光有《尚书》,《诗》、《礼》、《乐》的材料都有。“诗书礼乐”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此外,还有与周代有关的历史,包括楚国历史。这些内容过去有些书中有记载,但语焉不详。新发现的内容则可以纠正传统误解、对周代历史的重新审视、建立都有极大意义。由此,这批“清华简”的发现研究,不仅是对文献本身具有重大意义,还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古代面貌的新视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尚书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尚书  尚书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尚书读后感精选词条  
美文

 《星空下的守望者》读后感精选

 《星空下的守望者》是一本由罗刚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展开)

美文

 借一段电波,让你我相遇

 又是七夕,你依然未能归来。疫情的阻挡,让你我成了遥遥相望的两个人。  两年前,当你背起行囊,我含泪说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你抱住我,什么都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