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光》是一部由卡洛斯·雷加达斯执导,Cornelio Wall / Maria Pankratz / Miriam Toews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之光的电影虽然在讲述一个婚外恋的内心躁动与痛苦,画面声音却都描述出宁静,从开篇快放的日出到结尾的日落以及而后闪烁的星空,没有太多人类的语言,只有瑰丽的色彩,只有鸟语蝉鸣的自然,只有痛彻的表情,空旷中唯显出那回荡的哭声。
去年应亮在法国嘎纳看完时就强烈推荐这部电影,他的第一部电影 天堂之战 虽然一般,已知道导演身上的气势。这第二部,我只能说是大师之作,对结尾的处理,令我想起了丹麦导演卡尔•德莱耶。摄影师的差不多25mm的广角镜头拉宽了那片平原的深沉,同时摄影师的技术也是令人赞叹。
伟大的影片!已经很久没有这么执著的注视银幕,纯粹的投入那个世界。
开始结束的自然景观、追随恋人的脚步、孩子仰望大树的切换、女孩不自主的盯住镜头、从虚到实的花朵、收割机与粮食的交错、性爱中女人的锁骨、遗体脸颊上的那滴泪……
抛开婚外情的情节设置,抛开那个地区的特殊习俗宗教,影片通过平静而漫溢着情感的镜头和声效展开着。
而导演通过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却以“损坏”叙事为主的美学尝试在这个世纪已经快没有了。
2008-08-04
节奏是一种很神秘的东西.
于是镜头以出奇缓慢的速度在电视机里拉开的时候.我开始凑它凑的越近.
就像需要反反复复与身体里不能把持的情绪作战却无法抛弃,你也无法拒绝一个6个孩子的父亲,会无可挽救的爱上另外一个女人.你甚至不能说,这样一个平庸的父亲,这样一个驼背的高个子女人,这样的恋情.
他们只是作为人来相爱的.无论他们是否知晓自己是谁.带着何样的命运奔赴于世.被赐予怎样的心灵或者相貌.他们只是作为人来相爱的.这是节奏的基准.这个节奏的意义大于情节的设置本身.
妻子在自己的葬礼上从敌人的亲吻中醒来.家庭的第三者掩门而去.他们同时作为人原谅了彼此.跨越了生的又一座大山.接着去翻另一座.生活的隐喻.晦涩.哑然.越来越远离生动和新奇.讨人厌.但是.无法抗拒.
岩石上有明亮但不耀眼的光芒.是凡人勤劳的手和意志流经过那里.慰藉过那些忘却了卑微也忘却了虚妄的心灵.
雷加达斯何以如此狂妄,狂妄自大到自比女娲,不过女娲弥补的天地裂痕,他却要弥合的是生活本身。“在你旁边我感觉到我纯粹地活着。我是这世界的一部分。”《寂静之光》如此天人合一的开场,今天却开始坍塌了。是什么性命攸关的问题让画家都要走上自杀之路而此刻却要用整部电影的噪声来打破生活的寂静?高原上旋转而上的风把我吹到你的身旁,这是一个脚踩野花的季节,《天地悠悠》中是一个男人的泣不成声,《寂静之光》中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默声滴泪。亲吻像极了这分裂世界的粘稠剂,画家幻想中的画报女郎与老农妇的亲吻如果是导演天才的灵光一现的话,那此刻在男人的内心世界里情妇与妻子的亲吻则俨然是上帝之手。上一次是自杀般的爱之绝望,这一次宗教虔诚把爱的选择逼入墙角,一个人如果同时爱上了两个人,如果,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怎么办?崩塌的不是来自任何外在之力,爱本身就是这个世界的塌陷,导演用极其巧妙的光影拉伸拉出了一串串的隐秘的悄悄话,这一次生活的魔术不是神迹,而是逆着落日方向的奇迹。
电影的节奏感极其缓慢,刚开始导演便用了好几分钟的画面描绘了黑夜是如何渐渐地消逝,新的一天开始,这一前奏已经让急躁的我有些受不了!……但耐着性子看下去,在许多细节镜头中,不难发现这个墨西哥新锐导演Carlos Reygadas的拍摄手法确很细腻!
婚外恋从来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敏感话题!道德和情感的打架总会使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备受煎熬和挣扎!选择也便成了难题,面对情感,还有赤裸裸的现实,该走向哪一方?!有些男人当然希望享受“齐人之福”!我却没资格讲该问题的选择!只从一个亲身经历的朋友那里得知:如此这般,道德会遭受谴责,但情感总没有现实来得强势!
故事正是围绕婚姻出轨的男主人公约翰的内心情感斗争展开的!因为“故事的发生地又是在墨西哥北部的门诺派教徒的社区,这里属于一个基督教新教的分支,门诺派教徒是拒绝一切现代化的东西。至于通奸和离婚,都是绝对禁止的行为。”所以使约翰内心的道德和情感的打架更甚……
当贾政责问宝玉天然二字为何不妥,宝玉的回答和我对此片的评价是一样的:“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我猜想第三世界对于欧美文艺电影节肯定有种隔阂的美,以前是日本,之后的伊朗,再是台湾、中国,印度、墨西哥等赤着脚赶来了。老外对于这些文艺题材或是矫情的文化追捧或出于猎“异”心理,或许是我真地看不懂。
这部文艺片图有一个慢节奏,很难另我折服,光画面求精致,很难令人回味。
同是冷处理的生活细节,印象深的如镇魂歌"the quiet"母女圣诞节的对峙 。
同是小镇男女的中年危机,如廊桥遗梦的雨中凝视。
选用非职业演员,追求日常感觉,可青涩却成了他们的软肋,除了那段开场时,餐桌上交流的冷场,肯定很切中文艺小资的胃口。可是之后就没有底蕴了,裹小脚的拘谨感。
七七八八的敲字,想到了现如今凡沾上环保概念的都像是正房生的,立马就。。。。。。而国际发行的文艺片也有公式,如同荷里活的商业片(不讨论此分类的界限)掐着的字诀:
秒/快镜头x(型男型女+暴力+奇幻+裸露场面+流行音乐+俚语)=。
于是我猜度的文艺公式是:n分钟/慢镜头x(平板男女+锅碗瓢盆+星空+晴空+National Geographic的大幅风景相片+无语+无语+无语到耳鸣。。。。。。)
所以不是每个导演都具有塔科夫斯基的飘逸美、德莱耶自足的虔诚。
晨曦像眼睑般慢慢地开启,又缓缓地关闭,拉开天与地的距离,又还给它们相拥而眠的静谧。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巨大的眨眼之间。
约翰、厄斯瑟、玛丽安娜,三角之间总会有最脆弱的那一角率先崩塌而去,留下来的两个也随之失去了幸福与爱恋。这不是新鲜的定理,却每一次演绎都难免心碎。在缓慢甚至凝固的镜头里,看不到太多大起大落的情感风暴,反而是漫无边际的玉米地、车辙延伸的雪地牧场、大团大团抚过头顶的云队、连绵不息的鸟叫虫鸣……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平淡甚至平板。玛丽安娜在激烈的做爱之后流着眼泪对约翰说:“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因为平和比爱情来得更强势。”
坚硬的东西总有办法摧毁,暴虐的情绪总有办法发泄,然而遭遇平和我们无能为力。没有起点,没有终结,嗅不出预兆的来临,寻不见杳然的痕迹,就像梅雨天里潮湿的空气,不知不觉留下霉斑的蚀。痛,咬在心里,逼人走向崩溃的边缘。然而失声的痛哭仍旧敲不破无辜的静寂,连死亡也无可奈何地悄然离去。躺在洁白灵柩中的厄斯瑟,动一动喉咙,睁开眼睛,腮边还留着情敌的眼泪。玲珑剔透的女儿温柔妩媚地说着谁谁谁来参加了葬礼,谁谁谁穿戴整齐……漠然的生活之眸重新睁开,一如这真的只是一场过于悠长的睡眠,只不过吻醒公主的不是王子。
没有配乐的片子难免让人回头想来满心凄然。“我冷,约翰”厄斯瑟说完这句就倒在暴雨之中。蓝色的雨伞笨拙地翻滚了几下,并未随风卷起。更没有音乐和重音,没有慢镜头和特写。直到医生在白花花的病房里抱住胸前嚎啕的丈夫,我们才知道那是被伤害的妻子生前最后一句话“我冷,约翰”。然而就在这时,窗子上仍旧映照出远处青葱碧绿的田野,明快盎然、无知无觉。还有什么比这更残忍?还有什么比这更无敌?
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长存因无情。暮色笼上辽阔的原野,最后的霞绯残若丝线,黑夜再次合拢天地,鸟已睡下,虫鸣不息……
婚外恋是老题材,小三的问题从未没这么沸沸扬扬。JY事件,HZY事件,一个跳楼以死决绝,一个大闹国家电视台,惨烈者多。
两女一男的数学组合就那么几种吧。难得的是处理的方式的——内省,沉静,认真。
男人把自己的出轨都告诉老婆,很残忍吧,不小心又道德了,该圆滑吗?如果不是圆滑的人就不圆滑吧。
男人放手了,沉浸在自己的6个孩子+6个孩子的母亲or沉静而欲望十足的新情人之间选择的痛苦当中。
别忘了,情人的攻势很猛地,老派人上门找。男人也够可以,带着孩子,让孩子一边玩去就云雨去了。
云雨之后呢?是痛。
让男人的跨下之物与精神谈判平等就如同让女人的欲求和她们的安全感讲和一样难,这个世界上,人是造物主造的最不完美,别苛求自己,也别苛求对方。
男人在问:我到底是怎样的?不是问,我该如何才解决问题,这个爱着,哪个不伤。这是精神问题啊,如此一来,与跨下之物的谈判就更难了。
他向朋友和老爹求助,无果。
前边,讲的是自顾不暇的男人,女人才是关键。
妻子因为伤心过度而瘁死,情人居然去尸体前凭吊——有莎士比亚的的范儿,两个死敌的对决和残局。在那个瞬间,我担心,因为你死我活的仇恨,妻子也许会从裹尸布下跳起来,厮杀。
很后莎士比亚的一个戏。情人去吻了妻子。和解吗?歉意吗?承诺吗?6个孩子的妈那么好当吗?
欲望和挣扎是赤诚的,这是难的,日本的影片中有这一点曙光。
妻子的起死回生显然是个奇迹,你也可以当成一个梦幻。
刚刚看了阿翁(翁美玲)的许多照片,小时候只觉得这一个姐姐好看,后来的红姑(钟楚红)有一点阿翁的影子。形似吧。
作为你死我活的情仇的女人之间的和解,同时,也是与自己生命的和解。
丈夫和妻子的痛苦是多的,情人的孤寂也是显然的,又回到那个数字组合上面,难得是,神奇的数字下是活生生的人。
说不出来,我为什么喜欢看电影。可能更多的,是被它的名字和某个画面吸引。很多我喜欢的电影,都有一个简洁而意味深长的名字,然后当你看到它的画面,瞬间,一种内在的气息在呼应你。
《寂静之光》这个电影实在是闷,像我这样看电影超级有耐心的人,都是分了数次断断续续地看完的。除了开头日出和结尾日落的画面实在美得让你不舍得离开之外,中间的很多画面几乎都是停滞不动的。其中的电影元素仿佛也在直白这种沉闷冗长。墨西哥农村广袤无际的平原,一对毫无特色的中年夫妇,七八个我始终没有数清的大大小小的孩子,燥热的夏季午后……整个电影的对话在两个小时中恐怕十分之一都不到。可以媲美我看过的最郁闷的《樱桃的滋味》。
孩子一箩筐的家庭妇女遭到爱情的背叛,她的独白是:
从前,我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现在我被剥离出来了,
现在一切都是残缺不全的。
于是她在暴风雨中窒息而死。她的丈夫抱着她僵硬地对过路人说:
我的名字叫Johan
她是我的妻子
她叫Esther。
在这对夫妻艰难的挣扎当中,我感到平凡人的生活也好,爱也好,都透着一种温存的怜悯。他们没有那种波澜壮阔般的激情,没有撕毁一切的勇气,没有惊天动地的背叛与出逃。而是执著在脚下的土地上,像艾青的诗歌,他们对土地有着血脉相连的柔情,连羽毛也腐烂在这里。
最后的设计竟然是,丈夫的情人来看望女主人的遗体,给了她温柔的一吻,然后她流下眼泪,死而复生了。即使这样,电影也不在于突出某种奇迹,而是非常的自然。没有展示丈夫看到妻子复活后的画面。孩子们以为妈妈只是睡着了一会又醒了,很自然地跟妈妈讲这一天的经过。
连死亡和复活都这样温存。我不知道,这是否源于墨西哥的宗教,电影中无论他们是在家庭的餐桌上,还是在地里劳作,餐前的祷告都非常认真虔诚。
忘不了的是里面的蛙鸣,蝉声,夜空中闪亮的星星,和天地间寂静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