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是一部由Grigori Kozintsev执导,Nikolai Cherkasov / Yuri Tolubeyev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堂吉诃德》影评(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想不到,先大概记录一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女主是个美丽安静的妇人,美丽的程度是每每出门都能引起全城无论男人女人的瞩目。女人们对她流言蜚语,男人们也是口出不逊,但是更想得到她。女主人公最后因为人们的排挤连食物都无法获得,选择了与入侵城内的德国士兵为伍,战争结束后被女人们拖到广场辱骂殴打,却没有人出手阻止。当时的想法就是“美丽是被嫉妒的,是有原罪的。”人们会不自觉的去破坏毁灭它。
堂吉诃德也给我这么个感觉,但对象不是美丽,而是理想。
以前曾经听说过堂吉诃德这四个字,却完全不知道这四个字是什么东东。“六一”儿童节这天,妈妈给我买了这本书作礼物,我一下被书里的内容吸引住了。 这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斯提的一部游侠骑士小说。翻开书刚刚看了一点,忍不住就想笑。 堂吉诃德原来是位乡绅,过着自在的生活,可他对骑士小说很着迷,甚至卖地买书。看得多了,他也想去做游侠骑士,从而干出了一系列荒唐事。 看到此处,我觉得他放着舒适的生活不过,偏偏去过危险的游侠生活,却实是一个地道的疯子啊! 他后来一厢情愿的认挤奶姑娘为情人,骑上弱不禁风的瘦马罗西南多,带上侍从潘桑,“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此时,我觉的他还是个疯子。 他勇斗风车,除暴安良,干出很多不可思议的荒唐事,面对人们的嘲弄,他依然抬起高贵的头。 对!无论什么时候,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想这大概就是《堂吉诃德》这部电影的真谛吧!
《堂吉诃德》影评(三):这是我见过最悲伤的故事
在教室里跟很多人一起看,后排不断爆笑。
有一些功课是必修的。比如这样的名著,年少的我总觉得没有必要去读去看,现在很庆幸,还好从前没看过。明白一些事,是需要年龄,需要伤害的。
其间哭了多次。我想应该把那些让自己哭过的书啊碟啊歌啊都列出来,想哭的时候能用得着。我想哭的时候太多了。
这样的片子让我去原谅一些人,比如自己。顽固地去坚持,也许是每个人都有的本能。只是后来,有人开始压抑这样的本能,如此而已。生存规定了很多事,所以总有人跟我说,以后工作了我不会再像现在这么快乐。纯粹简单的快乐。
不知道该说什么。片子快结束的时候,我忽然想给他一个拥抱。这世上很多人可以得过且过,很多人可以继续无聊地生活。可有些人,他们就那样吧,你能说什么呢?看着他,再次苍白脆弱地笑?
据说书里的大结局是唐跟外甥女说不要再看骑士小说,也不许嫁给看骑士小说的人了。这有什么关系。有些东西,是说灭就灭得了的么。
《堂吉诃德》影评(四):疯癫之下 满目疮痍
应该是第一次看年代如此久远的黑白片。在大片充斥的时代里,看完这样一部电影也得要一定的耐心吧。
没有字幕的国语版。印象中,我对国语化的外语片一般都没有什么好感,生搬硬套的翻译加上配音人刻板的套作,总是与原片差了些距离,少了几分原版的味道。但看完后,竟觉得部分配音与片中的人物形象如此符合:放羊的孩子、被流放的罪犯、城堡里的妇人、公爵,以及围观的被蒙蔽双眼愚昧的群众。嬉闹起哄的叫喊、反咬一口的嘴脸,亦或是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配音不那么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充满小市民口吻的语气,在电视画面相对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声音来表现的淋漓尽致。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条状态,说“大部分人走的路才是最难走的路”,配图是一张很早看过的图片,一群人挤电梯与一个人走宽阔的楼梯做对比。放到电影里,挤电梯的大部分人就是片中的“正常人”,而骑士(就如主人公一样,我也喜欢骑士这个称呼)是那个独自走宽阔楼梯的行人。可是影片中,这条路一点都不好走,他要尝尽世人的羞辱与异样的眼光,最终不得不妥协、幡然醒悟。而唯一好走的,是他心里的路,在离开城堡时他欣喜不已,告诉桑丘“我们自由了!”但是,当他以为的自由,在不理解的人群中成为异类。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时,却也不是自由。绝对理想化的观念是骑士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溃败的缘由。整个故事就像是个圈,留给读者的思考永远没有答案。
除去主人公,桑丘也是故事的重要组成,可以说没有桑丘、这部小说不会有这么完整。他像是陪衬,也是对比。起初为了总督的职位毅然上路,他没有大报复,他只想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总督。一路的冒险中,荒诞、可悲、可喜、似真似假各种各样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改变着骑士的思想,也改变着桑丘。个人觉得桑丘比骑士能看懂时态看清冷暖,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情商比骑士高。荣华富贵没有蒙蔽他的眼睛,可贵之处更在于,桑丘的不离不弃,忠诚敦厚。他是仆人,更是骑士一路上心灵依靠的对象。骨子里的朴实使他在如愿当上总督后更加努力为百姓办事,而说走就走的洒脱是骑士的希望,更像是整个故事留下的希望的种子:骑士的努力拯救不了人类,但骨子里的真善美却不会被愚昧掩埋。
读书少,见识短,对这样的世界名著没有多深刻的见解,只是在耐心看完一部电影后,写下片刻的感受。
而且是加急赶制的作业一篇~~
《堂吉诃德》影评(五):世间太傻 而你是天才
世间太傻而你是天才
旁人话你悲哀
不过在你眼中清醒才悲哀
繁忙才悲哀
常人难道比疯子更可爱
这是一首写给精神病患者的歌里面的一段歌词,在看完电影《堂吉诃德》后,这几句歌词一直环绕在我心中。我在想:堂吉诃德是喜剧吗?尽管剧中堂吉诃德的行为不合时宜,时常被人捉弄,也闹出了许多笑话,可我在看的时候却很少发笑。在家人眼中,他们的老爷被书害了,成天想着去做骑士,行侠仗义。学成归来的医生告诉他:“现在是1605年,早已没有骑士了。”常人想的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这样便足够。可堂吉诃德却总想着这世间还有太多不平等、不自由,还有太多人等着他去解救。他是天真的,是真切的,但是在常人眼中看来确是荒谬的、不切实际的。
我很喜欢这位愁容骑士,暂且先用电影中桑丘给他起的这一外号叫他。在堂吉诃德在西班牙境内行侠仗义时,他遇到了这样几个人:放羊的孩子、被流放的罪犯、城堡里的妇人、公爵。
他救下奴隶主鞭下的放养孩,但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当他与放养孩重遇,他却遭到了对方的责怪,原来在他走之后,奴隶主愈发变本加厉地打他,放养孩认为是这一时的解救害了他。被流放的罪犯用言语来修饰自己的罪行,堂吉诃德信以为真,觉得他们并无过错,要求押送他们的士兵放了这些罪犯,因此还与士兵打了一架。没想到罪犯们获得自由后并没有怀着感恩之情感谢他,而是又把堂吉诃德打了一顿。在这里,罪犯的狡猾与堂吉诃德的天真形成了对比。
当他和桑丘来到一个“城堡”,里面的人像看笑话一样想着法捉弄他们,看他们出丑,同是被捉弄的妇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她说:“瞧你们多么野蛮,你看他,像个孩子一样,他是好人,是个好人!”可惜的是大多数人看到的是他行为的荒诞,没有看到他纯净的内心。再到后来公爵邀请他进城堡,准备看他的笑话作为娱乐,可等他到了那里,他的一言一行并没有显得有多荒谬,他们这才发现眼前的这个人并不是个疯子。恼羞成怒的教士质问堂吉诃德,是谁允许他到处晃来晃去,妖言惑众。堂吉诃德回答他:“除了你的礼拜堂之外,你知道什么?你快到天国去看看吧,谋朝篡位的把尸首当作了阶石,步步高升。贪财的为了钱不惜人命。诽谤者跟毒蛇一样,可以污蔑亲人。我只盼望一件事,人人行善,谁也不再受祸害。”看到这里,谁还能说堂吉诃德是一个疯子?他明明是一位坦荡荡的君子。
讲完堂吉诃德再来讲桑丘,桑丘是堂吉诃德的仆人,当初因为堂吉诃德许诺日后让他做海岛总督而答应与他一同上路。其实我们可以把堂吉诃德看做是“超我”,而桑丘则是堂吉诃德的“本我”,他重眼前能够得到的好处,他是实际的,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忠实、可靠的仆人,在堂吉诃德旁边给了他很多帮助,如果没有他,堂吉诃德不可能走那么远。在行侠仗义的路上,超我与本我不断拉锯,企图找到一个平衡,桑丘劝堂吉诃德回家,是本我对超我的劝说,但是在潜移默化中桑丘也受到了堂吉诃德的影响,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公爵让他当上了总督,他凭借自己的机智在第一天就公正地判了一个案件,当地居民由最初的嘲笑他变为敬佩他,这是凭他自己的能力改变的。当晚,公爵戏弄堂吉诃德不成,下令撤掉桑丘总督的职务。离开时,他告诉面前捉弄过他的官员:“好吧,我走。一个庄稼汉,不会没地方去的,你就没地方去,真是怪。要是宫里把你开除了,你会干什么?当奴才。寄生虫。”他原本是一心想要当上总督的,在当过一日总督后,他也认清了现实,眼前的这些人并非真心,他也能做到对权力毫不留念,说走就走。这也体现了超脱于世的“超我”对“本我”的影响。
堂吉诃德相信自己能够解救苦难中的人,他是真的相信的。但是影片中受他解救的人们并没有真正“获救”。他走之后,放养孩受到更狠的鞭打,罪犯们仍旧没有悔改之心,还会继续犯罪。不公正的秩序、不合理的现象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当他人在傻乎乎的想着改变世界时,你可以不与他们一道,但请你不要嘲笑他们,别去伤害那颗赤子一般的心灵。
最后,我想再把那首歌唱一遍,献给善良的、天真的、真诚的堂吉诃德与质朴的、老实的、忠实的桑丘。
世间太傻而你是天才
旁人话你悲哀
不过在你眼中清醒才悲哀
繁忙才悲哀
常人难道比疯子更可爱
—————————————————————————————
这是一篇作业,如果要引用请豆邮本人~~~谢谢。
《堂吉诃德》影评(六):FIFF14丨DAY3《堂吉诃德》:当西班牙的故事在苏联的土地上开花......
第14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堂吉诃德》,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怀梦之人们面对现实的评价了!
节南山:
理想化的悲剧,总让我想起俄罗斯版的唐璜。
蝠蝠:
圣经或许并非完全可信,信仰自己也是一种活法,国语配音加分不少。
Msanctuary:
给我留下比较深印象的是前苏联的风景。以前看过小说,是很好的改编作品,就是这个时长并不能把小说全部精彩的部分都拍出来。
我们敏熙:
原著小说给我的感觉是西班牙土地上的一件件悲欢离合,而本片在做减法后,将重点突出在堂吉诃德这个理想主义化身的浪漫与悲剧上。
落霞孤鹜秋水天:
唐吉诃德不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小丑,他是真正纯洁高贵的理想主义者,桑丘不是一个小人得志的官迷,他是一个卑微但善良的小人物,理想主义的幻灭愈演愈烈,仅存的一点向往千万不要妄加嘲讽。
非无想非有想:
苏联人拍西班牙,很得精髓,一点儿不违和。难得的不沉闷的名著改编。金句频出。很能感受到堂吉诃德的精神内核!王宫授勋片段极大的讽刺了特权阶级的无趣、势力、片面和狭隘,神来之笔!不错!
布谷卟咕:
彩色宽屏,构图惊艳,正面细腻刻画小人物。堂吉诃德的浪漫骑士精神与苏联广阔沙漠碰撞,用与环境格格不入的盔甲守护信念,不管是在极具异域色彩地域策马扬鞭还是大战风车时的眩晕体验都很有视觉冲击。悲剧人物更多地还是被柔情对待了。
飞檐:
堂吉诃德的原作已成为一种经典符号。癫狂可笑又具备英雄主义情怀的堂吉诃德,几乎能在后世的作品里看到很多对此类人物的再创造。这一版尊重了塞万提斯自己对中世纪骑士背景的执着,竭力还原时代背景。但似乎缺乏一些明暗喻的张力,显得过于笼统直白。
拉拉那个啦啦:
背负名著的压力,挺不容易的。看过几个版本的堂吉诃德,有疯癫的,有特别理想主义的。这个电影里我觉得挺接近原著,唐的眼中时而迷茫时而坚定,总是将目光聚焦在远方的某一处。他被死亡恶作剧戏弄这一段,真的好,格外出彩了。黑色赋予的力量太多了,总之我喜欢。
子夜无人:
对于原著丰厚的体量做了大刀阔斧的取舍,比很多名著改编电影动辄拍三四百分钟、还要面临被大家挑刺拍得不够全的做法要聪明很多,也更是将原作文字精神里最重要的荒诞性放到最大。一个“愁容骑士”的游侠梦,也许到最后只是娱兴世界的小丑,可他直到终点流露的仍然是一张白纸般纯粹、又脆弱的笑容,那种笑到极处浮升上来的悲剧感是让人震颤的。撕毁美丽是暴殄天物,践踏理想是灭顶之灾。
#FIFF14#DAY3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堂吉诃德》影评(七):格里高利•柯静采夫作品《堂吉诃德》观后座谈会纪要
格里高利•柯静采夫作品《堂吉诃德》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5年1月17日(星期六)上午10:45—11:22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格里高利•柯静采夫作品《堂吉诃德》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王犀灵、卢炘、朱卉、马燕鸣、翟仰菰、金爱武、唐福蓉、韩美娣、马惠洁、杜素梅、王玉香(观影者:孙凤凤、章毓苏、马以乐、张征辉、张小平、朱松法、马国君、翁锡良、王月芳、徐树红、姬伯庆、王海燕、周洪泽、陈小芳、庞健、范大茵、姜天鸿、何天华、朱明、朱英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朱 卉
国内上映苏联版宽银幕《堂吉诃德》时,我还在上海读小学六年级或初一年级
范达明:在西班牙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部小说,一是塞万蒂斯的《堂吉诃德》,一是无名氏流浪文学《小癞子》。两部作品改编的影片,在上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都先后引进并由上译国配后全国公映。其中苏联版《堂吉诃德》上映时,我还在上海读小学六年级或初一年级,因为是宽银幕影片,就只在南京路的大光明影院放映,那里离家远,宽银幕票价也贵,就没有看成。《小癞子》改编的影片叫《瞎子领路人》,是西班牙1959年拍摄的黑白片,1964年公映时我已在杭州读美院附中了。后者的流浪小主人公演得极其可爱,我与同学许建斌一起看得津津有味,还连看了两遍。现在《堂吉诃德》有了DVD影碟,还是所谓正版的,但不属于数码修复版,片子质量较勉强;《瞎子领路人》,到今天还未见有光盘出来。如果能弄到,肯定可以在这里放映,与大家分享。下面我们一起来谈谈《堂吉诃德》,请王大姐先来说说。
本片中人物的服装、场景等跟当时我看见书里的插图非常一致
王犀灵:记得我在五六岁的时候就曾见过《堂吉诃德》的小说。本片中人物的服装、场景等跟当时我看见书里的插图非常一致。遗憾的是有些台词翻译得有点偏差,翻译的口语不是很精准。
主人公堂吉诃德,应该听得出来就是由程之配的,他的口音很厚实又有韵味
范达明:影片中有不少段落,出现的仍是俄语对白,缺了国语配音,是否该片当初公映时,是这些段落被剪片的缘故?我们1950年代的社会背景,对于外国影片,哪怕是老大哥苏联拍摄的,也往往要动剪刀;或者是这个版本(还是“博颖”正版的)DVD制作有问题。单就国配的质量来说,本片就是“上译”出品,属经典国配了。主人公堂吉诃德,你们应该听得出来就是由程之配的,他的口音很厚实又有韵味,他在上译的《三剑客》里是做旁白解说的,音质很好,印象一直很深刻。
影片设置的前提是,堂吉诃德迷恋中世纪骑士小说,是一个时代错位的问题
王犀灵:总的来说,影片是以正面的人物形象来刻画堂吉诃德及其仆人的。当然也把他们可笑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范达明:影片设置的前提是,堂吉诃德迷恋中世纪骑士小说,几乎是到了如痴如幻的地步,于是他把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跟书里所描写的事情等同了起来,这里就是一个时代的错位的问题,否则他不会把风车当做巨魔去与之搏斗了。
我联想到鲁迅的《狂人日记》,堂吉诃德的出现是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卢炘:我联想到鲁迅的《狂人日记》,其实我们不需要去嘲笑堂吉诃德这种人物,他的出现,也是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堂吉诃德的理想化的存在合成众力,也是能改变现状与黑暗的
朱卉:我谈点感受。我觉得的堂吉诃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唯美主义者。公爵利用了他的唯美、单纯组织了一场游戏,让他的仆人当上了一个小岛的总督,把他俩玩于掌股之间。片中有一句台词让我很有共鸣:人到老了就应宁静宽容,这样才能获得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像堂吉诃德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也会被大众嘲笑,讽刺他们的单纯、天真。但是这种理想化的存在合成众力,也是能改变现状与黑暗的。
堂吉诃德并非疯子,他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美好的愿望要实现,需要群体群力
马燕鸣:类似堂吉诃德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翟仰菰:我觉得,人有美好的愿望还是需要的;但要实现它,不是仅仅个体的力量,需要群体群力。
金爱武:其实堂吉诃德并非疯子,他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通过他的行为,反过来衬托出其他人的愚昧,比如公爵、小孩子。通过堂的仆人做总督,更坚定了他们的信仰与力量。
唐福蓉:不管什么年代,人的想法都是互通的。诸如对小人物济贫扶穷的美好想法等等,都是一直存在的。
影片揭示了人性有时是很丑恶的,需要制度来规范它
韩美娣:我文化不高,随便说一点。我认为影片揭示了人性有时是很丑恶的,需要制度来规范它。另外,作为个人,光有正义感还是不够的。
苏联拍摄的这部片子,还是比较忠于原著的
范达明:影片有一个重要情节,是公爵接见了堂吉诃德及其仆人桑丘。因为公爵风闻有他俩的传奇故事,他们高高在上,原本就百无聊赖,也有好奇心,就召见他们入宫,目的是想看看究竟,或许还有利用价值。应该说1950年代苏联拍摄的这部片子,还是比较忠于原著的。导演格里高利•柯静采夫在默片时期就是了不得的人物。
堂吉诃德是钻研学问的人,说他正义,是正面人物,是比较夸大了
马惠洁:影片开始展现堂吉诃德的屋子里都是书,说明他是钻研学问的人。说他正义,是正面人物,也是比较夸大了。当然,到影片后面,人们都嘲笑他,也是很可悲的。尤其是说真话的人,反而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这更可悲。
《堂吉诃德》表达了人们对于正义、善良与美好的追求
杜素梅:小说《堂吉诃德》作为名著,表达了人们对于正义、善良与美好的追求。无论从什么年代来说,都能思考这样的问题。发生这样的事情,影片最后的结论是由于人的苦闷引起。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恒庐艺术影吧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也是“堂吉诃德”?
只有整个社会风气都改观了,那些堂吉诃德式的人物才能得到认可
王玉香:影片最深刻的地方,我觉得是与我们现在的现实很一致。比如现实中我们去救人,却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相反,只有得利益的事,统治者和老百姓才都认可。我觉得,只有整个社会风气都改变或改观了,那些堂吉诃德式的人物所做的正义的行为,才能得到认可,否则就都只能是被嘲笑的对象。
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典型
范达明:塞万蒂斯通过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所塑造的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典型。他有“济贫救困、辅助弱小、铲除强暴”的善良心愿并能付诸行动,这属于他具有侠义的骑士精神与富于正义感的一面;另外他也追求美好的爱情,不过是以自己幻想中的杜西妮亚为目标,为此即使面临其他美色的勾引,他都不为所动,这体现了他对于爱情的忠贞不二。这些都是他作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善人在品格上令人肃然起敬的一面。但是他以古代骑士精神为楷模,把幻想与复古当做理想,投身于脱离现实、脱离实际的盲目行动中,这致使他在现实环境中处处碰壁,所以最终他又成为一个失败主义者,这又有他可悲与可笑的一面。不过从影片结局看,堂吉诃德最后是有彻悟的。他原本因与桑丘出游失败而归精神几乎崩溃,差不多要死在病榻上了,然而或许他心灵深处的“善人”的使命感终究没有泯灭,在周围乡亲、邻居和朋友们的关爱与规劝下,他又振作了起来。他听从仆人桑丘给他作的解释:“老爷,害苦您的是谁?是苦闷,这个臭东西,您把它轰走吧,我们一起去周游世界!森林,草原……”桑丘又说:“请您说一句骑士的话,说给我听听吧!在整个世界上没有比我更幸运的了!”于是我们听到堂吉诃德这样说:“我们要不断地战斗,我们一定要活到美好的时代,正义一定能战胜自私和不公道,前进前进,决不要后退!”影片是在经历挫败之后的堂吉诃德带上桑丘,在有了觉悟的基点上重度走向新的征程的远景中结束的。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败而不馁,失败了,倒下了,爬起来,再次出发!这是影片给予我们留下的有希望、有愿景的结局。这显然是一个光明的尾巴。那么,原著作家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的意义在哪里呢?我想,它并不仅仅是以这个人物本身为目的,而是通过主人公的人物命运,通过他与周围现实构成的种种冲突,展示当时时代与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的图画,包括那些现实中的黑暗面。原著小说已成为西班牙也是世界文学不朽的经典。影片把它搬上银幕,不仅是还原了原著的基本精神(如片中来源于原著的精彩台词:受苦的人在大喊救命,享福的人都捂着耳朵/贪财的人为了钱不惜人命,诽谤者跟蛇一样可以污蔑亲人),而且是当时的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这说明,苏联电影在50年代在世界影坛是占据领先地位的。
2015年2月1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