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懂未来读后感摘抄

  《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懂未来》是一本由温德尔·瓦拉赫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懂未来》精选点评:

  ●译者如果不是机器翻译,那么作者就是个话痨

  ●《科技失控》是和《奇点临近》同一类的书,《奇点临近》聚焦于科技本身,只说现代最前沿的科技以及对未来科技的预测。而《科技失控》说的是如何使科技受到人类的控制,以使其符合人类的道德理念以及不危害人类的生存。当然,道德就是因维护生存而生,所以,作者说的就是如何使快要脱离人类掌控的科技人类谋福利的同时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我的认知:奇点迟早会来临,科技早晚会失控,既使无数类似作者这种有先见之明的科学家正时刻“监视”并试图减缓科技的突飞猛进。——就这一点而言,作者应该是个已经强烈意识到科技之威胁的人,他可能是个悲观派,而《奇点临近》的作者库兹韦尔则是个乐观派。

  ●150602

  ●10分钟看完系列

  ●按需。

  ●不能很好的解说未来的科技

  ●一般

  ●还可以的一本书,书中的一些想法也比较有趣,但是也能看出作者(或者译者)对一些新技术的原理并不是很了解,有些内容读起来有点以讹传讹的感觉。

  ●说话太温和没用

  ●科技都有两面性,但大的趋势又是无法阻挡的

  《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懂未来》读后感(一):调整人类的航向?!

  《科技失控》是和《奇点临近》同一类的书,《奇点临近》聚焦于科技本身,只说现代最前沿的科技以及对未来科技的预测。而《科技失控》说的是如何使科技受到人类的控制,以使其符合人类的道德理念以及不危害人类的生存。当然,道德就是因维护生存而生,所以,作者说的就是如何使快要脱离人类掌控的科技人类谋福利的同时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我的认知:奇点迟早会来临,科技早晚会失控,既使无数类似作者这种有先见之明的科学家正时刻“监视”并试图减缓科技的突飞猛进。——就这一点而言,作者应该是个已经强烈意识到科技之威胁的人,他可能是个悲观派,而《奇点临近》的作者库兹韦尔则是个乐观派。我虽然更喜欢《奇点临近》,但我是个悲观派。而且,我这个认知是有理论根据的,那就是《物演通论》。事实上,作者的结论和王东岳的观点非常接近,可谓殊途同归。王之途乃“万物之途”,具有必然性,故科技之失控,人类之没落,无可更改!而作者之途为“表象之途”,他是积极的,他认为只要采取适合或者说正确的措施,就能使科技朝着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航行,并因之为人类在将来保有一席之地。

  《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懂未来》读后感(二):为什么我们要学点科技思维了

  如果现在有个朋友告诉你,他有个新的科技创业项目要投资,“这是一项改变世界的技术”、 “你看当年微软公司初创时扫地的大妈手里的股票都翻了几千万倍”,你可能感觉有问题,但万一错过了这个“几千万倍”的机会呢?如何判断这个是不是靠谱?

  某上市公司研发了一项新技术,或者推出了一款新科技产品,股价立刻闻风而涨,这个技术是不是真像他们宣传的那么好?会不会来个“辟谣”后股价一夜暴跌?

  科技杂志上说转基因无害,网上说转基因影响数带,你是戒了杂志还是戒了网?这是个问题。

  听说当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产生的辐射物随着洋流转了几年一圈后又飘回来了,这盐和海鲜还敢不敢吃?

  某最新的科技产品上市,或者某个科技众筹预售,宣传得很神奇,究竟值不值得入手,值不值那么多钱,会不会马上就被新技术取代?

  科技就在我们身边。

  科技对我们普通人的影响有多大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时候,疯传盐都不能吃了,于是大家疯狂抢盐,这事儿很多人都知道。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年我们门口有家刚开业不久的海鲜城,受“海鲜被核污染”的影响,海鲜城里的商户倒闭了一半,就这样几十家商户以数百万生意成本的代价,为福岛核电站事故买了单。

  现代任何行业,都可能遭受到一些意料之外的科技发展影响,新技术的产生改变了行业工作模式,或新技术出现问题引发行业危机。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科技初创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崛起,我们手里的股票也经常有些会根据他们技术发展而起落,我们也经常会通过销售网站或众筹项目购买一些科技产品。

  科技的未来就是国家力量和财富机遇

  为什么每个国家都很重视科技的发展?科技人类带来了巨大变化,成为国家崛起和绝对力量的支撑,同时也造就了许多亿万富豪的传奇。

  科技既是一种硬实力,也是一种软实力。不仅能在国家对抗中提供力量,也能潜移默化地加强本国的文化和价值拓展。

  普通人和牛人的区别是什么?普通人中的优秀者能够用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赚钱,而牛人是那种能够将赚钱的变成自己真正喜欢的。那些投资大佬和互联网大佬疯狂追逐诸如3D打印、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因为其中潜藏着巨大的财富机会。

  科技的失控就是潜藏在这些机遇中的危机和陷阱

  以前我们经常提到的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而现在更多的情况是一项新的技术出来,尚未成熟就急忙投向市场,因为新技术代表成就、名气和投资。

  但也因此,一些不成熟就匆忙推出的技术,目的并不是为了“造福人类”,而是为了圈钱,于是其中就潜藏了许多危机和陷阱,一旦爆发出来,不仅花的钱可能打水漂,甚至会引发巨大的危害。

  比如3D打印,概念抄得很火,但可能引发哪些潜在的社会危机?对于转基因的争论,为什么专家和大众媒体不在一个频道上?人类基因改造隐含着哪些伦理问题?少数人发起的研究或工程是否可能会危急所有人?

  作为科技伦理学方面的权威,来自耶鲁大学的温德尔•瓦拉赫教授就在其新书《科技失控》中对涉及诸多新兴科技中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一些案例的讨论不仅引发思考,也是切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

  比如对人工智能的讨论,如何赋予机器以道德观念?无人驾驶汽车在可能造成行人死亡或驾驶员死亡之间面临这怎样的伦理问题?比如某公司为了恢复海藻生长,往一片海域倾倒了100吨的化学药品,但这些药品究竟会产生哪些“额外”的作用,没有人知道,这种行为如何监管?

  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并不是为了让大众去解决这些问题,而是通过这种思考培养一种科技思维。所谓科技思维,并不是能读懂一些科技理论或懂新的科技名词,而是能够对科技进行立体反复的思考与辨识。这种辨识不仅对我们日常投资、工作、购买科技产品有利,同时通过这种思考所发出的不同声音,也可以有效减低那些失控的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危害。

  《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懂未来》读后感(三):3星。科技可能带给人类的坏的结果的汇总。

  作者专注于收集整理科技可能带给人类的坏结果。总体来看没有独特的观点,基本是针对现有二手资料的整理汇编。我的评价是3星。

  以下是书中一些信息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书中的页码:

  1:委员会认为粒子对撞机不会带来危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粒子对撞机运行后产生的任何微黑洞都是不稳定的,转瞬即逝。#115

  2:的确,各种技术预言家声称,我们已经进入了必然趋势的第一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这个物种将会因各种技术发明而消失。未来的主宰将是半机器人、电子智人、超智能计算机。如果我们对于驱动技术进步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力量不当作无所不能的话,这些言论的影响力可能会削减。#395

  3:一个心存愤恨的少年可能会用价值275美元的3D打印机造出塑料枪支伤害自己的父亲。一个精神病人或恐怖分子可能在自家实验室炮制出特制病原体,引发一场世界范围的流行瘟疫。自主武器系统会伤害平民,引发新的战争。受到不断上涨的潮水威胁的岛国可能采用新技术改变该国气候,造成邻国遭受旱灾。#471

  4:2010年5月6日下午2:45发生了现实版的由计算机引起的事件。道琼斯指数暴跌,几分钟后恢复上涨。这次事件被命名为“闪电暴跌”,这是道琼斯指数历史上一天之内最大的跌幅(下跌9%,998.5点)。#485

  5:设计一个能够协调人和机器行为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很困难的工程问题。同样棘手的问题是如何确保复杂系统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具有足够的韧性,从而恢复正常。#628

  6:我的结论是没有人真正了解复杂系统。#632

  7:气溶胶罐及氯氟化碳(俗称:氟利昂)推进剂是十分简单的技术,但却出人意料地改变了大气臭氧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氯氟化碳使得已经很复杂且难以预测的气象模式更加复杂。#690

  8:所以,并不奇怪的是,受益于高频交易的公司想方设法阻止采取可能干扰他们业务的措施,自“闪电崩溃”之后只有少数改革措施真正得以实施。他们辩称短期交易的流动性是有益的。那些最能驾驭系统的获利者似乎比市场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更重要。#926

  9:3D打印技术的主要社会影响还是在于它将使得之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的流程大大加快。#1090

  10:金融市场就是第一个被计算机占据的行业。计算机在其他很多行业也很快代替了人类决策。#1138

  11:摩尔定律是第一个观察到技术增长和能量指数级翻番的范例。但是,其他的一些领域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也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发展。数据储备,互联网宽带,数据传输速度都在以指数级增长。#1219

  12:在2007年一份充满争议的报告中,美国国家卫生机构的罗伯特·戈瓦兹(RobertGwadz)甚至表示,禁止DDT可能导致2000万儿童死亡。老牌的周刊杂志《人类事件》发表的一篇名为《19世纪和20世纪十大最害人书籍》的文章中对于《寂静的春天》给予了恶评。#1347

  13:美国和加拿大拥有丰富的页岩天然气。压裂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实现能源独立。另一方面,压裂法需要消耗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导致温室气体甲烷释放到空气中,造成地下水污染,可能还会引发地震。有些国家已经禁止使用压裂法,但是最近英国放开了对压裂法的限制,转而寻求如何让压裂法更加安全。#1567

  14:节约能源的办法能够减少空调、取暖、照明和冰箱使用的电量,但是其规模根本不足以缓解单个国家或全球对于能源的不断需求。没几个人考虑放弃吃肉,即使喂养牛、猪、鸡等养殖业是造成温室气体的第三大主要来源。#1644

  15:有意思的是,人们反对这种转基因食物恰恰是因为黄金大米对每一种可能改善的地方都进行了最大化。种子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而是由非营利性组织开发,关注的重点是健康。黄金大米也不如其他品种昂贵。#1921

  16:有意思的是,关于美国政府出资赞助胚胎干细胞研究方面的争议反而促使加利福尼亚、伊利诺伊、马萨诸塞、康涅狄格等州自己出资支持干细胞研究,其目的是希望日后在这一重要且利润丰厚的领域占据优势。#2218

  17:不幸的是,即使克隆的理由是不道德的,对动机定罪并不容易。除非对新创造的人造成了具体的伤害,否则我们当前的社会将难以对之进行定罪。#2251

  18:但是超级或超人类的能力将带来更严重的社会威胁。首当其冲的是运动行业,会遭受其他行业一样因技术进步带来的冲击。更严重的是超能力对于民主社会合法性造成的威胁。#2292

  19:FDA在1998年批准了莫达非尼治疗嗜睡症,在2003年批准用于治疗睡眠紊乱症。后来发现莫达非尼可以催醒和提高注意力,且没有或具有极小的副作用,使其成为一种可以选择的认知增能药物。大概95%使用这种药物的人都不是冲着它标签上的药效。#2778

  《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懂未来》读后感(四):科技失控与人类未来——评温德尔·瓦拉赫《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透未来》

  当我们谈起科技之时,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思考?当科技走向失控以后,谁又能真正掌控未来?

  人类文明的一部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一部演进史。早至享誉世界的“八大奇迹”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晚至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到第三次信息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不仅提供了强大无比的生产动力,更是极其深刻地影响、改变甚至颠覆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社会结构和生活图景。

  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技术、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长足发展,我们早已熟悉、习惯甚至无法摆脱的科学文明的叙述方式和自我想象,又似乎重新将我们重新置于理性与感性,现实与未来,生存与毁灭的法庭之上。“智能机器将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人失业?为什么有科学家说第一台超智能机器将是人类最后一项发明?我们谈论“转基因”时,为什么专家和大众不在一个频道上?我们是否应该将决策权交给机器?如何监控少数团体发起的可能危及所有人的研究?3D打印带来便利的同时潜在的社会风险是什么?如何制订机器人的道德准则?”

  这些关于科技的思考绝非只是新兴科技名词的呈列与炫示,更重要地是就科技及其对于社会发展、道德伦理和价值意义等方面的挑战和僭越的立体的思考与辨识。在这个意义上,这本来自耶鲁大学生物伦理学跨学科中心的温德尔·瓦拉赫(Wendell Wallach)教授的这本《科技失控——用科技思维重新看透未来》,则主要探讨了作为技术的发明者和消费者如何应对飞速的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道德模糊问题。

  实际上,这一问题并不新鲜,甚至早在前现代社会科技文明还处于萌芽状态的肇始,人们对于如何认识和理解科学以及怎样应用和管控技术,就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思考。正如史蒂夫·霍金所言,“科技人类的威胁。” 一方面,科技是希望和生产力的源泉,其未来就是国家力量和财富机遇;另一方面,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能逐渐成为一股脱离人类控制的强大力量,而科技的失控就是潜藏在未来和机遇中的陷阱和危机。

  时至21世纪的今天,在这样一个技术潜力超乎寻常的年代,新技术在带给人类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令人对其所展现的潜力与可能倍感敬畏。进而,这些由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发展范畴之外的关于道德伦理和价值意义的迷思,既无法由引发这些问题的新技术本身给出回答,也为身在其中的人类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这些挑战是在社会发展层面和人机共生演化的过程中对竞争格局的不断形塑。人与机器的相互关系长期处于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当中,究竟是人淘汰机器还是机器淘汰人,这或许本身即是一个难解的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器生产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能力和生活便利程度,但在另一方面,也正是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技术的迭代衍生了失业、灾难甚至是毁灭等重大威胁。当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所揭示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然降临,当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所预言的“奇点”即将临近,随着人类物种突破基因法则的掣肘,人类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智能水平、高度的物质文明并突破寿命的极限,并在此基础上使得人类的本质意义似乎也将得到扩充和挑战。

  雷·库兹韦尔在其经典著作《灵魂机器的时代》(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一书中大胆预言:“科技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计算机将能够赶超人类智能的各个方面。”随后,他在《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一书中所预言的“2045年,当计算机智能超越人类”的论述和他近日声称的“2030年后人类将逐渐永生”,都是关于人机演化过程中这种不断被形塑和颠覆的竞争格局的深刻思考。在他看来,人类与机器的联合,即嵌入我们大脑的知识和技巧将与我们创造的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知识分享能力更强的智能相结合,而这种融合恰恰是奇点的本质和人类智能非生物化的开始,也是在社会发展层面和人机共生演化的过程中对竞争格局的不断形塑的展开和想象。

  其次,这些挑战是来自技术的不同意向结构引发的道德伦理的内在张力与外部困境。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警告的那样,“那些愿意牺牲自由以换取安全的人将会双手空空。”然而,对于那些兼具有用、有争议及具有破坏性的技术而言,诸如基因工程、情绪和性格转换药物、纳米技术以及高级形式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和可能风险,可能正在重新设计人类的思想和身体,并在重新对人类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引发层出不穷的伦理诘难。

  众所周知,技术本身从来就不是中性的,不同的技术有着不同的意向结构——它不仅可以决定我们的行为逻辑,也可以构建我们对于世界的不同认知;甚至,对于技术的发展对不同的利益团体也有着不一样的倾向性。与此同时, 正如布莱恩·阿瑟在其《技术的本质》(The Nature of Technology)一书中谈到的那样,就技术的本质而言,它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并在其既已形成的技术路径上往往会诱使新的道德困境——当社会被制度路径锁死时,社会消亡;当企业被技术路径锁死时,企业淘汰;当人类科技路径锁死时,人类灭绝。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启动运行之日是否就是地球末日?3D打印制造的枪会不会引发社会恐慌?生物工程、转基因生物和基因技术是否会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新的挑战?设计婴儿、半机器人和技术智人是否是在侵犯人的思想和身体并使其已处于可以被改变和重塑的初级阶段?这些道德伦理的内在张力与外部困境,或许将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日益剧烈地困扰着我们的科学实验和实践想象而不能自已。

  同时,这些挑战还是关于哲学高度上关乎价值与存在之意义的各自言说与不同想象。自启蒙时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和科学主义的高歌猛进,经验主义科学的疾徐演进对哲学意义上人之所以为人的省察已经产生了僭越式的挑衅和狂妄式的戏谑。 如果回到启蒙思想以降科学理性的发展与歧路而言,以理性精神为核心的科学精神本身具有边界与局限,而在此之外对于更高的未知秩序的敬畏和遐想所笼罩着的“神秘主义”色彩则绝非“迷信”。前者是对更高的未知秩序的敬畏和遐想的“有知的无知”,而后者则是对文化传统和宇宙秩序未经深思的“狂妄的理性”。

  然而,当“对话的、与大众分享的”逻各斯被遮蔽为僵化、说教的逻辑,当科学精神沦为科学主义,理性据以评价一切其他事物的合理性的基础则被一知半解的“科学知识”所取代,扩展为“人生观”甚至是“信仰”的科学方法却因“物我两执”的极端立场而成为科学自身的终结。在此当中,科学过程受到科技发展之路径依赖的限锁而终将被淘汰或走向灭亡,而身在其中的人类本身也必须认真严肃地展开对于自身的价值与存在之意义判准的重新反思。

  在这个意义上,区别于由生存竞争导致的功利性的工具主义动因,真正的科学应当且只能是由纯粹的好奇心而导致的不带功利的观察。因而,科学应当向着思的澄明(Lichtung)与去蔽(alethea)的发生学回归;也正是因此,作为“爱智”的哲学也远未终结,否则“工具理性”日益淹没“价值理性”的“科学法庭”就会抹杀每一个不具备功利目的具体存在者以存在的权利。

  最后,正如温德尔·瓦拉赫在本书末章《我们的未来》中所感叹和展望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航行家,今天的决策将对未来产生某种形式的影响;我们所更多关注的是这段旅程本身,即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应对技术创新带来的希望和危险并成功地航向未来。反过来讲,我们实际上将要创造的未来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今天所采取的行动包含了怎样的价值观——关于科技失控的可能和人类未来的想象,而并不只是关于技术可能性的投机性想法那么简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科技  科技词条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失控  失控词条  思维  思维词条  
美文

 桐城小花

    安徽桐城是文化名城,大街小巷充满文化气息。也许是龙眠山灵气所招,桐城历代有了很多文化名人。“桐城派”在清代妇孺皆知。文人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