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你家有龙多少回读后感1000字

  《你家有龙多少回》是一本由孙一圣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家有龙多少回》读后感(一):有一些不被城市气息所沾染的质朴,也值得被感激尊敬

  配图by鹿菏

  《你家有龙多少回》读后感(二):听说你家地里冒出一条龙

  翻了翻《你家有龙多少回》,我有点慌。

  说实话,从句子到故事,我都没看懂。我一时拿不准主意,不知道是碰上大师,还是碰上直销了。我觉得他很焦虑,他好像有很多话要说,可我一句也没听懂,我觉得很抱歉。他费力地张着嘴,夹杂着各种“方言”。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它让我莫名地紧张。有些东西,他想抓住但又没有抓住,或是抓住了那块手绢,但还没有从袖口里掏出金鱼来,他似乎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他匆忙吞下的东西。

  我把它推给我的朋友。

  他远比我想的冷静。

  他发给我了一个截图。

  《你家有龙多少回》读后感(三):作者的心里,住着一只猴子

  孙一圣,一个很像笔名的名字,却是作者的本名。这位做过酒店服务生,水泥厂保安的作者,写了一部充满了自我意识和特有想象力的小说集。在充斥着各种出版形式和发表途径的今天,出现了很多非科班出身的作者如绿妖等,他们的文字总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描写的东西也带着那份对于现实社会的不妥协。

  《猴者》一文里作者虚拟了一个化身为猴的父亲的角色,他执着于自己能与猴子对话,沉浸于现实与虚幻的妄境之中。其实从整个小说集以及后记中,我们会这个父亲的角色与作者现实之中的父亲形象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作者对于父亲这个角色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作为自己写作路上的第一位老师,他认为自己如果不是时代的原因,就会变成另一个父亲,而他希望把那种既乐于乡土情怀又有着对于自身才华不甘的父亲写于纸上,化为一位如齐天大圣一样的人物。

  《死者》中对于这个社会又有了另一种诠释,其实曾在社会各个层面生活过的作家,很难避开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描述,你经历的东西也是你最想要表达的。文中的丧子的老人从出现就带着一份郁愤的气息,而通过深入的调查,我们才了解了他心酸的一生。想来生不逢时,受制于体制,也是作者的一丝贫愤吧。

  本文名为《你家有龙多少回》,其实在这部作品集里是没有对应的章节的,而作者竟然将后记写成了这个故事,有龙在作者父亲的嘴里。其实就是有垄,龙是作者笔下的土地,但我觉得也是作者为说出的自己,在作者的心里,家里的龙是精神世界中他们栖息着的不被时代和社会影响的灵魂。

  全篇读下来,我觉得作者就如同本书封面一样,心里其实住着一只猴子,那个希望大闹天宫的猴子。这样的猴子无论身处何地,表现的都是那份不甘于世的冲突,也正是这份冲突造就了作者笔下那些天马行空,但酣畅淋漓的文字。

  《你家有龙多少回》读后感(四):令人肃然起敬的别扭

  “父亲不是一座山,这也不是山的故事。村子对面的那座山活像一场旺盛的大火。昨夜下的一场雨,浇不灭大山,却浇透了人心。湿漉漉的父亲,没死在雾气的开头。雾气将山挪得更远了,人们听懂父亲在开枪,枪声又把山挪回来。”

  为了体现敬意,我很有诚意地把这本书第一篇的开篇手动打了出来。拆开来看:

  “父亲不是一座山,这也不是山的故事。”两个否定,隐含的一个指向。

  “村子对面的那座山活像一场旺盛的大火。”山,以毁灭山的形象展现,又在下一句再遭遇一次雨的毁灭。没有死在开头的父亲,又是一个否定。

  雾气和枪声把山挪近挪远,又动态又诗意。而听懂的懂字,又在习惯的用法外多了一层语义的扩展。

  是不是很别致的感觉。

  小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豆瓣这本书页面下面的作者读者编辑长文大战也说明了这一点,有人不喜欢这样的文字,我不能说我不喜欢,因为很多地方让我很惊喜,那是一种无关于主谓宾到底在不在位置上的严格语法,它创造了一种陌生又新奇的意象,其中《马得木》最引人注目。这种文字完全逆着阅读习惯来:否定、大量的意象、回环……都对大脑是新鲜的刺激,可是刺激多了就会产生加倍的疲劳感。我们经常可以在诗歌里看到这样的文字。而小说因为体量大,是个比较复合的形式,经常是形式服务故事,用故事本身的力量带动读者。但《有龙》的故事实在留不住我。好像水泥城里久住的人忽然见到古老乡野的绮丽风景,但没电没自来水没有厕所……

  另外,这些确实大都发生在乡村的故事,让我好奇作者孙一圣的生活背景。他笔下的乡村让我想到贾平凹或者莫言那一代的作家:性耻感,奇异的风俗,改变里踟蹰的人……老练是老练,但是并不是一个新的东西。所以读他和读他们除了具体文字的不同,说不上新在哪里,况且现在老作家们搞起语言形式来也是满先锋的呢。

  于是我看到一个非常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说着话的人,并不在意读者的听感,风格强烈,华彩满章又佶屈聱牙。但是转念一想,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坚持下去,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这不已经是够够的了吗?

  《你家有龙多少回》读后感(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家有龙多少回》

  《你家有龙多少回》是孙一圣首部中短篇小说集。

  刚开始阅读此书的时候,确实是有点不顺畅的,因为它跟平常阅读的小说有些不同,有点古言的感觉。但是多读几次,习惯作者的表达方式之后,便开始佩服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了。

  本书共12篇,题材不一,元素多样。来源于现实,却又超出现实的表现方式,带着点迷幻色彩。

  作者构思巧妙,平静叙述,脉络却不按常理发展,在结尾处会突然来个大反转,让你惊诧又不得不叹服。例如《猴者》和《夜晚的胜利》,猴变了人,人变了猴;一直被人们唾弃的舅舅却是因了那般的缘由才主动承担所有罪责。还有《死者》中,最终峰回路转,通过旁人的叙述来表明父亲拒不承认儿子已死的原因,隐晦而深沉的父爱让人心酸。

  值得一提的是,在《猴者》结尾处,作者把自己的真名完美嵌入,当文中这个“失败”的父亲形象刻进眼里,心中不可抑制地产生同情、愤怒、无奈之感之时,这个智慧的安排适时地缓和了这种压抑的情绪,增添小小趣味。

  作者对乡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由书中多处出现对过度开发,对乡村荒芜的感慨可见一斑。李二娘的悲情角色设计,扛起家庭重担却改变不了父亲看法的姐姐,可怜的双胞胎姐妹,都暗含作者对封建重男轻女观念的讽刺。

  孙一圣的文字很有张力。在他的笔下连土地、时间、甚至是一种感觉都有了生命,有了思想,变得鲜活。很多刻画都很用力,那字句像刀,割开沉默,打破僵局,敲击在心上会发出砰砰的声响。例子很多,不一一赘述。

  还有个特点,文章中思维跳跃性很大。很多时候讲的不是一个故事,只是一种感觉。快速变换的叙述主体,快速变换的时间空间,会让按常规小说阅读方式的读者不明所以。但是沉入进去,会发现他的表达往往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那种哲学的发散思维也会带你进入思考。

  这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多个形容词堆叠不容喘息的长句,有点歇斯底里用尽全力的描述,喜欢的人会很喜欢。而有些脉络不清晰的故事讲述,有些复杂绕口的文字,对于有些人就不是那么轻松的阅读体验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细细品读,会有新发现。

  《你家有龙多少回》读后感(六):中式的回环往复的哲学

  中式的回环往复的哲学

  ——《你家有龙多少回》,话本故事式的意蕴

  《你家有龙多少回》从腰封上看,重点推荐的是《牛得草》这篇短篇小说,在一本各有滋味的短篇小说集中,其实并不一定一定要按照推荐去读,毕竟读者的感触总是不同的,有些人喜欢吃鸡翅膀,有些人喜欢吃鸡排,做成什么样的味道,一定要品尝了以后才知晓。

  就我个人而言,若是在这本小说当中找到一篇更让我读起来津津有味的小说,那一定是《夜晚的胜利》,在这篇以“我”的“哑巴舅舅”为蓝本的小说当中,有乡村八卦式的红杏出墙、有苦说不出的冤案、失踪的证人等充满了戏剧张力的线索,然后用“我”回到事件发生地的乡村,回溯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为连接,将一个“也许可能是真的”的故事,变成了一段让人充满了阅读兴趣的“平反之路”。

  “我”和“姥爷”对于“哑巴舅舅”的印象是不同的。离家日远,“我”的记忆中那些关于“舅舅”的印象变得支离破碎,从某种程度上,尽管我并没有村里人对“舅舅”没有来源仅仅因为他的残疾和弱势便定下了原罪的这种毫无逻辑的推论,但是我也没有丝毫的偏袒,故而“我”作为一个叙述者,是中性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瘸腿的“姥爷”是“舅舅”毫无原则的信赖者,但是他的信赖是基于他长久以来的接触和了解的——舅舅从小就开始担当家计,拉扯妹妹长大,还因为受累,成了个痨病的哑巴,“一辈子没有碰过女人”,便成为了乡间的人怀疑强奸案最大的作案的理由,这种莫名的罪,在“舅舅”承担了这个罪名认罪之后,便无需证据地坐实了,让诉冤的“姥爷”也没了正义的理由,只能如同祥林嫂一般絮叨着。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如此沉默、忠实的舅舅,要去承担这在乡间天大的污名呢?这是久不在家乡的“我”所不能了解的。于是“我”只能去找“受害者”再去了解现实。而这竟然变成了一出“罗生门”式的无解题。“受害者”的母女并非是受害者,只是想要掩盖偷人的事实;而她的丈夫(或者是父亲)却对她们不好,也只是想要找出这始作俑者;舅舅虽然是挺身而出阻止母女俩被打的善人,却也希望保护他们的同时,有一个“留给自己的名头”。这中间的纠葛和人性上的思考和斗争,在这个解谜的过程当中,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我”没有见到“舅舅”,因而这些都无法证实,而这无法证实,不正如同这个“舅舅的女儿”一样,都是社会定义即可,无需再加以认定的么?

  “即使这不是真相,然而这世上又有什么真相呢?”这种中式的TO BE OR NOT TO BE,充满了戏剧的张力。

  中国人讲究“不可说”的魅力,这种回环往复的哲学,才是我想要寻找的美感。

  y 林怿

  2016-9-11 15:31:58

  写于御庭园

  《你家有龙多少回》读后感(七):孙一圣:跟我隔着一条马路的文学青年

  孙悟空就是孙一圣(我在日记里喜欢用孙悟空称呼他)。其中名字的转换,不必要去解释。他的出版人王二若雅(也就是我经常在诗中以及日记里写到的姐姐)让我写一个短评,给孙一圣的新书《你家有龙多少回》。

  我想那得等到读完以后才能去写吧。但是当我正读到第六个故事,就心血来潮,觉得可以一写了。我不会写那种由一段作者文字,一段再由我来点评组成的评论文章。所以最终写的可能都是私事。而小说,诸位大可买书来去读。

  我却是跟孙悟空在网络上认识的。当时我俩都是大学毕业,或许他比我早几个月出来做事,做过服务生,保安之类的事情。后来一家图书公司在微博发布招聘贴,我们都揭了名为“英雄帖”的招聘启事,又都有幸得以进京面试,又都在笔试没有及格的情况下,被这一家图书公司录用。我不知道被录用的根源,或许是我带了一本自印诗体小说来,孙一圣拿了一沓小说打印稿;也或许是这一家愿意创新的图书公司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更看重青年人的文学理想。

  他当时被分在小说组,跟阿乙、王二若雅做事。我在文艺组。因为分属了不同区域,并不是十分熟识。而具体怎么熟识起来,然后到现在成为最好的朋友,我似乎也记不清了。一切都顺其自然,而追忆起来,却找不到更多的根根草草。

  后来有一阵,我们就住得很近了,隔着一条马路,我常去他那里借书。有时我在下班路上,吹着口哨,漫不经心走路的时候,就能遇到他,他穿着藏青小西服的兜里揣着一本书,去附近的饭馆吃饭。有时我们会一起去吃饭;有时候,遇到了故意不搭理,走远了,才回身喊一声;也有时候,我带了很好的意愿想要找他一起出门吃饭,他会说:不要,不要来找我,我不想见人。这时我并不会生气,会认为这是粗暴的正确。

  说起常去他那里借书,我借过他的《肉桂色铺子》没还,确切的没有还的只有这一本,因为我是知道人人对自己的书有数,多一本少一本都是亏空。借了书常常还的。有一次我借了他的《卡夫卡日记书信》,才借了几日,他就催促我还。我当即就给他送还了。我猜测他或许正写作不顺,需要一本看起来不顺的东西来作为辅助,需要一本清醒之书的陪同用来定神。

  孙悟空读书很慢,却读一本是一本。我读书很快,有时一天一本,但记住的很少,费心揣摩的也不多。所以我看孙悟空新书的时候,常常被他故事中的构思、对事物的观察感到一阵阵服气,他写的大多是村庄的故事,但你没有见过这样的文字中的村庄,他写的是父子的故事,但你没读过这样发自深省的父子关系。我在读完他书中第一篇小说《猴者》,写在最后一句话后面的笔记是:牛逼,I am emotion ,这几个英文单词,用我的中文是这么翻译:我被全身心地震撼了,我要爆炸。

  别人看我写过好多关于孙悟空的豆瓣日记,以为我们交情匪浅。其实真的有人撮合我们,当着众人的面,我曾经触碰他的手指,却感觉:这不是爱情啊。所以,孙一圣(孙悟空),只是我最好的兄长,最好的文学道路领路人。

  《你家有龙多少回》读后感(八):寻龙《你家有龙多少回》

  龙是看不到的,常言道神龙见首不见尾,《你家有龙多少回》,这本书也好像一条龙,隐藏在书中,却有找不到。

  这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可是一读起来才发现,很难读。现在很少读小说,读小说也是想放松一下,可是如果你放松了,就真读不懂这本书。什么叫放松呢,就好像用手机看电视剧,肯定会用快进,快进多数都不影响你看的效果,小说也是一样,速度并不影响什么,所以叫放松,可以挑自己喜欢的地方看,情节重要的地方看,不喜欢的地方一带而过。

  可是这本小说可不行,轻松一看没看懂,赶紧仔细地看,还是没看懂,然后慢慢的看,看懂点了,但是大部分还是没看懂。挺牛的,现在居然还有人敢写这么难读的小说,佩服佩服。

  其实也不都难懂,书的前面两篇就挺好读,而且很有味道,第一篇叫做《猴者》,用第一人称写的,写的是父亲,重点是父亲和一只猴子的故事,可是写着写着,感觉有点不大对头,还没看到结果就猜出了大概来。这叙述者不会就是那只猴子吧,还真猜对了!这猴子被父亲养起来,居然学会了写字,呵呵,最后就写出来了这部小说《猴者》。小说的最后写父亲给我,也就是这只猴子取名,从《西游记》中获得启示,起名叫做孙一圣,是把孙大圣的大字,里面去掉一个人,猴子嘛,不是人,所以叫“孙一圣”。小说家言啊,作者真的就叫孙一圣,当然肯定不是猴子。怎么样,把自己的名字带入到故事当中,很聪明吧。

  虽然很多地方并没有看懂,但是不得不佩服作者是一个聪明人,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作家。别的不说就说开头的序言,就是一篇非常漂亮的散文。从三个公交车开始讲起,讲了三个小故事。作者的确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就是故事太复杂了,让不够聪明,或者不想要用自己的聪明去理解故事的人,听不太懂他的故事。是的,孙一圣的故事是有门槛的,想读通俗小说的请绕行。

  第二篇小说也不错《死者》,讲的是意外发现一具尸体,是在雨天的野外,触电身亡,结果由此牵连出很多线索。孙一圣的小说多数是和案件有关,和警察有关。这死者查来查去,发现身份证是假的,不过有一个小笔记本,上面都是地址,这些地址竟然都丢过东西,死者很可能是一个小偷,不过线索也就断了,因为小偷很注意隐藏自己的信息。可是最后一串数字624351,留下了悬念。很久以后警察队长,忽然来了灵感,破译了这个密码,找到了小偷的家,发现了小偷的底细,案件也就等于破了,于是派人去通知小偷的家人,告诉他们小偷已经意外死亡了。可是小说在这里又发生了转折,小偷的父亲居然不承认自己儿子的死亡,为什么呢?当谜底揭开以后,才发现,这父亲居然在户口上显示已经死亡。故事够离奇的吧,这些素材够别的作家写好几个短篇了,可是孙一圣就把这些写到一个故事里,让你看得很复杂。

  当然更复杂的你看不懂可别怪我,只能怪你智商不够,如果智商够,那肯定是没耐心读,如果耐心读了,那肯定是对新小说不敢兴趣。如果你真感兴趣,那么慢慢读,你就能够读出孙一圣的奥妙了!

  《你家有龙多少回》读后感(九):失衡的语言游戏

  三星半。

  《你家有龙多少回》的语言不能说没有问题,看着真心累。我向来不认为一部短篇集有什么内在的脉络,挑几个说下。

  《猴者》这个故事很有趣。

  一、父亲被一个猴救了,猴指的是‘我’尚未开化的状态。

  二、父亲期望‘猴’有所成,于是在村里人面前炫耀、训练它。

  三、‘猴’在父亲的养育下成了‘我’,而‘我’背叛了父亲

  文中所述的是一个离婚的父亲带着一个孩子的故事。我敢这么肯定,是因为我也经历过,所以能体会到。小说中说了三个情况,一是父亲对我扭曲的爱,二是我对父亲的背叛和愧疚,三是村里人对我们的嘲弄,结尾父亲变成了猴,可以有很多寓意。

  猴小时候不能理解,后来明白了父亲所作所为的荒谬,痛心但又感到父亲的伟大。因为父亲一直认为‘猴’天赋异禀(村里人则认为可怜可笑,还要看它出洋相,看它丢尽父亲的脸),没有放弃过。斧子的情感极为复杂。斗胆猜测:之前父亲想去山里自杀,但被‘我’的一声啼叫惊醒,因而有了后来的故事父亲抱着一个似有若无的幻觉和信念活着。

  这是个十分辛酸的故事。疯疯癫癫的父亲,一心盼望儿子成人,不顾别人的嘲笑。我终究没有像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可我也成人了,被一个被大家嘲笑为精神病的父亲养活了。孙一圣的笔下对情感的克制是能看得到的,那是说不出的痛苦和爱纠缠在一起。

  这篇小说并非完美,猴与村里人的互动描写少,视角的转换有问题。‘猴’与我的衔接还需要自然一下。父亲和村里人的想法冲突描摹的不够丰富(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灌注的感情)。进一步的话,村里人应该受到批判,作为一个儿子的愤怒。当然父亲变成猴子,这一切好像变得没有意义了,但我想儿子心中是有一点愤怒的。

  父子关系在这本书也一再出现。

  小说里出现的高频字有:只,却,而,再,更,即。。。这说明语言的流畅度低,作者对文字的把握缺乏自然感。对外景的描写,让读者陷入文本,而非‘文字’能指的想象。有些地方残留了作者的意识冗余。

  《死者》也是蛮有意思的。

  最后真相是什么,没有人能搞清,好像所有人说的都有道理。非常富有启发性的一篇小说。其中叙述视角有点混乱,打量一个人时太内聚,人与人往往是寡淡的,作者的代入感太强。

  《因父之名》

  有了一点胡言乱语的征兆。像是日常语言,但又感觉怪怪的,不知是何用意。小孩的插入语极其不自然。你没有把福海的痛苦写出来,我觉得很遗憾,还有那个到底有没有被强奸的女人的态度也非常奇怪,描摹不足。

  《牛得草》

  胡言乱语更明显了。

  《到死时沾染神之光芒》之后的对话都是奇奇怪怪反反复复捣鼓一句话。说实话,我很反感一直这样写。自相矛盾,声东击西,多了也是套路。非但不能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反而把读者弄糊涂了。胡言乱语一通之后并未显现出背后的张力。

  如果混乱是作者想要的效果的话,我想讲清楚一个故事很重要,朱岳讲叙事是半透明的,你倒好,把它涂的看不清。读者的想法总要建立在一定清晰的认识上。

  好的小说,我认为有两种,一是看懂了觉得好,另一种是看不懂但能让人感觉到背后的某种动机

  《你家有龙多少回》读后感(十):满纸言语,尽道一个“执”字

  龙在中国传统理念之中是司职风雨的神物,常于虚空之中行云布雨,鳞角爪尾的鲜活形象令人心生敬畏。但在佛教之中,龙却是护法八部众之一,在佛教发源地古印度,龙却是以一种巨蛇的模样出现,比较之下少了风光旖旎,于人一种恐怖之感,于心中不敢造次。虽然不同文化对于同一事物上有着不同的解读,但就表现的目的上却是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孙一圣著作的中短篇故事集《你家有龙多少回》,有着一个喻意极深的名字。与龙相关的一切信息,却鲜有用“回”来作单位,在阅读过程之中百思不得其解,最终在后记之中才揭晓了这个书名的来历, “一垄一垄麦子跑过去,再回来,金碧辉煌,麦穗灿若鳞片。”龙便是这垄上一道道往来的麦浪,而回便是这龙的形态。这是作者借父亲之口道出了一种突破传统理念的解读。便如中国的龙与印度的龙在形象便有着直观的区别,虽然谈论的是同一件事物,但对其的理解却有着千差万别,而孙一圣的故事所表现出的便是通过这种独特视角的展现,刻画出一个个鲜活而独特的人物。

  在这本故事集之中不论是故事还是人物,都论道着一个“执”字,表现出的都是人物内心对事物无法割舍的执著,这是一种无法超脱却又受困其中的现象。而恰恰是这些内在的执着,支撑起了这些角色,令他们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有了血肉与灵魂。

  作者在《猴者》这个故事里对于这种反抗着墨极深,从开始故事里的父亲就被一个沉重的包袱所压迫着,他被圈定在一个道德框架之中,因妻子的出轨而令他面对着全村人的耻笑,洗脱自身的污点,证明自身的价值便成了其心中的执念。从而才有了进山的奇遇――一只会说话的猴子寄托着他摆脱命运的希望。但这个希望却从一开始就在计划着潜逃,并最终得以成功,而这也就意味着“父亲”他注定难以从命运处讨要到一丝的便宜。

  孙一圣的故事里有些沉重的东西,所以注定了他的故事阅读起来不会轻松。他想通过故事超越人伦打破现实,但故事之中又有着浓烈的道德批判意味。不论是其后记之中对书名的解释;亦或故事之中所流露出对土地这种生活与价值观传承的体现,都与这种道德批判有着明显的沾染。

  但作者在处理这些故事的结局与起点时,却又尝试着去打破这种不平衡的道德框架。如故事《死者》,在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里,以惯偷孙宏伟的死亡为始,但随着情节的演变,孙宏伟的父亲孙世平反倒成了可悲的“死者”,整个故事论道的是人们对于土地的执著,对于自身荣誉的执著,但这最终却又成了对环境不满而产生的无奈,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桎梏,它牢牢的系在人身上。人得活着,活着就得吃饭,吃饭得有土地,土地需要有身份,身份需要去证明,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之后,作者的意图得以呈现,一种导入道德批判的视角被人物的执著所引申而出。

  而在故事的背后,其着力点在于通过人物命运的无奈折射出生活所予人的一种紧追不放的压迫感。一方面作者要对外境进行道德干预,而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故事去探究对命运的反抗。遗憾的是,孙一圣对于这种反抗并没有因为人物的意志而令其得以实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你家  你家词条  多少  多少词条  1000  1000词条  
美文

 老屋小记

  老屋小记     在外折腾了近二十年,最终一无所成,可身上的担子却日见沉重。父母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妻子早已失业在家,儿子正上大学,自己每月那三千来块钱的薪...(展开)

美文

 《银河英雄传说》读后感精选

 《银河英雄传说》是一本由田中芳树著作,台湾尖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NT$260,页数:19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