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巴法纳》是一部由比利·奥古斯特执导,约瑟夫·费因斯 / 黛安·克鲁格 / 丹尼斯·海斯伯特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巴法纳》影评(一):Goodbye, Mr James Grogery
不错,真的是不错的。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友谊。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做好曼德拉的看守,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随时要担忧家人和自己的生命安全。看的时候,看的小心翼翼,深怕一不小心就来一个炸弹,让人神经挺紧张的。强烈推荐看看哈。但是个人觉得还是不是很到位,当然,不是演技问题,而是故事的情节还可以做的更好的。还有改进的地方。
《再见巴法纳》影评(二):监察者和被监察者的友谊?
《窃听风暴》, 《决战尤马镇》。
片中曼德拉的扮演者似乎身形过于高大,音色过于传教化。
有两个疑惑:
1,曼德拉托狱卒把圣诞礼物巧克力转交给曼德拉夫人,这事曝光了。狱中一切顺利,难道是曼德拉夫人出了监狱后自己说出来的?
2,这个狱卒是不是《窃听风暴》里的特工一样,纯属虚构?
《再见巴法纳》影评(三):适度的暴力原则
当詹姆斯质问曼德拉在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中无辜死亡的17个平民时,曼德拉和他的朋友们似乎认为这是为了自由而必须付出的必要代价。于是我在短时间内对曼德拉和他的朋友们感到厌恶。凭什么由他们来决定其他人是否要付出这个代价?!就因为他们的要求是正义的所以所有人必须站在他们一边?就因为这样可以争取多数人的自由?这让我想起了政治课本教给我们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在与恶魔的斗争中,最可怕的结果莫过于消灭了恶魔,然而自己却变成一个更邪恶的恶魔。
这时我想起Surfer对我说的话:“在战争中使用任何残酷或者邪恶的手段都是可以理解的,你应该这么想,这种手段可以使战争尽早结束,这样对人民造成的伤害才最小。”
在逻辑上我是可以理解的。
《再见巴法纳》影评(四):体制内的同情者——《再见巴法纳》观后感
在威权统治之下,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为了生存而选择屈服。电影《再见巴法纳》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上世纪就是年代以前,南非实行的是种族隔离的政策。黑人处于被白人压迫的地位。当然,对于白人民众来说,他们优于黑人的地位是靠向白人的威权政府俯首称臣换来的。在威权体制下,他们的自由和平等同样遭到威胁。他们之所以愿意轻信种族隔离的教条,既源于他们的自私,也源于他们对现状的无力感。可是,在恐惧的大众中并不缺乏斗士。影片的两位男主角便是其中的代表。黑人的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纳尔逊•曼德拉。他很早就开始领导南非黑人的平权运动,被残暴的南非当局长期关押。另一位主角葛瑞格里是白人的代表。他是负责看管曼德拉监狱的一位狱警。最初,他也是轻信南非种族隔离的神话。可是,在同曼德拉的接触中,在对现实进行观察后,他开始改变了自身的观点。他冒着危险到图书馆借阅曼德拉的《自由宪章》,他体谅曼德拉对妻子的情感,而愿意帮曼德拉将巧克力转交给他的妻子。他成了曼德拉的朋友,在体制内尽量给予曼德拉帮助。和曼德拉的伟业相比,葛瑞格里的行动也许是渺小的,但是和其他体制内的人相比,葛瑞格里算是伟大的。因为他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了一颗人道善良的心,在一片谎言中,保持了理性的判断。他没有为了生存而出卖所有的道德,他爱他的家庭,但绝不会为了家庭利益而玷污道德。他是受尽委屈的,他是坚强而原则的。也许多数人无法成为反对体制的斗争者,但是却应该学习一下如何成为体制内的同情者,毕竟,这是道德的最后底线。
《再见巴法纳》影评(五):英雄走好
最近在微博,朋友圈,新闻上多次看到曼德拉先生逝世的消息,对他的伟大生涯只是知其一二的我,便萌发了重温他非生涯故事的欲望。
看完这部电影,有以下几点感想:
1、谈谈最核心的主题吧,历史。
参与历史并且为之奋斗,代价是无可厚非的。今天我们所有的成果:科技,经济,平等,和平的生活……都是先人们用鲜血换来的。让我们继续努力,不要停止这个世界的美好。
2、再谈谈我对女人们的看法。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是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这句话在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曼德拉先生还是Gregroy 他们身后的女人都为他们的奋斗生涯注入了无限的动力。这两位优秀的女性让我非常想找一个的女朋友…………曼德拉的妻子在片中第一次和曼德拉见面的时候说:when I merried you,I know I was marrying the struggle. 瞬间感慨:如此极品的女人上哪找啊?!
相比之下,Gregroy的妻子就稍微弱一点了,自从Gregroy担任了看管曼德拉的重任以后,她的怨言延绵不绝,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错,女人嘛,大部分都是只是想图个安稳的生活。Gregroy也表现得非常顾家,作为一个父亲,一家之主,我觉得他已经很称职了。在最后Gregroy的儿子出车祸以后,Gregroy妻子的表现让我再度发觉女人在男人生命中的重要性,每当男人遇到自己抵挡不住的挫折的时候,女人往往能够给他满血复活的奶力,好像挺多动画片也是这样的。
其他想法一下想不起来了,可能是没吃早餐有点饿了,去吃早餐了……
《再见巴法纳》影评(六):聚焦曼德拉不如记住巴法纳
巴法纳和曼德拉没有关系。如果一定要牵扯,那他们都是南非人,都是黑人。
巴法纳是格里戈利儿时的伙伴。他教会格里戈利说他们的语言和一种特别的格斗术。格里戈利因为语言的优势成为看守曼德拉及其同志的不二人选。在曼德拉漫长的将近三十年的监狱岁月里,格里戈利成为一个重要的,无法置外的角色,并最终存有超乎友谊的情感。
对于历史剧的喜爱,让我足以一口气看完整部影片,并且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总体非常满意。影片的名字没有愚蠢到用《再见,曼德拉》这样直白得没有丝毫优点的名字。巴法纳对于格里戈利和其他不希望看到不平等对待,无法忍受非人性待遇的人们来说,是一个生活在他们内心的闪光点。格里戈利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宣扬平等,追求自由的人,他也曾经是一个对黑人囚犯非常不客气的无名狱卒。依靠他的语言优势,让曼德拉处于当时南非政府的严密控制下。真正让他觉醒的一刻,我相信是她女儿的疑问。他们那天在大街上亲眼看到警察粗暴地逮捕没有证件的黑人,并强行把一个母亲和一个婴儿分开。她的女儿娜塔莎吓坏了,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警察有权力把一个母亲和她的孩子分开,而他的父亲却还无动于衷。
和巴法纳在一起的生活开始浮现,格里戈利打开盒子里珍藏的巴法纳从给他的礼物,他的内心在动摇。他为了正确认识曼德拉及其族人偷取了当时严禁查阅的《自由宪章》。那并不是一张扬言要将白人赶尽杀绝的文件,而是要追求一个自由而友好的国家。格里戈利相信,他和他的孩子将来会和他儿时一样,可以和另一个巴法纳友好相处。
很多历史影片都着重描写历史,诸如曼德拉这样的角色,他们喜欢渲染这个历史人物的让人窒息的人格魅力。事实上,无论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只是跟着无法停止前进的历史之轮。对于一个庞大的历史,一个无法预测纵深的时间概念,放弃个人而更多地将笔墨用在人性和必然的趋势上,显然要高明很多。
《再见巴法纳》影评(七):再见 巴法纳
这是一部电影,在我的硬盘里应该放了一年,一直没有去理会,以致忘记了为什么会下载他。
今天早上很无聊的点开他,其实是为了给硬盘腾地方而已。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真的好喜欢。
两届奥斯卡得主的大作,一部关于伟人的作品,应该值得大家看看。
曼德拉在我的记忆里,仅仅就是在监狱里呆了20多年的一位为了南非种族隔离政策抗争的人,一个如拉甘地一样的斗士;是那个南非第一任民选总统,是那个为南非获得2010年世界杯主办权的人。
然而看了电影,让我更加深刻的知道了那个被关在美丽的可以作桌面背景的罗宾岛监狱里18年,久久站在46664号囚室里留给你宽大坚毅背影的人。
电影让你可以感知南非当年种族隔离政策的黑暗,让你看到这位伟人的人格魅力。
于是,我不禁突然想起BEYOND的<<光辉岁月>>,对他的仰慕倍填万分。
摘录一段,献给伟大的曼德拉。
在狱中,曼德拉成为全球焦点,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遍及全世界。1981年,1万余名法国人联名向南非驻法使馆发出请愿书,要求释放曼德拉;1982年,全球53个国家的2000名市长又为曼德拉的获释而签名请愿;1983年,英国78名议员发表联合声明,50多个城市市长在伦敦盛装游行,要求英国首相向南非施加压力,恢复曼德拉自由。如此人缘无人能及,难怪有人称曼德拉为“全球总统”。
《再见巴法纳》影评(八):再见曼德拉
昨天看了这个人物传记的电影,刚出影院就听到众影迷正激烈讨论,然而看同一部电影,听他们讨论的结果,你都怀疑他们真的是看的一部电影吗,真的完全一样吗?感觉怎么相差这么多。一个姑娘说,我觉得太无聊了,曼德拉在监狱里坐着坐着牢,出来后就当总统了,毫无剧情可言。而一个男生坚决反对,我都看哭了,真很感人啊。
我想说,我是觉得这个电影的确片面写,没有把曼德拉这个伟人的事迹叙述清楚,只是从他在监狱里的30年仍然坚守自己的梦想、心比石坚来反应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妻子的入狱,儿子的丧生,更加的激起他为全南非争取自由争取平等的斗志,他没有因个人的荣辱而放弃,反而更让他看清现实,一旦他妥协,他是能得到片刻自由,然而他的子孙,他的人民,他的种族,仍然处于低等,仍然没有尊严,而这自由也是披着面纱的,它的下面掩饰着黑人被不平等对待的事实。
曼德拉也影响了很多人,电影中着重描写了他对葛瑞格的影响。葛瑞格是个从小生活在白人底层的人,他从小身边就没有朋友,唯一和他玩的是个黑人。虽然这是他的玩伴,但是这段美好的童年却遭到了别的白人的蔑视,这个剧情有点像追风筝的人了,这段记忆虽然温暖,他却不敢大声承认。文中一样反应贫穷也是没有自由的,就像继承者一样,他的孩子仍然会继承贫穷,然而,曼德拉却改变了他的思想,他不要生下来就有的烙印,他也要尊严。当少校激怒他,他可以潇洒辞职,他也让子女受到高等教育,而不是重复他们的生活。他是幸运的,他的妻子是爱他的,至始至终都陪他度过那段艰辛岁月。他的妻子对黑人的态度,也慢慢改变。这也是曼德拉影响世界的反映吧。本来南非在白人专权的统治下,白人就被灌输思想黑人是野人,是恐怖分子,虽然他们也知道自己对黑人残忍,但是他们认为是正当防卫,而后来,才发现曼德拉的自由宣言才是大家都想要的生活,自由平等,和谐共处。
电影中的细节要慢慢去体会,因为这是跨越几十年的历史,导演也是用心独特,从小视角反应大世界,但是我还是觉得把曼德拉未入狱之前为争取自由而奋斗的那段历史反应下来剧情会更加饱满,曼德拉的形象也会更加生动具体。
伟人一路走好,你影响了世界,你的自由宣言里的和谐世界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希望大家能够真的自由。
《再见巴法纳》影评(九):对历史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
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说曼德拉能在监狱这么长时间还活着,说明当时的南非政府还是很“仁慈”的。但看过《再见巴法纳》,我就有了另外的看法。电影是从一个监狱看守兼翻译的军官的视角去展开的,描述了曼德位在监狱的生活与斗争,同时也把当局的种种伎俩展示出来,从接听一个电话,就可让他仅有的儿子葬身车祸;从他夫人 的对外活动可以镇压一次运动等等。特别是统治者、白人对黑人内心的看不起,种族歧视特别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白人监狱官能转变观念就显得格外不容易,被领导、同事非议,亲人不理解,去支持一个黑人,需要多大的勇气,可能当社会一团漆黑时、一群叫不醒的人时,总有那么几个唯吾独醒者,充当时代的英雄。
我特别敬佩这样的人,不为个人的得失甚至牺牲生命,也耻于自己苟活在世上,碌碌无为。
《再见巴法纳》影评(十):信仰何在
好久没有看电影了,来总结下最近看的一部电影。
本片是南非总统、黑人领袖尼尔逊曼德拉的传记电影。bafana是南非部落土语中“朋友”的意思。
本片根据白人狱警格雷格里的回忆录改编而成,格雷格里原来看不起黑人,但在与曼德拉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白人与犯下的罪恶,freedom一词的含义,到后期积极投身于黑人解放运动,直到曼德拉被释放,当选第一届全民选举总统。
从这片我们看到了正义与信仰的力量 。
以前到国外的时候,人家总是会问,你们中国人有信仰吗?中国人有宗教吗?
以往遇到这个问题,我都很难回答,中国人确实没有普遍性,全国性信仰的宗教。
至于信仰呢,原来是有的,但经过文化大革命和商品经济的洗礼之后,恐怕就剩下拜物教了,那么我们未来的信仰将会是什么呢?
我所期望的现代中国人的信仰应该是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重建传统,即儒家所谓的“仁”,我们所谓的“正道”。没有宗教并不等于没有信仰,因此一些教众也不要看不起我们这些普通人,把我们当成是没有信仰的一批人。
曼德拉我不是特别熟悉,依稀中有印象好像他和南非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共同荣获的诺贝尔和平奖。除了南非曼德拉、波兰瓦文萨这样大家公认的英雄之外,他们的对手,或者说当时不得不站在他们对面的这些人我们也应该尊敬,从某个程度来说,正是他们的妥协、努力与合谋才让人类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像这种人也应该获得大家的尊重,一如戈尔巴乔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样。
每一位民族解放或种族解放的英雄都有他的豪言壮语,让人们记住,鼓励人们前行,如martin luther king 的i have a dream,曼德拉在就职典礼中的一段演讲十分精彩。
其实这段演讲也不是他原创的,我曾经在《打造高绩效团队》的电影欣赏中曾经引用过,"coach carter"这部电影中,卡特教练一直向克鲁斯问一个问题,what is your deepest fear?
克鲁斯在经历了一表哥贩毒被杀,学习成绩不能达到要求而停赛之后成熟了,不管校方关闭体育馆的禁令在体育馆和所有篮球队队员一直自习的时候,站起来回答了卡特教练,而这段话就是曼德拉总统在总统就职典礼中所发表的,
Our deepest fear is not that we are inadequate.
Our deepest fear is that we are powerful beyond measure.
It is our light, not our darkness, that most frightens us.
We ask ourselves, who am I to be brilliant, gorgeous, talented and fabulous?
Actually, who are you not to be?
You are a child of God.
Your playing small does not serve the world.
There is nothing enlightened about shrinking so that other people won’t feel insecure about you.
We were born to manifest the glory of God that is within us.
It’s not just in some of us; it’s in everyone.
And as we let our own light shine,
We unconsciously give other people permission to do the same,
As we are liberated from our own fear,
Our presence automatically liberates others, let your light shine…
我不自量力翻译了一下,毕竟不是中文系与英文系的,也没做过翻译,难免辞不达意:
我们最怕的不是别人看不起我们, 我们最怕的是我们的前途无量, 我们真正怕的是我们光明的一面, 不是我们阴暗的一面。随波逐流一世徒劳, 没有努力就不会有成就, 你身边的人会因此而为你自豪, 我们都是前途无量, 不只是我们, 所有人都一样, 让我们发挥潜能, 我们身边的人自然而然的效仿, 让我们自己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我们的行为也能让他人解脱。
这段文字其实来自美国作家Marianne Williamson的一部小说,名曰:“Return to Love ”
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这一段英文背诵下来,窃喜,以后再遇到外国MM的时候,可以若无其事地陷入沉思,嘴里喃喃地吐出这样一段话,这是什么境界?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之中,安迪终于越狱成功之后,背对镜头,面朝大海,问道:“你知道墨西哥人怎么形容太平洋吗?”。
http://huangguo.blogbus.com/logs/10653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