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房客》是一本由[法] 洛朗·托波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怪房客》读后感(一):独立人格的天敌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必须符合某一种生存法则。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规则也相应改变。
一个人能不能独立生存,取决于他是否有独立人格。小说主人公特雷尔科夫斯基属于典型的依赖型人格:为别人活着,将自己的存在价值自降至最低。在剧情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发现,是他自己臆想了这种种迫害:朋友的帮助与嘲笑;前房客的怪异出现;而当特将粪便移到自己楼层门前时,又会让读者多么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同时,在小说结尾,通过看到另一个自己在自己的病床前假装怜悯,来告诉读者主人公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其实是他自己。只有这样的人格特性,才会演绎“他人为地狱”的人间悲剧。
读完本书,不禁想起《局外人》和《月亮与六便士》,人格特症形成鲜明对比。不过这也很好证明了本书塑造人格的成功之处。
《怪房客》读后感(二):在意别人,迷失自我
又一部环形结构的小说,在故事的结尾回到故事的开端,无穷无尽。
主人公特雷尔科夫斯基极度在意别人(尤其是邻居们)的想法,以至于在新租来的公寓里,一步步迷失了自我,最终走向了毁灭。
《怪房客》是托波尔的代表作,也曾被拍成电影。可能是口味不同的缘故,我觉得,惊悚或许谈不上,特雷尔科夫斯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也稍嫌突兀了,在文章第三部分,剧情急转直下,之前的一系列铺垫,也缺乏应有的说服力。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若泽·萨拉马戈的《双生》——更为可信且惊悚万分,尤其是最后那通电话响起:电话的那一头,一个和他一样的声音叫了起来,终于找到了!
无论如何,作为闲暇时光的消遣,《怪房客》还是值得一读的。
《怪房客》读后感(三):谁疯了?
2016.04.27 第一次读
跟着特雷尔科夫斯基的视角不断深入,感觉周遭环境不对。但是他看到的那些东西也太过诡异了吧。渐渐开始怀疑,有问题的到底是谁?邻居?特雷尔科夫斯基?
“他不再去找以前的朋友,他再也不去以前喜欢去的地方。他在消失,一点一点地,被邻居们擦除。他们在他原有人格的位置上画上的,是西蒙娜舒勒鬼魂般的身影。
我必须找回自己!
为什么是他,仅仅是他而不是别人!是什么让他与别人不同?什么是他的参照,他的标签?是什么能让他说:这是我,或者这不是我?他找不到,他不知道。他回想起了童年。受到的侮辱还有想到的注意,但他没有找到独特的地方。”
这段让我想到很早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当时太小,看的也不完整,现在记得的是残片的残片。
主角是方中信和钟丽缇。前面方和钟浓情蜜意,突然某天早起,钟发现方不见了,苦寻未果。渐渐发现,不仅仅方像是完全不曾存在过她的生活中一样,她自己的身份也像是被擦除了。她究竟是谁?
后面揭谜,这是方参与的一个team对钟做出的实验。钟最后疯了。
《怪房客》读后感(四):读不懂难道是文化差异?
说实话没怎么看懂,说它是惊悚小说?实在是完全不惊悚,悬疑还差不多;说它体现了宗教对于异教徒的残害?尼玛前半段我看得直生气,作者简直把法国年轻人的傻逼劲儿写活了。住在隔音效果那么差的楼,为啥要聚会玩乐到后半夜?(难道不该在聚会前给邻居写条、同时象征性地邀请邻居?或者真的啥也没做,邻居受不了难道不该上门找?)为啥没事总在十点后穿皮鞋走动挪动家具?(白天或者刚下班时干什么了,再说晚上换上拖鞋难道不是应该的?)结果作者通过对比同事疯狂扰民、谩骂前来劝告邻居的做法来体现男主人公在新公寓的不适和懦弱,为了后文他发疯做了铺垫。可我要是同事的邻居,也想照他脑袋来上几枪。这本书的想法还是挺有意思的,就是前半段邻居所谓的怪异行为实在是让身为亚洲人的我所不能理解,或许日本人看了更会压抑,不影响别人难道不是最基本的常识吗?或许换成更夸张的模式,就能让人接受了。
读了太多悬疑侦探小说的我,一直希望作者给我一个真相,结果读到最后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谁给男主人公化妆、换的衣服,可能只是为了悬疑而悬疑吧,毕竟最后他都能换成她,又何苦纠结呢。
《怪房客》读后感(五):在外租房的人 不要轻易看,它放大了你内心的不安
昨天晚上刚入手的书,《怪房客》很快看完了,说是恐怖小说,本来以为会有什么恐怖情节,读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一种现实恐怖,主人公就像陷入了醒不了的恐怖梦境中。
时下在每个大城市里都有这样的一批人,他们和陌生人租住在一个房子里,彼此保持着距离,似乎这样的城市人和人心理上的距离和物理距离是成反比的,大家彼此防备,也互不干扰,偶尔发生摩擦即便是小摩擦从此也就成了仇人。因为没有人愿意花费沟通的成本。
人们在喧嚣的城市里为人的密集度增加砝码,心理却孤单的可怕,信任不知不觉成了人群中的稀缺物资,总是看到有人不小心付出信任后的悲惨结局,总是看到丢失信任的人的冷酷,总是游走在渴望被信任又害怕付出信任的矛盾心理中。 书中的主人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却在自我和自我约束中丢失了信任和自我,终日活在恐惧当中。当一切压抑到极点,他选择的反抗也是欺负弱小和自我伤害。这是多么深度的恐惧。
当自己伤痕累累无处可依时,唯一的依靠给予了温暖却也不敢相信温暖的真实,一定要加以罪名自己才觉得合情合理,无数次的恐惧来袭,无数次自我安慰式的幻想逃避,让主人公分不清梦境和现实。甚至分清自己是谁,剩下的是满眼的冷酷欺骗和陷阱。
这也就是所谓的恐怖。是生活在恐惧中无力反抗哪怕求饶后也摆脱不了的恐惧。
虽然是通过病态描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多少人真实的有过这种种的心态无法自拔。每个人的心理都需要一片阳光真实的地方。可以让在现实中疲劳遍体鳞伤的自己有个舒适安心的地方
《怪房客》读后感(六):读《怪房客》
故事讲得是男主人公经朋友介绍搬进一间公寓,搬进公寓时,这间公寓的前女房客从窗户跳下去还在医院躺着将要死亡。主人公因为胆小怕事所以每天悄悄的在公寓里住着,他的垃圾是整栋公寓里最脏的,他很少出门,从不带人进入他的公寓。然而怪事一直出现,遭遇了小偷,牙齿被人拔出,莫名被人化上精致的妆容,被换上女人的衣服……他被邻居们慢慢的变得与前房客相似……到底是为什么?在这些怪事中,主人公变得越来越疯狂,最后从窗户跳了下去,两次…… 这是一部悬疑恐怖小说,剧情匪夷所思,虽然看到中间我就已经猜到了结局,但是我很惊奇作者的脑洞。结局有些烧脑,我思考了半天,看了很多这本书的书评,依然无法判断到底是主人公有被害妄想症还是邻居们是真的故意想杀他。最后的结局是主人公变成了前女房客,睁开眼看到了自己,一切周而复始。这一切是前女房客的想象???到底是怎么回事??说实话,我懵了。  在这本书里,主人公的遭遇很完美的解释了一句话:他人即地狱。 现在社会当中有一个现象,“冷漠”。人们走在路上,发生了什么事第一反应就是看戏,涉及到利益了就避而远之,很少有人站出来做出什么实际的事。然而在网上闲事一大堆,所以到底是网友不出门还是什么??我觉得如果周围的人都热心一些,就不会有主人公这样的悲剧。  但是这样的悲剧全是周围人的错误吗??不。主人公的心思过于敏感,想法太多,太懦弱了。只要他的心理可以强大一些,勇敢一些就可以避免这场悲剧。 我希望每个人可以强化自己的心灵,说真的,可能我们不可以改变世界,避免冷漠,但是我们可以顺应这个世界,去生活的更好。  本书还有一部电影,由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金棕榈奖、金熊奖得主罗曼·波兰斯基自导自演。 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去图书馆借书看看,也可以看一下电影,建议先看一下书在看电影,不然看不懂。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怪房客》读后感(七):困兽之斗
文/ 海蓝蒲雨
世界上最可怕的莫过于人心。表面的恭维,内心的憎恶,行为上的诡异,心理显现阴暗。在灼灼不安的世界里,遵循内心且不随波逐流,静怡安逸且不打扰他人,心灵流浪在盛世桃源之中,身体踟蹰在大都市里,显得格格不入且不入流。既要保持合群入世,又要秉承内心希冀,左右难以逢源。用老话来阐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托波尔的《怪房客》是一部黑色幽默、荒诞不经却令人惊醒的一部作品。特雷尔科夫斯基经朋友介绍入住了一间公寓,前女住客从公寓的窗子里坠落而亡。入住的过程中发生了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比如不能在自己家发出一点儿的噪音,按照女房客的口味提供餐点,将他打扮化妆穿裙子等等。特雷尔科夫斯基在渐渐失去了自己,被邻居们“改变”成了前女房客的模样……
特雷尔科夫斯在《怪房客》里的事情放到现在,依然非常抢眼。放眼望去,在世界上多少个地方发生了如此怪异怪诞的事情,甚至要委屈去接受一些不合理但自成一文的规则,让自我变得不“另类”。身心都被困住,如困兽之斗。要么改变世界,要么被世界改变。大部分人的选择都遵从后者,这样不会显得格格不入,且自以为是地融入进去。在那座公寓里,所有人都被“同化”了,且有同一个目标,遵循着共同的“规则”。当房东罗列出各种规则,这场惊心动魄异常诡异的恐怖之旅开始了。
家是一个放松舒心的场所,当在地板上小心翼翼移动着步伐,害怕音乐的声音太大不敢开,晚上的消遣控制在看书。这不是在生活,是在被囚禁。特雷尔科夫斯基的生活被这所公寓隔离开来,不敢踏出家门一步,不敢邀请朋友到公寓来,不敢制造被邻居投诉的噪音,不敢穿自己的鞋子在家里的地板上走路……他如一个操纵的木偶,“执行”着他的生活,一步步走入疯狂和痛苦的深渊。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我们总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的行为被别人耻笑,或者当成把柄拿来示众。我们善于察言观色,从他人的行为里进行总结,规范化行为,努力融入大环境里。有谁想过,这个规则或者条条框框是对的,是从内心想要去遵从的,还是道德上不可触碰的底线?人们墨守成规,当有人触碰到时就开始打压直到对方屈服不反抗。逃离却无法躲避,哪里都是。
大环境下的同化,或者是不同种族的融入,或者是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辗转,都能够体会到人与人制定的“规则”。掩盖的背后有多少是跟利益相关,又有多少与人心相悖?安心立命之本,随心立意之心。唯有那最后一声惊天的尖叫不被束缚。
《怪房客》读后感(八):我们是否亦是他人地狱
通篇读完,第一个感觉是细思极恐。社会的群体生活中,人与人不得不面对,人与群体不得不面对,群体与群体不得不面对,我们——作为群体的参与者,该如何面对这一系列的冲突,或者说是关系。他人即地狱;他人的作为,且不论他人行为的正义与否、符合社会道义与否,都将会对我们自身产生或多或少的正面与非正面的影响;但是换言之,我们也是他人的他人,我们出于自己内心做出的判断、以为符合社会法律道德准则的行为,是不是也会对他人造成影响呢?可以说是的
恐怖小说的真正魅力也许就在合上书本回忆作者在书本里讲述了什么故事的时候,最为感觉害怕。托波尔笔下的男主角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体谅,可以说上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合格公民。特雷尔科夫斯基,单身,没有女朋友,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只想在房价高昂的巴黎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处。房东齐先生说起话来客客气气,委委婉婉,他正经的外表下却是虚伪的内心。他百般刁难特雷尔科夫斯基,不过是拖延,吊起特雷尔科夫斯基的胃口,意在让特雷尔科夫斯基失去耐心,答应下他的入住条件,而这些条件,正是为可怜的特雷尔科夫斯基精心准备的圈套。
看门人是冷漠的,她对前任房客西蒙娜的死是冷漠的;她对特雷尔科夫斯基的到来是冷漠的;她对众邻居迫害特雷尔科夫斯基采取的态度是冷漠的;甚至对在次发生在这所公寓的“谋杀”是冷漠的……而她也是西蒙娜和特雷尔科夫斯基的邻居之一,也就是说她也参与到了这场不见血的“谋杀”之中,她和这幢公寓的其他住户一样是不折不扣的刽子手!
社会有时候间歇性发作“隐形综合症”,身处这个群体之中的芸芸虫(其所为之冷漠,已不足以称之为生物)毫不犹豫选择隐形;隐形他人,忽略所不应当忽略的,人性道德的光辉在袖手旁观和事不关己的刹那湮灭。殊不知一张硕大的蜘蛛网每一个节点上都有来自整个群体的蛛丝,罪恶和冷漠会从一个点振荡传播到一个点;隐形自己,明明站在高台之上却选择视而不见,如同小丑捧着烧红的烙铁,却假装微笑,告诉观众不烫。可是呢,抵近的观众也附和着低头交耳,然后告诉坐在后排的观众说小丑好厉害能够空手接烙铁。这种情况下,小丑是疯子,那些视而不见空气中皮肉烧焦味道的观众却更疯狂。人人一眼看穿,人人却缄默不言,降落在他人的灾难,终将降落在冷漠旁观之人。
《怪房客》读后感(九):当别人的意识入侵,你便不再是你
一口气读完小说,仍觉不过瘾,看的过程中无数个疑问冒出来,墙壁里牙齿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些邻居为何要把他置于死地,为什么他会看见魅影,特雷尔科夫斯基是得了精神分裂吗?分裂出不同的人格给自己下了一个陷阱,把自己一步一步拖向深渊?直至看见结局,躺在床上的特雷尔科夫斯基看见了床边的自己,与开头他见到躺在病床上的女房客如出一辙。一切问题似乎都开始清晰了起来。
整本书以特雷尔科夫斯基为立场书写,但写的真的是特雷尔科夫斯基的故事吗?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特雷尔科夫斯基的故事,外衣下藏着的分明是女房客的故事,邻居把特雷尔科夫斯基一步一步变成女房客,那何尝不是女房客自杀前经历的一切。
女房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是她开始妥协的时候,她向邻居向房东妥协的时候,她不能发出噪音,她必须表现得彬彬有礼修养良好,他们甚至规定了她换上拖鞋和睡袍的时间,事实上,她也照做了,只有这样,她才不至于被邻居投诉不至于被房东赶出去。
她的朋友想必和特雷尔科夫斯基眼中的同事一样,嘲笑她不敢反抗,听话得像只小绵羊,言语中满是玩笑和嘲讽。一面是自己颇为满意的住所,一面是可能会让自己露宿街头的自己也觉得过分的扰民行为,她能怎么选,她没得选。
和朋友和同事渐渐疏远,她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慢慢变成了另一个人的,她变得不是过去的那个自己了。她开始疑神疑鬼,邻居的上门求助和请愿被她视为他们对她的警告对她的示威。家中的失窃她亦归到了邻居的头上,她的精神高度紧张,她有没有精神分裂?我想是有的,像我开头提到的那样,她的被迫害妄想被完全地激发了出来,她深陷于邻居要置自己于死地的想法中不能自拔,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她分裂出另一个人格来伤害她自己,而当这个人格完成她的使命后,她更是坚信了自己的判断。她想逃她要逃,可是她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她早已深陷邻居和自己设好的那个陷阱之中,她永远都逃不掉了。
车祸发生, 她被送回公寓,那个她永远不想回去的公寓,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她。她只能任人宰割,与其任人宰割,倒不如自己了解的好。她一步一步走近那个窗户,然后跳了下去。可哪怕是自杀,她也要留下一点脏东西一点垃圾来宣誓她没输,可她到底是输了,倘若她没输,她不会跳下去。
别人的想法别人的意识对特雷尔科夫斯基和女房客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慢慢变成另一个人,失去原来的社交,一步一步把自己逼疯。而最可怕的地方是我们以为那太夸张那只是小说但实际上却不断有人在重蹈这一覆辙,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怪房客》读后感(十):《怪房客》:惟荒诞可趋近真实
洛朗•托波尔的小说《怪房客》的封面,选择了托波尔绘制的卡夫卡。画面上的“卡夫卡”戴着礼帽,头颅很长,硕大的双眼向两侧凸出,显然是夸大了卡夫卡面部特征的结果。如果继续发散思维,人物的双眼为何要向两侧凸出呢?或许是因为如果这样,想要“旁顾”就变得更加容易了吧。而旁顾的目的,自然是能看清“他人”。体察或是防备,或者兼而有之。
穷其一生,卡夫卡都在努力实现与日常生活的共洽,进入那座“城堡”。但那座“城堡”并非是一座建筑本身,而是“人群”。日常生活的可怖,便在于与人群相处时,在“共谋”与“独自生活”之间,并不存在实际的中间道路,而任何不自量的尝试,都会使人陷入被迫害与绝望。
《怪房客》讲的大概也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来到一栋老公寓想要租房子,他租住房子的前任房客跳楼自杀,生命危在旦夕——最后她还是死了,主人公才得以住进来,而随着他逐渐接触房东及其他房客,一系列怪事也接踵而至,主人公也从惊诧讶异,到逐渐发觉自己已经被一个似乎酝酿已久的阴谋包围……
作为一个作家,洛朗•托波尔并没有太多作品流传,但他显然是个很活跃的文化人物。画过许多插画,还出演过电影。很多时候,与他相关的作品都是与“超现实”有所联系的,而《怪房客》也不例外。尽管作品一开始很像一个正常的故事,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会陷入与主角特雷尔克夫斯基一样的“恐慌”。而故事的结局更是预示了一个不可逃脱的灾难——即便读完了本书,读者也无法立即跳出这个梦魇。
归根结底,这个“梦魇”就是异化。卡夫卡也在谈论异化,但他的异化,来源是确切可知的——官僚体系、社会制度,灾难发生在人自己想要与其发生关系时。但托波尔的世界更加可怕。特雷尔克夫斯基并无意与自己的邻居产生交集,但他们酝酿的阴谋,其实在最开始便已经注定。“他者”的“迫害”,已经由自我的防卫,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吞噬。而受害者除了受害,并没有其他选择。
恐怖可以有很多方式,但荒诞是它的极致——并不是说极端可怕的面像会使人产生无比的畏惧,人所害怕的,是自己不曾料想之处会伸出一只手。如果说托波尔只是想营造恐怖,那么《怪房客》已然十分成功。但他的诉求又远非于此——这样一种非同寻常的危机,或许是人人可能面对,却无从自知的,它当然不会在几周之内让你陷入如特雷尔克夫斯基一样的困境,但在一生中,它的蚕食,使每个人在不自觉之中都可能成为加害者,却难逃受害的厄运。
可是知道了这一切又能怎样呢?“承认这个世界疯了,人大概会好过一点(于是《慌城孤读》))大概只是这样。通过荒诞,人无限趋近真实,但想要触碰,大概除非是在其中,扮演某个角色吧。
可那是需要有如卡夫卡一样勇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