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是一本由[美]埃姆·格里芬(Em Griffin)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读后感(一):想要友好人际,你离不开传播学
最近阅读了埃姆·格里芬教授编写的《初识传播学》一书,和大家分享一下书中的人际传播知识。
《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读后感(二):一本读起来特别费劲的书是怎么得到豆瓣9.4分的?
看了豆瓣9.4分的评分买了这本书,结果失望。把简单的道理搞得特别复杂,一大堆概念,绕来绕去的说一大堆名词,特别啰嗦,语言翻译很糟糕,阅读起来特别累。
看了豆瓣9.4分的评分买了这本书,结果失望。把简单的道理搞得特别复杂,一大堆概念,绕来绕去的说一大堆名词,特别啰嗦,语言翻译很糟糕,阅读起来特别累。
看了豆瓣9.4分的评分买了这本书,结果失望。把简单的道理搞得特别复杂,一大堆概念,绕来绕去的说一大堆名词,特别啰嗦,语言翻译很糟糕,阅读起来特别累。
《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读后感(三):超级啰嗦的1本垃圾书
三分之一的内容都在写这本书本身,另外三分之一在商业互吹,最后三分之一的50%都是毫无意义的废话。真庆幸自己没有去读个传播学专业,否则怕是要被恶心死了,读出来也成傻子了。150515181515151515151515151545454551346646454545885588582828255564646838282150515181515151515151515151545454551346646454545885588582828255564646838282150515181515151515151515151545454551346646454545885588582828255564646838282
《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读后感(四):我们是如何被影响的?
我们每天的生活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每天被各种信息所影响,有主动的有被动的,不管怎么,他们都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说:每年双11,是不是原本没有必须要买的东西,也会在当天零点守着购物车秒杀,然后开始晒快递拆箱照片。
比如说:工作内容枯燥,工作时间长,薪水一般,没人认可工作成果,但若是依旧选择继续待在这个工作岗位,常常自己给出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是:我必须在这里工作,因为我爱这份工作。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看完埃姆.格里芬的《初识传播学——在信息社会里正确认知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第14-16章中关于影响力的三个理论,就会找到答案
结束这本书,其实有些像作者讲的,像在抽屉里混做一团的丝线。有些线段尚还能屡出其大致脉络,有些则尽数隐藏在了交缠的线团里。
重新翻开第一章,作者对传播给出了如下的定义:是建立和阐释可激发回应的信息的关系过程。之后他解释了实证性和阐释性,定义了成熟理论的标准,随后开始了一个一个理论的介绍。
作为初学者,虽然惊奇于作者用地图来形容本书,但其实并对此有深切的认识。读罢才发现,作者将自己化身为向导,一路指引着去参观认识各种理论。之所以用地图,我想是因为各个理论之间尽管存有一些联系,但大多还是自成一片的高峰峻岭,每一座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景色,每一座都需要变换不同角度来欣赏。作者按传播的群体和功能划分了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人际传播、群体公共传播、大众传播和文化语境。最后很新手友好地提供了线索并进行了复习。
要说收获呢,实在也谈不上很系统的成果,但它更理论化地解答了很多疑问,比如为什么有些时候感觉鸡同鸭讲,为什么摆出了道理逻辑却反而起了反作用,在遣词造句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都有了一个理论上的答案,只是在实际运用上还欠些火候,需要更多思考和沉淀。
《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读后感(六):想要好好说话,你也该懂点传播学
“在信息时代里,最值钱的东西是表达力和理解力。你能够多准确的表达自己,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是还在上大学时候我记在本子上的一句话,我甚至还记得讲课的老师讲过,“你说了,别人是否愿意听,是否听得懂,能听懂多少,这个看似短暂的过程,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前几天在看美国作家埃姆·格里芬的《初始传播学》,书中给传播学下了个很简单易懂的定义:
传播是建立和阐释可激发回应信息的关系过程。如果信息未能激发任何人之上,情感上或行为上的反应,它就不能称之为传播。
试想一下下面的例子:
你有多少次试图劝说男友/老公/父亲戒烟?
你有多少次因为朋友的推荐而买了你原本不喜欢的衣服/书/包包?
你对“呵呵”两个字有什么感觉,你的长辈对此又有什么感觉?
建立信息,传达信息,信息解读与处理,是传播学最有价值的部分。但传播学并不仅仅只是单纯对信息的研究,它还包括心理学,社会文化学,修辞学等等内容。《初始传播学》中提供的大致内容板块如下,正是因为其理论内容的五花八门,不管是在日常沟通,公众演讲,销售宣传和企业决策中,我们都能找到传播学的影子。
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与其他社会学科有紧密的关系,它并非是一个单一的学科,其中还涉及了许多的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科都有其有着关系。甚至公共关系学都与其有着关系,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发生的过程。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传播学变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学科,自互联网以来,诞生了新媒体,这是一个新的传播领域,替代了传统的媒体传播。
新媒体的诞生,随之而来的自媒体人也运应而生。2016年是个网红年,自papi酱爆红,融资成功,一下引爆了这条绳索,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闯进了这个圈子。虽然这是个新的传播点,刚开始还好,到了后面人数越来越多,整体拉低了网红素质。当然,这并不是这本书的主题与讲述方向,这本书主要方向点还是在传播学,本书精心挑选了32种传播理论进行讲解,对今年大热的理论都有所涉猎,本书去除了传播学刻板的理论化,致力于将它们转换为普通人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的工具。
运用的语言,简单易懂,全书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由信息、意义、语言、思维等基本概念切入,逐步过渡到如何认识与理解人际之间,乃至个人与群体、与社会及文化的纷纭复杂的关系。读懂传播学,这一本书就够了。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许多的新闻与信息横流,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看懂真实信息的能力与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不管在哪一个时期都很重要,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我们靠什么影响他人?很明显是语言,我们有多大的语言表达能力,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的影响他人,这也是信息时代,最让人感到恐怖的一个地方。
要改变他人,没有比语言更好的工具。而传播则是运用语言加以技巧,在改变他人,作者详述了可能性模型,分别是中心路线和边缘路线。作者运用例子结合理论知识来讲述这个过程。传播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如何把控,则要看你如果运用语言的艺术,如何运用传播的原理,传播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传递的速度与效速,目的与控制。读懂传播学,这一本书就够了。
《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读后感(八):《初识传播学》:有话好好说的“游戏规则”
闺蜜是传播学博士,虽然世俗把女博士归类为男人、女人之外的物种,而她却和大多数优秀的职场白骨精一样,在985院校担任老师,30岁之前实现了儿女双全、家庭幸福。正因为她对生活、对工作的驾轻就熟,也是我们闺蜜圈的心灵按摩师,一遇到什么问题和她聊聊就豁然开朗。我总以为她的专业是研究媒体、社交软件、电视节目等等传媒现象背后的枯燥理论,直到我遇到埃姆•格里芬的《初识传播学》这本书,才了解到传播学远不仅仅是传媒现象的分析总结,更重要的是涵盖了人类交流的各种现象。正如我闺蜜所说的,工作、生活中80%的问题都产生于沟通与交流,如果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他人以及世界,就更懂得“有话好好说”,于是能更好的平衡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
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去阅读《初识传播学》这本畅销全美的经典教材,也是充满趣味的,这并非是一本单调阐述晦涩的传播学理论的课本,埃姆•格里芬借助很多日常生活交流来阐述传播学理论的现象,而且还通过很多耳熟能详的电影来生动演绎这些理论。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意义、语言、思维等对人际沟通的影响,通过《初始传播学》了解人际传播理论也对现实生活极有启发:
和我那位女博士闺蜜一样,在职场中优秀的员工往往具备两大特点:对事专业、对人亲和。现代的商业社会已然形成高度的分工合作,对事专业体现在我们要对领导传达的指示、同事的建议、下属的反馈等冗杂的信息进行反馈和处理,从而在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性中做出选择和排序。对人亲和则体现在情商上,能听出领导和同事的言外之意;面对不同的人还要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因而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而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人喜欢用缘分二字,实际上这个过程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能否相互争取好感。所谓缘分并不是很玄妙的东西,就其本质是因为相处的契合了传播学的交流规则:在两个人接触的初期,相似的背景、共同的意见都会成为两人交往的加分项,而意见不合则会成为交往的减分项目,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人们在相处过程中,谈论彼此有关的事物,会增加交流的舒适度。从最初生硬的见面点头和试探性的微笑,双方了解增加后会产生一些表达温暖的信号,如长时间的眼神接触、身体距离的靠近以及愉悦的声调等等。了解传播学的理论,会让我们成为更受欢迎的人。
在目录和书中都使用过这样一幅插图,任何一次表达都在我们大脑中进行着这样的传导机制。
《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读后感(九):这本书很不好,我怀疑刷分了
传播学本科教师,教龄三年,本985硕211,市面上能点上名儿的国内传播学教材基本上都有。介绍自己是为了说明我不算是个很笨的人,有起码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基本的学科基础。
买这本儿《初识传播学》是为了备课,也想给学生换一本教材,毕竟郭老师的《传播学教程》虽然经典,毕竟太老。
1.翻译有很大问题,很多都不像人话。我甚至怀疑翻译者的传播学学科背景,翻完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是在说啥,就是硬生生把词译过来了,上下文读来驴唇不对马嘴。
2.如果翻译没有问题,那就是写书人的问题。这本书写得逻辑混乱、语言晦涩、案例不恰。
逻辑混乱,一个理论是什么完全说不清楚——每一个都没说清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儿说这儿,一会儿说那儿,看完也没明白这个理论到底是什么意思,解决什么问题的。本来挺简单的事儿,一个理论的来龙去脉、举例说明、有何应用、有何不足等,很容易就让读者形成对一个理论的框架认识。这本书可倒好,他先给你讲了个故事,然后一下子跳到几个人的研究,然后又跳到另一组研究,然后又跳到对前一组研究的一堆词语的罗列,然后又是一个故事……总之总之抓不到叙述逻辑的重点。太难看懂。
语言晦涩,我不知道是写书人有语言哲学背景还是有意不说人话显示精英范儿。非要概念套概念套概念套概念去解释理论。本来,你要说清楚a理论,那就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a理论说清楚即可,然后再做延伸。这本书不然,它解释a理论的文字里,又出现了bcde四个新概念,a是什么:a就是b在c的d下所e而成的结果。这就是我说的概念套概念,有很多传播学领域我们熟知的理论比如涵化、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等,经这本书一讲我反而糊涂了。我这么多年读研教书是读的假研,教的假书。 案例不恰,案例是为了解释概念的,可以做文本分析、个案分析来解释文本。但是书中的很多案例有跨文化问题——没有欧美的社会文化背景完全理解不了案例中所深蕴的那些知识点。再就是很多案例对理论的阐释非常牵强,并不契合,反而看得迷糊。
说这本书是《初识》未免有点儿谦虚,在国外做本科教材,在国内我估计硕士以此书做教材都费力。
许是我学业不精,未臻化境,想来楼上诸公看此书时如此轻松,要么智商冠绝,要么……
综上,很不好的一本书。
《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读后感(十):如何让你的演讲有说服力?
01
《我有一个梦想》是20世纪最伟大的演说之一,它由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成为林肯纪念堂永久的回音。
马丁.路德金在5分钟内,达到了他演说的两个目地:一是要求黑人非敌对、非暴力的手段进行斗争,二是邀请白人一起寻求平等、自由。
事实上,这篇演说词成功运用了公共修辞里的传播学理论。它成功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两种逻辑形式——省略三段论和案例。
这个理论可以提炼为:
大前提:人人生而平等
小前提:我是一个人
结论:我与他人平等
02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闲逛时被某一件商品所吸引,正犹豫是否下手购买,老板提议买这件商品还可以送小礼品,你觉得特别划算,立刻买单。
这其实运用了修辞学理论“排练”原则。老板为某一特定目地而“猎取”论据——可以送小礼品。此时,说服过程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阐明主题,另一部分则要证实它。
回到《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先设立一个主题“美国是一片充满机会的领土”,接着声称“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和我们的命运紧密相连。今天大家来这儿集会就是明证”。这时,演讲动机主题建立了因果联系。
03
在中法建交50周年,致辞提到“中国梦”将给世界带来机遇、和平、进步,并说,“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世界都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在《初识传播学》一书中,谈到了亚里士多德对演讲风格的论述,好的演讲词大多与比喻有关。他认为“每个人都愿意轻松学习”,“比喻最能达成学习的效果”,并且有助于理解和促进审美。
演说中的比喻有历史感,也有画面感,将中国比喻为醒来的“睡狮”,也传达了中国已经崛起,实力大增,发展进入重要阶段,需要与更多的国家合作共赢。
04
公共修辞是传播学里很重要的一个篇章,熟练运用修辞学,能赢得听众的情感共鸣,也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为此,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很早就对修辞做了系统研究,将修辞学划分为5个领域:
1.创造——发现令人信服的论据
2.组织——组织材料以达到最佳效果
3.风格——选择恰当的语言
4.演讲——语调和姿态达到一致
5.记忆——内容的掌握和练习
马丁.路德金、的演说词都成功运用了修辞学,“按听众的意愿去讲述”,用简洁、明了、有力的句子去说服听众。
这种修辞的艺术,让事物呈现出更好的面貌,每个步骤都环环相扣,让演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充分展现了演说者的勇气、自信、富有担当的坦率。
这种艺术如泉喷涌,流向每一位听众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