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古代狂想曲读后感1000字

  《古代狂想曲》是一本由[日] 池泽夏树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5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代狂想曲》精选点评:

  ●这一本“环中国”描述文明、文物、古迹的书,这一点很让人想不明白。作者的经历真是让人羡慕。“中国台湾”的描述真是多余,不知是不是译者自己加上去的,让文化作品泛意识形态的做法真是愚蠢;书名起的太糟糕了

  ●作者以在大英博物馆看到的展品为契机寻访相关国家,所以体例上来看更象游记,这是我喜欢的调调。日本人的记叙方式也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只是一开篇作者就以“男人”替代“我”,觉得颇为别扭,看下去也慢慢习惯了,到书末才发现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以“男人”这一称谓来区隔“我”与“第三者”。

  ●在大英博物馆看到一件引发思索的艺术品,接着就动身前往其被发掘或创造地探寻和感受 ...... 作者真有钱。

  ●这种幸福不是得到国王的煲赏,或是声名远扬等世俗的理由,而是因为创造出美的东西,创造出让自己满意的东西本身就是幸福。 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幸福。生命的意义在于质量,而不是长度。现代社会使长寿成为可能,但其内在却空洞无物。人们单纯地相信,只要能击退不幸之源就能获得幸福,而缺乏追求幸福的积极性。人被眼前的诱饵驱使着去工作,被满足感和饥饿感交替诱引着去购物,仅此而已。这是一个没有人创造美的东西的时代。

  《古代狂想曲》读后感(一):小说家池泽先生的解谜之旅

  因为疫情在家,没法出门,找了本游记来看。

  平时不轻易读游记,因为游记十分考验作者的观察和文笔,写不好就是流水账。而池泽先生的游记有点像寻宝解谜故事,文笔细腻,节奏紧凑。很喜欢“被杀死三次的男子”这篇,解开藏品之谜的过程一波三折,简直是个英伦风的破案故事,具体的不剧透了。现在想想,确实有点像《摩斯探长前传》的某个情节(这部剧也是真的精彩)。

  不得不说,作者池泽先生是很会说话的人,那种值得众筹出书的人。比如在去巨石阵的路上,他一时兴起,点评英国料理、日本料理、中国料理、法国料理这段,真诚又不失分寸感,忍不住全文引用,供各位豆友细品,或许哪天用得上的哦。

大陆国家的餐饮总是比较发达,岛国则相对平淡。法国料理和中华料理风靡世界,却没有听说过英国料理。与中华料理周边的韩国菜和越南菜相比,男人感觉日本料理有些不起眼。以刺身和寿司为代表的鱼类料理重视的是食材本身(依靠的不是烹饪技术,而是确保新鲜上桌的物流体系),天妇罗也是重在食材。日本料理中缺乏通过烹饪加工制成的美味菜肴。

  而且,池泽先生一直以岛国居民的身份,来观察大陆国家,这个视角很有趣,值得一读。

  书里还有很多感慨和观点,不俗,值得玩味。随手翻几句出来:在土耳其欣赏泥板文书时,他提到了文字的某些副作用,引用如下。想想现在,似乎这话也有点道理,很多事情得写下来,不然容易忘......至于“摆弄概念”这样的事儿,更是不少见了。

由于文字的出现,人类失去的东西也不少。文字虽然是一种准确的记事方式,但人类依赖于文字后记忆力就衰退了。随着文字的普及,人类较之实物,开始更喜欢摆弄概念。

  看书的时候就在想,长假出去旅行,人山人海,累得要命,有什么意义呢?

  池泽先生的旅途确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他以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为引子,因为对藏品的好奇,就直接去藏品的故乡找答案,历史、考古、美食、风土、人情几乎都见识到了。

  所以,看先生的游记,比在社交媒体看千篇一律的网红景点打卡,有趣多了。

  再叨叨一些体会,给豆友们参考。

  这本书的封面颜色很诱人,感觉像橙子。嗯,看的时候可以配个橙汁~

  是厚厚的小书,但上手很轻巧,类似那种进口书的手感,喜欢!

  作者没有用第一人称,用了“男人”一词,刚开始读有点不习惯,不要因此放弃了,多看几页,会有旁观或者看纪录片的感觉。

  《古代狂想曲》读后感(二):离开了故土,博物馆藏品的感染力要失去一半

  

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风土的产物,一旦离开了故土,它的感染力要失去一半。

因此,作者从大英博物馆出发,回到了那些让他感动、惊叹、迷茫的展品的故乡,去探究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历史、风土和文明。

关于文明,作者认为:

文明在世界各地都体现为大型建筑物遗迹。金字塔、波斯波利斯、吴哥窟,支撑这些巨大工程的是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统治机构。这首要有能够集中社会资源的体系,将财富集中到城市。在此背景下才能诞生有闲暇进行思考而不是整天忙于耕作的社会阶层。

在这种思考过程中,产生了有组织性的宗教和哲学,构成能够覆盖所有城市居民的精神世界,最终拥有了能让人为了未知的死后世界或者神灵而奉献一生的力量。

因此,大型建筑遗迹本身就是一种文明力量的彰显。

而另一种文明则不需要这些力量感、物质化的建筑遗迹来证明。正如史前岩画中所展示的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幸福气息的人和动物,他们在精神层面的丰饶并不逊色于文明的产物。他们或许已经从物质中解放出来,可以享受只有精神世界的生活。

如果以幸福为终极目的的话,我们堆石头又是为了什么?文明究竟又是什么?

旅程的终点,作者又回到了大英博物馆,反思博物馆的价值。

关于博物馆,他说:

博物馆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尤其大英博物馆这样广聚天下珍品的博物馆,直观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人们曾经到过哪里,做过什么。

世界上需要有这样的地方,一处能够集中展现全世界文化的地方。它应该是一个让人们能够大致了解全貌再向各地分散的枢纽,就好像各国都会向联合国派遺外交官一样,各种文化也需要有一个能够向全世界展示“样品”的场所。

博物馆的使命是保存和展示,通过保全文物来保存历史,或者可以说是保存文物所附带的历史记忆。

新建的仿古遗迹让人感觉不像遗迹,说到底,是因为缺乏生活感和物品经过长期使用留下的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讲博物馆里的藏品更令人感到亲切,因为上面还残留有曾经的使用者的体温。

最后,非常喜欢关于旅行的这句忠告:

来这里请扔掉照相机。别通过相机镜头,而是通过自己的眼晴来看。

这样你才能明白这里不是单纯的岩石,而是自古以来栖居着灵魂的场所。

拍了照片又能怎样呢?

  《古代狂想曲》读后感(三):书中的图片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纯文字书,图片只有20多张,就是每一个章节开头处的一张文物图片,这些图片来自大英博物馆,原书作者和原书出版社并没有清理world rights, 所以中文版,我需要自己去清理版权。

  然后我就登陆了大英博物馆的图片库,WOW!!!! 简直像是进入了一个宝库,图片都超级精美,整理得也都很有序,当然价格也非常吓人><

  我就照着大英图片库网上留的 contact 信息给对方的工作邮箱写信,也一直得不到回信。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只好给Janet写信寻求帮助。(Janet 是英国一家非常棒的图文书、艺术类图书出版公司Laurance King的资深版权经理,不过已经退休了,70多岁的老太太,人非常好,有机会我一定要撰文专门写一写她)Janet 耐心地听我讲完 前因后果,她首先指出,这是日本权利人方面的不对,他们要卖这本书的版权,肯定要清理好图片才能卖呀。让我别做这本书了。我说,不行呀,现在书都翻译好了,不出不行呀。她说那好吧,我给大英做图片授权的部门发邮件或者打电话帮你问问,稍后又追了一封邮件来,说算了,下周我进城的时候,直接去一趟吧——I think I need to go and see this person as doing it by e-mail is probably harder than having a face-to-face meeting. 真的太让我感动了。

  Janet 跟大英联系之后,我很快就收到回信,而且报出的价格就比网站上的温柔多了,报价是75英镑一幅,如果购买超过20幅,可以打8折,最终我以60英镑一幅的价格买了23幅图,虽然也不便宜,但是也是相当reasonable了。

  而且 我才发现,除了我们用搜索引擎能搜到的大英图片库之外,其实对方给了我另外一个图片库的入口,因为:They might not be the BM Images website as they are not of commercial quality but you will be able to find them on Collection Online.

  花了一周时间在那浩瀚的图片库里搜索要用的那23幅图,因为原书是日文,没有精确的英文名称,所以只能用一些关键词去搜索,感觉就好像做侦探,我也还是蛮佩服自己的耐心,同时也再次感叹一下 大英的图片库做得太完善了。太赞了!!!找到每一幅图,记下图片的 museum no. 然后出合同、出发票、付款,拿到图。

  过程很曲折,但好歹结果是好的。之后,又经历了很多波折,现在,终于把这本书送下厂了。终于可以长长地松一口气了~~

  《古代狂想曲》读后感(四):古代or现代

  书看到一半,我忍不住在网上搜索作者池泽夏树,原来是位戴黑框眼镜穿休闲西装的老人家,眼睛有些斜视,一副花白胡子,显得和蔼又严肃。我想象这样一位先生,头顶礼帽,手持文明杖,漫步徘徊,身影出现在巴比伦、波斯波利斯、维多利亚湾、博拉戴尔山……这便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一个异域的现代人,前往文物的故乡,思考究竟什么是“文明”。

  主人公的旅程开始于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论馆藏丰富,当属首屈一指,然而其中不少是来自殖民时代。这些文物有些被英国公民或殖民地当局直接带回英国,有些本身来自其他列强殖民地而历经辗转倒手,最终都被陈列在岛国的玻璃展柜中。曾有一种辩护的声音,它们宣称这些被宗主国掠夺的文物若留在当地,会因为保护意识淡漠或考古能力低下而遭到破坏,而被带往发达国家让这些文物得以避免这些厄运。但如本书所说,“一旦离开了故土,它的感染力要失去一半”。文物一旦脱离其诞生的土地,失却产生时的文化氛围,断绝和周围建筑与工艺品的联系,就只剩下单纯的观赏价值。

  一件来自吴哥窟的佛首,孤零零地存放于博物馆中,除了引发观众对其独特造型和微妙表情的感叹外,不能引发更特别的感受。而当它被安放在佛教遗迹的千佛万塔之中,与建筑、壁画、浮雕和信仰共同作用,发挥宗教与文化功能时,会激发观众怎样的感情?又是怎样的文明,怎样的工匠创造了这样的工艺品呢?作者对藏品故乡和创造者产生的好奇,也是对彼处人类过去的生活形态的好奇。在他看来,“这些物品是土地以人为媒介的一种自我表现”。

  怀揣着这种目的,主人公选择了25件属意的文物并前往它们的诞生地一探究竟。这25件文物被巧妙地分为13组,每组对应一个国家,即便如此,在寥寥25万余字中要介绍25件文物的前世今生和13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必然不能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所以除了简要介绍古迹和沿途见闻,主要的篇幅聚焦在对两组矛盾的思辨上:古代与现代、此处与彼处。

  本书题为《古代狂想曲》,英文是paleo和mania的合成词(书中因为日语发音翻译成了pareomania),字面意思是古代狂热者,也就是热爱古代甚于现代的人。主人公既是这样一位古代狂热者,认为穿越时间留存下来的古代工艺品,远甚于今人创造的只为表达自己的艺术。这趟文物故乡之旅自然也就是主人公的古代理想国之旅。当主人公终于站在古代文明遗迹之中时,他是否感觉到离理想国又近了一步?

  有些是的,有些却不是。像波斯波利斯和吉萨大金字塔这一类,仅为了显示统治者的富有和威仪,便征调民夫,役使奴隶,耗时数十年修建的巨大的纪念碑,并不入主人公的法眼。在他看来,这与现代的生活形态没什么不同。

  现代的生活来自城市,城市来自于农耕带来的人口和财富的集中,城市的繁荣造就了帝国的兴起,也引发了“进步”。所谓进步的逻辑,就是不断用新代替旧,加倍地用新代替旧,通过不断生产来扩张和更新物质世界。新旧迭代的速度大大加快,过时的便会被遗弃,因此几乎不会有什么东西能够流传后世。而另一方面,人类在精神上却没有太大变化,依旧渴望着幸福,也依旧互相争执发起战争。那么,对于追求精神的人,现代又有什么益处呢?或许还是有一项益处,倘若没有现代的技术和社会条件,想在博物馆中一睹远古风物,恐怕就不可得了。

  主人公想必也清楚这一矛盾。在关于创造文字的思考中,尽管他认为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放弃了发展记忆能力,但也只得无奈的说,人类既已做出选择,就只能带着文字一起生活了。文字,是人类发明的各式工具的缩影,也是人类文明的代表,现代生活也许有诸般不足,但也来自人类自己的决断。现代化的逻辑也许野蛮,却是当代人类生活的基石。这一矛盾同样存在于古代的文化活动中:如果没有农耕提供的剩余产品,不事生产的工匠与思想家或许也没有机会存在。无论是古希腊的少女柱,还是阿兹特克的神庙,若是没有物资,都无法完成。主人公抱着这样的疑问继续旅程,所幸在与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绘画艺术邂逅时解开了心结,找到了理想中的文化形态,而这一文化正借助现代技术焕发新的生机,这也许是对于古代或是现代的最好回答。

  本书开始于伦敦,也结束于伦敦。书中出现的文物来自全球,脱离了原本的文化土壤,对于英国来说是异域文化;而英国对于作者,也是异邦,作者作为一个双重异邦人,会如何看待收藏珍品的此处与创造文物的彼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古代狂想曲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狂想曲  狂想曲词条  古代  古代词条  1000  1000词条  
美文经典

 苦与甜的变奏

 苦与甜的变奏  成华彪  又到瓜熟蒂落的时节。想抢鲜吃到新上市的瓜果,尝点苦头是难免的。这不,前几天买回时鲜香瓜,一不小心就买着了生瓜,苦得没法下咽。  每每...(展开)

美文

 七月七的“诗”

 七月七的“诗”(枣核诗)    原创/神龙    昊天炎节。 中国农历的七月七,原本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子,之所以它能保留在国人的记忆里,全是因为一个叫“牛郎织...(展开)

美文

 狗趣

 我曾经养过一条猎狗。    那是几年前的事了。有一次我去婆家,前夫的三哥帮别人买了一只小狗,只比我手掌大一点,毛绒绒的,憨憨的,惹人爱怜。也许是刚离开母亲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