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民国》是一本由黄强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趣民国》读后感(一):为黑白色的民国着以色彩,却形神俱散而遗憾
本书从衣食住行娱情作为线索写起
食与衣在散落的概介中穿插着从封建走向民主的变迁,但主旨并不明确,只能由读者自行推想。
住从建、购、租写起,然只停留在描摹并没有体现民国文化精英们的居住观,实在浅显无感。
至于行、娱完全是停留在教科书似的铺陈罗列上。
情,本抱着期待去读,然略有失望。
整书似描摹文人在民国时期的状态,但谈不上精英。恰可说略片面,缺乏观点。只能说将曾黑白无趣的民国略施水彩…
《趣民国》读后感(二):是真名士自风流
文/丽丽
民国,一个在今人看来颇具传奇色彩的年代。那时有才子佳人,有名士大儒,有宋氏三姐妹,有“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那时有革命者、有百乐门、有窈窕多姿的名媛、有别具一格的文化。
一直以来,都是那个时代的拥趸,但每次提起所能说得出的,无非是平日喜欢看的那几位名人,几件趣事和挥之不去的旗袍印象和中山装。若说对那个时代有哪些真正的了解,或系统的认知则只能用“一只半解”来形容了。
《民国趣》相较之下,应该算是一本系统性和趣味性都比较强的书吧!先从语言风格上说,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能让人在读的过程中,有畅快淋漓的喜悦感。
从内容上说,书中可谓包罗了民国时期的方方面面,从吃、穿、用、度,到琴、棋、书、画,雅闻情事,面面俱道。很难想象,全书296页的内容能够拥有如此大信息量,但作者真的做到了。虽然每读一篇都觉还不够、还应该再多一些、还想再多知道一些,但这并非是一本学术书籍,因此点到即止也别有风味儿。
在本书中,很多知识是比较适合像我这样的“初学者”的。所谓初学,就是指对方方面面都感兴趣,但对方方面面并不需要太过精深,只要了解、懂得就好。像书中关于美食、关于穿衣、关于居住、关于出行、关于娱乐、关于情爱等内容的描述都涉猎全面,让读者可以通过名人的一些趣闻逸事、习性爱好,更细致的了解那个时期的生活细节。如果说,北宋的《清明上河图》,是以绘画的形式对北宋晚期的都市生活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包括经济状况、城乡关系、民俗风情.….那么,《民国趣》则是以文字的形式,向读者展示的关于民国大家们生活各方面的点点滴滴。
读过此书,发现作者是极其用心的。书中故事的很多细节描述透露出研究者的专业素养,比如:“一个直径47厘米的白瓷圆盘”、“脖子上围着一条格子围巾,襟口、袖口处都绣着一朵花”、“4尺12元,5尺18元”……都能让读者在这些具体、翔实的描述背后,看到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文风貌与别有风情的另种味道。
所以在这里感谢作者黄强老师,希望老师能多出好书、精品书,让我们这些读者能有更多的精神愉悦。
读《趣民国》
文/方木鱼
民国,指的是从清朝灭亡至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具体年份则是1912到1949年这几十年。
关于民国,似乎谁都能说上几句,谁都能仰望凭吊一番。画家陈丹青喜欢用一个词来代表他想象中的民国:民国范。民国热没完没了,从一件旗袍的一道滚边,到一道宫廷菜的一味佐料,从文人墨客的一言一行到名媛佳丽的一举手一投足,仿佛,那个战乱不平的年代在100年之后看来却是如此熠熠生辉。
作者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在自序的开篇第一句,作者黄强先生便如是说:民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时代,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时代。这句评价,可谓中肯。
黄强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民国经济、文化研究,是一位学术上的老前辈。我和他在网上有过一番短暂的交流,从这只言片语的交流之中,我能感觉得出,黄老先生是个涵养和学术功底都很深厚的人。他说他曾经到过我所在的这座北方小城,是来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金瓶梅学术会议,当然,那次的会议主题也无须讳言,因为地域文化的关系,倒也无可厚非。
在这本《趣民国》的扉页上,黄强老先生给我题字说:王刚先生教正。这个教字让我诚惶诚恐。一个六零后的老者让一个八零后的矛头小伙子,晚辈后生教正,这让我如何敢当。
读这本《趣民国》的时候,正逢我刚刚读完《林徽因和她的朋友圈》,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出现在不同的书里,还真有种“他书遇故知”的感觉。全书分为饮食、穿衣、居住、娱乐、情爱几个部分。仅以饮食为例,又有饕餮、文人和美食、下馆子、老字号、招牌菜、泡茶馆等多个部分。再以泡茶馆为例,作者又详述了民国时期昆明的茶馆、上海的茶楼、北京大碗茶、南京老茶馆、江南坐茶馆、茶馆的美食等部分。而其他部分莫不是如此精心安排,让人随便从哪一页掀开,都不愿意把书本放下。从这些精细的描写中,可以充分领略到作者占有资料之详细,条分缕析之缜密。作者的学术功底之深厚,可见一般。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一味沉浸在故纸堆中,将这本民国旧事写得晦涩难懂,恰恰相反,正如书的题目,反倒突出了一个“趣”字,想必生活中的黄老先生应该也是一个老顽童似的有趣之人吧。
恰如作者所说,民国,离我们似近似远,如佳人穿着旗袍款款而来,风韵无尽……
那些民国控们又怎么能错过本书呢?
《趣民国》读后感(四):给我一张“好奇号”车票——《趣民国》的意义(古十九)
星球虽然可以被杠杆撬动,却是由好奇心推动。
我们不仅“欲知后事如何”,同样“欲知前事”。最近的“前事”发生在民国,短短三十多年间,国运、人世颠沛,这是背负数千年包袱沉重地起舞的年代,也是无依无傍赤手空拳打拼的时机,如同各种洋流交汇的地带,渔获尤其丰富,捕鱼者也甚众。关于那些年、那些人的日常风貌,我们引颈回眸隔窗窥看,却半明半昧,只能臆想估测。
写《趣民国》的黄强是一位“侦探”先生,为万千好奇者担当大任,潜身返回寻求真相。他搜罗证据的方法很聪明——文人的传记、轶事、日记、作品。民国又是最后一个盛产名士的时代,有关他们的传说不绝如缕。研究者进入书页守株待兔,当民国人物侃侃而谈、叙事正酣时,出手将镜头定格、画面放大、去除噪点,真相的蛛丝马迹便手到擒来。黄强在这些文本的桃花源中默默游历之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返。
做聪明事,却要下“笨”功夫——要知道,文人们只爱写自己的行事和心事,他们是顶顶散漫的史家,透露的消息也只是片言只字。至于已有的民国札记,也要么是纪传式笔谈,或仅专详一项。而黄强竟能到80来种文人书籍里去爬梳剔抉,看遍海量的词章,也许才能求得一枚金针。最后硬是从广漫杂沓的字里行间扫出了一笸箩珠玉。
最早读到的一本黄强著作,是关于“文人置业”的。他打开了阅读的新趣暗道,教我在阅读中另开新目:不止步于正文主旨,还可别有用心,一边前行,一边分心看路旁风景——当时社会生活现象的大观细貌。但我们只能零星获取文人们在作品中呈现的生活片麟,而《趣民国》则铺排开来,合情合理地描摹了较为完整的民国日常生活图卷。
证据有了,还要有逻辑推理,更要有呈堂证供的表达技巧,要打动、要说服,否则,旁听者要提前退场了。《趣民国》又使上了“巧”劲儿——它常常以“有一天”开启一个话题,有时甚至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这就是讲故事的架势了。石评梅与闺蜜们的一场游历,便是诗意烂漫的一程,清新得仿佛少女日记。原来鲁迅的饮食口味是这样,想想倒也真与大先生的性情吻合。看到郁达夫为给爱人买房的种种辛劳,不觉叫人苦笑又唏嘘,就算是乱世儿女的惊世之恋,用房屋安置爱情的桥段也未能免俗呐。
黄强先生是服饰文化史学者,每逢古装戏上映,便有媒体争相邀请去“挑剔”剧中人物的服饰是否合乎史实。《趣民国》也是一部在纸上搬演的是民国风俗人情大戏,主演是民国的诸位大佬名媛。这出戏的一衣一饰,道具布景,贴切历史的准确率理应相当高,挑不出毛病。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替古人遗憾,假如他们能看到今日影视剧所再现的旧时生活,大概会为满屏BUG掩口胡卢而笑。然后,我们是否能替后代松口气?如今这铺天盖地的资讯,亦步亦趋、事无巨细地记载了我们的种种轨迹,他们了解我们,不用再驱遣“好奇号”专列了吧。
(古十九)
《趣民国》读后感(五):《趣民国》—一部尤有民国余韵的南京风俗长卷
南京的盛名,即使是没有亲眼见过其景致的人,也不乏相关的文学、地理方面的知识—毕竟是六朝古都,特别是在距今较近的民国时期,又曾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见证了一场彻底的的沧桑遍历,在“去旧”和“布新”中一步步探索,更能勾起人的好奇。而对于本身居住在这座民国遗迹较多城市的人来说,每日的闲暇想来更是自有一番惬意,毕竟,俯拾尽皆清味故事,顾望俱为名士逸闻,只在茶余饭后同人闲谈漏出数句旧时见闻,也是别样的风致消遣。所以,去南京时且请务必带上这本书--就像一位本地的朋友时时随行身畔,一路娓娓道来。
书中依照民国人物日常生活细节,分为食、衣、住、行、娱、情六个部分。甫读开头的饮食部分,个人的观后经验是:千万别在晚上吃完饭后阅读,因为看罢诸多美食的食材、典故,就足以让人心旌摇曳,食指大动了。尤其是名菜馆马兴祥的招牌菜“美人肝”的创造过程,颇有趣味,正像本书留给我的印象—胸中自有丘壑,冷眼注目过,心中掂掇过,适逢其时,才会在动念的一刻,及时选取本是厨余之物的鸭胰脏等物,通过妙手的烹制,既保留其本色的雪白无暇,又能让人品出匠心制作后的肥美滋味以飨顾客,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正如黄强老师这样的有心人拾摭珠玑,经过精心比照裁剪,去浮取精,带人步步走向那段易逝却难忘的光阴。
衣饰部分,则多方面的介绍了民国时期在南京活跃一时的不同人物,喜欢依据各自身份选取尽量能代表各自身份地位的服饰,自显风情气质的同时,还举出骨子里始终保持对传统文化喜爱的宋氏姐妹对旗袍的爱好为例,顺带“科普”旗袍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些有过留洋经历的教授对西服和皮鞋的执着;解决住房方面,在任何年代确实都是个难题。但是,能省下留洋的官费,给父亲买一栋别墅作为不能陪伴在父亲身边陪伴尽孝的礼物,这种“居易”与否的气魄恐怕也就是大学问家陈寅恪先生才能轻松破解;出行部分,极为详尽的摘取了史实资料的同时,还援引了鲁迅先生回乡的一路经历,也很有《围城》里方鸿渐等人那次尴尬旅行的意味,与今日的南京正有天壤之别;娱乐、情感部分,则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篇章了,偶尔在其中翻阅到久已知名、对其个人经历却不甚了了的名人趣味经历,甚至能偶尔推动自己对他们其它行为、作品的理解也不失为一件美事--因为张伯驹先生的义举,展子虔的《游春图》在我心中可绝不仅仅只是一幅名画那么简单了;而且也第一次知道了,张先生作为名票竟然比有“冬皇”之称的孟小冬学得的余派戏曲还多,堪称一绝。
书中让我最为难忘的部分,还是饮食部分“泡茶馆”一章中体现的一种时代变迁。茶馆本就是三教九流汇聚之地,在北京能就它的兴衰写出一部不朽巨作,在南京它则成为了西南联大师生们的第二课堂--虽然是特殊时期才会出现的独一无二的景象,但是明显也增进了众师生接触社会、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时隔多年,在字里行间仍旧恍如能亲眼见到那些曾据桌苦读的学子,围桌畅谈的教授们。至今,这种雅素风致虽尚有遗风,却挡不住时代的脚步渐渐加快,以后只怕再难遇见。
读《趣民国》,思民国趣。书勘城史,史为城基。再难忘记书中那个菁华纷纭的时代,再不能忘记一座尤有民国余韵的南京城。
《趣民国》读后感(六):一场时间与空间的穿越
长马褂、旗袍;南京的盐水鸭、北京的大碗茶;北京的黄包车、南京的人力车;北京的四合院、西南联大宿舍;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林徽因这些是我对民国所有的最初的认识。我也曾经狭隘的认为民国时期的生活状况就是文人雅士喝茶聊天、写作办报,穿衣打扮,看戏听曲。今天有幸读了黄强老师的《趣民国》带我走进了热闹非凡、不一样的的民国时代。
在本书中作者从吃饭、穿衣、出行、住房、娱乐、情感等六个方面讲述生活中的琐事,讲述民国时期文人雅士的生活百态,情从而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现如今,中国的菜肴根据风味地域饮食习惯的不同分为八大菜系,有几种菜系是现代人不断研究与创新出来的,而湘菜和川菜在民国已经兴起,很多文人雅士对吃的研究得以流传下来很多有关菜系的趣闻。画家张大千、剧作家吴白陶对川菜的钟爱,梁实秋钟爱烤羊肉,鲁迅偏爱山东馆子广和居。跟着作者笔下描写的一道道菜肴,一家家小馆读下去,不仅垂涎欲滴。颇想走进去点一道“美人肝”、“东安鸡”,最后来一碗养生美龄粥。饭后再走进南京的老茶馆,一杯清茶、一碟广式小点心品茗听戏或是写文批改作业好不快活。
对于民国时期的服饰,我仅限于对张爱玲以“奇装炫人”和“生活是一件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蚤子”的认识,那个时代的女装也许就是修身的旗袍和宽大的袍子,男装只有长衫马褂。读黄强老师的《趣民国》犹如走进了一个时尚之都,名媛的长短旗袍、泳装、义乳、教授文人的礼帽、中山装、西服,而且连女学生的校服都是那么美。读下来真真是经历了一场时装走秀,不由得敬佩作者描写的生动形象。
中学时候读《骆驼祥子》很是同情生活在民国时期底层黄包车车夫的悲惨生活,而这篇文章也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出行方式。在这本书里,作者还详细介绍了民国时期北京、南京的市内与远郊出行方式,介绍了上海与北京的第一辆电车。每次去前门大栅栏都可以看到一辆电车运送观光游人,却从来没有坐过。那天在前门附近的咖啡馆里读到北京民国时期的电车这一节,于是一时兴起拉上同伴坐上了前门的那辆仿民国时期的法式电车。由于常居在北京,如果不是读了《趣民国》这本书,也许也就没有了乘坐的念头。
北京的房价一涨再涨,在北京购一小屋已经不是当下白领所能负担的起的事情了。即使有父母帮衬,那也得节衣缩食一降再降生活质量才行吧,而购屋的初衷也恰是为了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好似是一个相悖的理论,所以租房在当下也很流行,住不习惯了还可以寻找另外的住处,但是也有辗转搬家的辛苦。买房租房在民国就是一种时下流行的现象了,鲁迅在民国时期花3855块购买了八道湾的住宅,而3855块不仅仅是房屋款,还有佣金,也就是现代的中介费用。在民国时期不是人人都有资本购买房产的,当时国难当头,战乱不断,一些文人雅士因为战争所需或者囊中羞涩也会选择租住在学校宿舍或者校外租房。
民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的文人雅士,科学先锋,这些名人在自己的领域之外也有一定的休闲爱好,有爱音乐的科学家钱学森,爱谱曲的地质学家,爱下棋的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等等作者通过一件平常趣事来描写民国时期的雅。除了雅之外还有接地气的俗,如斗蟋蟀,遛狗,斗鸡放风筝。如一副民国时期的生活画卷,让人不禁想要去感受一下。
看电影《黄金时代》被萧红的不幸婚姻唏嘘不已,特立独行,自由的追求梦想与爱情。民国时期的人们受新思潮的影响,文人雅士都很注重思想与自我解放,于是就出现了丁玲、冯雪峰、胡也频的三人行,胡适与曹诚英的婚外情,冯玉祥的征婚等不寻常的经历。跟着黄强老师的书,犹如穿越到了民国时期那个国难当头下南京、北京、上海的生活中,领略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