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云物如故乡读后感精选

  《云物如故乡》是一本由张怡微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物如故乡》读后感(一):幸运时光,我却觉得无常

  在图书馆偶然看到的一本书,喜欢怡微清瘦朴素的样子。初读时觉得字字句句颇有情感的共鸣,在台湾客居的五年,用细腻入微的笔触记录下生活、情感的碎片。“云物如故乡,山川之异路。”

  但慢慢读到后面,却难以继续,初看觉得标题独具韵味,但进入文章,却多少有些浅薄,生活中的人,读的书,构成一篇散文的内容,但却没有内核和主旨。偶尔出现的“金句”,乍看动人,却觉得不知所云。恰如“微光与低语,执手相看,彷佛看得到前世今生,又看不破”,what did she want to express?这种语言逻辑些微的错乱,完全不同于日本俳句,那种带给人的意象的美好和内心的想象。终究还是散文功力不足吧。

  越发觉得读书也该学会及时止损,倘若所读之书,难以继续,便果断放弃吧,耗费时间在其上,也无多大裨益。

  《云物如故乡》读后感(二):山中无梅花

  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和一场复发的旧疾已经缠绵了将近两个月。到终于下定决心入院手术,请假的前一周天天早出晚归,忙于交接工作。我还记得是在去办公室的某趟地铁上读到作者在病中思考起人与劳动的关系:“家务工作是繁殖性的,会越做越多,多出来的那部分,每一步都合情合理,像是创造,又像疼痛的分娩。这令人不喜不悲,仿佛病中什么要紧事都没做,却没有遗憾,只做了微量的劳动,并不值得骄傲,也没有虚度。”于是我照着日程给下一个礼拜的主考逐个发送邮件,在狭小冰冷的库房里清点材料时,即便知道即将来临的有些事情无人可以分担,却也多少觉得可以接受一点,大抵源于对这种劳动产生的秩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依赖。

  有一些算不上巧合的关联,也都和这本书有关——上一次读这本书,还和阿D在一起,年初他在病房陪了我几天,年中便分手了。这一次读完这本书,我已经一个人住进了上海的病房,微信上把当时写的一点东西发给他看,他连着回过来两句语音,翘舌音发得过于吃力,听上去像是一边在吃着晚饭。

  我在大三那年也去过台湾交换,而作者在台念博士班,有一刻被形容“简直像个上海女人”。而我当然,是不会有像个上海男人的一天的。只是读着读着,也了解了“溏,浜,泾”这类地名的缘由,在看到“地铁口回收报纸的阿姨爷叔”这类细节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般的共鸣,便因此觉得更加贴近了一些。大概是病中借于打发时间,读得很细,以致到最后一篇,很明显地发现了一个错别字,于是联想到她也不过是一个和我类似,在外就很习惯把电脑架起来打字,因为拼音输入的联想,时不时要按键回删的人。

  见到了这样的小瑕疵,因此觉得可爱。又因为沾沾自喜于也许只有自己发现了这样的小瑕疵,而因此有了一些同谋的亲近。

  “这成长算好还是不好”,阿D问我。

  我哪里知道的呀,就像你问我,山中无梅花,是不是就代表没有春天。

  《云物如故乡》读后感(三):历历如绘

  前几年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人越长大,越钝了,我问他,什么是钝?他说是迟钝,感觉上的迟钝。

  《一旦思想起,便历历如绘》,这一篇里引用《纸船印象》中的那一段: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许多事,有些是过眼烟云,疏忽即逝,有的是热铁烙肤,记忆长存。有些像是飞鸟掠过天边,渐去渐远;而有一些事,却像是夏日的小河、冬天的落叶,像春花,也像秋草,似无所见,又非视而不见—童年的许多细碎事物,大体如此,不去想,什么都没有,一旦思想起,便历历如绘。

  越长大,经历的事情越多,忘记的事情越多,因为不去想,什么都没有,看似对很多事情感觉越来越不灵敏,甚至于“钝”,但是并没有,一旦思想起,便历历如绘。

  看作者描写的片段,很多时刻,很多人,很多情绪,都是这样历历如绘,不知不觉鼻头一酸,红了眼眶,这样真实的触动,让自己觉得其实不是自己变“钝”了,只是未思想起。

  前一篇中作者写她用酒精棉花擦完了整个屋子,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股快要打针的气味,像很渴望痊愈时会有的那种勇气。我瞬间想起一个前不久离职的同事来,常常在早上刚上班去找她时,她都是这样,用酒精棉花在擦桌面和键盘,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酒精味,又有一点点安心的感觉。这个同事在几乎所有同事的描述里都是十分高冷的存在。同事多年的人甚至她的直属上司都不知道她的例如年龄、婚否、离职后去向等一系列问题。不同的同事说起她的朋友圈都是一水儿的深夜看球,各种文艺片。但我总觉得没加过好友的她,好像一个相识多年的好朋友。

  初见时我入职不久,本来是去找另一个同事办业务,恰逢他休假,她顶班,我递给她一杯星巴克,她大大方方的接下说笑了笑谢谢,我才发现这是个五官深邃瘦瘦高高十分像模特的漂亮小姐姐。

  后来因为工作上接触更多,回家又是走同一条路,路上偶尔会碰到,又有了更多接触和交流。我对她的印象却不同于大部分同事,她是个十分细致又有点调皮的女孩子,在加班特别多的那段时间里,邮件弹窗偶尔会弹出她的邮件,“看到系统里还在一条条弹出你们的业务,辛苦辛苦^ ^”。下班路上遇到我边走路边看手机会上前招呼我,取笑我走路慢。说自己每天中午不在单位吃饭不午休,自己回家做饭,因为不喜欢玩手机也不喜欢午睡,中午太长时间,大家熄了灯午休不知道要干嘛。人设酷到不行。遇到特别大的困难,快要坚持不下去,站在办公室里难过的哭出来的时候,她放下手里的工作,借我纸巾,温柔的揽着我的肩站了会儿,跟我说“年假还有几天?去休了吧~”,又会觉得十分温暖,仿佛吸吸鼻子,擦了眼泪,又充满了勇气。

  生活真的是充满着不顺利啊,这些不顺利不是响亮的耳光而更像是一记闷拳,悄无声息,击中痛处,越长大对这种痛充满钝感,而这种对痛的隐忍与无可奈何,在看到一些片段后才后知后觉的显现出来。

  《云物如故乡》读后感(四):温暖的文字,异乡的行人

  “不知不觉就十一月了。一年之计,仿佛唯有到了此时,人才格外精神抖擞。既可以登高,看无边落木;亦能抒情,叹滚滚长江。我有时会希望时间跑得快些,有时又觉得未来未必更通融。于是一切不如守着当下,竟也成了一种独特的安宁。”

  风霜雨雪总关情,“烟火人间”的开篇从季节更迭引发感慨,而后在安宁中看到温存与守旧,从故人故事看到自我投射。这是很妙的起笔。这样的风格在文章中时时可见。例如“这一些忧郁的琐屑”中写:“走在路上,连湿润的寒风吹过都能感受到沁凉的善意,所以心情大约是好的吧。冷雨里交织着桂花香,也是岛屿独特的气味,节气错乱,花都乱开,但乱开有乱开的惊喜,秩序有秩序的沉闷。”

  又比如“雪花里的仙人掌”中写:“秋意渐浓时,自然就揭去了日常里假意浓情蜜意的面纱,呈现出更为触目的形容。心与心的距离,则象地上两片黑黄的秋叶枯败着面面相觑。云物如此淡然迎接着更为凛冽的上海冬日,心里的笛声尤为颤然,响遏行云横碧落。”

  然而我并不能预料到作者的笔锋会勾勒到哪一个方向去,读她的散文,好似在山林里漫步,有时溪水泻玉,一路晶莹;有时看到大片青翠的树木温柔的怀抱着湖水,湛蓝的天空从头顶伸展出去,夕阳将林梢染的淡红;有时登上峰顶,清冷的月光下,隐隐照见林中一角飞檐。她的情绪和思考在笔下细腻温和地流转。出租车司机、房东、搬家师傅、导师、师妹、海关、病友、咖啡店老板娘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来了又去,台风、烧烤、旅行、归国、送别……现世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她都予以回应。未及而立之年,便能有“所有的感情,尤其是好的,无非是「无客尽日静,有风终日凉」”的感叹,大约也看了很多人情冷暖,但仍然温柔而坚定的爱着自己和这个世界。

  身在异旅,自己的落寞孤寂有之,对故乡的怀念眷恋甚至疏离有之,而在认知到自己情绪之后,便又会生出更为深远的感叹。有时候,我想写下点什么,却千头万绪,理也理不清。作者最能打动我的一点,是她能够把情绪清晰剥离出来,化成灵动大气的文字,略有锋芒,却又含蓄内敛。正如她写到上海时说,“看今天菜香酒热,还真想多说些什么,又怕说错;真想留住些什么,又怕贪杯迷情。微光与低语,执手相看,仿佛看得到前世今生,又看不破。”写离别却不伤情:“学妹给我们每个人都拍了几张照片,就像认认真真告别。旧年里往往也是这样,影过相,就要各自天涯了。”

  只是有时候会觉得情景尚不能相容,景总需要情来补充,便觉得不足。而文字太过凝练,也容易失之刻意。梁实秋先生在西雅图写的《窗外》,里面有一段提到,“窗外太空旷了,有时候零雨潸潸,竟不见雨脚,不闻雨声,只见有人撑着伞,坡路上的水流成了渠”,其中韵味便远胜直接了当的抒情。

  但这仍然是本很舒服的书。我读《云物如故乡》的时候,正拖着病躯在机场候机,也因着它,让旅程变得温暖了一些。

  文/凉粉小刀

  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343057d2515f

  《云物如故乡》读后感(五):闲淡两笔,便是领悟世情

  依稀记得张怡微是《萌芽》出来的,如果说十五六岁的文字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人近三十,却大多是识尽愁味的悲凉了。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就关注了她的微博,看她写读书的心得体会、日常生活、病中感悟、在湾湾的读书经历、写论文的焦灼,还有萌猫。粉丝也不多,转发和评论都寥寥,仿佛发微只是自说自话的记录与分享,一点一点,细细碎碎,平淡而有趣。作为一个透明粉,从来不曾与其对话,看到她对其他粉丝耐心友好的回复,跟他们说哪个网店买她的书打折,觉得是个有礼貌又温柔的作家呢。

  关注着一些生活有趣的人,和自己的喜好有非常多元素的重叠,仿佛存在另一个自己,在地球上过着另一种生活。比如我也很喜欢吴念真、白先勇、是枝裕和、侯孝贤的《恋恋风尘》、《煮海时光》,重映的《甜蜜蜜》,蒋晓云的《民国素人志》,马洛伊·山多尔的《烛尽》,觉得张大春的《大唐李白》系列好难读喔。看她写做博士论文的耗尽精力,联想自己写硕士毕业论文时的凄惨,读不懂文献、找不到出口,明明deadline迫近,却拖延至死。当时若是一念之差,选择继续读书,会不会也是像她现在这样呢?就如书中所说:“如果在人生路上的某个关键点上曾作出不同的选择,那么今日的自己会在哪里?又过着怎样的生活。”以前觉得选择是择此弃彼,其实灵异一点想想,放弃的另一个选择或许不是消逝在宇宙的黑洞中,而是存在在另一个时空里,有别样的剧情,发展下去,形成了第二种人生。

  优秀的阅读者和写作者都要具备共情能力,感他人之所感,悲他人之遭遇。这样易写出动人文字,却不知不觉损害了健康。看张怡微的微博常说生病,看这本书中又交过几个抑郁症自杀的朋友,觉得她也是被这种能力伤害到了。也想如别人一样劝她一句:“心不必重,随缘。别人的心思及人事,你再有经历再成熟,也永远弄不明切的,犯不着太费神。”时常觉得自己的情绪如海绵,无限吸纳着别人的情绪,喜怒哀乐,跟别人聊完,对方满意而归,自己却觉得承担了好多特别累。昨日一个朋友劝道,那你应该多和积极阳光的人接触。确实如此。

  故乡-异乡。张怡微是上海人,去乡多年,赴台读书。我却刚好从江苏小城出发,在上海读了七年的书,微妙的地理位置置换。在当地人看来,上海是精致的市井化生活化,然而作为外地人,接触到的是资本主义的物欲、浮华。上海的冬日真是凛冽啊。在异乡,我极度缺乏安全感,出门要多次检查衣袋,确保手机身份证银行卡。而在故乡,哪怕只带十块钱都能放心出门,日常需要的几个地点骑车可达。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我们去了好多地方,花了好多好多年,时间久得好像原来仅仅是路过这里,但用时髦的话说,再看一眼,还是想留下。”

  最喜欢的几篇:《计程人生》《葛莉丝的安安》《你们的季节》和《二轮好片》。闲谈一句,昨夜打车回来,要开门下车时,出租车司机说小心后面的电瓶车喔。时常被来自陌生人突如其来的温暖感动着。

  《云物如故乡》读后感(六):“能哀的,一定也是能乐的”

  一点日常。从张怡微《云物如故乡》说起。

  今年真的很闲呢,闲得除了工作日常,就没有其他值得说道的日常了。

  短暂带了三个实习生,也是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难,在我能够控制的小慌乱里顺顺当当地度过了今年最忙的时候。

  悟出了一点江湖秘籍。

  “人生在世怎么可能事事顺遂。有些事无所谓失望,不是得到,就是学到。”(P8)

  每天被奇奇怪怪的人和奇奇怪怪的事包围,也乖乖承认自己也是他人眼里的怪人。

  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互不嫌弃的怪人也是难得。

  可惜我还做不到与人太亲近。

  不喜欢用力过猛。蜻蜓点水,刚刚好。

  总觉得Mr.Z评价我的懂事其实是对我不会粘人的控诉。

  曾经说过一句玩笑话,文人多情也薄情。

  我多少有点是这样的。

  薄是薄了点,总归还有个多可以弥补,也足以撑过整个人生。

  不爱和爱都有千万个理直气壮的理由,每一个都不容易被理解。

  爱自己,爱他人,爱俗物的爱都是。

  现如今再去看小说或是电影里的情啊爱啊,多少懂得了一点曾经的不懂。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人事的复杂与难为从恨降格为牢骚,居然也是‘岁月静好’的一小部分。”(P107)

  姻缘和血缘都是。

  没有经历过,确实不会相信人世间会有人爱得那么用力,恨得那么无奈。

  大学的时候写过一篇论文,说王安忆不好,忘了当时罗列了多少自说自话的“证据”。无非是故事平淡无奇之类的。

  到底是没有经历过世故人情的偏见。

  后来就莫名其妙地迷上了家族故事和世情小说。妙就妙在这份痴迷的引子竟是怡微的散文集。

  “世情生活中,必然有一些特别细琐的安慰,可以疗愈创伤。”(《我自己的陌生人》P6)

  她的散文当然不是虚构的,却是所有虚构的源头。关于家族的秘密,关于世情的温度,关于喜和悲的纠缠,以及要“手脚并用攀岩般越过”的“身世的难”。(P106)

  “全家福上的每个人都可以出离这番假象。人们迟早都会知道事实,知道那些被角色、装束、生活状况所掩盖的真相。真相便是在场的全部伦理关系都在逐步松开咬合的连接,全球间迁徙与离散的大潮一同助悲,欢声笑语很快就要悉数解散了。”(P86)

  我想我是懂她的,因为一些相似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懂得有点自以为是的味道,毕竟世界上真的没有一种感觉是感同身受的。我不是专业的读者,这种经验与经验的相遇和沟通至少会让我觉得作为“秘密读者”的懂得不至于那么肤浅。

  只有在绝对的器官的痛苦之后,人才会变得抒情。——齐奥朗

  “我又瘦了五六斤,并不是通过中产阶级跑步的健身方式,这真令人遗憾。有时我看到手上的镯子一点一点往上爬,会想到生命这样的事,如史铁生说,童话是没有说完的谎言。”(P81)

  看到这段的时候,突然之间就懂了CC几年前写的文和诗。病中多矫情,只是抒情(文字)多少能找回一点力量。如今已嫁做人妇的少女早就没有了羸弱的敏感,因为足够丰盈的世间烟火和文字一样有力量。

  520那天晚上,在餐厅碰见四位老太太在聚餐,叽叽喳喳如少女,也不觉得她们烦。生活琐事并不会少的,人总是有办法取悦自己的。

  几天前只是听闻杨绛先生病危的消息,当下的反应竟是,

  他们仨终于要团聚了。

  “能哀的,一定也是能乐的。”

  离散有时,相聚有时。分分合合,终是一生。

  愿我们从不缺爱与善意。

  微信公众号:小糖诗POEM

  ID:xtspoem

  《云物如故乡》读后感(七):山川知异路

  “有些人轰轰烈烈来过又走,有些人即使身处同一城市却再也没有见过;有些是短途游客,有些是蛰居的君子之交;有时我一个人等车,会突然想到好多活泼的笑脸,居然已经从日常生活中渐渐淡出。似乎没有任何一种温度可以随身携带,这也是人之常情。”接触张怡微,是从读她的《云物如故乡》开始。

  第一次从中国大陆最都市、最现代的视角去感受台北,也是十八年来第一次离乡千里,遥遥地站在异乡人的立场上,去感同身受,去“看原乡故人,说他乡心事。”

  初读《云物如故乡》,硬邦邦的异乡人口吻扑面而来,可能是作者生于沪上的缘故,仿佛每一个字的尾音都带着上海人贯有的清高和冷淡。平铺直叙间,总少不了大陆和台湾与生俱来的距离感,省略了跌宕的情节,也减去了煽情的成分,更像是一个历经沧桑、垂钓溪畔的老者,把往事翻箱倒箧,娓娓道来。

  台北溽湿的气候在纸上蒸发得干燥起来,一时间很难在眼眶里氤氲起雾气,大概是作者刻意藏起了内心柔软的角落。但不管是写平日忧郁的琐屑,还是写安眠到晓日烘窗的荒醉,抑或是疾病和隐喻的沉重话题,张怡微都极擅长以平淡生活作为切口,将记忆还原成一帧一帧历历如绘的画面,总能在百转千回后,平和地抵达故事的收梢,触痛我的神经。

  从光明正大地偷听夫妻离婚财产分配的争论,到直言不讳地写咖啡馆打工妹的工作不够正经体面,甚至在文章开篇平淡无奇地陈述朋友离世,然后自然地谈及聚散无常,讲到生存和死亡。作者很少显山露水地描摹异乡人的孤独,却总能找到一隅阒寂,细致地观摩人性,隐晦地呈现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隔膜。面对命理注定的衰亡,作者也并未大张旗鼓地表现出寻常人熟稔的私人感知,表现出那种壅塞在心口的隐痛,而是一反常态的平静有序,有一种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况味。

  怡微的文字里,没有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只是以女性特有的幽微笔触,在每一次辗转流离间伏案提笔,洞悉人世恫瘝,体察沧桑百态。但又太理性,太客观,也太冷静自持了。很多时候,读不出太多温情,亦少了些许宽厚,是那种清冷的睿智。

  16万字,字字张弛有度,内省而深刻,故事精致规整地依次排开,俨然是记忆的森严阵列。但又可以隐约感到,作者对于台北的情感,称不上厚重,一点儿也没沾上热带一年四季的炽烈,倒像是南方的雪,单单薄薄的一层,只那么轻轻一吹,就不见了。

  蛰居台湾五年,光阴还来不及葱茏,就落成人生路上的一地斑驳。回过头来看,异乡人的背影斜映在宜兰的海滩上影影绰绰,情绪难辨。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每一栋方方的办公楼都好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剧里的景象,但少了樱花,也少了密集的人流,就常有举目无亲的感受,左顾右盼,每一只红绿灯都远得像异乡”。这种情思,在花骨朵儿刚刚舒展的春日里,难免牵引出成串成串的思乡愁绪,读着读着便怅怅然起来。

  温驯良夜,我们总是年轻得毫不知情。殊不知,日子东飘西荡,我们只顾一路跌跌撞撞地远走,却忘记了回头。当我们以异乡人的身份回望来时路,都市商业沉浮的嬗递下,呼啸而过的是我们厚重的乡愁。

  我们费劲千辛万苦来到这个世上,并不是为了成为谁,随波逐流沦落为别人的复制品,然后过千篇一律的人生。我们涉水行泥摸爬滚打,我们马不停蹄熬夜赶路,可我们却忘记了另外的一些无比重要的东西。

  站在异乡街头,那些相似的街景和脸庞,一次又一次地打湿我们的眼眶。下一个街角,真想追着被风拂起的发丝,问一问岁月是否真的宽宏,问一声南飞的大雁:故乡的那颗老槐树是否安然无恙。

  漫长而逶迤的人生里,向来不缺少故事,浓郁跌宕也好,寡淡平和也罢,希望我们在渐行渐远的途中记得频频回头,希望我们的每一次回头,都有爱的人在身后。愿我们每个异乡人都能够“云物如故乡,山川知异路”。

  再就是,珍重千万千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云物如故乡读后感精选  如故  如故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

 错过

    刚从学校毕业回到农村的小庆身单力薄,父老乡亲对他很照顾。小庆放过羊,买过豆片,这些都是生产队里比较轻省的活儿。说实在的,小...(展开)

美文

 记录经典的电影

 关于事业  《飞行家》  让我看到一个努力坚持实现自己理想的英雄,敢想敢做敢当。  THE WAY OF FUTURE 这句经典台词一直拷问着我,我现在在做什...(展开)

美文

 一路兄弟,永远有你

    我已经忘了,我们一起走过了多少个年头。也想不起来,你伴我度过多少个日夜。我的好兄弟,是你陪我度过那段寂寞,孤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