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自卑与超越(精装版)》读后感摘抄

  《自卑与超越(精装版)》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与超越(精装版)》读后感(一):资深直男癌患者的自白

  在这么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冬下午

  我为看完了一本“三观不正”的心理科普书籍感到懊恼

  开篇就是毫无逻辑就得出来的“爱与奉献”

  通篇的“合作”

  资深直男癌患者

  简直心绪难平

  摘录几条好了:

  “两人需要认识到,如果不要孩子,那么他们组建的家庭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毫无意义的”

  “在我看来,婚前不发生性行为是对婚后幸福的最大保证”

  quot;而我们渐渐发现,但凡有着正确婚姻观,关心人类幸福的人婚后都愿意生育后代,而有意无意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表现出反感的人则一般在婚后都不想生育后代,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的人是不愿意生儿育女的。"

  如果一个心理学家连起码的尊重他人人格都做不到,一味宗教式的宣讲

  那不管本书得到过多少好评

  我都想说一句,呵呵

  《自卑与超越(精装版)》读后感(二):克服自卑,追求卓越——阿德勒

  阿德勒作为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人物之一,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这本书基本涵盖了其主要的观点——追求卓越,克服自卑感。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即所有人的行为都具有其目的,他突出强调人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这本书中有些观点还是可取的,但是有些观点受限于时代社会背景,从当代角度来看,显得有些不妥。在提出的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和社会兴趣中,他更加注重社会兴趣,强调合作、奉献与建立美好社会,这一观点也正符合当今世界主潮流,还是值得深思的。至于,克服自卑,追求卓越的观点,虽然有不少案例佐证,但由于缺少实证研究,若不深读,一眼看上去,总会有种鸡汤文的感觉,但仔细阅读之后会发现这观点依然有些道理的。 这本书最大的不足就是有着太浓的说教色彩,总是在不断反复强化自己观点,试图说服读者,略显枯燥乏味,而且过度的说服,也容易使读者产生免疫,从而阻抗自己的态度观点发生改变。看了很久,不过最后还是勉强看完了,差点半路弃书_(:з」∠)_

  《自卑与超越(精装版)》读后感(三):还没看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本书的逻辑性问题,看了一半后发现本书似乎是独立章节的汇总,各章节之间逻辑性不强。

  2、 阿德勒对于合作看的非常重要,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合作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不知道这种通过特例证明其理论的方法是否科学,按理说,现代科学不能仅通过特例就证明什么,必须要有大样本。

  4、本书属于个体心理学范畴,应与群体心理学区分开,很多心得不能生搬硬套。

  5、本书已读部分很多地方给了我很好的启发,心理学理论门类繁多,各类理论都能够证明一些我们脑海中想到但无法言表的东西,让我们追根溯源,分析我们个体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能的原因,进而能够建立正确的心理模式,帮助我们在心智方面的成长。

  6、如果把人的大脑分为物理层、心智层和认知层,心理学书籍关注的是心智层,这部分通俗说就是形成学习能力和心智模式的地方,属于meta-think的内容,通过阅读心理书籍或心理培训,能够完善和纠正已有的、不正确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去影响认知层。对本书的使用不应该全盘接受阿德勒的理论,而是在他的理论的基础上去完善自己的心智层。

  《自卑与超越(精装版)》读后感(四):《自卑与超越》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马晓娜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慢读系列——慢读识堂奥 重读悟世界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生命中的三大问题:“我与地球”、“我与他人/种族”、“我和他”

  文化——人类对环境所做的改变

  正是由于人类会有自卑感,才会有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

  我们生存于与他人的联系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就等于选择了死亡。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验并非成功或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如果找到了人性曲解的初始端,并配以有效的治理方法,那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这里所谓的有效方法即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

  我们应该让孩子了解,限制自己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老师和学生也应该放弃“遗传的智商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能力”这一观点。

  《自卑与超越(精装版)》读后感(五):《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这个世界的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在倡导人们,努力的融入社会合作共赢。这确实是一种人生的意义,但这种人生的意义,对我来说是无法认同的,可能这样的人才会更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怎么是真正的成功呢?对于成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这种定义的形成是基于人自己的意识,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感受后的世界,因此会有大多数人所谓的成功,也有每个人独特的成功。

阿德勒认为父母的溺爱,会导致孩子总是为自己考虑,如果进入社会后,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特殊,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最坏的情况可能会萌生报复社会的想法。所以这时就需要老师来承担教育责任,但现实中又会有很多人当老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统治欲,并且许多时候学校存在的意义可能是为了培养顺从的市民。所以他提出现代教育其实是,教会孩子自立并学会与他人协作,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

超越自卑是大部分人一辈子的追求。自卑的产生可能来源于现实与想象的差距,但是当人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对过去记忆的描述也会改变。如果我们想要超越自卑,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整解读自己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从中发现错误,建立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超越自卑

  《自卑与超越(精装版)》读后感(六):带有人格的精神分析

  阿德勒认为人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细化到事业、友情与爱情之中,这可以很好的将问题分治后再逐步细化,而剩下的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这三个问题。个人遇到的问题可能是个性的,但这三个领域的行为和预期是共性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盲目的,实际的思考和解决这三个核心领域的问题,会给已知问题带来解决思路,将生活中遇到的未知问题都提前解决。

  书中对自卑情节的定义很有趣:

自卑情结是指对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无所适从。

  为遮盖这样的无所适从,人很容易逃避真正的问题,而在周边寻找各种试图绕过的方式来掩耳盗铃,这最终会加强自己内心的自卑感,真实的要面对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难度却在心中被无限放大,像是一直被圈养的恶魔。当自卑感逐步加强,问题愈演愈烈,这样的自卑就变成了自我实现,最终会掉入一个恶性循环,各种各样的事情都会落入到这个怪圈,导致整个人的行为逻辑和做事节奏崩盘。在这样的循环中,不分事情不分阶段,整体的输出和情绪都是糟糕的,从而引发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打破怪圈需要自信,文中的翻译为“超越”,阿德勒在书中的用词为“补偿”,都是自卑的对立面,一种积极的情绪。存在这样的情绪就可以避免自己落入消极的怪圈,这样的情绪需要真实客观的认识自己,身体力行经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情,获取成就感,从而建立自信抵制自卑带来的恐慌和无所适从。

  中译本的书名为《自卑与超越》,实际只是第三章的子标题,原文书名为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讲解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有些泛泛而谈却也存在不少真知灼见。其中最为有趣的观点是,人生的真谛在于利他,这和道德经里提及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里面的道理不谋而合。求之不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急功近利、患得患失,如果将第一目的和第二目的搞错了顺序,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大相径庭。

  只要建立好相对路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勇气面对未知,面对恐惧。

  《自卑与超越(精装版)》读后感(七):更容易理解的心理学

  更容易理解的心理学

  ——《自卑与超越》,让你不再为精神分析恐慌

  试图遨游在精神世界当中的普通吃瓜群众可能会记得一个让人恐慌的名字——“弗洛伊德”,在这个总感觉精神有问题的心理学家的理论当中,我们可以用“性”来解释很多问题,从儿童的成长,到后期的人生选择,《梦的解析》带来的影响太大,精神分析学派总是让我们在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之前,就恐吓出一场“童年阴影”。

  而阿德勒作为一名和师门有很大不同的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尽管也是半个多世纪之前就狗带的“老古董”,但是他为我们推开了一扇更容易理解的心理学的大门,他用更加符合常理、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影响的心理分析的方式,让我们了解个人在这个社会当中的自我的塑造与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社会模式等等,这些都让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很多获益。

  在本书当中,阿德勒并未将人定性到“童年阴影”的模子当中,用它生搬硬套地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类似于哲学家们的思考,通过对个体存在的价值的认同、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个人价值认定的意义、童年时期性格形成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去综合考量对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影响,同时,在后面的七个章节当中,我们见到了很多有意义的实际方面的解析。

  尤其是最后一个婚姻的章节。在本章当中,简直就是金句满满,都是金律良言啊,他很好地解释了现代婚姻生活存在的价值和婚姻生活产生问题的原因,同时作为一个已经去世多年的外国老头,他曾经在书中写过的关于“女权主义”的一些观点,对于广大“剩女”来说,他的很多观点为城市女性的心理压力找到了很大的出路。“爱不是救助罪犯、治疗病症的灵丹妙药,它与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幸福紧紧相连。”

  作为女性,阿德勒的这本书也很有参考意义,它能解答你很多的困惑,在青春期和自卑与超越的章节当中,本书对女性的心理分析也更为中肯,也值得我们好好参考。

  总之,相较于其他心理学家的坑爹的建议,《自卑与超越》更加实用、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容易上手,不要陷入迷茫当中,读一读本书还是很不错的选择。、

  y 林怿

  2016-8-5 22:46:06

  写于御庭园

  《自卑与超越(精装版)》读后感(八):读《自卑与超越》

  #思考与记录#一:

  二胎孩子的出生,本身是没有错的,也不该成为被憎恨与排挤的对象。 家庭里的两个小孩不相容,问题都是出在父母身上。 对第一胎的溺爱,过分关注,不引导其跟其他人合作,对外面的世界不感兴趣,就会在家庭里争宠。 而一个家庭完全听从孩子的意愿,那是很浅薄的,几乎不可能,因为父母还是家庭的主导者,只是主导者该做的不是强行要求孩子做什么,而是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梁打通,将立场与感受互通有无,在每一个关键的节点做好交接工作,在大方向上坚定一个家庭爱与友好的立场,才能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与信心。 很多非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合作关系很差劲,这样子也培养不出接下来的责任感与自信心。 尤其是深刻理解了很多职场上的合作与协助之后,才明白一个人与家庭的合作程度如何,正向还是负向,基本也会复制到其他关系里。 厉害的人,不仅事业得力,家庭美满,子女也友好。可见学会合作是真谛,这就好比一套武功秘籍的关键之处,打通之后,自会脉络清明,运行畅通。 #思考与记录#二:

  当我们以为只需要坚持独生子女的理念时,这样的问题依旧存在。 人类的竞争与合作真的是无时不刻的存在。 当孩子没有同辈的竞争者时,他的挑战对象就是父母,长辈等。 “母亲往往对于独生子女相当宠爱,任何时候都将其挡在自己的庇护之下,生怕失去他,因此会养成独生子女的恋母情结。这样,独生子女会百般依赖自己的母亲,对于父亲,则尽力排斥。” 可见人在享受到偏爱的待遇之后,就难以客观看待自身的关系。而合作得不好的话,他们会对所有的关系缺乏耐性,充满征服欲,对影响自自己地位的人或事,都深恶痛绝。 所以对那些擅长在孩子面前秀恩爱的父母来说,这值得警惕,假如你们其中一方不想被孩子嫉恨的话。 我们在探讨一种关系时,首先是关系到自身利益,本身的焦虑就是无形的压力。 当我们无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也是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 在我们第二次认识世界的时候,正是发现我们并非是唯我独尊的角色,万众瞩目的权利并非不容侵犯,认知的改变会引导行为,不再激烈地对抗,而是开始学会与周围的人合作。

  《自卑与超越(精装版)》读后感(九):自卑情结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出版社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不推荐这个译本。

  作者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1870-1937)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不过在这本书中,阿德勒旗帜鲜明地对弗洛伊德的某些观点提出反对。

  整体来说,放在现在这个时代,书中的许多观点可能在许多人看来觉得会有一 些过时甚至与现代格格不入,可能这也是看书的时候浓浓鸡汤感的原因吧。但是这本书出版于1932年,小一百年了,所以很多现在看起来过时的观点在当时可能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正是在当时由于这些大师们的努力,才有了时代思想的进步吧。

  在这一整本书中,最为推荐的是 第三章-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英文名为《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可是在国内一般的译名都是《自卑与超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一章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也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

  简单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卑情结,当他面对一个问题但是自己却又无能为力时,所表现出的无所适从,这就是自卑情结。无论是谁,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一种自卑感,但是这自卑感是一个人进步的动力,正是他看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他才会想去克服、超越。超越感是对自卑感的补偿。

  由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不同,人们追求的超越感也是不同的。这里我们就回到了标题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作者提出:“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认知和意义感的,对事物的认知、对经验的认知,等等这些塑造了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而有三类个体是最容易形成错误认知的:身体残缺的人、过度娇惯的、被人忽略的。而纠正这些人的方法就是“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但是究竟什么是“合作”,作者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合作是个大箩筐,什么都能放进去。所以在看书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迷糊不清的感觉。

  以及,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自卑与超越(精装版)》读后感(十):追寻人生的意义

  追寻人生的意义

  评《自卑与超越》

  人生的意义,在于每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自有的人生感悟。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系统中,他把“自卑”和“超越”当做人生意义的两个主题词,由于每个人在认知上的局限和个体相对自然和社会的渺小,“自卑”心理存在于大多数人身上,而人类追寻人生的意义,就要实现必要的“超越”:通过认识“自卑”的原因,意识到合作的作用,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不断提升自我的标准,在累积经验、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超越自己的认知、能力及意识。

  马克思给“人的本质”下的定义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定义上人更注重的是社会性,合作则是维护好各种社会关系的最佳纽带,是验证个人本质的核心指标。和精神分析不同的是,在每一个案例中,作者多从“合作”角度出发,提出一个人在社会组织、群体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超我”),从这个作用来纠正他们的不合理行为;阿德勒说“人的行为多会受到他的人生意义所限”,意识主导着思想,思想引导着行为,从逻辑上说应该是正确的。可是这种道理上的阐述和引导,很容易误入一种说教的误区,最终使读者、听者丧失学习的兴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的本原,经过人类的认知系统识别之后形成人类所认识的世界,已非世界的本原。人类面对的生活和世界也只不过是人类认知上的生活和世界,个体所产生的“未知之谜”、“无助的感觉”、“自卑的情绪”大多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下的人类认知处于一种扭曲的状态,唯有通过自我的超越才能实现正常,唯有通过团体的合作才能获取更多的真知。再回到人生的意义上来,功利地去看人生应该是获得成功,取得价值,阿德勒先生说“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要以合作为基础”,每个个体都是人性的一个孤岛,只有联合起来才是社会,只有合作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真实认知。

  正是由于人类会有自卑感,才会有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正是因为人类不断地超越自我,人类与社会才会取得源源不断的文明和成果。个体心理学是站在人类群体发展的角度看待个体心理完善的要求,它更多是一种社会道德对于个体发展的约束。当然,个体心理学的理想状态是个体的完善加之于群体协作的进步,我们则认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指日可待。

  2016-7-12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摘抄  精装版  精装版词条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自卑  自卑词条  超越  超越词条  
美文

 拖鞋姑娘

    拖鞋姑娘是我认识的一个女孩。此称是我为她的一件趣事而起。拖鞋姑娘二十二岁那年夏天,有两个仰慕者追求她。先得到女方家长赞许再...(展开)

美文

 你的心哪里去了

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只剩下一个躯壳你的心去了哪里飞鸟当美餐叼走了?让小朋友拿去当球踢了?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只剩下一个躯壳天大地大你让我上哪找去着简直就是大海捞针啊别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