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真理》经典读后感有感

  《真理》是一本由(美)约翰·卡普托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理》精选点评: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蛮久前读的,但不得不说它仍然很有启发。比如truths代替TRUTH的趋势,后现代和现代的分别,言语作为行动的力量。是那种边读想边做笔记的书。若是非要说回忆,这本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世界观。

  ●这本书的翻译,在我短暂的阅读生涯中,荣登最烂翻译之首,简直是惊世骇俗,猪狗不如。连谷歌机翻,都翻得比他好。连小学生都能说通顺的句子,作者也翻得拗口无比,错翻更是比比皆是。这已经不是译者的能力问题了,这就是态度问题。我甚至怀疑,是不是译者想要赚钱又没空,就机翻了一下改吧改吧就交稿了。良心不会痛的吗??编辑不审查的吗???我几乎每读一页,都要骂三次傻逼。译者丢的是整个翻译界的脸——当然可能他也根本没资格进翻译界。 让读者经历了八十一难的译者,向全国人民谢罪吧。 另外,这个译者,疑似是有豆瓣的。

  ●看完这本再看事件比较合适

  ●用一种事件性真理观取代启蒙真理观和后现代真理观,德里达的影响比较明显。

  ●啰嗦啊,3.5星吧。

  ●对于后现代之后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了一个合理的假设,其对于古典宗教观和后现代意识的折中考虑体现了作者的谦逊和保守,但大胆假设真理的相对性,将真理总是推向面对未来的“如临深渊”式的野心,又折射出作者的激进。同时对于西方思想史的概括论述十分适合非专业人士了解。作为小书十分完美

  ●嘴上说真理,骨子里是真诚。

  ●企鹅出品-地铁上的哲学,四本书就这本读的最累了

  ●用表面的清晰来掩饰激进的混乱真理思想。用宗教和哲学作为珍珠链子。

  《真理》读后感(一):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变化的未来

  《真理》这本小书,是继《为什么长大》后该系列读的另一本,后面还有两本《事件》和《自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比《为什么长大》要更加有意思一些,特别是在说奥古斯丁和德里达的故事的时候,虽然始终话语比较绕,但是思路很清楚,读起来也很有趣。再到后来阐述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行方面,说得非常清楚,特别是作者所推崇的后现代行,从理念到方法再到举例说明,逻辑非常清楚。从这里可以看出哲学领域,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史,以及历史、科技、社会发展这些框架下,哲学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当然作为核心理念,随着“事件”的发生,解释学的帮助,暂时性的结论可以算作当前的一定框架假设下的规则,但这也只是通往真理之路的阶段性里程碑而已。所以,这本书的关键在于灌输关于变化是一切活动的必然,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而事件是起到决定现在的未来或者未来的现在的关键。而真理不像启蒙运动中所说的绝对化,它是后现代性的目标,却终究不会达到,但却是未来过程中永恒的变化或是变化的永恒。总之,这本哲学小书写得浅显易懂,非常有趣。

  《真理》读后感(二):《真理》浅述

  Truth→truths 从单数大写变为复数小写。 现代性伴随着真理衰退。 世界的祛魅(马克思·韦伯)截断和裁断真理,已适合理性的尺度。 真理在“重复”地行进中重演。 不要去管真理啊! 真理稳定在宗教恩典里的忏悔和割礼中(奥古斯丁),稳定在生活事件的“祈祷”和解构里(德里达)。 启蒙运动之光让理性伟大乃至疯狂。当然,它也需要批评。 真理不再永恒(哥白尼),从私人的opinion~意见转变到公共的knowledge~知识(勒内·笛卡尔),从不掺杂道德的knowledge~知识转变到遵守法则的reason~理性(伊曼纽尔·康德);从形式分析的reason~理性转到有机综合的concrescere~具体(黑格尔)。 后现代预言家们有他们的洞见。 真理会有于我主观化~“存在”的激情(克尔凯郭尔),会有虚构在路上~“生命”的激情(尼采)。 后现代也会有情景下的真理观。 真理中核心的事件需要关注解释框架(马丁·海德格尔)、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和范式转移(托马斯·库恩)。 真理在未来依旧会重复行进,应该吧?

  《真理》读后感(三):为了知道目的地而走着

  一、

  奥古斯丁:真理是什么?

  康德:是一个与现实隔绝的,普遍成立的框架。

  不是!真理与现实紧密联系。

  黑格尔:历史 克尔凯郭尔:个人 尼采:生命

  不是!真理是复数的。

  海德格尔:用尽可能多的解释逐渐接近真正含义

  语言游戏与范式转换:一个领域即有规则的(游戏)一个范围。领域的规则是这个领域的真理。在领域之内的不断细微调整使之逐渐完善,超出领域、与之对立的则成为新领域。

  无,不要担心单一角度带来的遮蔽,勇敢地做出假设,开始建构。

  有,运用判断力在多个解释中寻找更优,或再作出新的假设。

  行进。

  二、

  同一系列的《为什么长大》与这一本可对照来看。粗略来说,一个是康德以前与康德,一个是康德康德后。关于启蒙运动,人从宗教中出来,不再只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与思想。

  涉及面比《为什么长大》更广,页数增加了60。都可以从中看到由个人体现的历史的步伐,《真理》跨度更大。

  凭内容说,这本书不差于《为什么长大》,但作者叙述的语气,他不断用括弧,写出为了“提神”的笑话,让人印象不佳。4.5。

  三、

  HBO《真探》第一季里面主角拉斯特在摄像头里说了一句话:“生活是一个平面圆(Life is a flat circle)。”

  关于尼采一节时尼采的轮回理论,我们重复地经历一模一样的生命。

  我一直渴望的螺旋上升的生命。

  四、

  判断力?

  《真理》读后感(四):笔记

  1. 康德三大批判的贡献在于,纯粹、实践、判断力批判为真善美各自划定范畴(当然这也是卡托普挑战的“水桶”)。但在划下边界的同时,康德亦为信仰留下地盘,将宗教置于知识、伦理和美学之外,这三者是经验问题(现象),而宗教是超验问题,所以需要被“悬置”起来。个人认为,卡普托认为康德把宗教还原为伦理学,或多或少是有所误读的。

  2. 康德将宗教信仰悬置,最主要的推论基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四组二律背反,(关于时空、基本粒子、自由意志、宇宙成因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律背反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因为这样的无条件的东西是超越人类理性和自身经验的。所以要把无条件者(上帝)不看做是认知对象,而看作是信仰目标。但是这样一来的大问题是——也是卡普托在书中诟病的,信仰被真空了,与生活绝缘了。这也是我自己一直以来的困惑。

  3. 所幸卡普托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路径——那就是德里达所带来的启发。哲学的三次转向,与宗教基本同步。1⃣️中世纪之前本体论:哲学探讨世界本源,经院哲学上帝本体论证明2⃣️启蒙运动之后转向认识论:从笛卡尔开始主客分离(二元对立),而宗教改革恰基于这样的每个人(主体)对上帝(客体)的认知3⃣️后现代转向,哲学称之为语言学转向,阐释的不确定,观测者的不确定(量子真理),德里达所说的上帝的名字是关于“不可能”,宗教是a.相信“不可能的可能性”的存在(超验存在,最终还是存在being),b.对未来可能性的希望,c. 对生活的热爱。由此,或许能打破现代主义的范畴界限,将信仰和生活相互渗透。

  4. 后现代:语言学、阐释学、范式

  5.上帝是一种我们想出的一种表达、歌唱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恩典的感激之情,感激事件给予的幸福。

  《真理》读后感(五):真理是活物,你不能逼得太紧

  从《为什么长大》发现这个“地铁上的哲学”系列,觉得作为一本小书很惊艳也不是很费脑子,而且是企鹅出的,就准备都看看,最近终于断续把四本读完(都是从图书馆借的),然后买了其中齐大神写的《事件》自留。对普通人来说,这是进入哲学思考的四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话题切入点(书名即主题),类似于哲学类的“大家小书”。

  值得一提这系列的封面插画作者是顾湘,就是写《西天》的那位,很有意思的姑娘。

  还有《真理》的译者贝小戎可能也有不少人认识,在三联生活周刊写了若干年书评的那位,三联杂志丛书也给他出了厚厚一本结集,叫《假装读过》。我不知他有没有别的译作,不过看完《真理》是有点失望的。

  《真理》是最后看的,不是最难理解的一本,但是远没有另外三本读起来顺畅,内容本身也让人感到一些拖赘和反复。因为毕竟没有读过原著,不足以评判翻译的信达雅,所以读得磕绊可能也有一半要归结于原作者的行文习惯。

  有一些硬伤(有些单纯是错别字,有些则叫人完全摸不着头脑)觉得需要笔记一下,不枉我这么认真地读完它了(果然书非借不能读呀)。

  疑误汇总:

  114,倒行2,“笛卡尔接着证明了我们队物理世界存在的信念”——“队”应为“对”

  141,倒行3,“他们不是把真理只当作命题和现实之间的符合(命题真理),而是当作现实的本质(本体论真理)以及心灵之光(奥古斯丁)。”——“符合”应为“符号”。

  171,行4,“重要的是内心的纯洁,而不是世界-历史的结果。重要的不是中国历史在绝对穿越时间中的地位,而是我的灵魂的历史,孤独地面对上帝。”——上下文没有任何与中国有关的内容,此处亦非举例而是结论,不知这个“中国”从何而来

  176,行5,“这个名称会让人误以为只有意志叫做‘意志’的东西,而不是许多不断地相互斗争的微型力量。”——第一个“意志”疑为“一种”

  188,倒行6,“但是为什么要跟这种思想得搏斗那么狠?”——应为“但是为什么要跟这种思想搏斗得那么狠?”

  189,行6,“牧羊人象征的最终胜利时接受永恒轮回,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接受无法躲避永恒轮回的循环这一事实。”——“时”应为“是”

  193,行8,“到10世纪末,我们面临着选择纯粹理性造成的疯狂,还是一种有益的、反对它的疯狂。”——疑为“20世纪”,而非纯粹理性尚未出生的“10世纪”

  207,行5,“会弄得更好(当解释得欠当时)或更糟(当解释得比较郁闷或者很勉强)”——“解释得欠当”疑为“解释得当”,不然跟后面岂不是一个意思?

  226,注①,“它解释了为什么宇宙不仅是一个没有质量、以光速移动的粒子场,而是一个由原子、分子、人、星球、恒星等组成的。”——“不仅”配“而是”就罢了,后半句是“一个”什么呢?

  再举例几个绊住我的句子:

  196,“这个时代要感谢旧的启蒙运动的功劳,送了它一块金表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并带来了新鲜血液。”——送了一块金表对旧的启蒙运动表达感谢,并带来了新鲜血液?

  238,“除非我们承认我们真的迷失了,不然我们就无法搜寻。”

  239,“对真理的爱属于后现代情境,不下于它属于早已死去的古希腊人。”

  以上。

  Anyway,这些我挑的毛病并不能掩盖作者和译者的智慧之光,相反我从这套小书中获益匪浅,也正是由于对它们的喜爱,我才认为其中的这一本,本可以更好一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真理》经典读后感有感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有感  有感词条  真理  真理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美文

 我受伤了

 伤害是一种伤,它引起我受伤的感觉,破坏了人精神和肉体的完整。有血从伤口流出来,刺痛的血,无可抑止地流。肉体的伤口可以用自己的手包扎,使血流停止,但精神的伤口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