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读后感大全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一本由(美) 威廉·福克纳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精选点评:

  ●大学时代读的,非常美妙,文字情节俱佳!

  ●March 27,2016. Metro Reading ④. 当年小说选读的阅读材料,译文似乎有些怪怪的。

  ●看到了不一样的福克纳

  ●白老师带着读的,有趣

  ●不是很习惯这种文风

  ●读了一整年,合上书脑子里还是烧焦的稻草味、马粪味、腐尸上的玫瑰花。“他这点年纪实在无足轻重,不能在人世牢牢地站定脚跟,更谈不上起而反抗,去扭转人世间事情的发展了。” “要总结任何一个人的一生的经历,你并不需要太多的字;有人已经用十二个字概括了:他生了下来,他受了苦,他死了。”

  ●区别于描绘精致颓靡的中产阶级生活的其他美国小说,福克纳笔下构筑的美国南方故事体系似乎带有一种原始的野蛮和生命力。其实这种风格近乎同质化的短篇集子读来是一件容易审美疲劳的事情,最后匆匆看罢过于囫囵吞枣了。

  ●前半段读得酣畅淋漓,后半段却怎么也进入不了故事核心。不知怎么了。

  ●魔性。福克纳像是从文化隔阂中挖掘着共鸣,他不断写着美国南方,写着那个杰弗生小镇,写着那些土生土长、亘古不化的人,南方,它的封闭、敌意与冷漠,它的驯服、乖张与绝望,从老到少,从生到死,从黑到白,凛然于时代嬗变的狂澜。他不停地描述、絮叨又打断,仿佛传达着农民对庄稼的愤怒,这片热烈的土地,沉默的土地,广袤下的逼仄,丰饶下的荒芜,热血下的绝望,就像迎接清军入关、八国联军进京的旧朝人,他们失败了,他们死去了,但他们永远阴魂不散。福克纳的小说技巧完全是碾压式的,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在他面前几乎显得柔情,即便偶尔插入的生硬抒情暴露了雕琢痕迹,但贯穿在语言、剧情与结构的节奏如此暴烈,让读者唯有臣服,要么看不进去,要么多看几遍。

  ●我自己的问题,原本想来拜读经典的,才发现压根读不下去。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一):说说拿到译林新版福克纳的粗浅感受

  感谢山倒组组友的及时通报,能3折拿下译林新出的福克纳经典。三本一共33元,约相当于一本的原价。

  封面设计我很喜欢,装帧也不错,用纸厚实,微黄不泛白。

  先说说短篇小说集《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人文2013版《外国中短篇小说家藏本:福克纳》比较:

  两者所用的译本是一样的,但译林版共18篇,人文版10篇,其中有5篇重合。由李文俊、陶洁、蔡慧、杨岂深等名家翻译,译文应该靠得住。其中《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为杨岂深翻译。

  译林版是小五号字,每页27行,阅读感受不如人文版的五号字。

  我注意到译林版写的是2015年3月第二版,觉得好奇怪,第一次出版怎么是第二版?后来想到了译林十几年前曾经出版的这一本: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90877/

  果不其然,内容完全一样!好多人曾经遗憾买不到此书,现在可以告慰啦!

  《八月之光》和译文版是同一译者蓝仁哲,应该可以放心。

  《我弥留之际》选用的是蓝仁哲译本,区别于译文版李文俊译本。

  蓝仁哲和李文俊都算得上研究福克纳的专家,至于译本好坏,待检验!

  总之这套书算得上诚意之作,喜欢福克纳的朋友值得收一套。

  以上仅供参考。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二):The Prisoner of The Past 旧时光里的囚徒

  作者未免“淘气”,故意要给这个超诡异、结局超惊悚的作品起了这么一个温柔的名字:《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这个呢,是个短篇作品,而且吧,不能讲。没看过的,可以去看,篇幅很短,也就睡前那一会儿的工夫。我就不在这里说作品梗概了,要不然就等于在悬疑电影一开头发弹幕:此人是凶手!哈哈。听说流行互相借书看那会儿,有人在侦探小说的第一页就画圆圈圈出一个人名,还在旁边备注:此人是凶手,哈哈,我不记得了,好像是在王小波的哪本书里读到的,真是把我肚皮笑破。

  不过,有些信息还是可以拿出来说的,比如,《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跟福克纳部分其他作品大背景类似:大部分福克纳的作品背景都在美国南方,时间也大都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0s)这个时间段(看了一下美国地图,除了旅游外出,作者本人一辈子也都住在美国南部);非常喜欢且擅长将“过去与现在”并置于作品中(“juxtapose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同时,几乎所有福克纳笔下的主人公都是悲剧人物,至于悲剧的原因?归纳起来其实就两个字,“囚徒”。

  就说艾米丽吧,年轻时代美丽、高贵、受人亲睐的窈窕淑女,就这样由读者眼睁睁看着一步步被无形的、重重叠叠的牢笼变成后来那般诡异的模样,一辈子无法挣脱;先前还只是被动地戴上枷锁,尚能引起他人的恻隐之心,毕竟是她的父亲为了维护所谓的家族地位、家族尊严赶走了所有前来求爱的男子,剥夺了她幸福的权利;可后来父亲已经去世,她自己甚至也有了心上人,一切看起来都将好起来,可她已然扭曲了的内在性格出来作了一把,她无法看清那些曾经剥夺了她幸福的罪因,无法摆脱其父亲给她的负面影响,竟继承了其父生前那些已扼杀过她一次的——维护家族尊严的想法,再一次将自己拉回悲剧浪潮,并且永远失去了翻身机会。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三):温柔永不坠落

  艾米丽小姐在文章伊始身上笼罩着无数的疑云。一幢数年来鲜有人出入的完子,一份小镇人世代相传的应尽的义务,萨尔托利斯上极为她弄得免税的权利。她端庄、优雅、寡言却又富有内涵,她的个人魅力足以令人倾倒。父亲的影响使她仍未得嫁,南比战争的大背景下她与霍默尔•巴隆的爱情故事却又无疾而终。直至美人消逝众人才得以发现,艾米丽小姐在外冷漠少语,却有着自己的一方天地。 屋内的尸体显然是艾米丽小姐的爱人霍默尔•巴德。霍默尔•巴德无意与艾米丽小姐结婚,于是艾米丽便用砒霜毒死了他,与死尸同床共枕四十年。 个人以为,艾米的小姐是南方旧贵族的典型代表。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不愿与小镇的居民接触,不愿与新时代相融。从文章中看来是艾米丽小姐与小镇居民格格不入,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而实际上是种植园经济衰落和远去之后,新时代和旧时代的遗留的冲突,新的社会制度和旧的社会制度的冲突。 可怜的黑人男仆生活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却又被禁固于旧时代的宅子中,他像是艾米丽小姐的附属品,是真正最容易被忘却的存在。而他的主人艾米的小姐,看似高贵孤傲,实则从未拥有过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她的父亲赶走了向她求爱的人,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艾米丽的悲剧,将艾米丽的塑造成了如他所愿拥有“淑女风范”的人。 小镇的居民们在文章叙事过程中是一大亮点。故事的讲述绝大部分是依托居民们的反应和言语展开的。真正写艾米丽,艾米丽的父亲及亲戚们的语言和行动较少。居民们所闻到的从艾米的家中传出的那股浓烈的气味贯穿全文,将读者置身于居民的视角。仿佛我便住在艾米丽小姐周遭,我的邻居的房屋中总有一些古怪的味道传来,这是为何?令人感同身受。时而又切换至上帝视角令人得知艾米的小姐买了砒霜,而居民们又告诉读者,霍默尔•巴隆在镇上消失许久,文章直指文末人们在屋内发现尸体。艾米丽在居民们的口中常以“可怜的艾米丽”出现。而她是否觉得自己可怜呢?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北战争后对社会状况缩影的描绘。战前一直为南方所骄傲的淑女风范在战后荡然无存,只有人们口中“可怜的艾米丽”仍然坚持着。玫瑰花炽热,温暖,而纵观艾米丽的一生却充满悲凄。文中没有人献给艾米的玫瑰,但本文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芳华已逝,温柔长存。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四):初读福克纳

  我对美国历史不甚了解,因此对作家的生活和创作背景也知之甚少,不过看福克纳的生卒年(1897-1962),应当是正好经历了金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期以及战后的起飞和建设,可是其作品(单论此书)却多聚焦于南北战争(1861.4-1865.4)以及内战之后美国南部人民所受到的影响和改变,着实令人奇怪。不过每位作家都有其天性和使命,更何况威廉·福克纳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任务。

  和阅读芥川龙之介一样,读到福克纳的某些短篇时,经常会有在心中暗叹“哦!原来是它!很早就读过了。原来这也是他写的,真是了不起!”的感觉。不同的是,福克纳并非以每一步都扣人心弦的情节来取胜的作家,而是擅长用环境、心理、外貌、语言等描写,辅以出色的比喻、意识流等手段的运用来使人更加透彻地了解故事的大师。而他能够成为讲故事的大师的关键,就在于在他这些华丽精美的文辞之下是完整而精妙并且层层叠进直至结尾抵达高潮的情节作为骨架在支撑。

  在主题上,与前述题材相适应的,聚焦在美国南部战后的“人”身上,准确地说,是人的心灵。他并不关心胜利,而是关注压迫,黑人、孩童、穷人、妇女、家园失落的雨夜漂泊者——他总是同情这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弱者,并且能够在他们身上挖掘出可贵的人性亮光。他并不支持战争,却赞颂那些勇敢的护卫和反抗行为,他对那些在进行战斗时(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战斗)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奉献、牺牲、爱情、亲情大书特书,对剥削者、顽固者、掠夺者、侵略者和傲慢者投以轻蔑讽刺的目光。同样不应该忽视的,是福克纳幽默的语言魅力,而智慧永远都自此中诞生。

  曾在某个所谓的假日书单上看到过有人推荐此书,我却觉得不妥。首先专门列书单推荐别人读书这种东西本来就蠢,其次福克纳的意识流(即使在他的短篇中也得到了浓墨重彩的体现)并不是一个适合忙里偷闲抽空来读的东西。它需要专注地用心,一字一句地沉浸在他的各种描写中,认真地识别他用错的标点、情节的时序、句子的断开(是的,这些全是他故意的),紧紧跟着他的跳跃才能进入故事的世界(即使是个短篇!),然后,开始享受吧。即便是我,读的时候稍微走神,完了都不知道在讲啥了,又得从头再来。

  最后,福克纳是真喜欢用“要不……,我就不是人/我就是狗!”这句话啊!(2016/9/30)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五):《曾有过这样一位女王》:叙事结构浅析

  

1:如果有一门课程叫做小说建筑学,那么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我觉得,是极好的教材。《曾有过这样一位女王(There Was a Queen)》像地图设计精妙的电子游戏,站在起点就能远眺最终战场,但需要花费六十个小时探索战斗方可抵达。本文尝试回答两个问题:福克纳按什么顺序排列事件?为何这样排列?

  首先,我分别读了几遍中英文版本的小说:

  *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 * Collected Stories of William Faulkner, (Vintage International).

  接下来回答两个问题:

  * 问题 1:小说里出现了几个视角? * 问题 2:按照事件实际发生的顺序,为每个视角写事件列表。

  不难发现,福克纳用了四个视角:埃尔诺拉,珍妮小姐,娜西萨,叙述者。

  问题 2 的答案见“附录 1:事发顺序”。回答该问题时,我注意到小说里存在着两种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顺序”和“作者讲述事件的顺序”,由此提出新问题。

  * 问题 3:为问题 2 的事件列表添加事发时间。

  事发时间可分成过去和现在。进一步细分,现在包括三个片段:中午,下午,傍晚;过去也包括三个片段:许多年前,六、七年前,上周。

  分析小说时,我常常自问:某个要素是否必不可少?比方说,质疑问题 1 的答案。

  * 问题 4:是否必须用四个视角讲述故事?

  暂且不说叙述者视角有什么用。上文提到,小说里存在着两种时间顺序,而问题 3 表明,三位人物的作用之一是标定时间,即在不同的叙述时刻表明事发时间。

  * 问题 5:以章节为单位,简述三位人物的出场时间与行为。 * 问题 6:三位人物各自代表了哪一段时间?

  埃尔诺拉:现在。她好比客厅里的自鸣钟,告知读者当前时刻。

  * 中午(I)。母子俩:下河。埃尔诺拉:陪珍妮小姐说话。 * 下午(II,III)。母子俩:陪珍妮小姐说话。埃尔诺拉:做饭。 * 傍晚(IV)。母子俩:吃晚饭。埃尔诺拉:发现珍妮小姐去世。

  请注意,第二、三章情节同时发生。证据来自第二章结尾和第四章的两段对话。

  第二章结尾:

You get that coat on, now. This here is all ready.

  第四章:

``They was still talking when I went to "nounce supper,"" Isom said. ``I tole you that.""

  珍妮小姐:过去。她以自身经历为样板,反衬出娜西萨没资格成为沙多里斯家的人。

  * 现在(I)。与埃尔诺拉谈话。 * 过去(II,III)。按照实际顺序排列人生经历。 * 现在(III)。与母子俩谈话。 * 现在(IV)。去世。

  娜西萨:从过去到现在。她以行动证明自己继承了沙多里斯家族的精神。

  * 现在(I)。与儿子相处。 * 过去(III)。按照实际顺序排列人生经历,但是跳过了若干有损个人名誉的片段。 * 现在(III)。为珍妮小姐说明缺失的片段。 * 现在(IV)。与儿子相处。

  继续扩充问题 4 的答案。珍妮小姐身上蕴含着历经数代人不曾磨灭的、南方人的骄傲,而娜西萨继承了这份品质。所谓薪火相传,先有柴薪,才能传火,因此这两位人物缺一不可。

  接下来,以问题 5 的答案为基础,进一步梳理作者讲述事件的顺序。

  * 问题 7:按照作者叙述的顺序,给三位人物写事件列表。

  答案见“附录 2:叙述顺序”。

2:

  本文第一节厘清了叙述顺序,但尚未回答福克纳为何这样讲述故事。就我个人经验来说,分析小说时,先看事件、再谈人物,写小说则不妨从人物出发——构思初期,我既是客户又是灵媒,根据需要引魂上身。小说世界里的魂灵,不论种族性别、财富地位,可分为两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我参考了罗伯特 ·麦基在《故事》里的说法,认为主要人物应当具备三种特质:

  * 有愿望。 * 有能力实现愿望。 * 人物从故事开头到结尾,经历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缺少任何一种特质的人物都是次要人物。

  少数主要人物是主人公,他们具备第四种特质:

  * 读者希望他们实现愿望。

  举个例子,在福克纳写的《两个士兵(Two Soldiers)》里,妈妈不希望大儿子参军,又哭又劝,最终大儿子还是参军了。可是读者希望妈妈实现愿望吗?

  * 问题 8:三位人物当中,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谁是主人公?

  娜西萨是主人公,珍妮小姐是主要人物,埃尔诺拉是次要人物。埃尔诺拉对其他人的态度自始至终没有变化,在这一点上,她如同《呼啸山庄》里的约瑟夫。我通常假设越早出现的、篇幅越长的人物,越有可能是主人公,这次却遇到了例外。明明是埃尔诺拉先登场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 问题 9:为什么让次要人物先登场?

  问题 9 以后再说,先提炼一下主要人物的要素。

  * 问题 10:参考问题 6、7 的答案,简述主要人物的愿望,按以下格式记录这些人物所经历的变化。 * 发展阶段:事件序号,章节。反面人物。事件概述(价值)。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把故事分成五个阶段:激励事件,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结局。我参考了《故事》,把价值从正面到负面分为四级:+,+-,-,--。

  珍妮小姐的愿望:维护南方人的荣誉。

  * 激励事件:B1,II。北方人。家破人亡(--)。 * 进展纠葛 1:B2,III。娜西萨。孙媳妇无论什么事都闷着不说(-)。 * 进展纠葛 2:B3,III。娜西萨。试图保护“自家人”,但是对方不领情(+-)。 * 进展纠葛 3:B5,III。娜西萨。驱赶外人(-)。 * 进展纠葛 4:B6,III。北方人。驱赶外人(+)。 * 进展纠葛 5:B9,III。娜西萨。除了原有的不满甚至愤恨之外,引入了新情感:困惑(-)。 * 危机:B10,III。娜西萨。直接面对“敌人”,主动掌控话题。先表明自己的身份,再劝说对方改嫁(+-)。 * 高潮:B10,III。娜西萨。娜西萨揭示老妇人不知道的秘密,她也维护了家族荣誉(+)。 * 结局 1:B11,III。珍妮小姐接受加冕(+)。 * 结局 2:B12,IV。珍妮小姐去世(-)。

  请注意进展纠葛 3,此处老妇人明面上说年轻人不必长年守寡,潜台词却是:你(娜西萨)不是我们沙多里斯家的人,请你离开。另外,上述列表中不包括事件 B4(询问娜西萨是否收到更多信件)。该事件是伏笔,之后将由娜西萨揭晓,不涉及珍妮小姐的价值变化。

  娜西萨的愿望:维护南方人的荣誉。

  * 激励事件:A1,III。加入沙多里斯家族(+)。 * 进展纠葛 1:A2,III。会计。名誉受辱(-)。 * 进展纠葛 2:A3,III。珍妮小姐。公开信件会使自己进一步受侮辱(-)。 * 进展纠葛 3:A5,III。珍妮小姐。隐瞒事实,对外维护自身形象(+-)。 * 进展纠葛 4,危机:A7,III。探员。对方不愿意交出信件(-)。 * 进展纠葛 5:A9,III。自己。洗刷屈辱(+)。 * 进展纠葛 6:A10,III。珍妮小姐。为自己恢复名誉(+)。 * 进展纠葛 7:A4,III。会计。收到更多匿名信(-)。 * 进展纠葛 8:A6,III。会计。信件失窃(--)。 * 高潮:A8,III。探员。取回信件(+-)。 * 结局:A11,IV。儿子。母亲不愿和儿子分别,但是儿子不明白母亲行为背后的含义(+)。

  请注意进展纠葛 4,读完整个故事才发现该事件既是进展纠葛,也是危机。福克纳在《两个士兵》用过类似的手法——这篇小说由两位主人公接力讲完故事,哥哥在小说的前三分之一处经历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参军),弟弟的激励事件出现在哥哥的进展纠葛里:

``No,"" Pete said. ``Hush now. Hush."" And he meant it, and I knowed he did. Only I made sho from his own mouth. I quit.

  弟弟不能随同哥哥参军,平衡被打破。为了恢复平衡(再次陪伴哥哥),他踏上了求索之旅。

  分析两张人物要素列表,不难发现福克纳遵循两个原则排列事件:

  * 多个事件的价值有起伏变化。 * 从进展纠葛到高潮,反面人物的力量越来越强。

3:

  在上述两张列表里,两位人物的激励事件分别出现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两个高潮都出现在第三章,可是小说共有四章。

  * 问题 11:第一章有什么用? * 问题 12:第四章有什么用?

  先回答问题 12。娜西萨牵挂着两件事情:维护家族荣誉,陪伴儿子。母子关系在第三章来不及结尾,只能留到第四章处理。珍妮小姐在第四章迎来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埃尔诺拉与孩子的对话证明第二、三章同时发生。

  问题 11 包含着问题 9,也和问题 4 有关。在小说开头,叙述者和次要人物埃尔诺拉依次登场,主要人物珍妮小姐直到第一章临近结束时才出现。为了弄清福克纳为何安排这种出场次序,不妨考虑一个相反的例子。詹姆斯·伍德在《小说机杼》第 18 节提到了契诃夫的小说《洛希尔的提琴》。这篇小说以主人公的内心想法作为开头,不加解释、不留缓冲地开始讲述故事。契诃夫把舞台延伸进观众席,而福克纳刻意拉开了读者与主要人物的距离。叙述者的声音让读者想起圣经,暗示南方人的荣誉被这个家族世代坚守。如果更改主题,叙述者的描述可以删除,但是埃尔诺拉的行为必须保留。第一章接下来讲的两件事情是伏笔,直到第三章才揭晓:

  * 伏笔一:母子俩下河。分晓一:珍妮小姐,进展纠葛 5。 * 伏笔二:娜西萨离家出走。分晓二:娜西萨,高潮。

  埃尔诺拉独处时的想法也是珍妮小姐的真实想法,但是珍妮小姐与埃尔诺拉谈话时,为了家族荣誉而维护娜西萨的面子。所以这两件事情必须先由埃尔诺拉独自想一遍,再和珍妮小姐讨论一遍。

附录 1:事发顺序

  娜西萨(A)

  六、七年前:

  * A1:订婚。 * A2:收到信件。 * A3:征求意见。 * A4:收到更多信件。 * A5:向老妇人隐瞒。 * A6:信件失窃。

  上周:

  * A7:在家里见探员。 * A8:与探员私下见面,取回信件。

  现在:

  * A9:带着儿子出门,下河。 * A10:向老妇人解释。 * A11:与儿子吃晚饭。

  珍妮小姐(B)

  许多年前:

  * B1:逃离家园,投奔哥哥。

  六、七年前:

  * B2:猜测娜西萨已经订婚。 * B3:建议娜西萨公开求助。 * B4:询问娜西萨是否收到更多信件。 * B5:劝说娜西萨改嫁。

  上周:

  * B6:见客,仇视北方人。

  现在:

  * B7:与埃尔诺拉谈论娜西萨离家出走。 * B8:向埃尔诺拉打听母子俩的去向。 * B9:询问男孩他们去做了什么。 * B10:听娜西萨解释。 * B11:戴帽子。 * B12:去世。

  埃尔诺拉(C)

  上周:

  * C1:在娜西萨外出时帮忙照顾珍妮小姐。

  现在:

  * C2:旁观母子俩出门。 * C3:鄙视娜西萨的行为。 * C4:与珍妮小姐谈论娜西萨,告知母子俩的去向。 * C5:做饭,回忆珍妮小姐逃难的情形。 * C6:打听两人谈话的内容。 * C7:发现珍妮小姐去世。

  叙述者(D)

  * D1:家族史,男人逐一死去,现在的住户。

附录 2:叙述顺序

  I:

  * D1:家族史,男人逐一死去,现在的住户。 * C2:旁观母子俩出门。 + A9:带着儿子出门,下河。 * C1:在娜西萨外出时帮忙照顾珍妮小姐。 * C3:鄙视娜西萨的行为。 * C4:与珍妮小姐谈论娜西萨,告知母子俩的去向。 + B7:与埃尔诺拉谈论娜西萨离家出走。 + B8:向埃尔诺拉打听母子俩的去向。

  II:

  * C5:做饭,回忆珍妮小姐逃难的情形。 + B1:逃离家园,投奔哥哥。

  III:

  * B2:猜测娜西萨已经订婚。 + A1:订婚。 * B3:建议娜西萨公开求助。 + A2:收到信件。 + A3:征求意见。 * B4:询问娜西萨是否收到更多信件。 + A5:向老妇人隐瞒。 * B5:劝说娜西萨改嫁。 * B6:见客,仇视北方人。 + A7:在家里见探员。 * B9:询问男孩他们去做了什么。 + A9:带着儿子出门,下河。 * B10:听娜西萨解释。 + A10:向老妇人解释。 + A4:收到更多信件。 + A6:信件失窃。 + A8:与探员私下见面,取回信件。 * B11:戴帽子。

  IV:

  * A11:与儿子吃晚饭。 * C6:打听两人谈话的内容。 * C7:发现珍妮小姐去世。 + B12:去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爱米  爱米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玫瑰花  玫瑰花词条  献给  献给词条  大全  大全词条  
美文

 忘却经年

 很久以前,我就是一个怪孩子。  七岁那年,第一次读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我开始向往闲云野鹤,纵情山水。  “死生契阔,与...(展开)

美文

 那一年,流年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时光像是掌中的沙漏,稍微一个疏忽便是快速的流走,果真如白马,追不上,赶不及。我们能抓住的唯有星星点点的记忆,还有...(展开)

美文

 对孩子要信守承诺

 我们都知道,要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我们也经常教育孩子要说话算数,可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我没有遵守诺言,一件小事,让我明白了,信守诺言,一诺千金的重要性!  周四...(展开)