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精选

  《杀戮与文化》是一本由[美]维克托•戴维斯•汉森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7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戮与文化》精选点评:

  ●西方军事强权崛起的原因其实总结起来也蛮简单:公民军队、自由社会、技术领先、纪律素养、战术素养、自我反省… 在历史长期过程中持续获胜所依靠的肯定不是勇气、诡计和运气,而是系统性的优势。

  ●把敌人全都杀光,远走他乡。

  ●本书的主旨是西方军事力量的强大是因为制度和文化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以各种数学公式证明了大集团(如军队)的缺陷:缺乏协作,依赖并苛责他人。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行为逻辑,相反“小集团”则更有效率,这就是精英阶层。本书从历史的维度论述了战争与杀戮中的文化逻辑所起的关键因素,按照西方的理性、自由的文化(这实际上就是柏拉图以降一直崇尚的精英文化),“小集体”往往能够战胜“大集体”(以少胜多的战役)。集体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可概述如下:首先是各成员志同道合的信念;其次,集体应该充分保障个体的自由、尊重个体发展、创造与主动性;第三,个体应当尊重集体的规约和纪律;第四,集体应当有可持续的发展与目标。作者从战争“以大见小”,让我们认清了协作的背后的规则。当然,个人就是一所城邦,就是一支军队,如何协调组织自身,应当是这一切的基础。

  ●预设立场的讨论

  ●没想到是一本论证西方文化优越性的书

  ●选读了写中途岛的一章,观点牵强,论证混乱,语句错误或者不通顺处很多,没必要浪费时间读下去了。

  ●给第十章加一星

  ●unfinished

  ●一家言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一):一本站在西方人视角下的选择性失明西方战争史

  这本书我整整看了一年半啊,一年半啊,一年半啊,最后终究要弃了,因为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作者完全站在了西方人的视角下,写了一本选择性失明的西方战争史。选取的战例基本上都是西方大获全胜的例子,就是为了论证公民军队的正确性。

  那么请解释一下,上帝之鞭,所谓的黄祸还有朝鲜战争?他根本就解释不了,所以作者就只能有选择性的失明了。

  以后我算是知道了,不要自己折磨自己,买书不用都看完,挑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用的读吧,别浪费生命。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二):世界史扫盲丛书

  抛开作者可能相对牵强的观点和论据,至少书里面的一些经典战役的描写,还是很精彩的,对于扫盲很有帮助。

  至于到底是西方好还是东方好,就没必要选队占了。至少“自有资本是进行任何大规模战争的关键,是西塞罗所称的战争之源,没有它,军队就不能征召、补给或作战。”这句话是非常到位的,说白了就是看谁有钱撑到最后。

  我自己对于世界史是不太了解的,作者的观点我也无法完全认同,但是我特别欣赏作者所谓的“正面突击”的战争态度,特别男人。作者在一些论据上可能不够严谨,书的后记中提到“没有美国军队向敌人投降”,光这点就站不住脚。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三):公民社会给战争加注的线索

  公民社会中强调个体对社群、社会和国家尽责,而社会和国家也赋予公民捍卫个人利益的权利,在和平和战争的不同时期,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这一作用的延伸,恰恰将帮助西方社会从文化底层形成一种有益于合理作战的机制。简单的说这大约应该是作者想反应的内容。

  有的评论认为作者片面地只讲西方的胜利回避失败,估计是没有仔细阅读本书,第二个战例坎尼之战恰恰是古罗马惨败于汉尼拔的经典一战,只是罗马先败后胜,且胜在制度和文化的底蕴大大优于迦太基。

  本书的的行文相当充实,对战役的描写引人入胜,分析显得不厌其烦,阅读略感疲惫,但瑕不掩瑜,是从一个独特方面(战争)反映西方底层公民文化的有趣的书。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四):自由的眼光看这本书就不会骂了

  看完后,发现作者挨骂是必然的~但是呢,确实我们要本着包容与自由的态度来看这本书和作者的观点,赞同或者不赞同是我们的事,取决于我们自己,但是作者写出这本书,确实是他的自由。全书确实从头到尾都有一种西方文化的优越感,十章里面每章都能对西方的战争和杀戮找到西方式的解释,并且书中一直强调抛开道德不论,作为东方人,我只能说法律和道德目前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标准。所以这样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政治上有双标。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确实没有尽善尽美的,我个人认为这些问题存在于当下任何国家和政体当中,但是最终方向还是向着人类共同发展和富裕在前进。这么多年我也明白了,理想的社会和国度不可能存在,更加心安理得的做个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相互妥协的国人,终究还是感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人类的幸福是自我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找准自己当下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全书战争历史部分写的很不错,贾教授的枪炮也看过,都有认同,也都有不认同~

  《杀戮与文化》读后感(五):我就打一星

  评论里有人说给这书差评的人都是费拉。像我这种只想给一星的,应该是铁费拉没跑了。

  真的很不喜欢这本书,他其实是在用战争史,对应整个人类史。

  过往的观点都认为,人类的能从猩猩进化成人类,全靠学会使用工具,也就是科技的进步。

  但是本书的作者认为不是哦,他以历史上很多场战争为例,论证其实战争的胜利不是取决于哪一方武器更先进,而是取决于哪一方上层建筑,也就是价值观很先进。

  这个观点倒是没什么,《人类简史》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智人之所以可以从原始物质中脱颖而出,不是因为会用石头打磨工具,而是学会了讲故事。

  但真本书明显没有《人类简史》那么受欢迎是因为例子举的太牵强附会。马其顿的方阵先进不先进?

  亚历山大一死,精神领袖垮了,再先进也没用。最可怕的是,他提出一个观点认为,阿兹特克的弓箭在热带雨林中的作战能力比拥有火器的西班牙殖民者要强,而他们之所输掉战争,是因为他们对羽蛇神的信仰,没有西班牙人对金子的信仰深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杀戮与文化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杀戮  杀戮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美文

 零碎的记忆

    前几天,一位多年未见的刘姓朋友路过n地,与我联系后来到住所。一别多年、又是在异地相遇,自然是特别的高兴。喝酒是东北人加深友情的一种...(展开)

美文

 情同手足的兄弟让我情何以堪

记得那是一个寒风料峭的严冬,生意场上遭遇失败的我想要出去散散心,可思来想去也没有找到好的去处。便无奈的放弃了刚刚做出的决定,继续蜷缩在家里,用酒精来麻醉着那颗支...(展开)

美文

 失一个人,丢一座城

  夏天,我背上行囊,踏上火车,向往着天堂;秋天,我到达天堂,却看着它慢慢荒凉。我曾期待为一个人去守一份情,却因失去一个人,丢了一座城。   夏季的尾声迎来了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