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河流之声》经典读后感有感

  《河流之声》是一本由[西班牙] 乔莫·卡夫雷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6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河流之声》读后感(一):一首忧愤之歌

  近650页,40多万字,如诗般的小说____«河流之声»总算读完了。作者,乔莫.卡夫雷,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人,艺术风格独特如其老乡__安东尼奥.高迪,布局宏大,结构复杂,构思巧妙,雕琢细腻(真很细很腻)。小说以加泰罗尼亚的一个山区小镇为背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写到本世纪初,通过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直面被西班牙内战及法西斯独裁统治撕裂的社会和民众。书中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故事情节诡异,逻辑缜密,随时空的频繁变化、反复穿插而层层展开,使人在如梦如幻,如身临其境中为书中人物的悲惨命运而感叹、伤悲……

  《河流之声》读后感(二):战胜胆怯,聆听另外半个西班牙的记忆

  《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学 原文链接

  ©本文刊于2017年05月27日《新京报》书评周刊,作者为路燕萍(西语译者)。

  《河流之声》读后感(三):另一场文艺复兴:加泰罗尼亚的Terrible Two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于施洋老师。

  本文首发于理想国imaginist官方微信,版权归作者所有。

  人人都知道巴塞罗那,这还真得感谢奥运会和巴萨,不过那热闹更多是媒体的,中国人个体层面的亲密接触,主要源于最近十多年“善待自己,每年两次,去旅行”的鼓动,不少目的地又已经不够显摆,就有大批游客跟着——伍迪•艾伦多精啊——从“午夜巴黎”转场到“午夜巴塞罗那”。每日每夜,国产社交网络都能冒出无数高迪九宫格——在圣家堂前望天变得谦卑,在桂尔公园流连收获梦幻,也许有些人可以吧。

  《河流之声》读后感(四):不可能的路径,不存在的生活

  我记得一条远方的河流。

  第一次去罗马时,赶上一场绵延数日的小雨。从梵蒂冈博物馆出来,一路沿着协和大道去圣天使堡,然后在台伯河边踩着落叶走了很久。离开了人头攒动的景区,路上越来越冷清。后来几度来到这座城市,游玩或者逗留,都挤在汹涌的人潮中,再也没有找回当时的感觉:静谧而威严,古老又充满力量。

  买下《河流之声》,就是被网页上的这段试读打动:

  虽然春天初临,却该死的冷冽,这得怪罪从台伯河穿越协和大道上坡而至的叛逆寒风,以胜利之姿吹进广场,一心想划破准备迎接最高祭司的信众的热忱。有人因伤风感冒,有人则因情绪激动,手巾如舞蹈般此起彼落。落地窗有了动静,阳台的玻璃窗朝室内骤然拉开。一位 殷勤的神职人员将麦克风调至适当高度,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穿着无瑕的白袍,佝偻而现。

  ……安杰莉卡之门大街上,一辆雾面玻璃的轿车如猫般前进。右转后,在美景街的管制口停住。车窗优雅地拉下,如精算过的眨眼动作,两名佩戴耳机和墨镜,后颈发根整洁的男人,一人一侧地快步冲向两边车窗。他们同时挺直身躯,做出可通行的指示动作。

  ……一双完美无瑕的脚——裹着乌黑皮鞋、系着银色鞋扣——伸出轿车,脆弱、优美地降临地面。

  这也是我的罗马啊,那座只存在于记忆中的城市。

  读下来才知道,这本小说里,每一章开头的场景都在梵蒂冈,而每一章结尾的场景都在托雷纳小镇的墓园。宗教意义上的生死与世俗的生死以奇妙的方式交汇。书里的河流名叫帕玛诺河,传说听到它吟唱声的人都会死去。可是主角奥里奥尔说,谁不会死呢?我这个不合格的信徒,实在无力评判,只能一页页翻过,看着痛失爱子的妇人将圣像扔出家门,看着不信神的老师被封为真福圣人,还有决意报复上帝的埃利森达,在心愿达成的一刻,几乎掉下眼泪:

  她就要掉下眼泪了,却听到人们移动椅子的声音,听到神父那些关于伟大的日子,以及我们非常感动的话。上帝,看到了吗?他已经是真福了:我赢了。你想要的任何时候,我都可以死去了。同时,我的爱,尽管上帝不愿意,我会努力补偿你的。埃利森达·比拉布鲁夫人轻柔地抚摸挂在胸前的半个十字架,想着移动太阳和星星的爱情。

  河流的意象总是与生死联系在一起。可是对我来说,它是一条不可能的路径,一种不存在的生活。

  《河流之声》读后感(五):带我去你遗忘或怀念的世界

  “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自己的痛楚,都有遗忘或怀念的世界,但是都埋藏得很好,因为他们害怕,万一眼里有泪水,便无法瞄准目标。“

  这句话出现的时候,《河流之声》的故事已经过半。马塞尔正带着一个长发女孩在滑雪场驰骋。怀孕的妻子对此一无所知,仍在山下等待。小说如此描述马塞尔:“论地位、论经历、论家产、论个性,马塞尔·比拉布鲁是那种擅长伤害他人、撕碎人心、左右人意、获致忠诚的人,而且无须动用一根手指。”

  马塞尔拥有的力量和来自母亲埃利森达·比拉布鲁:“她明白自己的聪慧和美貌可以在男人之间造成浩劫,也可以帮助她。从那时起,她就了解,只要玩些手段,就可如愿以偿。为了让开始围绕在她身边的所有男人都清楚明白她的意思,她不再对他们说话,而只对他们下达命令。完完全全奏效,她身边的所有男人都开始乖乖听话。”所有男人,包括她的父亲、哥哥、丈夫、律师、司机、商业伙伴还有敌人。但她忙于扩充产业、报复上帝、祭奠逝去的爱情,永远无暇顾及儿子马塞尔,直到某一天惊觉,马塞尔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虽然我们致力于教育别人的孩子,却没人教我们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等你开始学习的时候,为时已晚,因为孩子已一溜烟地离开了,不给你第二次机会。”

  每段关系中都藏着谎言和秘密,每一份爱情中潜伏着背叛。 如同轮回,如同诅咒。这是镇上众多被历史撕裂的家庭之一。埃利森达·比拉布鲁夫人毕生只拥有一段爱情,那个人叫奥里奥尔——小学教师,画家,地下情人,坏丈夫,被迫的英雄,伤心的父亲。但死亡的阴影横亘其间,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被一颗残忍的子弹改变。子弹穿过十四岁男孩的眼睛,揭开了新一轮的仇恨与报复。

  这并非最坏的年代,因为十年前就已如此。无政府主义者杀害神父,墨索里尼的炸弹屠杀儿童,共和党人互相残杀,乔治·奥威尔如此描述1937年西班牙内战中的巴塞罗那。

  埃利森达·比拉布鲁夫人在巴塞罗那另有房产,但她坚持住在小镇托雷纳,只为让某些人记得她才是赢家,只为能每个月到墓园一趟。墓园埋葬着她那“移动太阳和星辰的爱情”。

  我不知道别人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人沉迷其中,比如我自己。也许是想暂时从日常的焦灼中抽身,如同嗜酒的人一般,靠片刻的麻醉获得愉悦。也许只是因为从别人的世界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知道文字具有力量,但不知道这力量在哪里。

  《河流之声》读后感(六):书评天下——平静河流之下的秘密

  你知道吗,有些星星距离我们相当遥远,

  得经过很多年之后,才能看到他们的光芒。

  距离使我们变成星星,变成漆黑天空里高挂的芒刺。

  ——乔莫•卡夫雷

  在平静的河流之下,你知道藏有什么波涛汹涌吗?无人可以看出,只有当打破平静一刹那,才能看到清楚的看到隐藏在平静之下的的秘密。本书作者乔莫•卡夫雷,是西班牙的作家,语言学家,使用加泰罗尼亚语言写作,被誉为是当代最伟大的加泰罗尼亚作家之一,已经出版十部长篇小说、五个短篇集、三个文集、三部青少年小说和超过十个剧本,并赢得众多荣誉。

  本书讲述普通女教师蒂娜•布罗斯在一次偶然中得到奥里奥尔•丰特列斯留下的日记和写给女儿的书信,通过这些笔记,去调查当年发生的事情,并把所发现的发表出来。在调查过程中,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丈夫出轨、儿子远走成为隐修士,自己患有乳腺癌。渐渐调查奥里奥尔•丰特列斯的故事,成了她的精神寄托,通过档案卷宗、墓碑制造者和镇民的口中拼凑出历史原貌,并发现历史的隐藏的真相。这里就不透露了,自己去找到谜底感觉会更好。

  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奥里奥尔•丰特列斯,半个世纪前的小学老师,镇民们憎恨的法西斯分子,埃利森达•比拉布鲁夫人唯一的爱情。其实他是一个善良的男人,因为一时懦弱加入长枪党,之后又秘密加入了游击队。在他死后, 埃利森达•比拉布鲁夫人为了他,她心心念念让爱人流芳百世,成为天主教中的圣人,四处奔走,甚至捐献了大量资金给教会为奥里奥尔册封真福,实际上给出的真正墓志铭是:献给奥里奥尔•丰特列斯.格劳,别名埃利奥特,教师、游击队员、画家、地下情人、坏丈夫,被迫的英雄,我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的女儿之父。2002年4月,于托雷纳。看到这里的时候,让人极其愤怒,他只是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主张活着,死后却被写入到荒谬的历史当中,以我们不认同甚至痛恨的方式。

  这本书很厚,读的时候需要一点耐心。读的过程中,经常被人名给弄晕,这是读外国小说的一个通病,但真的写的很好,总体情节,人物的描写上面,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功底。另外这本书是由加泰罗尼亚语言写的,算是知道了一种新的语言。

  《河流之声》读后感(七):人生,宛若一场谎言

  帕玛诺河静静地流淌着。那些陈年往事在它的流淌声中渐渐远去。

  河流两岸是一座座墓碑,墓碑上镌刻着或真或假的信息。比如,有个名叫奥里奥尔·丰特列斯的人,他的墓前曾经有一块墓碑上刻有“长枪党党员”的字样,而后来却又改成了“真福圣人”。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这个人隐藏了那么多秘密、具有那么多身份,这些身份见不得光,而与他有关的那些事情和传闻也难分真假。他是长枪党党员、人人痛恨的法西斯分子、某位尊贵夫人的秘密情人,同时,也是一名小学教师、画家、为游击队提供情报。

  人生,宛若一场谎言。有些谎言是为了掩盖真相,有些谎言是为了寄托希望。在加泰罗尼亚作家乔莫•卡夫雷的长篇小说《河流之声》中,既有大大小小的谎言,也有可以移动太阳和星辰的爱情。除此之外,还有战争与死亡以及陈年旧时光。

  这部小说以两条线索交织进行,往昔与现今两个时空交替出现,佛朗哥高压统治时期的西班牙小镇上空弥漫的雾气,直到2002年仍未彻底散去。这种不断变换的叙述角度在初读起来稍微使人有些眩晕。可是在乔莫•卡夫雷不慌不忙的叙述中,读者便跟随着这些文字进入到整个故事之中。那些泛黄的记忆犹如一只柔软的小手,紧紧地抓住着你,让你不得不跟着它一路走下去。

  河流的走势,总是百曲千折。这个弥散着谎言和爱情、阴谋与疼痛以及教会与世俗事务之间进行权钱交易的故事也在曲曲折折地进行着。当身份显赫的埃利森达夫人通过给已去世半个多世纪的情人奥里奥尔“正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意与忏悔时,便已经注定她要靠着一个接一个的谎言去圆自己的这个梦。

  梦再美好,但那也是她一个人的。而对于女教师蒂娜来说,她在即将被拆除的学校里偶然找到了奥里奥尔写给自己从未谋面的“女儿”的书信,从她读完这些书信的那一刻开始,她便不允许某些谎言再继续下去。

  于是这两个女人,一个编织谎言是为了祭奠,为这一生唯一的爱人恢复名誉,以对抗岁月,对抗遗忘;另一个则是戳穿谎言,试图在历史档案和小镇居民那里挖掘出当年的真相。在历史深处,被卷入秘密河流之中的奥里奥尔,如同一个时隐时现的幽灵。他死去了半个世纪,可依然通过仍活在人世的那些人“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为了反抗纳粹只能假扮成纳粹,他靠着谎言拉近与长枪党人的关系,在死后又靠着别人编造出的谎言被装点成“真福圣人”。帕玛诺河见证了这一切,只是这河流之声无人听得懂。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是假装没有听到。

  在这个故事里,乔莫•卡夫雷的笔触是深情的、细腻的、缓慢的,而故事节奏却紧凑多变。从翻开书的第一页起,就仿佛踏进了帕玛诺河,除了在河流之中一直走下去,还能如何?可河流是没有尽头的,历史的脚步也会向前迈进。蒂娜意外离世后,年过八旬的埃利森达夫人也终将走到生命的尽头。那些旧时光里的故事终于不再有人追问,已经去世的人终于可以安静地休息了。

  可是,即便故事结束了,谎言还会一直存在。所以,戳破谎言与维护谎言的人还是会出现,过去与现在还是会不断交锋。与奥里奥尔有关的这个故事之所以那么触动人心,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在故事中看到了自己:为了某个原因,不得不把编造谎言并将其继续;或者,为了某个原因,必须要把谎言戳破,给人们一个并不完美的真相。

  《河流之声》读后感(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河流

  提起西班牙内战,巴塞罗那和加泰罗尼亚,人们会想起什么?球迷会谈巴萨,文艺青年会想到海明威摔断的腿,对政治敏感的人会想到加泰罗尼亚独立运动和中国政府因为对独立运动敏感而暧昧模糊的态度。乔莫卡夫雷的《河流之声》写出了内战时期和现代社会的西班牙。但是这里没有大屠杀,第五纵队和胜利,所有的事情发生在只有在地图上才会标注的小镇上,他笔下的人物是在西班牙内战中不被记录的人们,佛朗哥政权支持者,懦夫,民众,面目模糊的人。二战后的世界秩序中,受害者和胜利者被纪念着,犹太人,广岛,苏维埃,人民英雄纪念碑,但是依然有那么多人是“不存在”的。君特•格拉斯曾经讲述自己为什么写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母亲的表弟曾经顽强地抵抗纳粹突击队,坚持到最后一刻,失败后,他和其他抵抗的民众“在行刑队面前消失了”,他的名字再也没有人提起,成了一个不存在的人。格拉斯决心让他活在自己的写作里,在他作品的碎片中,到处长眠着母亲心爱的表弟。 在《河流之声》中,女主人公埃利森达夫人的身份是王权支持者,佛朗哥的朋友,西班牙贵族,富豪,冷酷强势的女人,在她 年轻的时候被告诫:如果不精明点,世界会是坏人的,会是那些恶棍,凶手,共产党员,红军,无政府主义者,无神论者,共济会成员,犹太人以及加泰罗尼亚主义者的。在父亲和兄弟被红色政权处决后,终其一生她致力于复仇,她和一个善良但因为一时的懦弱而加入长枪党的男人相爱,他之后秘密加入了游击队,不是因为信仰共产主义,而是因为他的道德准则,他对残暴的不认同。四十年后,他的日记和写给不知道名字的女儿的信机缘巧合被一个普通的女教师蒂娜所发现和记录,而书中她被三次不同的人问到为什么坚持记录和发表这个秘密游击队员故事, 第一次: “你根本就不信这些东西,那又是为了什么呢? 因为当事人不应该被扭曲,记忆也一样。” 事实上,在当今的西班牙,西班牙内战依然是禁忌的话题,和西班牙朋友聊天,他们会谈很多对欧盟的观点和对现任政府的抱怨,但是似乎并不愿意提起那段内战。《河流之声》记录的那段时期的历史,交叉在一起的是佛朗哥,共和党,长枪党,共产党和天主教。作为发现四十年前埃利森达夫人和她的爱人教师奥里奥尔故事和历史资料的人,蒂娜,在现实意义上她在各个方面都是个失败者,微胖--现代消费主义的不容忍,乳腺癌--女性特征的丧失,老公出轨--妻子身份的失败,儿子成为隐修士--母亲的最大无法言说的隐痛。她的老公,许下成为完美丈夫的诺言而最后只是虚伪的中产阶级;隔膜而脱离的儿子,在左派和民主家庭中最后莫名其妙成为宗教狂热的天主教隐修士,而蒂娜,她发现和努力记录的是在历史和现实中都不被主流认可的被认为没什么价值的日记。 贵族埃利森达夫人为了她的挚爱教师奥里奥尔被铭记,她心心念念让爱人流芳百世,成为天主教中的圣人,在被天主教神父的伯父质问的时候,她说:维护对奥里奥尔的记忆,让他永远受到赞扬是件非常重要的事。不管对抗的是谁。甚至对抗上帝,愿上帝宽恕我。但是最最反讽的是,奥里奥尔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是一个软弱但是反抗法西斯的心地善良的教师。贵族埃利森达夫人即便发现了他是敌对的共产游击队队员,她依然捐献了大量资金给教会为奥里奥尔封圣,她希望给自己爱人死后的墓碑是

  《河流之声》读后感(九):河静静流过,人沉默不语

  本文刊于2017年5月27日《解放日报》读书周刊/书评版。

  原文链接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

  ■文/王扬

  时间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河的两岸是人们走过的足迹。如果河流不停歇,两岸也终究无缘交汇。

  西班牙作家乔莫·卡夫雷的作品《河流之声》 所讲述的,正是人处在“时间洪流”之中所遭逢的窘迫与遗憾。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条指向“当下”——生活陷入危机的女教师蒂娜,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追索当地重要人物埃利奥特的“生平之谜”;另一条线索则关于“过去”——围绕着“真实的”埃利奥特以及那些爱他的与他所爱的人,他们共同在内战年代,经历着种种不安与决断。而即便战争结束、人事已非,种种纠葛却仍未结束。

  从主题的一个侧面看,《河流之声》 很像是格雷厄姆·格林会写的那种小说——每个主人公都陷在“道德困境”之中。人总是多事且矛盾的。他有一以贯之的、冷静的信仰和原则,却也会有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灵感与激情。二者并行,人便拥有种种丰富而多彩的故事,可二者一旦交错,困境便不可避免。

  可在身处“当下”的蒂娜眼里,她的生活里既没有信仰,也没有激情。日复一日的惨淡生活,灾难悄无声息地降临在自己身上。而当她要经历无可避免地衰老凋零时,她最依赖的那个人,却做出了让她最怕,却也在意料之中的事。无奈,她决定追索“一个英雄”的下落,只为了能让自己的苦难与执意,不那么孤单。她渴望真实的生活,哪怕那样意味着要在刀锋之上行走,时时刻刻都有“跌落出局”的危险。

  可在真实中,英雄绝不是“007”那样的人。他的勇敢固然来自本能,但他并不知道这份本能会带给他什么,更何况,他也是在迫不得已时,才发现自己竟有勇气做出与“世道”相反的决定。因而在蒂娜的追索中,那个昔日的英雄埃利奥特,始终都是个平凡的人。因为平凡,他最初是谨小慎微的;可当生活里愈发显眼的暴力冲击着他的原则底线,他便要采取行动了。这并不是出于怎样崇高的“革命”信念或是理想,而仅仅是因为良知尚存,以及生而为人那么一点可以称之为“血性”的冲动。

  作为一部虚构作品,《河流之声》的书写是极具现实性的。它的故事本就基于西班牙近现代历史上最黑暗的“内战”时期。直到今天,西班牙人自己也无法正常地谈论它。人们找不到谈论它的正确姿态,因为无论是谴责还是歌颂,似乎都自相矛盾。所有的英雄故事都可能出现逆转,所有的恶人,又都与己太过亲近。至于所谓的“理想”、“主义”,在零乱的现实面前,只能是玄而又玄之物。而《河流之声》的故事,则将这段令人困惑的时光充分表现。这样的故事,因为真实而充满纠葛,又因为无从丢弃“现实感”,所有直白的爱恨都只能沉默不语。没有人注定独享光荣,可在唏嘘之中,记忆却成全了每个人的传奇。

  而另一方面,作品的现实性更体现在书写本身。乔莫·卡夫雷执意用加泰罗尼亚语写成这个“加泰罗尼亚故事”,其本身的意图再显然不过。尽管隶属于西班牙,但这一地区自古以来便不那么“西班牙”。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为强调自己的专制统治,佛朗哥政府更是下令禁止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人们使用自己的母语。“西班牙内战之后,用你自己的语言说话变成了违法的事……内战中,很多加泰罗尼亚作家踏上流亡之路,一些人甚至因此丢掉了性命……”在一次采访中,身为加泰罗尼亚人的卡夫雷这样说道。专制往往伴随着对文化独特性的打压,但这种“统治技艺”往往是粗暴而可笑的。以“被禁止”的加泰罗尼亚语,完成一部关于记忆与谎言的当代文学经典,《河流之声》本身,便宣告着“文化”的胜利与光荣。

  未来如此,过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人们的记忆总是要“顺理成章”的,即便残缺,“脑补”也可以成为选择之一。于是我们才有如此多的故事、纪念和英雄。也许如丘吉尔一般把历史比作“小女孩”,认定它可以“任人打扮”有点夸张,但事实也差不太多。过去无从言说自我,它就像马尔克斯笔下那“世上最美的溺水者”。人们努力记得的,只是他们想要记得的样子。

  《河流之声》读后感(十):被泪水模糊的双眼 反而更看得清希望

  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索尔特和它附近的小镇托雷纳,都是风景如画之地,蒂娜和丈夫乔尔迪,还有几十年前的奥里奥尔,都被百科全书的介绍吸引来此执教。他们来到这个平静的角落,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与期待,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被一场腥风血雨吞噬,正如“几起悬而未决的死亡已经无法再等待”。

  因拆除托雷纳小学偶然发现的雪茄盒,蒂娜奥里奥尔的生命产生了交集。在《河流之声》中,加泰罗尼亚作家乔莫•卡夫雷笔下的蒂娜企图寻找上世纪一段仅仅发生在几个月内的往事的真相,却牵扯出一段将所有小镇居民都卷入其中、横跨几十年的历史。作者通过多个叙述视角的不断切换,穿插着每个人的内心独白,以无与伦比的精巧结构使得与真相息息相关的秘密在各种谎言和疑惧的掩护下逐渐浮出水面。人性的复杂、时间的流逝、政权的更迭,都使得这部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又厚重的现实色彩。

  经历过西班牙内战及其余波,托雷纳成了一个无比寒冷、蕴藏着许多故事和秘密的小镇。面对谋杀,镇民佯装事不关己,可每扇窗户后面的眼睛都默默注视着真相,乔莫•卡夫雷写道:“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自己的痛楚,都有遗忘或怀念的世界,但是都埋藏得很好,因为他们害怕,万一眼里有泪水,便无法瞄准目标。”——他们都拥有长久以来因仇恨及沉默而磨成的锐利眼神。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在《伪装成独白的爱情》中说过:“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美好或意义多么重大,仅仅因为有做它的可能。”沉默不语、对灾难假装视而不见,仅仅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所有希望都被埋葬,甚至忘记了如何悲伤。

  虚构的小镇托雷纳,到处都是玩着双面游戏的人,身份、身世,甚至死亡的真相,都被有心人悉心掩盖。每个人都有秘密,一些不可言说的真相成为他们的秘密。性格充满诗意的奥里奥尔想要用一封长信封存属于自己的秘密,他的浪漫与随性被法西斯践踏、被残酷的生活吞噬,生活在一个无比虚假的世界中。他将自己的懦弱、恐惧、胆怯、挣扎、激情诉诸笔端,希冀这份冻结的记忆可以传递给已经离开的妻子和刚刚出世的女儿。

  父亲与哥哥的惨死,早已教会托雷纳首富埃利森达•比拉布鲁夫人在令人心生恐惧的世界中的生存规则。信仰动摇的她用最为极端的方式,守护着此生唯一深爱的男人奥里奥尔的秘密。埃利森达一向擅用自己的聪慧,经历过最沉痛的黑暗,似乎唯有先发制人、充满罪恶的反击才能令她感受到自己跳动的脉搏。那段尘封的往事早已深深融入到她看似冰冷却无比汹涌澎湃的血液中。

  渴望以真诚态度感知世界的蒂娜秉持“因为当事人不应该被扭曲,记忆也一样”的信念,执着地要遵循一位父亲殷切的嘱托,使星星的光芒抵达女儿那里。那封信宛如一首倾诉衷肠的哀歌,也是为女儿写下的人生指引。奥里奥尔的故事、丈夫的出轨、儿子的离去,各种真相排山倒海而至,蒂娜成为一个渴求真相却又被真相淹没的女人。

  字里行间总有一个先知的声音,既古老又幽暗,好像来自有预知能力的女仆比比安娜,又像是来自收藏生命秘密的墓碑制作人乔莫•塞拉利亚克,这个声音总是在提醒他们:人们永远无法知道悲剧何时结束。巨大的慌乱与绝望笼罩着那段尘封的往事,每个人都深陷泥沼,紧绷的灵魂无法看到任何光明与希望,一切都如遗忘般寒彻人心,除此之外,似乎只能听到冰冷的帕玛诺河颇具威胁性的沉静的流水声。

  过去与现实总是在文字中不期而遇,艾内特旅馆、兰德饭馆、托雷纳小学内写下日期的黑板、佛卡耶茨峡谷中马塞尔刹住滑雪板之处、丰塔内利亚街…循着他们的足迹,蒂娜潜入埃利森达没有掖藏好的秘密的缝隙,撕碎了她不惜一切代价精心编织了五十多年的谎言。

  乔莫•卡夫雷对世界细腻而又非凡的感知力,赋予了他所描写的事物一种灵动的意义:带着寒冷静默的雪花、孕育着奥秘的隧道、悲凄的穷困、德高望重的旧钟、听过诸多不幸的干瘪木头、看到过这么多仇恨的灯泡……一切都具有生命力。

  几近曲折抵达的星星光芒璀璨夺目,但接收者没有体会到星星主人善良、真诚、自由、美好的本意,还践踏了奥里奥尔曾经臆想的放在信旁的那颗糖果的甜蜜。可真相还没有消亡,它的存在就如同帕玛诺河永恒的的吟唱,讲述着那些古老而又难以不朽的故事,而我们也终于在深受蒂娜影响、可以重新拥抱生命的乔莫•塞拉利亚克的眼中看到了泪水与希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河流之声》经典读后感有感  之声  之声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有感  有感词条  河流  河流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美文摘抄

 中学生美文摘抄600字左右

 中学生美文摘抄篇一:友情是相知  友情是相知。当你需要的时候,我还没有讲,友人已默默来到你的身边。他的眼睛和心都能读懂你,更会用手挽起你单薄的臂弯。因为有友情...(展开)

美文

 心灵感应

    你相信心灵感应吗?告诉你,我相信!给你讲两个我身边的真实故事,你就会很惊奇的发现心灵感应的确存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